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技术要点讨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论文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071-01腹股沟疝的手术修补大多采用传统的方法,如bassini法、mcvay 法、halsted法等这些方法破坏了原有的组织解剖结构,手术操作复杂,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复发率高。
1997年我国开始开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以来;由于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多项不足,深受外科医生的欢迎。
我院引进该项外科技术,自2000年8月~2011年8月应用新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病人32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91例,女性30例。
年龄39~78岁,平均68岁,60岁以上病人占257例。
原发性腹股沟疝301例,其中斜疝236例,直疝65例。
复发斜疝15例,嵌顿性斜疝5例。
高血压病39例、慢支43例、糖尿病病人19例;慢性前列腺肥大病人63例。
1.2 修补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一套锥型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
它是一种由聚丙稀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显著特点是优异的组织长入性和感染的不亲和性。
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相容性,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
1.3 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02例,局麻19例。
切口选择内环投影点至耻骨结节连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外斜股腱膜,稍作分离能容纳补片范围即可。
钝性分离提睾肌,找到疝囊,游离精索,将疝囊完全游离至疝囊颈。
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小疝囊直接缝合经内环口(直疝经直疝三角)翻入腹腔,大疝囊中部离断近端缝合后变成小疝囊直接内翻入腹腔。
将锥形充填物充填入疝环内(内环缺损大者填入2个锥形充填物),嘱病人咳嗽,未见充填物脱出即说明放置正确。
外瓣与内环周围的腹横筋膜缝合固定4~8针。
将补片平整放置于精索后方后,补片周边与腹股沟韧带,腹横肌腱弓和腹内斜肌等缝合固定6~8针。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60例分析

[ 参 考 文 献 ]
[ ] 佃 仁 森 , 和 鸣 , 克 俭 , .中药 促 进 软组 织 损 伤 修 复 的临 床 1 王 练 等 研 究 进 展 [] J .中 国 中医 骨 伤 科 杂 志 ,0 8 1 ( )6 7 2 0 ,6 3 :8 2
[] 黄桂填 , 建华 , 炎 , 2 卢 张 等 草 木 犀 流 浸 液 片 治疗 外 伤 性 肿 胀 的
制 和 减 缓 炎 症 反 应 所 致 的渗 出 、 血 及 水 肿 , 复 软 组 织 及 血 充 修
法 , 可 引起 患 处 过 敏 , 但 甚 皮 肤 破 损 、 烂 : 服 用 消 肿 止 溃
痛 的 药 物 也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 。 法
管壁 损 伤 , 低 致 痛 物 质 的 浓 度 , 轻 对 游 离 神 经 末 梢 的 刺 降 减 激 , 时 提 i 闽 , 到 消 肿 止 痛 作 用 。② 对 于 损 伤 中 晚 期 出 同 高痛 起 现 的肿 胀 疼 痛 , 血 化瘀 药 可 以 使 毛 细 血 管扩 张 , 轻 毛 细 血 活 减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n o ra o It rt rdt n l hn s a dWet nMei n 0 0 A r 9 1 ) d r u n l f ne ae T a io a C i e n s r dc e2 1 p .1 ( 0 J g d i e e i 血 管 壁 通 透 性 增 加 ; 一 方 面 由于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系 统 的破 坏 , 另
创 伤 性 无 菌 性 炎 症 反 应 和 局 部 水 肿 等 原 因 , 局 部 内 环 境 改 使
