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2分)

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夙夜忧叹夙夜:庶竭驽钝驽钝:

属以后事属:若嗣子可辅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2分)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3分)

_

参考答案: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④辅助,协助

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12、B13、略(示例: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出师表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 ..(。崩,。殂,)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这里是“”的意思) 3、追.先帝之殊遇 ..()(,) 4、以光.先帝() 5、恢弘 ..志士之气(动词,。也作“恢宏”) 6陟罚臧否(陟,。臧,。否,。) 7、付.有司论其刑.赏(,)() 8、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昭,。)(平,公平。明,明察。)(理.) 9、简拔 ..以遗.陛下()()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 11、猥.自枉屈 ..(辱,这里是的意思)() 12、由是感激 ..()..() 13、遂许先帝以驱驰 14、斟酌损益 ..(损,。益,) 15、咨诹.善道() 二.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 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举宠为督(动词,) 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使行阵和睦() 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译: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译: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 10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四课文理解 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写出相应的句子。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7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8、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9《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0、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2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出师表》课文测试试题及答案

《出师表》测试(满分100) 一、《出师表》作者:,字。《后出师表》中“,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一生真实的写照。(每空2分)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每空2分) 以光.先帝遗德() 引喻 ..失义.()() 察纳雅言 ..() 性行淑.均() 悉.以咨.之()() 猥.自枉屈() 遂许先帝以驱驰 ..() 以咨诹.善道()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 以.塞忠谏之路也() 此皆良实 ..() 斟酌损益 ..()或()() 以彰.其咎.()() 恢弘 ..志士之气() 陟.罚臧否 ..()()() 临.表涕.零()() 愿陛下托臣以讨賊兴复之效() 盖.追先帝之殊遇() 先帝不以.臣卑.()()

三、按要求用原句回答(每空2分) 1.先汉兴隆原因:, 2.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 4.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 5.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四、翻译句子(每题2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五、文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几条建议?请用原文默写。并说说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每一答案1分) 六、本文中隐藏着许多成语,你发现了吗?请写出其中的四个。(每一成语1分) 七、选择题:(每题2分) 1.下面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危急存亡之秋(秋季) D.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朝廷)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 ) A.诸葛亮劝谏后主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提醒刘禅。 B.陆游称赞《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C.本文写法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D.诸葛亮给后主提了三条建议,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3.下面两句话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 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 见《语文补充习题》 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⑥元,大。 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 2.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3. 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 超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4. 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三《出师表》VS《隆中对(一)》 (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 译文: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2分) 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夙夜忧叹夙夜:庶竭驽钝驽钝: 属以后事属:若嗣子可辅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2分)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3分) _ 参考答案: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④辅助,协助 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12、B13、略(示例: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出师表练习题集锦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练习题集锦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

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 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 (二)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使内外异法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7.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后值倾覆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试卷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是三国国、。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 2、表:。 二、给加点字注音 妄自菲.( )薄崩殂.( ) 陟.()罚臧否.() 性行.()淑均长.()史猥.()咨诹.()善道 三、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通,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 四、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今: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今: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今: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今: 五、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2)深追先帝遗(yí)诏() 2、效(1)恐托付不效。()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六、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当奖帅 ..三军() 3、臣本布衣 ..:() 4、躬.耕于南阳() 5、后值倾覆 ...值:()倾覆:()6、以光.先帝遗德() 7、恢弘 ..志士之气() 8、引喻失义.() 9、宫中府中 ....宫中:()府中:()10、论其刑.赏()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开张圣听 ..() 12、陟.()罚.()臧.()否.() 13、夙夜 ..忧叹() 14、庶竭驽钝 ..() 15、攘除 ..奸凶() 16、以彰.其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18、以咨诹 ..善道() 19、察纳雅言 ..()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1、作奸犯 ...科.() 22、猥.自枉屈() 七、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 * 。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 是:。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②;③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一)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其谁可而为之()(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9.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三)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

出师表检测题

《出师表》检测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11分) 1、《出师表》的作者是,他是时期着名的家,家。“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表文一般采用和的表达方式,又往往带有色彩,如本文就是以为主,兼用和。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4分) 1、中道崩殂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盖追先帝之殊遇 ..4、以光.先帝遗德 5、引喻失义. 6、陟罚臧否 .. 7、论其刑.赏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9、悉以咨.之10、性行淑均 .. 11、夙夜 .. ..忧叹12、庶竭驽钝 13、以彰.其咎14、咨诹.善道 三、古今异义(5分)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今指店铺开业)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今常用义为:言语、行为恶劣) 3、由是感激(感激:。今义是指激动感谢)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今义是指十分憎恨。) 四、一词多义(39分) 1、道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2、然然之臣不懈于内 然后施行 3、遗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4、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5、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伤先帝之明 6、行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7、能必能裨补阙漏 先帝称之为能 8、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标涕零 9、效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0、言进尽忠言 不知所言 11、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12、益有所广益 斟酌损益 13、而而中道崩殂 计日而待 报先帝而忠陛下 14、于不懈于内 欲报之于陛下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5、之先帝之殊遇 愿陛下亲之信之 16、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五、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六、解释下面成语(10分)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斟酌损益: 感激涕零: 不知所云: 三顾茅庐:

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

(完整版)《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出师表》练习 (一)、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殂()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2)悉以咨.之:______ (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导读:读书笔记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出师表翻译! 出师表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yòu】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6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后值倾覆:()(2)遂许先帝以驱驰:()(3)静以修身:()(4)悲守穷庐:()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2分)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4)此人可就见就: (5)挟天子而令诸侯挟:(6)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7)斟酌损益损:(8)临表涕零零: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B. 北定中原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出师表练习题集锦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练习题集锦整理:于贵平时间:2012-08-04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1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 果是_______________。 (二)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使内外异法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后值倾覆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9.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不应该______ 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10.笫3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四字成语回答。 (三)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日期: ?

后出师表赏析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师表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

出师表阅读以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咨诹善道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彰其咎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降低身份(2)询问(3)表明,显扬(4)……的原因 2.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 3.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意对即可)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