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势及手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治疗的效果及手术方法分析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治疗的效果及手术方法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治疗的效果及手术方法。
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94例腹股沟疝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7例。
常规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治疗,而治疗组给予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且对患者创伤较小,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分析普外科中尤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便是腹股沟疝,好发者以男性居多。
腹股沟疝是正常的组织器官通过腹股沟间隙或薄弱部位,从而离开了原来的部位,多种原因均有可能使患者发生腹股沟疝,常见的因素为喷嚏、咳嗽以及用力过度等[1]。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
但传统的手术方式对患者伤害较大,且复发率高,依从性差。
此次研究将分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治疗的效果[2]。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94例腹股沟疝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7例。
常规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治疗,而治疗组给予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治疗组中32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37-73岁,平均(56.3±10.1)岁,根据Rutkow分型,包括6例I型、15例II型、13例III型、13例IV 型;常规组中34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39-76岁,平均(58.3±11.5)岁,根据Rutkow分型,包括9例I型、17例II型、15例III型、6例IV型。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分析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的方法,与传统修补术相比的优点,了解无张力修补的成功的重要条件,避免修补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腹股沟疝的手术疗效。
方法2006年01月至2009年12月,以美国巴德公司产品修补腹股沟疝84例,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时间。
结果84例均无复发,且术后痛苦小,无一例有植入物感染。
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关键词】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疝气传统的疝修补术存在10%~15%的复发率,人造网片及网塞的临床使用,使疝修补术向无张力方向发展,被誉为疝手术的里程碑[1]。
自1989年Lichtenstein 首先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逐渐成为疝外科的主流术式。
我院2006年0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86例疝修补术患者,86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35~78岁。
类型:斜疝76例,直疝10例;右侧40例,左侧45例,双侧1例;其中复发疝2例。
1.2 手术材料选择全部材料均为由Bard公司生产的Marlex Mesh Perfix Plug产品,该产品是由聚丙烯丝编织的成型产品,包括一个锥型的疝环充填物和一个适合于重建腹股沟管后壁的补片。
具有可吸收、与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能短时间内与组织黏合固定的特点。
1.3 手术方法腹股沟斜切口长3 cm~7 cm,解剖腹股沟管,游离精索,找到疝囊分离至疝环口,显露腹膜外脂肪,扪清腹壁下动脉,并了解其与疝囊的关系,并排除有无裤型疝。
疝囊坠入阴囊,应先切断疝囊,将近端疝囊游离至疝囊颈,缝合疝囊后,再置放网塞。
未坠入阴囊者可提起疝囊底将网塞顶着疝囊由内环送入腹腔,网塞全部塞入疝环内,网塞花瓣与内环周围腹横筋膜间断缝合6针~8针。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目的探讨目前腹股沟疝基层外科治疗方法,适应基层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通过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疝的发病机制及各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在注重解剖结构的基础上,现代无张力疝修补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术后复发要优于传统张力修补。
结论随着新材料研制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大力推广,可使术后疼痛减轻,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使疝修补作为农村基层卫生院手术成为现实。
标签: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补片充填在腹股沟疝中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是近十几年来疝外科的一项革命,其以符合生理,手术简捷,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对传统的疝修补术提出挑战,已有取而代之之势。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于2009年4月~2013年6月,共完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46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例;年龄55~75岁,平均65岁,腹股沟斜疝41例、腹股沟直疝3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例、复发疝1例。
1.2手术主要步骤切口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至耻骨结节,长约6~8 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作分离,游离精索,寻找疝囊,确认后沿疝囊壁用电刀分离至环口,见腹膜外脂肪后,将疝囊自底部经内环口完全推入腹腔内,置入疝环充填物(PLUG),嘱患者咳嗽,PLUG不突出则表示放置位置正确,将PLUG 与腹横筋膜固定4~6针内环口视大小,给予适当缩窄,8字缝合2针,在精索后方平整置入补片,固定缝合后,依次缝合腹壁各层。
2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除感轻度疼痛外,无牵拉等不适感觉;未见排异反应,无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当日下床活动,平均随访1~18月无复发。
