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气温与降水教案

气温与降水教案

气温与降水教案教案标题:气温与降水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掌握测量和记录气温和降水的方法。

3. 分析气温和降水数据,了解其变化规律和季节性变化。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季节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气温和降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知识讲解:1. 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解释温度计和雨量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解释气温和降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气温变化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降水对水资源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实践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点进行气温和降水的测量。

他们可以使用温度计和雨量计,并记录每天的气温和降水量。

2. 学生将测量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他们可以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解释这些变化。

讨论与总结:1. 学生展示他们的数据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气温和降水对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影响是否相似。

2. 引导学生总结气温和降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拓展活动:1. 学生可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他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行研究。

2. 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小型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和降水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2. 学生的数据分析报告和讨论参与度。

3. 对学生的拓展活动成果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 将气温和降水与其他气候要素(如风速、湿度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2. 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并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3. 研究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并进行相关的社会科学讨论。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

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第一课时:世界气温(一)、导入新课(2分钟)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二)、自学问题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世界范围内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形成机制,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其分布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分享讨论成果。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引导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形成机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2.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其分布规律,并分组讨论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气温和降水》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和降水规律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五年级上册。

2. 气温和降水图示资料。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概念: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讲解降水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毫米、英寸等。

4. 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练习:运用计算器进行气温和降水数据的换算练习。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和降水情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规律,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所在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5. 制作手抄报:以“气温和降水”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的能力。

3. 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温和降水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3.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关系2.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3.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

2.地图法: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实践探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实践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绘制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解读气候类型图等。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绘制气候类型图、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联系家
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情,导入新课:
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
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学生答:气温。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

二、分组活动,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71-P72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和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指,常用()表示。

3、气温的测定方法有哪两种?
(1)、用气象园中的______(白板展示百叶箱)
(2)、用温度计时:
①读一读:请读出下图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分别是、、、。

②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想一想: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各小组成果展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补充。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白板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阅读课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 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 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

3. 观察北半球、南半球的等温线,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规律一: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_________。

4. 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最明显的弯曲在哪?(__________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
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的海洋与陆地气温_________。

5. 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应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_____℃等温线,,观察这里是___________(地形区),它的海拔_______。

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_______处气温较周围低。

各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补充更正。

探究二: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白板展示课本73页图4-10、4-11)阅读课本73页图4-10、4-11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气温高的是,7月气温高的是。

从而得知,南北半球季节。

2.北半球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存在怎样的差异?
(1)北半球冬季(一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
(2)北半球夏季(七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

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
学生对问题2提出了疑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在白板补充讲解。

四、达标测评:
1.气候最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是 ( )
A.气温和降水
B.气压和风
C.空气污染指数和雨
D.光和热
2.小明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A.10℃
B.11℃
C.12℃
D.13℃
3.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要( )
A.相等B.低C.高D.无法比较
4.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B.7月C.8月D.2月
5.“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气温的 ( )
A. 日变化
B. 年变化
C. 周变化
D. 年较差
6.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 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

(3)气温的分布的最基本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降低。

小组内交流核对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五、归纳整理:
(一)、气温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1、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__________。

2、同纬度范围内,___与___气温不同;夏季,___气温高,_
__气温低,冬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___。

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提问,最后进行整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能力还较差,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

年级:七年级
版本:湘教版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师:顾丽丽
单位:滦南县程庄镇川林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