变 , 织 细胞 缺 氧 、 谢 紊 乱 , 会 导 致 组 织 细 胞 进 一 步 变 性 组 代 也 坏 死 , 重 局 部 组 织 损 害 , 而 导 敛 局 部 组 织 的 水 肿 、 性 和 加 从 变 坏 死 。所 以 , 性 软 组 织 损 伤 的 治 疗 原 则 是 及 时 消 除 软 组 织 急 炎 症 , 解 软 组 织 内血 管 的 充 m 、 张 和 渗 出 , 轻 软 组 织 水 缓 扩 减
老年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体会

老年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体会疝环充填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腹股沟疝的首选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疼痛轻、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仍有各类并发症发生,吸取多方面经验,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36例,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3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0岁,部分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其中腹股沟斜疝16例、双侧斜疝5例、直疝4例,嵌顿疝7例,复发性斜疝4例。
方法:视患者基础身體状况,6例采用局部麻醉,其余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使用聚丙稀网塞和补片,1号薇乔可吸收缝线,疝囊小无牢固粘连者完全游离疝囊,后将其内翻送入腹腔,疝囊巨大者,如无牢固粘连则完全剥离切除,如局部紧密粘连则采用部分剥离,内环处行连续缝合,充填网塞置入疝环后四边与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腹内斜肌弓状缘,联合肌腱、腹股沟韧带,用1号或4号丝线间断固定4~6针,一般4针即可。
游离精索在精索后方放入网片,充分展平后用薇乔线将其边缘与反转韧带、联合肌腱、腹内斜肌腱膜、腹股沟韧带间断缝合,针间隙1.5cm左右,术野充分电凝止血后,用薇乔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并适当折叠缩小网隙,重建外环。
结果36例术后随访1年,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剧烈疼痛、复发等并发症;早期下床、疼痛轻、无行走牵拉痛,无因卧床引起的其他严重疾病。
讨论无张力疝修补并发症主要是固定、缝合、止血等存在不足而引起的,本组全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无1例并发症。
主要体会:疝囊不勉强剥离,如局部粘连紧密则部分剥离切除,远端严格止血,近端行缝扎后再还纳行网塞充填内环。
网片缝合固定时应充分展平,不能移位卷曲,运用1号薇乔线可避免丝线引起的排异反应导致的感染。
术野充分电凝止血,避免切口下血肿。
腹外斜肌腱膜适度折叠缝合,并缩小精索前间隙及外环,避免过度折叠缝合致术后行走牵拉感。
嵌顿疝嵌顿时间短,疝入物无坏死常规可行网塞修补,如疝入肠管坏死,需行肠切除则术者不建议再行无张力疝修补。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 ] 烽 , 洁若 , 伟 . 利 度 胺 治 疗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的 临床 与 1黄 古 赵 沙
实 验研 究 . 中华 风 湿 病 杂 志 ,0 2 6 5 :0 3 5 20 ,( )3 9— 1 . 1 1 e J . hnT LnH ,t 1T admi o svr e— i G C a W, i S e a. hl o d f eeer 2w i e r
柱炎的研究 与临床实验也 日益 增多 。黄烽 等 对 3 0例 H A— L
B 7阳性 的强直性 脊柱炎患 者进行 为期一 年的开放 实验 , 得 2 取
【 收稿 日 期】 2 1 —1 — 5 00 0 2
( 文编辑 : 威 ) 本 郎
疝 环 充填 式 无 张 力腹 股 沟 疝 修 补 术治 疗 的 临床 分 析
了良好 疗 效 , 同时 发 现 T F一0 转 录 明显 减 少 。20 N 【 0 3年 We i 等心 对 1 3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 6个月 的的开放实验 , 4例获得 5 % 的改善 。 0
本 次 临 床 研究 样本 量 较 少 , 了 进 一 步 全 面 的 研 究 沙 利 度 为 胺 对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的 疗 效 及 安 全 性 , 要 进 行 一 个 大 样 本 , 中 需 多
fcoy a k lsn . p n yis a6 一mo t p n— lb lti1J atr n yoig S o d l i: t nh o e a e ra.
