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济慈《夜莺颂》

合集下载

夜莺颂济慈赏析

夜莺颂济慈赏析

夜莺颂济慈赏析《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

全诗共八节。

开始写诗人自己听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

继而写纵饮美酒,诗兴大发,凭诗意遐想,随夜莺飘然而去,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诗人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

想到此,梦幻结束,重返现实。

在济慈看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庸俗、虚伪和污浊肮脏的,而永恒的大自然则绮丽秀美、清新可爱。

因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评论家认为诗人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大自然中永恒的欢乐,并与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诗人把主观感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意境独特新奇,不落俗套。

通篇由奇妙的想象引领,写来自然、流畅。

另外此诗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中的力作。

济慈在《夜莺颂》中通过奇妙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一个瑰丽的幻想境界。

诗中,夜莺的歌声成为了连接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纽带,让诗人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景观中。

济慈通过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夏夜的温柔月光等,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理想的乐园之中。

《夜莺颂》的创作背景,1818年年底,23岁的济慈结识了他的邻居芬妮·布朗妮小姐。

他们恋爱的最初半年,济慈生活在幸福之中。

他像一个健康人那样,常常同芬妮远远地散着步,度过愉快的时光。

这半年也成了诗人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这首《夜莺颂》是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坐在布朗妮家中花园的梅树下,听到夜莺的啼声后,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勃发,不到三个小时,一气呵成。

济慈患有肺病,这给他的爱情生活笼罩上一层忧郁的阴影。

他曾写道:“在我的散步中,我有两件极喜欢思索的事,你(指芬妮)的可爱与我的死的时间。

”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哀伤、悲凉的情绪。

梦幻的心灵之歌--《夜莺颂》赏析

梦幻的心灵之歌--《夜莺颂》赏析

2梦幻的心灵之歌——《夜莺颂》赏析周倩兰州大学文学院《夜莺颂》写于1819年的5月,一个春末夏初、阳光明媚的早晨,彼时的济慈,深受贫寒窘迫生活的困扰,经历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痛,自身也因罹患绝症遭受死亡的威胁,虽然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当沉浸于爱河的甜蜜岁月,他美好的生命却正如烂漫春光一般脆弱而易逝。

此时他憩于树下,听到了夜莺的鸣音,婉转而空灵的歌声,带领他超越了凡世,脱胎于病躯,摒弃俗尘的烦扰,游离于世外,开始一段从现实到梦幻,最终又从梦幻回归到现实的心灵之旅。

第一节开头,济慈写到“我的心疼痛”,似饮毒鸩,似吞鸦片,“开始沉向冥府的忘川”。

他似在寻求一种解脱,哪怕是借助使人死亡的hemlock,令人麻醉的opiate,还是让人忘却一切的Lethe,即便这些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趋向空无一物的虚无。

诗歌开篇,诗人就抛出了他所思索之问,即死亡与永恒之间的对立,或许只有死亡方能造就永恒。

夜莺的欢乐让“我过度欣喜”,极致的美好与极乐相伴,而极乐所导向的,是生的尽头,抑或是生的重生?诗人沉向欢乐与遗忘的深渊,以一个干净的灵魂的姿态,去聆听“Dryad林中仙女”夜莺对夏天,对未来,对一切美好的歌唱。

“啊,但愿有一口美酒,一口曾在地窖冷藏多年的美酒!人一尝就会想到花神,想到葱绿的酒乡,想起舞蹈、恋歌和丰收季节的狂欢。

”从喉头的烈酒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所产生的快感,经由天马行空的想象与通感的艺术,联系到嗅觉所感知到的似酒香般醇厚的花香,联系到视觉所感知到的绚丽的舞蹈,联系到听觉所感知到的醉人的恋歌,联系到全身心所投入的五月热烈的阳光下,丰收季节的狂欢,流畅而从容地从一个画面跳跃到另一个画面,由一种感觉触及到另一种感觉,就像美酒经唇舌入口,酒精分子在味蕾上舞蹈,再经喉灌入肚腹,快感渐渐曼延至通体四肢,读者跟随着诗人的想象,慢慢融入到诗人用语言架构起的美妙境界,感受到自然的包容与美好。

诗人在短暂地告别尘世,沉入遗忘的深渊之时,渴望着美酒带来的麻醉与愉悦,这是一种对酒神精神的向往与崇拜,发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以酒神狄奥尼索斯为象征,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相联系,在古希腊悲剧中被推到极致,诗人渴求着情绪的发泄,抛弃世俗的束缚,回归到原始状态,在个体的消失以及与世界的合一的绝望痛苦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济慈夜莺颂韵律赏析

