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小学实验室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5日二、活动地点:小学实验室三、活动主题:探究科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四、活动目的:1. 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探讨科学实验教学方法,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活动内容:1. 教师分享实验教学方法活动开始,首先由实验室负责人王老师分享了她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王老师指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前的准备:确保实验器材齐全、安全,实验步骤清晰,实验原理明确。
(2)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关注学生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3)实验后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反思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2. 教师观摩实验课接着,教研组全体成员观摩了一节科学实验课。
授课教师张老师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主题,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浮与沉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张老师注重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观摩结束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对张老师的实验课进行了点评,认为张老师的实验教学设计合理,实验过程严谨,学生参与度高。
3. 教师分组讨论随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分为三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2)如何将实验教学与学科知识相结合?(3)如何利用实验资源,丰富实验教学手段?经过讨论,各小组分别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注重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分析,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将实验教学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实验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教研组总结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她认为,本次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湘科版小学科学操作技能课型《走马灯》教学设计

《走马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了解走马灯旋转原理,即:热空气上升推动叶片,使叶轮运动,带动纸筒旋转。
周围的冷空气会不断从下方流入,进行补充,产生对流,这样灯就不停旋转起来了。
科学探究:1.能对走马灯的旋转速度进行探究,知道走马灯旋转速度与叶轮叶片数量、热源温度有关。
叶轮叶片越多,走马灯旋转速度越快;热源温度越高,走马灯旋转速度越快。
科学态度、STSE:
1.通过与小组合作制作走马灯,在制作、比较、改进的过程中对走马灯旋转的速度等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动手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走马灯的学习,了解走马灯的发明史。
3.通过对走马灯的学习,了解热动力学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燃气轮机等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走马灯的旋转速度与热源及叶片数有关。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走马灯旋转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模式】本课属操作技能课型,其教学结构设计如下:
学习要领→观察示范→模仿体验→纠错悟法→重复练习
【器材和资源】
教学准备:课件、小车、立轴、火柴、纸杯、可擦笔、小刀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走马灯
叶轮
旋转速度火焰。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引言: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一、提供丰富的实验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实验机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以让学生使用镜子进行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在学习水的沸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煮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设计与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思考能力。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设计要求,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法。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并设计实验步骤,如选择适当的光照时间、测量植物生长的高度等。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与思考,学生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例如,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该注意安全操作,如佩戴安全眼镜、戴上实验手套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培养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同样重要。在进行实验时,学生应该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然后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实验数据处理,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出科学思维的习惯。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五年级)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工程及技能要求(五年级)实验内容:瞧瞧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瞧瞧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4、瞧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竖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附: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理论部分(附: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课程标准(12分)一、填空:(6分)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课程内容标准所涉及的三个领域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
3、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4、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二、简答题:(6分)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23分)一、填空:(8分)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水的(汽化)现象。
3、一颗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4、(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5、糖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8、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二、判断题(5分)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3、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4、热在真空中不能传递。