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 它能 抑制单核 细胞 产生 T F—d 也能协 N ,
同刺 激 T淋 巴细 胞 , 助免 疫 应 答 , 可 抑 制 血 管 的生 成 和 粘 附 辅 还
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w r i icn ie ne (P <0 0 i ra b lin opti t n t e ot eai o piaosa drcrec a e en to e s nf atdf r cs e gi e . 5) ne m um o ,h si lai i ,ps prt ecm l t n urnert b t e w az o m o v ci n e e w gop ,hw vr odfrneW udi prtet eb tentogop (P > 00 ) Co c s n T ep gmehhri rpi iago rus o ee ieec a f n o eav m e e rus n so n i i w w .5 . n l i h l s e ae a od uo u n rs
t ogop .h ot l ru 4 ae)u dretrdt n e ipat, et am n ru 8 ae)t a db l ehh ri r— ot r sT ecnr op( 0css new n aioa hr ols t r tetg p( 0c s r t ypu m s ena e w u og t il n yh e o s ee g
【 bt c】 O jc v T o pr t aioa hr ol t a dp gm s hr ar a e l i et et f nu a hri A s at r bet e o m a e r t nl e i a y n l eh e i e i i t i c t a n o i i l e a i c eh td i n p s u n p r nh c n a r m g n n . l
Th e印 p i a i n e pe i n e o r d to a r i pls y a d p ug me h e n a r p i n t e t e t e fi g i a r i X O GQn—t . lc t x r e c ft a i n lhe n o a t n l s h r i e a ri h r a m nt u n lhe n a I N i o i o n a o
《李金斯坦术和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对比研究》

《李金斯坦术和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对比研究》李金斯坦术与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对比研究的高质量范文一、引言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李金斯坦术和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两种主要手术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优劣,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李金斯坦术简介李金斯坦术是一种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修复腹股沟管后壁,加强腹股沟区域的肌肉和筋膜,从而达到治疗腹股沟疝的目的。
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术后疼痛、恢复时间较长等缺点。
三、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简介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是一种新型的腹股沟疝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用一种特殊的网片对疝环进行充填和固定,从而实现对腹股沟疝的修复。
该手术方法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四、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研究4.1 手术效果在手术效果方面,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相比李金斯坦术具有更高的治愈率。
由于该手术方法采用特殊的网片对疝环进行充填和固定,能够更有效地修复腹股沟管后壁的缺损,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
4.2 术后恢复在术后恢复方面,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相比李金斯坦术具有更快的恢复速度和更轻的术后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该手术方法采用了无张力的修复方式,减轻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此外,由于该手术方法的操作简便,术后患者可以更早地进行日常生活和运动。
4.3 手术时间与并发症在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方面,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劣。
李金斯坦术由于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而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虽然手术时间稍长,但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特殊的网片固定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五、结论综上所述,李金斯坦术和疝环充填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方面各有优劣。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

1409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段涛邱风兰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医院(473061)摘要: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
方法应用修补材料per Fi x充填物补充无张力的疝修补术。
