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害怕》 约翰 济慈
济慈的诗歌

济慈的诗歌引言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富盛名的一位。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美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济慈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美和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探索,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精致的诗意。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探讨济慈的诗歌作品,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
济慈的生平简介济慈于1795年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失去了父母,由其监护人抚养长大。
他在学校学习医学,但对诗歌的热爱促使他抛弃了医学事业,专注于写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原头脑草地》于1817年出版,但并未获得较大成功。
然而,他的第二本诗集《超度也是快乐的》(1818年)以及《夏天的女神》(1819年)让他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诗人。
济慈的诗歌创作风格1. 浪漫主义情感表达济慈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他深情地抒发了对自然、爱情、艺术和死亡的深刻感受。
例如,在他的诗歌《秋日边缘》中,他用美丽的词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短暂美好的感伤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2. 精致的诗意和鲜明的意象济慈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诗意和鲜明的意象,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例如,在他的诗歌《吟游诗人》中,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创作过程和内心体验,营造出一种纯粹的诗歌氛围。
3. 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济慈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
在他的诗歌《杜鹃》中,他用丰富的形象和感性的语言展示了杜鹃鸟的美丽和自由。
济慈的代表作品分析1. 《超度也是快乐的》《超度也是快乐的》是济慈最重要的诗集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是《恒河之歌》,这篇诗描绘了一个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以及对生命和灵魂永恒性的思考。
此外,《洞窟的神圣叙事》和《聚会证言》等诗篇也展示了他对生命和人类经验的深入思考。
2. 《夏天的女神》《夏天的女神》是济慈最后的诗歌集,也是他最富有成就的作品之一。
济慈的诗歌

济慈的诗歌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也是19世纪初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主题涉及爱情、美、死亡、艺术、自然等广泛领域,情感深沉,语言华美,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下面是济慈的一些著名诗歌:1.《秋日颂歌》(Ode to Autumn)季节的更替,仿佛是自然万物的一场交响乐。
在这首诗中,济慈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描绘出秋天的壮丽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感怀。
“季节一年又一年更替,青春易逝,花开花落无常,唯有秋天,收获的季节,最值得歌颂。
”2.《致一只夜莺》(Ode to a Nightingale)这首诗歌是济慈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通过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和永恒的追求,同时也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有限性。
“离开世俗的束缚,我要沉浸在你的歌声中,和你一起飞翔,直达美和永恒的彼岸。
”3.《美女肖像》(The Eve of St. Agnes)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男人热切追求他梦想中的女孩。
诗歌以浪漫主义的方式描绘了爱情和美的永恒追求。
"她——美如天仙,飘逸如矫健的鹤鸣;她——悠然自在,安静如法国列车的轻盈声音;她——尤为美丽,就像一束烈火,散发着天使般的光芒。
"4.《没人欣赏槲寄生的美》(No One so Much as You)这首短篇诗歌向爱情献上了赞美。
济慈用槲寄生作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美和爱情时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最后,他呼吁对方在彼此的爱情中寻找安宁和幸福。
“我多少次战胜了痛苦,才得到你的爱,而你的美,却久经考验,在冬季里颤栗,在春天里任由风儿吹拂,可没有人欣赏它的存在。
”5.《翻译是译不出来的》(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这首诗是济慈的一首短诗,它描述了济慈第一次读到莎士比亚的诗歌的感受。
济慈诗歌全译