(×)5、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根据其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木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策略(15分)一、选择题:(8分)1、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思维,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是:A. 传统讲授B. 实验演示C. 分组讨论D. 课外阅读答案:C. 分组讨论2、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以下哪项步骤应该首先考虑:A. 讲解实验原理B. 分发实验材料C.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D. 安全注意事项说明答案:D. 安全注意事项说明3、在教授水的物理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采用以下哪种教学策略:A. 理论讲解B. 观察实验C. 数学计算D. 文字阅读答案:B. 观察实验4、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A. 记忆力B. 执行能力C. 探究能力D. 手工技能答案:C. 探究能力二、简答题:(7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基本功大赛

附件4:邳州市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通用技能项目评分标准(试行)一、粉笔字项目评分标准1.笔法:笔画清楚到位。
有轻重、粗细,富有变化。
2.字法:书写规范,结构平正、均匀。
使用简化汉字,无繁体字、异体字等,无错别字。
3.章法:能充分利用板书区域,版面整体布局整洁美观,字距、行距合理,无涂改。
4.特色:构思精巧,富有创意。
二、即兴演讲项目评分标准1.表达: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语言流畅,富有激情。
讲究演讲技巧,动作配合恰当。
2.内容:演讲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内容紧扣主题,富有真情实感。
3.形象: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4.效果:有感染力,能打动听众。
三、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项目评分标准(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行为动词使用准确。
2.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水平表述、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准确、切合实际。
3.教学过程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各个教学流程之间有设计意图的表述,能反映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教学方法选用适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5.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供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实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获取。
能够优化组合使用各种媒体工具,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6.注重形成性评价,能够合理地设计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
7.文档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格式美观整齐;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国家标准,文字叙述简洁、明了,字体和图表等运用恰当。
(二)课件制作1.课件的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
2.课件的设计新颖,使用恰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易错操作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易错操作1.试管的握持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开;位置靠上或靠下。
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
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毛笔写字有点相似。
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
2.药品的取用出错点:A。
取粉末状药品,由于药匙大,加药品时不能深入容器内致使洒落或粘附容器内壁,而不知用V形纸槽代替药匙送药品入容器内。
B.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试剂瓶口没紧挨接受器口致使药品外流,标签没向着手心,造成标签被腐蚀。
正确方法:A.取用粉末状或细粒状固体,通常用药匙或纸槽。
操作时,做到“一送、二竖、三弹”。
(即药品平送入试管底部,试管竖直起来,手指轻弹药匙柄或纸槽。
)使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
B.取用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常用镊子(镊子的用法),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
即向试管里加块状药品时,应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沿着管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C.使用细口瓶倾倒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一放、二向、三挨、四流”。
即先拿下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瓶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液体沿试管内壁慢慢地流入试管底部。
3.胶头滴管的使用出错点:中指与无名指没夹住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将滴管尖嘴伸入接受器口内。
正确方法:夹持时:用无名指和中指夹持在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持,这样可防止胶头脱落。
吸液时: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橡皮胶头,赶走滴管中的空气后,再将玻璃尖嘴伸入试剂液中,放开拇指和食指,液体试剂便被吸入,然后将滴管提起。
禁止在试剂内挤压胶头,(以免试剂被空气污染而含杂质或将试剂弄混)。
吸完液体后,胶头必须向上,不能平放,更不能使玻璃尖嘴的开口向上,以免胶头被腐蚀;也不能把吸完液体后的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以免玷污滴管。
(实际操作)4.振荡盛有液体的试管出错点:手握试管中部或中下部抖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优秀6篇】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优秀6篇】篇一: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一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它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1、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启发学生探究自然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各种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5、通过浮和沉的实验,使学生能对浮和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通过数学课中的各种实验演示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1、教师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2、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新课标要求,要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实验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还应尽量创造条件,自制器材,努力按计划、按要求完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篇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篇二本学期科学教材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八个,其中,分组实验有:第3课《馒头发霉了》,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第10课《距离和时间》,第20课《蚯蚓找家》,演示实验,分别是:第7课《铁生锈》,第8课《牛奶的变化》中,第14课《白天与黑夜》既是演示实验又是分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