3讨论3.1应用情况无张力修补在我国1999年应用于临床,修补材料是由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Bard Mesh PerFiX@Plug(巴德疝环充填补片)产品,它有一个呈花瓣状的疝环填充物(PLUG)和一个长条型网状补片组成,本组于2006年4月开展此项手术,至2013年6月共完成46例。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评价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52例采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2例平均手术时间为(82±16)min。
平均住院时间为(7.2±1.3)d。
全部患者未出现感染及血肿等并发症。
术后均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对全部患者进行1~1.5年的随访,未出现复发患者。
结论采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安全有效,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使患者术后痛苦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无张力;充填式;围手术期;护理腹股沟疝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人群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在临床上通常予以早期手术进行治疗。
疝修补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以往的手术方法是将不同解剖组织和层次机械的进行缝合,操作复杂,术后张力大,恢复慢,易撕裂,术后易复发。
再次修补后,复发率在20%~30%[1],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质量下降。
近年来,由于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并结合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及术后复发原因的研究进展,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在国内外一些医院进行开展应用,由于其操作简单、解剖少、创伤小、恢复快、疼痛少、并发症少、复发率等优点,弥补了以往手术的不足,已被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所肯定[2]。
同时,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现选择我院52例腹股沟疝患者采取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将其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腹股沟疝患者52例,其中男48例,女4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2.3±11.2)岁。
其中50岁以上的患者44例,约占84.6%。
病程5个月至34年,平均病程为(18.2±5.6)年。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摘要】目的讨论聚丙烯网塞和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优点,并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采用美国Auto Suture公司的聚丙烯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对244例腹股沟疝病人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观察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自主能力的恢复、并发症及复发率。
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1.5 min;术后6h病人能下床活动;伤口疼痛2~3 d。
术后伤口积液2例,腹股沟异物感31例。
术后有2例复发。
结论聚丙烯网塞及成型补片组织相容性好,无排异反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是理想的疝修补材料。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并可放宽手术指征,是较先进的疝修补术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Bassini法或Mcvay法,但这些手术的复发率达10%~15%。
近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多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无张力缝合和复发率低的特点,受到广大医生和病人的好评。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用此方法治疗了244例腹股沟斜疝病人。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4例均为男性,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2.5岁,60岁以上病人占82%,其中复发性腹股沟疝10例,嵌顿性疝3例,夹杂有心肺脑疾病,高血压病或糖尿病者200例。
1.2修补材料由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的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为美国Auto Suture公司生产的SURGIPRO★HERNIA-MATE★PLUG。
1.3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腹外斜肌腱膜切开两侧分离范围相当于成型补片大小,钝性分离提睾肌找到疝囊,游离精索,将疝囊完全游离至疝囊颈部,小疝囊不作切开,直接将疝囊经内环口内翻入腹腔,大疝囊中部横断,用丝线严密缝合后内翻入腹腔,将锥形充填物充填入疝环内。
充填物的外瓣与内环周围的腹膜筋膜固定4~6针,然后在精索后方置入成型补片,使之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表面,补片四周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等固定6~8针,最后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切口。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1-09-22T09:18:23.70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3期作者:晏立强[导读] 研究腹股沟疝的治疗方式,研究运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晏立强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辛店镇中心卫生院 730500【摘要】目的:研究腹股沟疝的治疗方式,研究运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疗效、安全性。
方法:共计80例腹股沟疝患者入组,分两组,分别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依次纳入研究组、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明显改善出血量、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P<0.05;对比两组手术时间,P>0.05。
结论:腹股沟疝运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高效,安全。