结论充填式无张力的疝修补术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关键词:无张力充填式疝修补;per F i x Pl ug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除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外,其10%~20%的高复发率更难以解决[1]。
1986年Li cht ens t ei n经多年的实践首先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
以后G i l ber t(1989)和Rut kow(1989)等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
国外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国家80%以上的腹股沟疝的治疗是应用无张力修补术,其复发率约在1%[3]。
随着解剖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腹股沟区解剖理论已成为疝外科修补手术的基石.腹股沟区的薄弱结构和腹横筋膜的缺损被认为是疝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各种疝修补术存在着一个共同缺点,即修补部位的张力问题.把处于正常位置而又不是相同组织的腱膜、韧带有张力地缝合,不仅造成患者术后不适,还可导致局部组织撕裂,造成新的缺损,为疝复发创造条件.成人腹外疝的手术处理,多年来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术,术后往往疼痛的时间长,复发率高。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136例成人腹外疝,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有手术时间短(平均20±5分钟),安全性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平均术后2±1.5小时下床活动);复发率低(小于1%)的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年合并心肺等疾患,传统修补疝复发及腹壁疝患者。
成人腹外疝的手术处理,多年来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术,术后往往疼痛的时间长,复发率高。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136例成人腹外疝,随机将其分为传统疝修补组68例对照;有手术时间短(平均20±5分钟),安全性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平均术后2±1.5小时下床活动);复发率低(小于1%)的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年合并心肺等疾患,传统修补疝复发及腹壁疝患者。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王朝荣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王朝荣发表时间:2019-09-10T17:31:15.3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7期作者:王朝荣[导读]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应运而生,然而此类手术有哪些技巧值得注意,又需要我们注意些什么事项呢?凉山州金阳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州616250)实际上,在未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术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的疝修手术普遍都采取的是缝合法,此类手术方式较为粗暴,仅将缺损部分拉到一起进行缝合,已流传百年之久,被称之为“疝修补术”。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此类手术有许多弊端,无论是术中还是术后,疼痛感都十分明显,有些患者术后甚至无法直立行走,而且恢复周期也偏长。
于是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应运而生,然而此类手术有哪些技巧值得注意,又需要我们注意些什么事项呢?一、什么是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早在1986年,美国就曾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概念。
此类修补术主要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同时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
由于此类修补方式克服了传统手术(也就是不采取补片的缝合修补法)对于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干扰作用,不仅层次分明,而且还可以将周围组织进行无张力修补,因此被称之为“无张力疝修补手术”。
当前,最为常见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包括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有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
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有何优势?(1)相比传统类型的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比较简单,手术时间短,大约比传统手术节约了30分钟以上时间;(2)受制于三维网片无法修补应用,不增加周围组织张力,可以替代传统手术的组织重叠缝合,患者在手术后不用再忍受剧烈的疼痛感,以及局部隆起与牵扯感;(3)三维网片修复法针对疝的成因,具体更加完善的修复患者后腹部为平状,是患者整体感觉更加舒适,不会轻易发生移动,而且缝合少,降低了网塞带给人的神经损伤与局部不适感;(4)其中的三维网片底层片能够带来如同腹腔镜修补法同等的修补效果,集各类针对疝成因与无张力修补法优势与一身的新型医疗修补手段;(5)具备一定的抗感染能力,而且网片具有更加优异的组织相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技术要点讨论【关键词】疝环充填;无张力;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124-01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我国开展较早,也是推广力度最大的腹股沟疝修补方法。
