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合集下载

茶道礼仪知识

茶道礼仪知识

茶道礼仪知识茶道礼仪知识(3篇)茶道礼仪知识1茶道知识喝茶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习惯以茶待客,并且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

下面就为大家说说中国的茶道礼仪规矩,一定要来看哦。

茶道礼仪规矩1、茶具要清洁家里如果有贵宾来做客的话,首先需要先让座给客人,然后就要给客人准备茶了,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

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泡茶的会后,我们需要注意相关的茶叶用量,茶叶不可以放置的很多当然也不可以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

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

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

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及时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

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茶道讲究礼仪细节无论是买茶还是在一些茶博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茶艺师在进行茶道的礼仪表演。

有些人会觉得这些茶道的礼仪实在过于繁琐,甚至难以记住。

如果在平常生活中,想要将这一整套的茶道的礼仪全部掌握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

茶道的礼仪注重细节,这些细节在我们心头烦乱的时候往往无法兼顾到,事实上内心沉静下来,与茶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细节的表现就如同我们自己的肢体一部分一样,可以自如做到。

比如说清洗茶筅,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清洗干净,然后需要敲三下,举起两下,这样就完成了清洗,而当结束的时候,需要先用热水将茶杯中的残茶清洗干净,然后再用热水将茶杯清洗一遍,清洗过后敲两下举起,如此就完成了结束时的动作,开始与结束,动作有相同之处,却绝对不能混淆。

中国茶道入门的知识

中国茶道入门的知识

中国茶道入门的知识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6]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道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茶道的相关知识,包括茶的起源、茶道的发展、传统茶具以及品茶技巧等。

一、茶的起源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制茶的传说便是茶的起源。

在随后的历史中,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二、茶道的发展1. 唐代茶道唐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

茶具开始多样化,并出现了独特的煮茶技法。

2. 宋代茶道宋代是中国茶道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种类更加丰富,茶道的礼仪也更加完善。

同时,茶具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各地茶馆也纷纷兴盛。

3. 明清时期茶道明清时期是中国茶道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推广,茶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对于泡茶的要求也更加讲究。

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茶道流派,并形成了多样的茶礼。

三、传统茶具1. 茶壶茶壶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的种类繁多,有紫砂壶、白瓷壶、青瓷壶等。

每一种茶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茶盘茶盘是茶道中用来放置茶具和茶叶的平台。

它通常由木质或石质制成,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导热性,以保持茶具和茶叶的稳定温度。

3. 茶杯茶杯是用来品味茶汤的器皿,它的选材和制作工艺也非常重要。

不同的茶,应有不同的杯型和容量。

四、品茶技巧1. 水质选择好的茶水离不开优质的水源。

自然山泉水或矿泉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水的温度也要适宜,一般绿茶、白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红茶、乌龙茶适宜用90℃的水冲泡。

2. 茶叶选购与保存购买茶叶时应选择新鲜、干燥、无异味的茶叶。

茶叶在保存时应放置于密封的容器内,避免暴露在空气中。

3. 茶艺表演茶道艺术中的茶艺表演有落花流水、倒茶、泼茶、掷壶等多种形式。

表演时要注意姿势和动作的协调,力求将茶艺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茶道的知识大全有哪些

茶道的知识大全有哪些

茶道的知识大全有哪些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一)环境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集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集

中国茶道知识大全集中国茶道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被誉为世界茶道的瑰宝。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艺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以茶会友的方式,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茶道的起源、茶具与茶艺、茶道礼仪以及茶道的精神内涵。

一、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时期。

相传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的独特滋味和功效,而茶叶也因此被广泛种植和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茶道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茶具也从最初的简陋产物逐渐演变为雅致精美的工艺品。

二、茶具与茶艺茶具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用来泡茶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

中国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托、茶盘等。

每一件茶具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意义,反映了制作它的工匠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审美追求。

茶道艺术凭借其细腻的泡茶技巧和独特的饮茶方式吸引了无数茶艺爱好者。

善于泡茶需要多年的经验和磨炼。

茶壶的挥舞、茶水的注入、茶水的倾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力度和节奏。

泡茶的艺术不仅仅在于饮茶者的手法,更在于将茶的精髓和生命传递给每一位品茶者。

三、茶道礼仪茶道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茶道中,茶道礼仪被视为一种表达敬意和友善的方式。