【关键词】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安全性在普外科常见腹股沟疝患者,包括直疝以及斜疝,患者因为腹压增高导致腹腔内脏器向薄弱体表、缺损腹壁突出,从而形成此病,若无法回纳,容易发生嵌顿[1],可导致患者出现肠坏死、肠梗阻或者穿孔,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死亡,此次实验选择80例患者,研究运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功效以及安全性。
1 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从我院选择80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法分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前一组中,男女分别是20例、20例,年龄35岁至75岁,均值56.5岁,后一组中,男女分别是21例、19例,年龄34岁至76岁,均值56.0岁。
将两组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判定为P>0.05。
1.2方法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依次纳入研究组、对照组。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疝环充填式网塞修补片材料,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切口位置是腹股沟韧带中心上方连接耻骨结节位置,逐层解剖患者肌肉组织,在腹股沟管中对患者精索进行探查,高位游离疝囊,若较大,于疝囊中部实施颈部3.5cm-4.0cm处横断,然后对近端进行缝合,确保疝囊可以填充一个疝环,对于直疝,向疝三角区直接置入[2],对于斜疝,向内环口直接置入,侧翻疝囊至患者腹腔内,开展疝环填充网塞充填物处理,网塞外瓣预留,缝合内环口周围腹横筋膜,然后妥善固定,疝环口较大,根据情况将2~3个网塞填充,若紧凑,去除2~3片内瓣,彻底止血之后,将成型网片从患者精索后方置入,经过补片缺孔,顺利透过精索、圆韧带,然后对补片进行平铺[3],联合缝合肌腱以及腹股沟韧带,将负压吸引器在平片前放置,然后利用电凝止血,对患者切口进行缝合。
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作用

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作用腹股沟疝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软组织发生疝,造成腹腔内的脏器脱出到腹股沟区域。
腹股沟疝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腹股沟疝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简介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最新的腹股沟疝治疗技术,该技术是在传统的修补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通过使用生物材料植入疝囊后,再用无张力疝环夹闭疝门,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有许多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等。
该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1. 有效修补疝囊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通过植入生物材料,能够有效修补疝囊,从而阻止腹腔内的脏器脱出到腹股沟区域。
而且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可以有效避免因异物植入引起的排斥反应和感染。
2. 无张力疝环夹闭疝门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无张力疝环夹闭疝门,相比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术,可以减少对组织的牵拉和压迫,从而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
而且无张力修补术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3. 术后恢复快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微创技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患者一般只需住院2-3天就可以出院,术后几天即可进行一般性日常活动,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小。
4. 提高生活质量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有效改善了腹股沟疝的症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了生活质量。
患者术后可以自如地进行日常活动,不再受到疝囊脱出的困扰,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技术要点讨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技术要点讨论【关键词】疝环充填;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图分类号】r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24-01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我国开展较早,也是推广力度最大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
根据文献和有关资料统计。
在开展该手术的早期,即开展该修补术的前3~4年中,大部分外科医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降低术后的复发率上,并确将最高达5%以上的早期复发率降至目前的1%左右。
此后,又将重点放在降低术后并发症,使该手术的并发症从>10%的高发生率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根据文献资料的统计,我国目前该术式的并发症仍>5%,而欧美国家仅为1%~3%。
现我国该术式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慢性疼痛、长期的异物感、术后早期切口下浆液肿、切口感染,另外还存在一定比例的网塞、补片移位等问题。
1 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的建立与平片的放置固定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也称为“第一间隙”和“腹股沟盒”(inguinal box),该间隙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作用就是安置上层补片。
分离该间隙的范围应是腹股沟韧带缘到联合肌腱约5cm宽和耻骨结节下1.5~2.ocm到内环上2cm约1ocm,就是应与平片的大小相一直。
同时必须在精索与耻骨间分离出1~2cm的间隙,以便使平片超过耻骨结节放置。
目前我国各医院应用最广的巴德大号成套网塞和平片,其中平片尺寸是4.5cm×1ocm的平片。
因此分离该间隙的大小需符合平片的尺寸,不能太小,虽对平片可作修剪,但这不符合lichtenstein的腹股沟后壁修补范围的原则:也不能分离得过大。
文献报道和实践经验表明,平片最好沿着“腹股沟盒”的边缘放置并缝合固定,因为当平片放置完毕,将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关闭,就能产生一个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后壁将平片夹紧的作用,真正达到平整放置补片的目的。
