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能力提升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求时间的问题

合集下载

2019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_1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2019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_1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2019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_1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出示两组数:2和3,4和6;让学生计算它们的积,并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探究新知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例如,出示例题:计算24×5和48×5,让学生观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设计以下练习题:(1)计算:3×7,6×7,9×7。

(2)计算:8×5,16×5,24×5。

(3)计算:12×6,24×3,36×2。

4.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现象,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1.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第【1】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数学情感。

【说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说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1)6×2= (2)20×4=6×20= 10×4=6×200= 5×4=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

(1)第一组算式中每个算式都有一个因数6,第二组算式中每个算式都有一个因数4。

(2)第一组算式的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第二组算式的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

(3)当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或变小时,积也相应地变大或变小。

4、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1)观察第一组算式,探究规律。

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并验证。

(认真观察,发现:其中一个因数都是6,另一个因数由2变成20,积由12变成120。

另一个因数由2变成200,积由12变成1200。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出来。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观察第二组算式,探究规律。

①继续观察,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②同桌之间一个人按规律写算式,另一个人用竖式验证。

2、在小组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完成51页“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能力提升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求面积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能力提升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求面积的问题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求面积的问题
例1 有一条宽8米的人行道,占地面积是960平方米。

为了行走方便,道路的宽增加了16米,长不变。

扩宽后这条人行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方法一
分析 先根据长方形的长=面积÷宽求出人行道的长,再由已知条件宽增加了16米,用加法求出现在的宽。

最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求出扩宽后这条人行道的面积。

解答 960÷8=120(米)
120×(8+16)
=120×24
=2880(平方米)
方法二
分析 可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求解。

因为长×宽=面积,长不变,当宽由8米增加到16+8=24(米)时,相当于宽扩大到原来的24÷8=3倍,积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3倍。

解答 (16+8)÷8=3
960×3=2880(平方米)
答:扩宽后这条人行道的面积是2880平方米。

提示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求解会更简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算操作,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例题、练习题和相关的生活情境。

2.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道具:如计数器、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买两个苹果,每个苹果3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两个例题,分别是:例题1:2 × 3 = 6例题2:4 × 5 = 20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如:5 × 4 = 206 ×7 = 423 × 8 = 24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2. 积的变化规律的计算方法3. 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积的变化规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计算公式。

(3)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的积的变化规律现象,与同学分享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际问题设计在设计实际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问题可以包括:1. 生活情境题:例如,小明家的果园里有3行苹果树,每行有4棵,如果每棵树平均产量为5千克,那么这个果园一共能产多少千克的苹果?如果每棵树的产量增加2千克,那么总产量会增加多少?2. 数学游戏题: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积的变化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_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_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作者及工作单位
杨陵区大寨镇中心小学马保团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课本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算式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

此中,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

学习中,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
1
2
3
度拓展,
而且还在不断享受着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3.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积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积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到积的变化规律的例子。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适量,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导入”和“案例分析”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以下是对这两个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产生直观的认识。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一个因数而保持另一个因数不变,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情况。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积的变化规律的基本概念。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

2. 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积的变化,提出问题:“你们发现积有什么变化规律吗?”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吗?”2. 学生观察并讨论,尝试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板书。

三、应用(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方法。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计算并汇报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方法。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 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在作业环节,教师应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求时间的问题
例2 一辆卡车从甲城到乙城要行4小时,一辆轿车的速度是卡车的2倍,那么这辆轿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几小时?
分析 因为:速度×时间=路程
所以:卡车速度×4=甲、乙两城之间的路程
↓×2 ↓? ↓不变
轿车速度×时间=甲、乙两城之间的路程
通过观察发现此题可以利用积不变的规律来解答。

因为卡车和轿车所行路程相同,也就是积不变。

当积不变时,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必须除以2。

解答 4÷2=2(时)
答:这辆轿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2小时。

总结
1.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方向就要相反。

一个因数乘一个数(0除外),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2.车辆行驶时,如果路程一定,速度越快,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