技能大赛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件1:
小学科学部分典型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
目的
实验原
理
实验仪
器
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
串并联电路 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电池、电池夹、小灯泡、开关、导线等若干。 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2、把两个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或并列的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3、用同样的方法,在电路中接入三个或多个小灯泡,观察现象。 串联电路可以让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但光亮弱;并联电
路可以控制某个灯
泡,光亮一样。
热传导实验 探究热在固体中传递的的特点。 热就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酒精灯等。 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 2、在火柴上抹少许凡士林,依次粘
在铜棒的三个凹痕上。
3、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
有什么现象。
火柴由被加热的一
端向另一端逐渐脱
落,说明热可以沿
着铜棒传递,从温
度高的一端传向温
度低的一端。
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探究土壤的成分。 烧杯、玻璃棒、玻璃片、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石棉网、一块土壤、火柴、水等。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观察出现什么现
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
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
加热,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有什
么现象发生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土壤里含有空气、
水、沙、黏土、无
机盐和腐殖质等。
沸腾 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 给水加热,水温度不断升高,水的内部形成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并搅动水面,使水剧烈翻滚。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酒精
灯、温度
计、笔、
钟表、火
柴等。
1、组装好铁架台,在它的下一铁圈上垫上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一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热前,先记下温度计的读数,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
度(100℃),水会
迅速变成水蒸气并
不停地翻腾起来,
这种现象叫沸腾。
水沸腾后温度计读
数不变,这个温度
就是沸点。
凸透镜成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聚座、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3、研究:像的大小可以变化吗有什么规律 1、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
形成的是缩小的
像。
3、当凸透镜距纸屏
近、距蜡烛近时,
形成的是放大的
像。
杠杆的作用 体验杠杆的作用 杠杆原理。 杠杆尺、
钩码、铁
架台等。
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杠杆尺平衡。 1、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
就越小,到杠杆尺
中心的距离越小,
用的力就越大。
2、当支点到力点的
距离大于支点到重
点的距离时,省
力。
3、当支点到力点的
距离小于支点到重
点的距离时,费
力。
4、当支点到力点的
距离等于支点到重
点的距离时,既不
省力也不费力。
滑轮
的作
用
体验
滑轮的作用 杠杆原
理。
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等。 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 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绳子绕在定滑轮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3、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 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5、把2、3、4的数据与1的数据作比较。 1、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
了用力的方向。
2、使用动滑轮时,
省力,但没有改变
用力的方向。
3、使用滑轮组时,
既省力又改变了用
力的方向。
摆的秘密 研究摆摆动的规律,知道影响摆摆动大小的因素 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铁架台、线绳、螺丝帽(或小铁锁)、橡皮泥、秒表 1、制作一个摆,记录30秒时间内摆摆动次数。 2、测量摆锤重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3、测量摆角的大小对摆的快慢的影
响。
4、测量摆线的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
响。
5、观察分析数据。
发现摆摆动的快慢
与摆锤的重量无
关,与摆线的长短
有关。
电磁
铁的
特性
影响电磁铁磁性、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 电能转化成 电磁能。 铁钉、包皮细电线、鳄鱼夹、电池若干、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电池夹等。 1、包皮细电线缠绕在铁钉上,将电池装在电池夹中,正负极用包皮细电线和鳄鱼夹分别连接闸刀开关、铁钉,控制闸刀开关,观察铁钉能否吸起大头针。 2、铁钉旁边放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磁极方向。 3、增大线圈匝数,观察铁钉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增加电池数量,观察铁钉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4、改变线圈缠绕方向,用小磁针测试铁钉磁性。改变电池正负极,用小磁针测试铁钉磁性, 1、电磁铁通电时有
磁性,断电时无磁
性。
2、电磁铁正负极与
电池正负极有关,
与线圈缠绕方向有
关。
3、电磁铁磁性大小
与线圈匝数、电池
节数有关。
固体
热胀
冷缩
固体
在受
热或遇冷时会怎样 一般情况下,固体在加热时体积变大,在冷却时体积变小。 固体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铁架台、镊子、火柴、烧杯、冷水。 1、在支架上用铁丝吊起金属球,用酒精灯加热。 2、用镊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观察现象。 3、用镊子夹住金属球放入烧杯中,静置一会,然后放入金属环中,观察现象。 固体具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
附件2
东沙河镇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比赛
自制教具作品登记表
单位:
自制教具名称
制成日期
制作人
联系电话
使用的主要材料
教具简介(包括原
理、特点及其用途、
使用说明、教具示意
图、盘片等,可另附
页)
教具创新点
教学中使用情况效果
说明(可另附页或盘
片)
备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