济慈诗歌全译济慈(John Keats)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情、细腻和富有想象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追求,展现了他对艺术和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以“济慈诗歌全译”为中心,展开对济慈诗歌的全面解读和翻译。
济慈的诗歌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爱情的表达、对艺术的思考等。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秋颂》(Ode to Autumn),这首诗以饱满细腻的词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气息,表达了对季节变迁和自然律的赞美。
以下是对《秋颂》的全译:季节之神,你丰饶而温暖,被灰蓝色云彩所衬托。
你的发丝像金色的玉米。
你的面颊如苹果的红润。
你的伴侣是草原和果实,他们跟随你的脚步,把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
琥珀色的麦田静静摇曳,金色的果实垂挂在树枝上。
葡萄酒榨汁的声音回响,蜂蝶忙碌在鲜花之间。
红色的蜜蜂嗡嗡作响,收割者的歌声乐此不疲。
你是繁荣的季节,你把丰收的喜悦带给人们。
你的阳光如黄金一般温暖,你的微风轻拂着脸庞。
你是大地的恩赐,你是生命的源泉。
《秋颂》展现了济慈对秋天的独特感悟,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描绘出秋天的丰饶和生机。
在他的笔下,秋天不再是凋谢和死亡的象征,而是一季丰收和生命的盛宴。
除了《秋颂》,济慈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诗作。
他的诗集《夜想集》(Nocturnes)中包含了一系列对夜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夜晚的独特情感和思考。
以下是对《夜想集》中的一首诗的全译:月光洒在静谧的大地上,星星点缀着黑色的天空。
夜晚如黑色的绸缎般沉静,它抚平了白天的纷扰。
夜的湖泊闪烁着银色的光,树林中的影子在风中摇曳。
夜莺在枝头高声歌唱,它们的歌声如水晶般清澈。
我独自站在这片黑暗中,感受着宇宙的神秘魅力。
我沉浸在夜晚的静谧中,让思绪在黑暗中自由飞翔。
济慈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敏感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约翰济慈

Bright Star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The Eve of St.
Agnes 《圣亚尼节前夜》
Lamia
《莱米亚》
Hyperion
《赫坡里昂》
Isabella
•Isabella, a young girl of a rich family, was in love with a poor servant called Lorenzo. •Her two brothers, having discovered the love affair, tricked Lorenzo away, murdered him and buried him in a forest.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Isabella with grief, found the body of her lover, buried the head in a flowerpot, set a plant of basil over it and brought it home. •Her evil brothers found out the secret. So they stole the pot and discover the head. Isabella, was deprived of her last comfort, died from the heart-broken.
约翰济慈诗歌赏析

约翰济慈诗歌赏析Analysis of Ode to a Nightingale by JohnKeats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 My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
作者通过引用这条河流来忘记现实生活的磨难,压迫,在这里诗人大量运用了“^”音来加强痛苦的效果“drunk some,dull,one,sunk”:并且“S”音的重复使用使诗歌具有一种破碎的撕心裂肺的效果,aches,drowsy,numbness,pains,sense,as,drains,两组音的交替出现使人们在朗读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接着,诗歌进入了一个较为欢快的段落,这是因为夜莺的歌声使人感到快意,作者把夜莺比喻成树林里的精灵(Dryad of the tree),为夏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sin?s'θi:?i?])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了,在这里,诗人联想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听着夜莺的歌声就象喝下了清醇的美酒。
约翰·济慈(JohnKeats)

约翰·济慈(JohnKeats)《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
全诗共八节。
开始写诗人自己听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
继而写纵饮美酒,诗兴大发,凭诗意遐想,随夜莺飘然而去,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诗人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
想到此,梦幻结束,重返现实。
在济慈看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庸俗、虚伪和污浊肮脏的,而永恒的大自然则绮丽秀美、清新可爱。
因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评论家认为诗人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大自然中永恒的欢乐,并与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诗人把主观感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意境独特新奇,不落俗套。
通篇由奇妙的想象引领,写来自然、流畅。
另外此诗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中的力作。
第一节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That thou, light 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In some melodious plot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第二节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And purple-stained mouth,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第三节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What thou amongst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e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and dies; Where n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And leaden-eyed despairs;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Or new Love pine at thembeyond to-morrow.第四节Away! away! for I will fly to thee,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 pards,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 tender is the night,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第五节I cannot see what flowers are at my feet,Nor what soft incensehangs upon the boughs,But, in embalmed darkness, guess each sweet Wherewith the seasonable month endows The grass, the thicket, and the fruit-tree wild--White hawthorn, and the pastoral eglantine; Fast fading violets covered up in leaves;And mid-May's eldest child,The coming musk-rose, full of dewy wine,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第六节Darkling I listen; and for many a timeI have been half in love with easeful Death, Called him soft names in many a mused rhyme, To take into the air my quiet breath;Now more than ever seems it rich to die,To cease upon the midnight with no pain,While thou art pouring forth thy soul abroadIn such an ecstasy!Still wouldst thou sing, and I have ears in vain --To thy high requiem become a sod.第七节Thou wast not born for death, immortal Bird!No hungry generations treadthee down;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eas heard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Perhaps the self-same song that found a path Through the sad heart of Ruth, when, sick for home, She stood in tears amid the alien corn;The same that oft-times hathCharm'd magic casement, opening on the foamOf perilous seas, in faery lands forlorn.第八节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As she is famed to do, deceiving elf.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In the next valley-glades: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注释1、hemlock:毒胡萝卜精,一种毒药,人服后,将全身麻木而死亡。
约翰·济慈的诗歌