同时平片必须超过耻骨结节1~2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Bassini(1887)首创疝修补术以来,腹股沟疝 的治疗经历了100多年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隨着人们 对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手术方 式、治疗经验的进一步积累,腹股沟疝的修补术式也 日臻完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Halsted法(1889) 、 McVay法(1948) 、Shouldice(1953)法等。
二、四百多年来疝外科的历史总结:
1 、 Henri Fruchaud(6) 关 于 腹股沟区的解剖理论,是目前疝 外科修补手术的基石。
主要有以下几点:
(1)腹股沟区没有横纹肌纤维的支持。 (2) 腹股沟区的腹外斜肌无外科价值。 (3) 无横纹肌纤维支持,以及精索和股血管通过 该区使之成为腹壁的薄弱区。 (4) 腹横筋膜在承受腹内压时是完整紧密的。 (5) 耻骨肌孔(即Fruchaud孔) 是深层的薄弱区, 该区仅以一层腹横筋膜抵抗腹腔内压力。 因此,腹股沟区的薄弱结构和腹横筋膜的缺 损被认为是疝发生的根夲原因。
4.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提出及推广
Lichenstein经多年的实践首先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 的概念(4)。1974年他发明用补片 制成圆柱形充填物来进行疝环充填式腹股沟疝修补及随后1986年 Shulman又用补片缝于腹股沟管后壁替代传统的张力性缝合,腹 股沟疝的无张力性修补时代真正到来。 1989年Rutkow和Robbins首先开始用网状圆锥材料及补片开 展并推广这种革命性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开放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目前常 用的有平片修补手术,即:Lichtenstein手术;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即GPRVS
(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 of the visceral sac);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plug mesh hernia repair) 。
2、疝修补手术的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隨着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认识以及手术治疗经 验的积累,一些疝修补手术的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认 同,
①修补时尽量保持腹股沟部正常的解剖生理,即尽量缝合同 一层次的结构,保持其原有的生理功能: ②肌肉组织不应与肌腱一起缝合,正常肌肉不会与肌腱或筋 膜牢固结合; ③修补术的缝合不可有张力,良好的组织愈合过程必须有纤 维细胞反应和适当的氧和,用粗丝线将两层组织强行缝合在 一起,可因缺血缺氧导致愈合不佳。因此,现代疝修补手术 的改进要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不干拢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 及修补的无张力性。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 势及手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疝与腹壁疾病治疗中心Leabharlann 一、 20世纪末划时代的手术,
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即以 移植生物合成材料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该手术设计科学、合理,符合正常腹股沟管的解 剖、生理。与传统手术相比,它不但拓宽了手术适应 症的范围,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 症少, 而且复发率低。深受广大临床外科医生的喜爱 和病人的欢迎,是未来疝外科的发展方向. 该手术被称为是20世纪末划时代的手术,并被喻 为是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
5) Shouldice 法强调腹横筋膜修补,手术要求缝合在 腹横筋膜层、联合肌腱膜层和腹外斜肌腱膜层,用双重 加固技术,即所谓叠瓦式缝合,其后壁的修复与加固可 谓确实可靠。然而此术式只适用于腹横筋膜依旧完整的 的轻症病人,手术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由于术者专业程 度及熟练程度不同使腹横筋膜的叠瓦式缝合的松紧度掌 握亦不相同,此外尚有学者认为腹横筋膜为一不同密度 的组织层,质地很薄甚至透明,强度差,因此、利用它 作为修补材料是不可靠的。 6) 修补术留有的大量线结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 会。
3. 疝外科学前辈的辛勤探索及 传统手术的不足
腹外疝的手术基础是基于对人体局部
解剖及病理状态下相应变化的认识,任何
一种手术都必须考虑到这种解剖学上的病
理改变。针对性越强,手术效果就越好。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手术之 一。 在16世纪前现代解剖学理论尚未建立时,腹股沟 疝的手术均未在解剖学的基础上施行。 (Galen是最早 采用疝囊结扎术治疗斜疝的,但他仅在皮下环结扎疝 囊,Lanfrance使用金属线在外环口结扎疝囊)直到16 世纪现代解剖学理论建立后,疝的手术才开始遵循解 剖学的基础进行(Pare采用通过腹股沟管,切除疝囊, 用金属线缝合疝囊頚)。经过众多优秀的外科医生数百 年(300年)的努力,直到19世纪末才真正建立了现代腹 股沟疝的外科治疗,如经典的Bassini术式。
总之传统术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缺陷,即
修补部位的张力向题,把处于正常位置而又不
是相同的组织结构作强行拉拢、缝合、张力很
大,除会导致病人局部不适外,更可怕的是造
成局部组织缺血,胶原分解增加,导致腱膜韧
带的即时或延时撕裂,造成新的缺损,为疝的
复发创造条件。不符合外科手术的原则。
为此,许多外科医生试图避免这些不足,如 William Gallie 和 Arthur LeMesurier 采 用 自 体筋膜片移植成型作为修补材料的方法对腹股 沟疝进行治疗。 Wanggensteen 等采用腹直肌前鞘反转法进 行疝成型术。 加拿大的 Edward Shouldice 利用腹模筋膜 的重叠缝合、达到了张力很小的修补效果。
100余年来尽管其总体疗效尚称滿意,但疝修补术 后复发和并发症仍存在问题。 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 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而复发性疝可高达20%,总的 并发症发生率也在7%-12%之间。
传统术式存在的不足
1) 都是用病人已有缺陷的邻近组织进行修复 2) Bassini手术无腹横筋膜修补的要求。 3) 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用粗丝线强行缝合以达 闭合内环及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目的,这样破坏了原 有的生理解剖结构,由于是两种不同组织间的缝合, 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 4) 传统术式强调联合肌腱的缝合,而实际上真正的 联合肌腱仅见于3%--5%的病例,绝大多数为腹内斜肌, 将肌肉和腱膜有张力的缝合在一起,将致肌肉的切割 与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