济慈夜莺颂韵律赏析

第一小节,较沉闷的元音(如在“heart”、“drowsy”、“numbness”、等词中)与较严厉的词(如“aches”、“pains”、) 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写诗人被美妙的歌声刺醒了被痛苦麻木的灵魂,一种隐隐的甜蜜的痛苦敲醒了诗人困顿的心神。

/s/ /W / /z//T/ 等滑音的运用,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它像钝头痛一样,如丝般,一缕一缕,细细的侵入你的身躯,你的灵魂。

沉闷的元音/Q /也缕缕出现(“drunk ”“some”“dull”等词中),与"beechen green","full throated ease"也形成一种对比,表现了诗人快感与痛苦的糅合,表现了诗人对那个明快亮丽世界的向往,与急于摆脱现实羁绊的强烈愿望。

第二小节,诗人用一系列爆破音/d/、/t/、/b/、/p/、/k/等与短元音/i//Q//A//R/等,构成一幅声音响亮、欢快的美好世界,那里有陈年佳酿,似灵泉之水,有生机勃勃的绿色,有舞步欢快,有笑声盈盈,有声声歌唱……诗人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实践着他所说的“那些值得尊敬的诗人是那些讲述悦耳动听故事的人”。

第三小节,/v/、/r/、/n/等辅音(如在“fever”“fret”“groan”中)的运用,使嗡嗡之声充溢其间,给人一种烦躁、压抑之感,一些沉闷的元音给人一种沉闷、无生气、瘫软的感觉。

第四小节,/s//f/等擦音及长元音/ei/、/i:/的运用,产生一站种柔和、安宁的效果。

“fly”、“wings”、“tender”、“breezes”、“venderous”、“light”等词,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形成对比,使富有动感,柔风软拂,月光柔和,树林静谧,曲径通幽,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第五小节,“flowers”、“soft incense”“embalmed darkness”、“pastoral eglantine”等词产生一种柔美的艺术效果。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2013.07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关于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之处。

他的抒情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颂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夜莺颂》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因此,意象美是济慈诗歌艺术一大特色。

本文拟从《夜莺颂》中的神话意象、感觉意象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对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发现济慈《夜莺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神话意象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

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

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

《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由此可见,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

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

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

《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一切。

“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

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上的泉水。

泉名希波克丽涅,据希腊神话,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夜莺的歌声是不朽的,让帝王、村夫、《旧约》中 的露丝,甚至童话里被幽禁的美女感动失神。听歌的人 代代逝去,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一个是可憎的现实,他 努力逃避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中不朽的生命。 第六、七段充分发挥了诗人“完全的永久的生”的愿望。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 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 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 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 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 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 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 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 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 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 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 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 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 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 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 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 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 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 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 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 暗,和藓苔的曲径。

济慈的两首浪漫主义诗歌《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赏析

济慈的两首浪漫主义诗歌《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赏析

济慈的两首浪漫主义诗歌《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赏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作家华兹华斯·米尔福特·维果洛的《夜莺颂》和《希腊
古瓮颂》,充满着浪漫气息,满载着情感丰沃的激情,分别赋于生活迷人的仪式感,以及抒发离别悲怆的精神色彩。

《夜莺颂》写出夜晚的自然风景,夏夜中的流动的繁华容颜、无穷无尽的绚烂
仙景,以及繁星在空中交相辉映,深夜对月映衬而不致苍白的场景,向晨曦里的踏青者宣告着持续的欢愉。

唯美的诗句营造出跳动灵魂的优雅意犹,愉悦的情绪溢满整首诗的动人之处,那恬淡的氛围让诗人在思绪飘荡中遥望天际,发掘夜晚深处藏起的身居景尔。

另一首诗歌《希腊古瓮颂》是维果洛发自内心的表达,描绘他离别希腊,离开
曾经数度间次踏上的西南岛,满腔思念之情从文字涌出,几许怅别之色,几许浪漫情怀融于宽广的地域中,厚重里表现出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家乡述说的落寞,一颦一笑中言之有物,营造出深浅不一变化多端的感慨。

华兹华斯·米尔福特·维果洛的两首浪漫诗歌,用情绪漫滴的抒情力量惊艳文字,唤起深处的感受,表现出维果洛的清新想像力,暗示着这位美妙的诗人深情地述说人们对生活、家乡以及离别的深沉情思。