约翰·济慈的诗歌约翰·济慈(john keats),英诗作家,年10月3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年到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等作品。
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
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
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
其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便相续去世,虽然与兄弟和姐姐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
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cowdenclarke)的鼓励。
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
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
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
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magazine)上。
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endymion”)。
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
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
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brawne)。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拉弥亚》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赢得巨大声誉。
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年2月23日,济慈于去意大利疗养的途中逝世。
济慈ppt

Major Features of Keats’s Poetry
1. characterized by exact and closely knit construction, sensual description, force of imagination. 2. sensuous, colorful and rich in imagery; 3. One great message --- the lasting power of beauty and its union with truth. 4. Major subject matters of his poems –love & beauty and suffering & death.
In 1810,his mother died of tuberculosis(肺结 核)
In 1815,he entered a medical school,but gave up within a year In 1818~1820,he created most of his works
His Death
• When Keats died of tuberculosis in Rome in 1821, he was just 25 years old.
• His last request :to be
buried under an unnamed
tombstone, with words
Short Poems:
1.Ode to a Nightingale “夜莺颂“ -- his masterpiece 2.On a Grecian Urn“希腊古 瓮颂”. 3.On Melancholy “忧郁颂” 4.To Autumn “秋颂” 5.When I have Fear“当我害怕的时候” 6.On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蛐蛐与蟋蟀” 7.Bright Star “闪亮的星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当我害怕
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
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
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
象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
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
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
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
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
每当我感觉,呵,瞬息的美人!
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你,
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情
和它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
世界的岸沿,我独自站定、沉思,
直到爱情、声名,都没入虚无里。
济慈的第一首莎士比亚型十四行诗,附在1818年1月31日致雷诺兹的信中。