根据文献和有关资料统计。
在开展该手术的早期,即开展该修补术的前3~4年中,大部分外科医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降低术后的复发率上,并确将最高达5%以上的早期复发率降至目前的1%左右。
此后,又将重点放在降低术后并发症,使该手术的并发症从>10%的高发生率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根据文献资料的统计,我国目前该术式的并发症仍>5%,而欧美国家仅为1%~3%。
现我国该术式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慢性疼痛、长期的异物感、术后早期切口下浆液肿、切口感染,另外还存在一定比例的网塞、补片移位等问题。
1 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的建立与平片的放置固定
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也称为“第一间隙”和“腹股沟盒”(inguinal box),该间隙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作用就是安置上层补片。
分离该间隙的范围应是腹股沟韧带缘到联合肌腱约5cm宽和耻骨结节下1.5~2.ocm到内环上2cm约1ocm,就是应与平片的大小相一直。
同时必须在精索与耻骨间分离出1~2cm的间隙,以便使平片超过耻骨结节放置。
目前我国各医院应用最广的
巴德大号成套网塞和平片,其中平片尺寸是4.5cm×1ocm的平片。
因此分离该间隙的大小需符合平片的尺寸,不能太小,虽对平片可作修剪,但这不符合lichtenstein的腹股沟后壁修补范围的原则:也不能分离得过大。
文献报道和实践经验表明,平片最好沿着“腹股沟盒”的边缘放置并缝合固定,因为当平片放置完毕,将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关闭,就能产生一个腹外斜肌腱膜和腹股沟后壁将平片夹紧的作用,真正达到平整放置补片的目的。
同时平片必须超过耻骨结节1~2cm。
以上步骤对防止腹股沟管底部疝的再突出,即疝的“再发(rehemia)”相当重要。
2 疝环的建立和网塞的放置固定
直疝手术相对较为简单,只要将疝囊与精索分离开,然后在疝囊的基底部(即直疝疝环)处环形切开覆盖在突出疝囊外已薄弱的
腹横筋膜,就建立了“真”疝环。
对斜疝建立“真”疝环较直疝困难。
首先在解剖上要认识疝环(内环)的上二分之一是被部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构成的腹横肌腱弓所覆盖,同时“假”疝囊颈处疝囊又与腹横筋膜粘连在一起。
建立“真”疝环就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位游离疝囊,即在技术上要求将精索游离后,切开提睾肌纤维,找到疝囊(可完整分离较小疝囊;横断大疝囊,近端成形为一个至少可容纳一个大号网塞的小疝囊)。
将内外两束提睾肌与腹横筋膜分离,再将处理后的疝囊提起,环形切开腹横筋膜与构成疝囊的腹膜的粘连.此时即可在腹横筋膜与精索和腹横肌腱弓的交界处建立
“真”疝环。
只有在建立了“真”疝环的基础上,才能确立缺损的范围,也就意味着找到了能够牢固固定修补网塞的较为坚实的组织,否则就无法牢固地固定网塞,尤其是在直疝,如果不去建立“真”疝环直接将疝囊和覆盖的腹横筋膜反纳入腹腔,网塞的固定往往是不牢固的。
术后会发生网塞移位或向外膨出,严重者会导致网塞脱落并进入阴囊。
目前广泛使用的perfix网塞有成型的折叠外边,其直径可在1~4cm之间自行调节。
但可根据内环的大小对网塞内的支撑花瓣进行修剪,剪去一至数个支撑花瓣,目的是避免网塞形成过大的纤维团块,防止产生术后异物感和疼痛。
当网塞被置人疝环后,其底部应与疝环口处于同一平面,而放置过深或过浅均会导致缝合不牢固,或突出的网塞形成纤维硬结造成疼痛和异物感。
网塞的缝合可根据疝环的大小,以4~10针为宜,也可将网塞与疝环作连续缝合。
3 术后并发症的防止
3.1 术后疼痛:可能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大致有:过多的解剖分离导致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网塞和平片放置缝合不到位或不牢固而导致移位:错将神经与补片缝合。
该术式的创造者之一美国rutkow医师和笔者都认为:没有必要去进行过细的解剖,不要为保护神经而去刻意寻找、解剖分离神经,这一过程反而会造成神经损伤。
只有发现神经的存在对修补产生障碍时,才需要牵开神经并加以保护。
而最为重要的是绝不能将神经缝合住,尤其是在
缝合平片时要特别注意。
也有疝外科医师建议在一些有碍修补的情况下将神经切除,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术后疼痛。
3.2 浆液肿:聚丙烯材料有刺激组织细胞生长并产生纤维疤痕
的特性,医师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来对缺损进行修补的。
但其副作用也就是使组织产生渗出,尤其是对脂肪组织的刺激性最大。
因此尽量少地让人体脂肪组织接触到聚丙烯材料是减少浆液肿至关
重要的一点,而严密的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就显得相当关键。
建议用可吸收缝线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连续缝合,缝线的长度应为切开的腹外斜肌腱膜长度的3倍。
3.3 感染:要强调围手术期的处理,要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争取术前备皮,而不是24h前备皮。
术前30min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认真的手术区域消毒,现笔者认为碘酒加酒精的消毒效果最好。
手术操作要规范,切忌追求缩短手术时间。
要强调对缝线的选择,建议选择可吸收缝线和单股聚丙烯缝线。
在已产生浆液肿的情况下,强调必要和及时的引流,可采用穿刺抽取或闭式引流,以防止积液基础上的感染。
疝手术后的感染多为革兰阳性球菌,建议选择第2代的头孢类抗生素,对于高龄、高危人群和有呼吸道感染者也可选用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
目前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我国开展无张力疝修补的主流术式,开展的数量最多。
国际上同样认为该手术方法对腹股沟疝修补的改进是显著的,疗效相当稳定,是一安全、合理、操作简便、
损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
本文目的就是希望广大外科医师能更好地领会这一手术方法的要点,更好地应用该方法治疗腹股沟疝,降低并发症。
作者单位:556000 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