茶道礼仪包括迎宾、奉茶、品茗等环节。

茶人在奉茶过程中,以双手捧茶向来宾递送,表达出气定神闲、诚心诚意的态度。

品茗时,品茶者需要细细品味每一口茶汤,感受茶香回味,在品味的过程中体悟茶道的精妙。

四、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与人情的和谐相处。

泡茶时,要具备专注的心境,静心倾听泡茶的声音,感受茶汤的香气,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

茶道中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互助互爱的精神也对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仅如此,茶道还融入了儒家的仁义礼智,道家的自然观念和佛教的禅意修行,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敬清寂”,即和容、敬畏、清净和寂静。

中国茶道入门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入门知识大全

中国茶道入门知识大全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道不仅是一种品茗的过程,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帮助你入门茶道文化。

一、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传说,中国的茶树最早生长在四川、云南等地的茂密森林中,而茶叶最早是被人们当做药物使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叶不仅具有药物的功效,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于是逐渐开始饮茶。

饮茶兴起后,人们开始研究茶的采摘、制作和品饮等技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茶道文化体系。

二、茶的分类与选择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根据制作工艺和不同的茶叶部位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六大类。

每种茶的口感和风味各有不同,因此在品鉴茶叶时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进行选择。

1.绿茶:绿茶以杀青后烘干的未发酵茶叶为主,清香鲜爽,具有利尿解暑、清热降火的功效。

有名的绿茶有龙井、碧螺春等。

2.红茶:红茶以发酵完全的茶叶为主,口感醇厚,色泽红艳,香气浓郁。

有名的红茶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等。

3.白茶:白茶以嫩叶为主,采摘后不经过任何发酵处理,具有清淡的花香和清新的口感。

有名的白茶有白毫银针、贡眉等。

4.黄茶:黄茶是一种独特的茶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茶汤呈黄绿色,口感鲜爽回甘。

有名的黄茶有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5.乌龙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清香回甘的特点,又有红茶的醇厚口感。

有名的乌龙茶有铁观音、岩茶等。

6.黑茶: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茶叶存放越久口感越好,具有降脂健胃等保健功效。

有名的黑茶有普洱茶、六堡茶等。

三、茶具的使用与养护茶具在茶道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茶道的表现形式和茶的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1.茶壶:茶壶是沏茶的主要工具,其大小、形状和材质会对茶叶的浸泡和温度起到重要影响。

茶壶的养护需要定期清洗和通风晾晒,以防霉变。

2.茶杯:茶杯的选择一般以白色瓷杯为主,以充分展现茶叶色泽和透明度。

中国茶道礼仪技巧知识

中国茶道礼仪技巧知识

中国茶道礼仪技巧知识基本礼仪1. 倒茶时记得不要倒满当茶是热的,杯子是很热的,当它是满的时候,很容易使客人的手热,有时会导致杯子掉在地上摔碎,给客人造成尴尬。

因此,在中国自古就有“倒茶不满”的礼仪。

2. 放置茶具时勿发出声音客人端起杯子时,不要在托盘边缘擦杯脚,喝完茶后应轻轻端起杯子。

杯子不能发出声音,否则就意味着“强宾压主”或“故意挑衅”。

3. 新顾客来的时候换茶与朋友喝茶时,如果有新朋友来访,主人必须立即换茶以表示欢迎,否则会被视为一种怠慢。

新添茶叶后要请新客人先喝,以再次表示对主人的欢迎。

4. 暗示逐客如果主人故意不换茶,客人要知道主人是在“暗下逐客令”,这是应该找理由告辞,避免引出主人的不满。

5. 无茶色的茶示冷淡接待主人待茶后,茶水由浓变淡,待若干水后再换茶,如果不换茶就会被认为是“无茶色”。

“无茶色”有两种意思。

首先,茶已经变得无色,还在冲,这意味着它对客人冷淡,没有享受到房东的友谊。

其次是对人不尊重。

6. 茶三酒四踢桃二把三杯茶放在茶盘上,正出自俗语“茶三酒四踢桃二”,一直认为茶一定要三人喝,酒一定要四人在一起,便于猜拳行酒令。

礼仪细节1、茶席布置简单无需奢华,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

花器等装饰品,应符合主题,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主要茶具、茶席融为一体,避免喧宾夺主。

2、茶具清洁所有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

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不包括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