它们将唯美滋养着我们,让被日常繁琐所扰乱的心灵放松下来,享受浪漫诗歌带来的梦一般的惬意。

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

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

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摘要:史学家评论济慈是一位情感热烈和自我主观意识强烈的诗人,而事实上济慈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高度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对人生和诗歌有着独到的理解。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诗人济慈进行概述,详细研究论述了济慈的《夜莺颂》,体味诗人的情感,展现诗歌意象,表达艺术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一、概述诗人济慈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对诗歌的艺术追求中见解独到,思维敏感温情,在政治信仰上他向往自由、热爱民主,曾经发表过长篇诗歌表达自由思想。

同时,济慈作为与拜伦和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之一,尊崇诗歌,认为事物独具美学魅力,在济慈的所有诗歌中,都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此外,学者们发现济慈在诗歌创作中注重事物的客观性和物质性,赋予诗歌一定的社会意义。

济慈的抒情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六首诗歌颂,包括《惰颂》、《心灵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夜莺颂》和《忧郁颂》。

其中前两种诗歌是济慈的初期诗作,写作手法较为单一。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所有诗作中尤为经典的一部,主要用来歌颂艺术的美学魅力。

《秋颂》是六大颂歌中最为完美的一部,人们对此研究较少。

而《夜莺颂》则是济慈走进人们心灵的诗作,描写了较多的自然风景,展示出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

二、论述济慈的作品《夜莺颂》(一)注重描写意象诗歌是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者寄托心灵的媒介,诗人大多借助诗歌表达心中所想。

济慈的作品《夜莺颂》中尤为注重意象描写,本部分主要从神话意象和感知意象两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诗作中的意象,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1.神话意象神话传说赋予了诗歌传奇的色彩。

在十九世纪时期,并没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神话故事,而济慈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传奇性,在作品《夜莺颂》中运用传奇的神话故事进行描写。

济慈的神话故事大多来源于希腊神话,可见济慈对古希腊文化的了解甚为详尽。

夜莺颂 作品赏析

夜莺颂 作品赏析

济慈(1795 - 1821),英国浪漫派诗人。

生于伦敦。

父母早逝,由外祖母抚养。

曾学医,并考得内科医生执照,但很快放弃医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1816年在亨特主编的《检察者》先后刊载十四行诗《孤寂》和《初读查普译荷马史诗》。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其中有《睡眠与诗》等佳篇。

1818年在照料患肺病的弟弟托姆期间写成取材薄伽丘《十日谈》的叙事诗《伊萨贝拉》。

同年5月发表《恩底弥翁》,长诗描写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与凡人恩底弥翁相爱的故事。

因他与亨特关系甚密,长诗受到反对亨特的三家杂志的攻击,但他自信死后“定能名居英国诗人之列”,遂开始写作以希腊神话中新、旧神争斗为题材的史诗《许佩里翁》。

1819年写成长诗《圣爱格尼斯之歌》,表达了对弟弟托姆去世的哀悼和对与女友芳妮·布劳恩关系的忧虑,同时写出《夜莺》、《心灵》、《哀感》、《希腊古瓮》、《梦》、《无情的美人》、《灿烂的星,愿我能似你永在》、《秋颂》等一系列优秀诗篇,并开始写作以蛇化美女的神话为题材的抒情诗《莱米亚》,与布朗合写剧本《奥托大帝》。

他的诗以?意和色彩表现感觉,对后来的诗人,包括唯美主义和意象派诗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1818年,济慈23岁。

那年,诗人患上了肺痨,同时诗人还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中。

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常常想的两件事就是爱情的甜蜜和自己死去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

在一个深沉的夜晚,在浓密的树枝下,在鸟儿嘹亮的歌声中,诗人一口气写下了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在《夜莺颂》中,诗人的着眼点不在夜莺本身,而是着力于抒写由莺啼诱发而出的想象与幻想的色彩,并从对立冲突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听到莺歌时的内在心境。

《夜莺颂》八节,每节十行。

开篇诗人即展开了两个意象的交叉,一是诗人的“心痛”,二是夜莺的“欢欣”。

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活力的被剥夺,“心痛”得觉要沉入遗忘一切的河流,同时又为夜莺的“欢欣”所感染——那林泽仙子在绿荫中无羁无绊,自由欢快地生活,令诗人倾慕,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和甜美啊!这种苦中之乐表露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之深,对旺盛生命力的景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济慈《夜莺颂》
摘要: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示济慈着力刻画的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痛并快乐着。