他在世时这首诗从未发表,直到1848年才首次刊印于米尔恩写的一本济慈传记里,逐渐为人们所知晓,被认为是他以这种诗格创作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诗中既提到了诗人在从事创作上的努力和对不朽名声的追求——在夜空搜寻传奇故事的“云雾征象”;又提到了对无忧爱情的渴慕——害怕再也看不到那“瞬息的美人”。
有的书中将"瞬息的美人"误解为指济慈的情人芳妮·布劳恩,其实此时二人还未相识,显然是另有所指的。
此时济慈也还未因照顾弟弟而感染肺结核,身体状况良好,所以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将要早逝的一种预感——这种预感在他的书信里也有所体现。
全诗最精彩的是最后两句,慨叹了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无奈与悲哀,却不像雪莱在《悲歌》中那样呼喊出来,而是静默——静看这一切都慢慢没入虚无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消逝与天才的力量之间的不平衡,极其深刻的感受。
济慈害怕死亡,是因对自己的文学天赋有所觉知、有所企图,也希冀纵跃爱河,但时间之河流得更快。
这是属于他自己的部分。
然而,至少就这首诗来看,还有其它部分则是与莎士比亚密切相关的。
从诗的构成而言,济慈的诗基本上是在回应莎士比亚有关诗人在时间之逝里企求爱、声名、诗艺不朽等十四行诗。
部分语法甚至直接脱胎自莎翁的句子,例如句首与第三句的When I……与上头所述的第12 首商籁之前四句之语调所差无几: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
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ed o`er with white......
又如济慈诗所用的「fear」、「vshore」、「wide world」等字眼与感受也传承自莎翁第107 首商籁之句首:「Not mine own fears, nor the prophetic soul, /Of the wide world, dreaming on things to come……」;第60 首之句首:「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the pebbled shore,/So do our minutes hasten to their end」﹔以及第109 首之句末:「For nothing this wide universe I call,/Save thou, my rose; in it thou art my all.」。
这些袭仿的痕迹历历,但并未消减济慈的诗艺,读者即使没有莎翁的14 行诗为基底,仍将自然而然地被济慈完整而丰盈的诗思带往时间的涯岸。
这首诗完成后的夏天,济慈与友人北游湖区及苏格兰,发现自己也罹患肺结核,约当同时,他与后来的未婚妻Fanny Brawne 相遇,12 月时,弟弟汤姆也死于肺结核。
隔年济慈与芬妮订婚,但死亡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这一年他完成了最重要的几部作品:〈Lamia〉、〈The Eve of St. Agnes〉、〈On Indolence〉、〈On a Grecian Urn〉、〈To Psyche〉、〈To a Nightingale〉、〈On Melancholy〉、〈To Autumn〉、〈Hyperion〉和〈The Fall of Hyparion〉。
1820 年济慈赴意大利旅行养病,1821 年9 月客死异乡,墓碑上铭着:「行走在水上的名字」。
1818 年夏天,济慈与友人Charles Brown 至利物浦亲送弟弟乔治偕妻赴美定居,然后怀抱着求索智能的热情北游爱尔兰、湖区、及苏格兰。
在风雨中徒步造访了苏格兰西部荒凉的、由黑色玄武岩所铸成的Hebrides 群岛,在那里他惊见非阿拉丁神力所能为的芬加尔洞穴,并立即写了首七音步诗。
在迫促激昂的声调里,他将洞穴形容为如收纳了巨人骨骸的海神教堂,海浪翻腾,日夜弹奏着管风琴;在听闻海鸟的合唱、目睹凡人身后的圣火之后,济慈更高呼:迟钝之眼已越过巉岩的门口,他将于此永远留痕,并解开此地的全部魔法。
言罢,他便潜没,带着神灵的一瞥。
But the dulled eye
Hath pass`d beyond the rocky portal;
So for ever will I leave
Such a taint, and soon unweave
All the magic of the place.
So saying, with a Spirit`s glance
He dived!
随后的旅途中,他的呼吸系统开始作怪并且日益恶化,但他的探索之旅要一直到Inverness 才为医生阻止。
论者认为这趟天涯行脚是催化他潜在肺病的主因。
命运以神奇的力量寻访天才。
作曲家孟德尔松在济慈逝后三年也抵达了芬加尔洞穴,只不过他为这天涯之境带来的并不是史特林堡《梦幻剧》中人类深沉的怨诉,而是华格纳赞誉为「由伟大风景画家所作的水彩画」─一首名为〈Hebrides〉(又名为〈Fingal`s Cave〉)的序曲。
在音乐中我们听到时间涯岸被浪涛一波一波地拍击,鸥鸟飞翔在浪花之间,地球在洞穴内外回响着永恒的巨力。
孟德尔松在书信里如此描述洞穴的力量:
想象巨人下凡娶凡间女子,将这些石柱像柴薪一般绑在一块,然后用巨斧在这些石柱中凿出洞来。
这就是芬加尔洞穴。
海浪凿空石柱,仍在冲击着它们。
石柱的颜色是黑中带紫。
它的庄严与壮丽远胜于最精巧的教堂。
(陈素英译)
孟德尔松的音乐与书写几乎符合济慈的诗思,想必他已读过济慈的诗。
再过九年,孟德尔松以38 岁之龄而逝,只比济慈多活了12 岁。
他们都站在时间的涯岸,未曾死亡。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这诗便从此驻足,既像脑海里不时涌起的潮音,又像根骨头紧紧撑在胃和喉头之间,让我不时要回到孟德尔松的音乐悬岩之畔,想着:是天赋预见了死亡?还是天赋召唤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