3、避免接触他人的杯子, 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奉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请客选茶、赏茶主人在泡茶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5、取茶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取茶,不要用手抓。

中国茶道详细介绍

中国茶道详细介绍

中国茶道详细介绍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哲学思想影响着世界各地。

茶道源于中国,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茶道,包括其起源、特点、茶道具、茶道程序以及茶道的意义等方面内容。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道最早是在唐代(618-907)形成的,这是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期,茶作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开始受到推崇。

二、茶道的特点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仪式和精致的礼仪而闻名。

它注重细节和平衡,力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茶道追求“和敬清寂”的境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感受。

它要求参与者在细致入微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三、茶道具茶道具是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茶道的哲学理念和审美追求。

常见的茶道具包括茶壶、茶碗、茶匙、茶托、茶布等。

这些茶道具通常选用素雅的颜色和纹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

四、茶道程序茶道的程序通常包含了准备、烹茶、品茗和清洗等环节。

茶道的准备工作非常讲究,包括茶具的摆设、水的净化以及茶叶的挑选等。

烹茶是茶道的核心环节,它要求烹茶师具备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品茗环节中,参与者需仔细品味茶的香气、滋味和口感。

最后,清洗茶具是茶道的结束环节,体现了对茶道器具的尊重和爱护。

五、茶道的意义茶道作为一门艺术,旨在培养个人的修养和意识。

它鼓励人们重视细节,并尊重和珍惜自然。

茶道提倡慢下来,从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茶道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通过茶会等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朋友、沟通交流,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

结论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哲学思想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茶道的起源、特点、茶道具、茶道程序以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都展现了中国茶道的丰富内涵。

通过参与茶道,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重,也能够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一)、儒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和伦理相结合为核心和基础,强调情
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
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茶虽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
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
环境,情恰和谐的茶友,精美协调的茶具,客来敬茶,以茶留客,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

尊君、重礼、尊老爱幼,廉俭育德,和
蔼待人。

仁义礼信是儒家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是濡家处世信条。

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驱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道,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
以茶表敬意,以茶树礼仁。

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四德
就是讲发挥中庸原则,协调人际关系。

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

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
为人。

这些无不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已达2000多年,历来作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这也是儒家思想贯串
于茶文化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规定影响着茶文化发展的重
要原因。

茶道二)、道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老庄之道思想,强调自然,超凡脱俗,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和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欲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信业界,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中,清静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
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

道教戒酒戒杀生,要求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离不开茶。

道教发详地在巴蜀,其形成时期,巴蜀的饮茶习俗已广为传开,因此茶成了成仙的灵药,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

南朝齐梁时道家人物陶弘景在
其《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


丘子是一位仙人。

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
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
仙了。

中国人这种神仙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

反映在茶文化中,“乐生”精神是中国人所独有的。

强调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国茶
道没有严谨的规范,其道理也在于此。

因为自然之道乃变化之道,
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法无法,有生命的
无秩序。

喝茶的时候忘记了茶的存在,快乐自足,泡茶不拘于规矩,品茗不拘于特定的环境。

一切顺其自然,因势而异。

中国茶道的基
本精神之一是清与淡,要求心无杂念,忘却自我和现实世界的存在,追求虚无飘渺的极乐幻境,淡泊人生,无所追求,以脱尘世苦海。

这个清淡精神就是源出于道家思想的,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
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来源于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选用泉水,高山
流水,一杯在手,给人以一种将自身溶于秀丽山川感觉,天人合一。

飘然欲仙。

茶之本性清淡幽雅,这是与道家思想十分贴近的。

因此
道家十分爱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们平日的乐事。

同时,宫
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提倡以茶待客,进而以茶作析祷、祭献、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由于佛教修行,强调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禅,静坐息心,无思无虑,入半睡状态,
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饮茶防打瞌睡。

终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是求”地步,由于佛教盛行,
僧人“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至世人争相仿效,饮茶遂成风俗。

发展至唐朝,饮茶已是“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了。


见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方面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之要义
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滞累,在一
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

这种思想与中国老庄之道教思想“清静无为,心如死灰”很相似。

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
家所接受。

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
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

中国茶道追求清、静、和、虚,要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

这些
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
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
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
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
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
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
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
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
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
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
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
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

再次则以所用
茶叶来划分。

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
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

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
的外延大于茶道。

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
可以进行舞台表演。

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
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

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
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

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

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
心见性。

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道
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
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

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
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