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总结

哲学知识总结
哲学知识总结

·

+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

基本特点: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树立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追求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最基本)、条件性、具体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 真理,坚持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发展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认识论的主要考法:

1.“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的观点”:实践基本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的特点。

2.“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四点)+认识的反作用。

4.“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5.“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物质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2.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

4.运动与物质:(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载体(主体)。(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运动观。

5.运动与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否认静止夸大绝对运动 是相对主义、诡变论;否认运动承认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6.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规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 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②在认识和把握客观 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规律和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 客观规律办事; (2)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我们要把尊重

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意识的本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的机 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物质的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树立正确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3.一切从实际出发:(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作为 行动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

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

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

客观条件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论的主要考法: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2.“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或“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3.“运动和静止”:运动的特点+静止的特点+关系。

4.“规律”:客观性+普遍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利用规律。 辩证唯

物论

六、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实践的观点 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 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四、探索世界的本质(物质观) 五、把握

思维的奥妙(意

识观)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发挥+结合。

6.“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调节控制作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结合+两个反对。

单元探究: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思想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 1.特点: 客观的。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

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注重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注意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注意事物的不利条件。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区别: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的功能;部分居于 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联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2) 相互影响:①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 变化影响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 功能起决定作用。(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方法论:①要求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②要求重视部分部分 的作用,搞好局部,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4.系统与要素: 要求: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

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三、“联系观”的主要考法:

1.“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或“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观+发展观。

2.“联系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或系统与要素。

3.“联系的多样性”:多种多样+分析把握条件(性质、内外、主客观)+转移。

4.“整体与部分”:整体统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全局观念+搞好局部。

5.“系统与要素”:基本特征+要求+方法论。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途径(趋势):(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方法论:①前途是光明的,对 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新事物成长;②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勇 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4.发展的状态:①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埋头实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 的发展。

5.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6.发展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四、发展观的主要考法:

1.“发展的观点”:普遍性、实质+前进性和曲折性+质变和量变等。

2.“发展的趋势”或“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前途是光明的,充满信心+道路是曲折的,克服困难等。

3.“发展的状态”或“量变和质变”:统一+量变,重视量的积累+质变,抓住时机+量变到质变,不断前进。

七、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八、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观

对立统一原理: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③关系: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

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

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④方法论: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矛盾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

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反对一点论,

片面的观点。(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2)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③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 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怎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1)实质是矛盾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二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 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③在一 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要求我们掌握科学的认识秩序,掌 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③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④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 不忽视次要矛盾)

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 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矛盾的主次方面相

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

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全面的观点)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

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

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要反对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

点,要反对一点论。(4)方法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

重点论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五、矛盾观点的主要考法:

1.“矛盾的观点”“或“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或“矛盾分析法(侧重于方法论)”:所有矛盾的观点。

2.“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数大就用矛盾的观点答。分数小用“矛盾的含义”答。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小切口:(1)“对立统一的观点”或“矛盾的基本属性”。(2)“矛盾的特殊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4) “主要矛盾的道理”:主要矛盾的地位作用+材料中主要矛盾是什么+抓住主要矛盾的意义。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已否定自已,自已发展自已。(注意: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特点: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2)辩证否定 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因素。

4.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不唯上、 不唯书、只唯实。既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即肯定一切否定一切;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

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5.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

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4)总的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含义 2.普遍

性和特殊性 3.矛盾的特殊性:不平衡性

九、

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 十.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

六、辩证法部分和否定观的主要考法:

1.“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

2.“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矛盾观;“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否定观。

3.“辩证否定观”或“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含义+特点+实质+方法论+创新的作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未必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发展两大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发展,生产关系 也会变化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

起阻碍作用。(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

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 碍社会前进。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根本动力:在不断解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中实 现的。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本质: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地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 是社会革的决定力量。 (3)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已,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工作出发点: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 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及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贡献是满足社会及他人的

需要;索取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

值的统一。评价标准:最根本是看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

2.价值观:(1)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人

们改造世界的活动;(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4)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2)价值观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

有社会历史性;具有主体差异性。(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标准: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4.价值创造与实现:(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坚定

