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经典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领略古代文化与美学。

2.学习五首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句子、意境和修辞手法等。

3.通过朗读、默写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解读。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词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2.难点:五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的作者杜甫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登高》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登高》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征服的高峰,引出登高的主题和内涵,展示《登高》的诗歌全文。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登高》,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3.信息查找: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回答提问。

4.诗歌分析:对《登高》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诵读和模仿。

5.课堂练习:分组朗读和默写,教师点评和纠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对诗歌渲染进行解释和作文。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和《菊花》的特色和典故,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艺术魅力。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渔家傲》教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大家围绕“诗词意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关键问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考虑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巩固他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1.优化导入环节,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2.注重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3.多给予学生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适时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聚焦。
5.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领会诗词的魅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我想,在之后的课堂中,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转换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词的意象和语言,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色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意境描绘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渔家傲》,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诗词五首》教案
(1)诗词韵律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影响对诗词的朗读和欣赏。
突破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不同韵律带来的美感。
举例:对比《雨霖铃·寒蝉凄切》与《钱塘湖春行》的韵律特点,理解其差异。
(2)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隐喻等理解不够深入,难以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五首》的学习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词格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平仄和押韵的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演示,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或许可以尝试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诗词创作中。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讨论成果来看,学生们对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课堂上的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美感和创作技巧。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创作诗词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的陌生感。为了让学生们更加自信地创作,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关于诗词创作技巧的讲解,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分析其艺术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的基本意思和背景: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对朋友离别之情的表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描绘的战争场景及其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学生需掌握诗词中的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诗词,讲解平仄、韵脚等格律知识,并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实际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景色或情感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的。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的优秀教案,供您参考: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诗歌:逐首讲解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4. 讨论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五首诗词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历史、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饮酒》: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春望》: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赤壁》:苏轼,北宋文学家,其诗词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渔家傲》: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其婉约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闻名。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五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五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诗词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诗词五首》

教案名称:《诗词五首》综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和《渔家傲》五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词鉴赏、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词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每首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做铺垫。

诗词学习(每首10分钟,共5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词鉴赏:分析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诗词,记录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词内容,模拟诗词中的场景或情感,加深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诗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教学中,教师紧扣“立德树人、守正创新、语文素养”这一教材编写理念,充分领悟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努力实现教材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要按照教材“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从本课讲,使学生充分理解陶渊明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淡泊宁静人生态度,充分感知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充分理解杜牧凭古吊今、怀才不遇的失意愤懑,特别是要深入体会李贺诗中视死如归、忠诚报国的英雄情怀及李清照非同凡响的雄才抱负与豪迈气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单元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高雅志趣和和非凡品格,用心感受古人的胸襟与不凡追求。

教学中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多读熟读,熟读精思。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古人的志趣、品格与非凡追求,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通过学习第12课“唐诗五首”,学生不仅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古代诗歌的文体知识,对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为教学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2.教学目标①了解古体诗、近体诗、词的韵律特点。

②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③背诵默写诗歌。

3.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5.教法与学法⑴诵读法。

前人认为:“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

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

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通过诵读,能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格律这美,能进入意境,口读其诗,耳闻其声,心沉其境,神得其神。

教学本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以达成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熟读精思,学生自能悟其境其情,事半功倍。

⑵启发式法。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培养其学习思考能力。

⑶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中,创造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精心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其善思会钻、深思善究的学习能力。

(4)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目标引导――活动实践――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其中第二课时的《渔家傲》就留给学生按照前面的学习范例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其诗词学习能力。

6.教学时间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饮酒(五)》《春望》《赤壁》。

第二课时,自主欣赏诗词:《雁门太守行》《渔家傲》。

第三课时,自由朗诵诗歌,举行诗歌朗朗比赛。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学习:《饮酒(其五)》《春望》《赤壁》。

(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古体诗的有关常识,了解陶渊明、杜甫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

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结庐在人境( ) ②问君何能尔( ) ③悠然见南山( )④山气日夕佳( ) ⑤飞鸟相与还( ) ⑥国破山河在( )⑦感时花溅泪( ) ⑧恨别鸟惊心( ) ⑨家书抵万金( )⑩浑欲不胜簪( ) ⑾折戟沉沙铁未销( )⑿自将磨洗认前朝( ) ⒀东风不与周郎便( )[参考答案]①建造房舍②如此,这样③闲适淡泊的样子④山间云气,傍晚,⑤结伴⑥国都⑦流泪⑧心里害怕⑨值相当⑩简直,受得住,经得住⑾折断的戟,销蚀⑿拿,取⒀方便(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这三首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二:教师播放安史之乱、赤壁之战等电视连续剧视频截选,创设情景,激发期待。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