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文章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关键词:《夜莺颂》;对比;象征
约翰·济慈是英国19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力ⅱ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夜莺颂》一开篇,诗人就饱蘸深情地写道:“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诗人听着夜莺的嘹亮而美妙的歌唱,心被这快乐的歌声感染着。

这种快活太尖锐了,诗人甚至感到心儿在痛,感到自己像是被麻痹了一样。

他向往那林阴繁茂的夜莺欢唱的世界,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又不能够完全投入和享受这种快乐,诗人的心被现实世界的“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打击着。

于是诗人想到了以酒解千愁。

唉,要是有口陈年的佳酿该有多好!“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诗人渴望饮下这美妙的醇香美酒,让自己从困顿、疲乏和痛苦的身体游离了出来,与夜莺共入深林,“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问从不知道的一切”。

诗人想忘掉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渴望逃离这凡世?“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眼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的世界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充满了悲惨、伤心、痛苦和压迫。

就是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因素”让诗人那颗满是诗意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还是离它而去吧。

但是诗人想要借助美酒来脱离现实世界而随夜莺到达美妙想象世界的愿望却没有达成,“去呀!去呀!我要飞往你处,不乘酒神和他群豹所驾的仙车”,诗人转而想到借助诗歌的力量,“靠诗神无形的翼翅,虽然迟钝的头脑混乱而呆滞”,最后诗人终于得以实现夙愿“呀,早已和你在一起!夜无限温柔,月后或以登上她的宝座,
周围聚着她星星的妖精:但此地并无光芒,除了微风从苍穹吹来的弱光,穿过青翠的黄昏和苔藓的曲径”。

诗人通过各种努力终于来到了他所向往的夜莺的美妙世界,在这里“我看不见脚下是什么花朵,也看不见萦绕树枝的是什么香气,但在馨香的昏暗里却猜得到当令的月份将以什么芬芳给予那碧草,丛林,野果树;那白色的山茶,牧野的蔷薇,那盖在树叶里的易雕的紫罗兰和五月中旬的大孩子,那沾着露浆的将放的麝香玫瑰,夏夜嗡嗡青蝇出没之所”。

夜莺的美好欢乐的世界和人世间的痛苦与烦恼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栩栩如生,而这两个世界的对比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也正是《夜莺颂》这首诗的主题之一。

诗人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运用了对比与象征以及通过各种感官感受来使诗人笔下的这两个世界栩栩如生,使读者也仿佛置身于这两个世界之中,产生对诗人感受的认可,以引起共鸣。

这里所提到的对比和象征不仅在表现这一主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整首诗中也是被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诗人用夜莺来象征诗人想象中的完美自由的世界,使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从而避免了抽象的晦涩说教。

夜莺的欢快叫声与夜莺的自由正是这个想象世界的完美象征。

在诗的第6、7两节中诗人引出了本诗的另一个主题,即人生的短暂有限和夜莺所代表的自然的无限永恒。

来到夜莺的世界里,诗人沉浸在这个美妙的幻想世界中,在诗中诗人这样描述道:“我暗中倾听;唉,有好多次我差点儿爱上了安闲的死神,我在构诗时多
次轻声唤他的名字,要他把我宁静的气息带进空中;如今死亡要比以往更壮丽,在半夜毫无痛苦地死去,你却如此狂喜地尽情倾吐你的肺腑之言!你将唱下去,我的耳朵却不管用,听不到你的安魂曲,像泥块一样”。

夜莺的世界如此令人流连忘返,诗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离开那愁苦烦恼的凡间俗事,永远摆脱痛苦的折磨。

纵观全诗,痛苦和快乐、悲伤和喜悦、渴望和失望、梦境和现实、生命和死亡相互交织,诗人在欢乐中体味着忧郁,在痛苦中感受着快乐。

诗人用诗让人们理解:在炼狱般的世界里
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因素”,而人生便是去接受这些痛苦,去发现它与快乐构成的和谐。

“生活本身既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

而是真的。

因而是美的。

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
素组成宏伟的和谐,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钱超英)。

”诗人启示我们。

只有直面惨淡的人生,在精神上超越苦难,把苦难作为“真”来认识,才能真正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质量,才能真正领悟“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蓝棣之.闻一多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3]allott,miriam.“johnkeats”[m]//尉./anscott—
kilvert.britishwriters.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1.
[4]济慈.济慈诗选[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