理想信念。

七、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考法:

1.“历史唯物主义”或“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2.“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 “创造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3.小切口:(1)“社会历史的主体”;(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3)“价值观”;(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 11.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 史观 12.人生观价值观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 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 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 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 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 底之勇。

2.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 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 在。 4.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 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5.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 发展前途的事物。 6.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 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7.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 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要学会辨别新旧事物。要正确立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框架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框架: 基本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1)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 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9.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0.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正分数负分数 正整数0 负整数

11.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2.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3.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4.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5.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6.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7.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 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18.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显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19.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0.把一个大于10数表示成a×10n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 数法。 21.接近实际数字,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 22.从一个数的左边的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各章知识点归纳(框架)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Un 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be good for 对…有益 (be bad for 对…有害) be good to 对…友好 (good 可用 friendly , nice , kind 替换) be good with 禾和…相处好 =get on/ along well with 8, 特殊疑问句的构成:疑问词 +—般疑问句 9, How/ what about+V- ing …怎么样?(表建议) 10, 感官动词(look, sou nd, taste, smell, feel ) +adj/ like 11, 选择疑问句:回答不能直接用 Yes 或者No,要从中选择一 个回答 12, stude nts wan ted for school show (wan ted 表示 招募,含有被动意义) 13, show sth to sb=show sb sth give sth to sb=give sb sth 14, help sb (to ) do sth Help sb with sth With sb ' help= with the help of sb Help on eself to 随便享用 15, be busy doing sth/ be busy with sth 16, need to do sth 17, be free= have time 18, have friends= make friends 19, call sb at + 电话号码 20, on the weekend= on weekends 21,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说英语的学生(带有连词符, 有形容词性质) 22, do kung fu 表演功夫 1, 2, 3, 4, 情态动词 +V 原 can do= be able to do Play+ the+ 乐器 + 球类,棋类 join 参加社团、组织、团体 4个说的区别: Speak+ Talk 5, 6, say+内容 语言 谈论 talk about sth 告诉,讲述tell sb Tell stories/ jokes want= would like + 4个也的区别: Either Tell too 7, Also As well be good at+ V-i ng=do well in talk with sb talk to sb (not ) to do sth (sb ) to do sth 肯定句末(前面加逗号) 否定句末(前面加逗号) 行前be 后 口语中(前面不加逗号) 擅长于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 县 职 教 中 心 田小锋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县职教中心田小锋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材改革,《哲学与人生》课也在教材的整合与提升过程中被中职学校作为德育教学必修课程供学 生使用。它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 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体现,是中职学校一门全新的德育必修课程。通 过本门课程,教会学生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 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在社 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更新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职教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亮点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 百计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 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增强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 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

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有上好该课程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去研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教师也不要气馁,更不能轻易放弃。在教学中,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找 出知识亮点,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谓知识亮点,就是教学内容中内涵 最丰富、意义最深刻、实用价值最大、表述最精彩东西。例如,教学“事物发 展的永恒性及本质”时,运动、变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实质、量 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等知识点就是亮点。 通过对知识亮点的突出,知识条理就更加明晰,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枯燥乏味 的课堂教学也得以改变。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 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脑,让 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青少年听课存在“以兴趣为主导” 的倾向,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比较排斥。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使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工具,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渗透在具体、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的心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框架总结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框架总结 一.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价值规律 (1)价格的含义:价值的大小叫价值量,价值量用货币表示叫价格。 (2)影响因素:①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当供过 于求时,价格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现象,处于买方市场;当供 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②价值(决定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间接因素:气候、时间、政策、宗教、习俗等,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价格的。 ④其它因素:货币的发行量(过多,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过少,价格下降,导致通货紧缩)、国家经济政策(利率、税收、价格 政策等)。 (3)价值规律: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②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或下降一般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变动,但会影响生活水平; ③相关商品:替代品: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二者呈正方向变化;互补品:

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二者呈反方向变化。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一、消费的类型及恩格尔系数 (1)消费的类型:①常见类型:钱货两清消费(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改变)、贷款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要根据自身收入水平进行选择)、租赁消费(不变更商品所有权,只获得使用权); ②消费对象不同分为有形商品和劳务消费;③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消费。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增加,表明食品支出比重大,影响其它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消费心理:①从众心理。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要自学抵制; ④求实心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行为。 (2)怎样正确消费: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P10 6、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第2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2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通过积极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对哲学观点有了初步了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树立行动意识,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

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3 情感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才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 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

S2SH框架知识点总结

1,MVC分层 MVC是一种分层架构的思想,采用这种分层思想可以降低各层次之间的耦合性,提高代码的灵活性 M(Model),即为模型层,指的是Java代码中数据的模型以及对数据的处理 V(View),即为视图层,指的是为用户提供的界面,通常我们使用JSP/html实现 C(Control),即为控制层,用来完成视图层和模型层之间的数据交互以及数据流程的控制 ①反射:通过“包名.类名”的字符串能够完成类的加载、对象的实例化以及方法的调 用 ②动态代理:在不改变原有代码流程的前提下,实现对业务逻辑的干预 JDK动态代理:只能够代理实现了接口的类,因为JDK动态代理就是通过产生父接口对象来代理实现类的对象。 CGLib动态代理:不能够代理final类,CGLib动态代理是通过产生被代理类的子类对象,来完成代理的 ③XML解析: DOM:DocumentBuilderFactory DocumentBuilder SAX:SAXReader 练习 把我们写过的MVC重新写一遍 2,Hibernate(ORM:来完成Java代码到数据的映射以及数据的持久化工作) ①框架的使用: a)添加JAR:hinernate3.jar/Lib文件夹下的jar包/对应数据库的驱动jar包 b)创建核心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并进行配置 c)创建HibernateSessionFactory、ExportTables d)创建POJO(注意规范) e)创建映射文件Pojo.hbm.xml f)将映射文件添加到核心配置文件中 ②对数据的增删查改:session.save(pojo); session.delete(pojo); session.update(pojo); session.saveOrUpdate(pojo); session.get(Pojo.class,id); session.load(Pojo.class,id); Query(HQL):list()---可以支持分页 Crit…(模糊查询) ③事务:在不使用Spring框架完成事务管理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手动对事务进行管理 ④映射关系: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继承映射 ⑤延迟加载 ⑥悲观锁和乐观锁 ⑦缓存机制 ⑧Pojo的三种状态:瞬态、持久态、游离态 3,Struts2(MVC): ①框架的使用 a)添加jar包:9个 b)创建核心配置文件struts.xml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一)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二)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哲学与人生___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 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 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 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 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 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含框架)

1.模型构建 2.模型分析 本专题可通过“生命系统的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生命系统的功能→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一主线展开,运用“系统思想”对模型简析如下: 生命系统的组成对应“组成细胞的分子”;②生命系统的结构对应“细胞的基本结构”; ③生命系统的功能对应“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④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应“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①与②重在强调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即由元素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膜、质、核等基本结构进而构成细胞的完整结构,从而揭示了细胞结构的有序性,为建立细胞整体性这一观点奠定了基础;②与③重在强调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了细胞作为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性;④重在强调细胞的动态性,即细胞时刻在发展变化,经历增殖、生长、分化到衰老、凋亡等过程。

第1讲细胞系统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基础自修课)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这是答题的本源 1.熟记形成蛋白质多样性的四个原因和蛋白质的五种功能(填图) 2.准确识记两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填表) 生物遗传物质核苷酸含N碱基 病毒DNA或RNA 4种4种 细胞生物DNA 8种5种 3.理清核酸与蛋白质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填图)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二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这是答题的本源 1.准确记忆糖类的种类、分布及功能(填图 ) 2.理清脂质的种类、从属关系及功能(填图 ) 种子形成和萌发时物质变化归纳如下: 种子形成种子萌发 有机物种类可溶性糖→淀粉等 非蛋白质→蛋白质 糖类→脂肪 淀粉→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脂肪酸 干重增加减少(油料作物先增加后减少) 激素变化脱落酸增加,赤霉素、生长素逐渐 减少 脱落酸下降,赤霉素、生长素逐渐 增加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三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