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合集下载

夜莺颂济慈赏析

夜莺颂济慈赏析

夜莺颂济慈赏析《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

全诗共八节。

开始写诗人自己听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

继而写纵饮美酒,诗兴大发,凭诗意遐想,随夜莺飘然而去,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诗人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

想到此,梦幻结束,重返现实。

在济慈看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庸俗、虚伪和污浊肮脏的,而永恒的大自然则绮丽秀美、清新可爱。

因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评论家认为诗人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大自然中永恒的欢乐,并与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诗人把主观感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意境独特新奇,不落俗套。

通篇由奇妙的想象引领,写来自然、流畅。

另外此诗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中的力作。

济慈在《夜莺颂》中通过奇妙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瑰丽的幻想境界。

诗中,夜莺的歌声成为了连接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纽带,让诗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景观中。

济慈通过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夏夜的温柔月光等,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乐园之中。

《夜莺颂》的创作背景,1818年年底,23岁的济慈结识了他的邻居芬妮·布朗妮小姐。

他们恋爱的最初半年,济慈生活在幸福之中。

他像一个健康人那样,常常同芬妮远远地散着步,度过愉快的时光。

这半年也成了诗人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这首《夜莺颂》是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坐在布朗妮家中花园的梅树下,听到夜莺的啼声后,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勃发,不到三个小时,一气呵成。

济慈患有肺病,这给他的爱情生活笼罩上一层忧郁的阴影。

他曾写道:“在我的散步中,我有两件极喜欢思索的事,你(指芬妮)的可爱与我的死的时间。

”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哀伤、悲凉的情绪。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人开始被夜莺的歌声吸引, 准备进人梦幻世界。“ c o o l ’ d a 是通过意象的描述来刻画的。最能体现幻境之美的是在第
l o n g a g e i n t h e d e e p — d e l v e d e a r t h ” 中“ d e e p — d e l v e d ” 生动形 w e a r i n e s s , t h e f e v e r , a n d h t e f r e t ” 中“ f e v e r a n d f r e t ” 头韵的
出的目的。
《 夜莺颂》 中诗人较多选用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 最为显著的是引用了希腊、 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专有名词, 这
些词语本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同时为创造梦幻般
( 1 ) 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是 由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 的交替 出
的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一节中, 诗人开篇即描述了自己在痛苦和麻木中 中冥府的一条河流, 死者的魂灵喝了这条河的水就能忘记
饮此泉水可以获得诗的灵感。两个专有名词在 《 夜莺颂》 每个诗节的十行中, 前四 行采用莎士比 亚十四行 上的灵泉, 诗前四行的韵脚 a b a b , 后六行采用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十 此分别指花香和美酒, 刻画出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幻境。 四行诗后六行的韵脚 c d e c d e 。选取第一诗节为例 , 每行结
元韵模式在诗中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每节诗行 用的都是普通词汇, 选取的意象也是普通事物, 却组合成一
结尾一般都是押元韵, 如第二节中的“ b e e n , g r e e n ” “ e a r t h ,
( 3 ) 省音。

m i t r h ” “ S o u t h , m o u t h ” “ H i p p o c r e n e , u n s e e n ” “ b r i m, d i m ” 等。 t h i c k e t , f r u i t — t r e e w i l d ” , 还有田野中的“ h a w t h o r n , e g l a n —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2013.07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关于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之处。

他的抒情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颂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夜莺颂》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因此,意象美是济慈诗歌艺术一大特色。

本文拟从《夜莺颂》中的神话意象、感觉意象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对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发现济慈《夜莺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神话意象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

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

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

《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由此可见,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

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

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

《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一切。

“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

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上的泉水。

泉名希波克丽涅,据希腊神话,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夜莺的歌声是不朽的,让帝王、村夫、《旧约》中 的露丝,甚至童话里被幽禁的美女感动失神。听歌的人 代代逝去,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一个是可憎的现实,他 努力逃避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中不朽的生命。 第六、七段充分发挥了诗人“完全的永久的生”的愿望。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 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 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 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 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 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 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 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 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 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 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 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 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 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 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 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 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 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 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 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 暗,和藓苔的曲径。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摘要]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的名作《夜莺颂》(ode tonightingale)是作者创造力最旺盛年代的作品,同时又由于作者身患绝症,自觉不久于人世而创作的,因此诗歌里渗透着对青春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关健词]浪漫主义济慈夜莺颂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饿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Mv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

作者通过引用这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饿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了,在这里,诗人联想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听着夜莺的歌声就象喝下了清醇的美酒。

生命的礼赞_济慈_夜莺颂_三大矛盾赏析

生命的礼赞_济慈_夜莺颂_三大矛盾赏析

文学界生命的礼赞———济慈《夜莺颂》三大矛盾赏析肖文琪(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命运坎坷,颇具悲剧色彩。

正是如此的人生经历使他更为热烈的歌颂生命之美。

本文着眼于《夜莺颂》的三大矛盾,探求这位伟大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

关键词:夜莺颂;积极;矛盾中国分类号:I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2-0014-02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卑微,生活贫困。

八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弟弟因疾病死于他的怀中。

由于疾病,济慈被迫与相爱的恋人分手。

二十六岁时因肺痨不治而死于罗马。

可是这如此短暂,如此坎坷,如此艰辛的一生,却孕育了济慈一颗积极乐观纯真的心,让他不断洞察生活之美,讴歌生命之真。

《夜莺颂》是济慈六大颂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五月的一天清晨,诗人坐在树下沉思,忽然听到夜莺引吭高歌,使他万感交集,神往不已。

他急忙奔进屋去,提笔一气呵成了这篇濒死者的绝唱。

全诗一共八节,济慈的悲惨人生贯穿始终,字字句句透露出悲凉;但同时一股旺盛的生命力也孕育其中。

这样的矛盾对立更进一步地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1痛苦与快乐诗一开始,诗人就挣扎于痛苦和快乐的矛盾之中。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

生活,对于年轻的济慈来说是何等的不公!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这样的痛是何等的痛彻心扉。

而此时,诗人听见了夜莺嘹亮的歌声。

相传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正是这般声嘶力竭,耗尽整个生命的呐喊,感染了诗人,燃起了他内心对生命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