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

陶渊明《饮酒(其五)》感情基调:自然清新,恬静淡泊。

表现词语:采菊、悠然、山气、佳、飞鸟、相与、还。

朗诵手段:平静舒缓,通过“无”“心远”“偏”“悠然”“佳”“相与还”等重读及适当停顿。

形象及特点:意象有“东篱”“菊”“南山”“山气”“飞鸟”,自然宁静,幽美动人,充满生气。

诗人形象:悠闲恬淡,宁静超脱。

画面与主题:自然宁静、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

表现诗人归隐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远离世俗官场的生活情趣。

情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情趣、对闲适恬淡生活的热爱之情。

杜甫《春望》感情基调:感时伤世,沉郁悲苦。

表现词语:国破、草木深、溅泪、惊心、烽火、家书、万金。

朗诵手段:悲苦沉郁,低沉深长。

对“破”“在”“深”“溅泪”“惊心”“连”“抵”“短”“不胜”等重读。

并在情感深长沉郁处注意停顿,如“烽火”“连”停顿,“白头掻更”连读,“短”重读深缓。

形象及特点:“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等春天、战乱、思乡、离乱、衰老等意象,悲凉伤乱。

诗人形象:伤时感世,忧国忧民,悲苦憔悴。

画面与主题:悲凉沉郁,战乱离别。

主题:忧国忧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安定。

情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盼望和平安定的思想感情。

《赤壁》感情基调:深沉慨叹,情味悠长。

表现词语: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

朗诵手段:吊古伤今,感慨深长,情感深沉。

对“折戟”“未销”“磨洗”“认”“不与”“锁二乔”要读得缓慢悠长,读出深邃的历史感、沧桑感和愤懑之情。

要在情感深长沉郁深长处注意停顿,“折戟”“铁”“认”等处重读并停顿,“周郎便”“铜雀春深”可连读。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折戟、沉沙、东风、铜雀台等。

战争风云、历史沧桑、深沉悠长。

人物形象:周瑜、二乔,周瑜得东风之便,功成名就。

二乔关系孙吴主权,地位显赫。

诗人:怀思古之情,伤怀才不遇,表达失望和不满。

画面与主题: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情感:抒发诗人关心国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④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如不能解决,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

⑤在回答上述问题基础上,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段欣赏文字,与同学们分享。

因为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成果,最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五:三首诗的阅读,可抽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点评,教师切忌深讲多讲,着重从阅读策略上加以指导。

教学方法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三首诗。

达成目标③作业:思考探究一探究思路:“望”是有意而为之,陶渊明有眺望之意,与“悠然”矛盾,诗人是不经意看见南山,说明他意在采菊,采菊时心境安宁闲适,无其他烦扰,故能安心专注地采菊,心在菊而非山。

故境与意会。

苏轼的说法有道理。

第二课时学习:《雁门太守行》《渔家傲》(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李贺、李清照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其韵律之美。

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 ) ④塞上燕脂凝夜紫( )⑤半卷红旗临易水( ) ⑥霜重鼓寒声不起( )⑦报君黄金台上意( ) ⑧提携玉龙为君死( )⑨星河欲转千帆舞( ) ⑩殷勤问我归何处( )⑾我报路长嗟日暮( ) ⑿学诗谩有惊人句( )⒀九万里风鹏正举( )[参考答案]①摧毁②迎着,像金色的鱼鳞③军中号角④胭脂,色深红⑤逼近,到,临近⑥鼓声沉闷⑦信任,重用⑧宝剑⑨银河⑩情意恳切⑾回答;叹息,慨叹⑿同“漫”,空,徒然⒀高飞(2)任务一:自主欣赏。

教学方法一:引导学生你可以采用如下阅读策略:①先独立阅读,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感受。

②结合注释,联系课前预习及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理解和感受。

③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这种感情基调是通过哪类词语表现出来的?◎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和停顿)来传达出这种感情基调?◎这两首诗词涉及哪些形象?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这两首诗词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成教学目标①②③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二:1.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盛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

2.播放这两诗词的示范朗读视频或录音。

3.引导学生模仿大会的形式朗诵这两首诗词。

教学方法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采用上述阅读策略。

教学方法四: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回答上述问题。

李贺《雁门太守行》感情基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表现词语:黑云、压、摧、开、燕脂、紫、半卷、临、霜重鼓寒、提携。

朗诵手段:朗读首联、颔联时,要低沉舒缓,读得苍凉悲壮,读出战事的惨烈悲壮。

但“甲光”句要读得意气风发,读出守军岿然不动、军威严整、威武不屈的精、气、神。

朗读颈联及尾联时,要读得激昂慷慨,读出守军将士报效朝廷、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注意停顿连读及重音。

节奏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重读“压”“摧”。

形象及特点:意象如“黑云”“城”“甲光”“日”“金鳞”“角声”“秋色”“燕脂”“红旗”“鼓”“霜”“黄金台”“玉龙”。

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画面与主题:兵临城下,战事危急,战半惨烈,色彩沉重而斑斓,歌颂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情感:抒发了诗人崇敬英雄、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