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方言四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1. 晋语:晋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
晋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2. 鲁语:鲁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
鲁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3. 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等地。
闽南语属于闽南语系,发音清脆、抑扬顿挫,有7个声调。
4. 粤语: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粤语发音拖长、细致,有6个声调。
5. 客家话: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客家话属于汉语官话次方言,发音比较复杂,有7个声调。
6. 赣语:赣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
赣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比较精细,有7个声调。
7. 吴语: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语属于吴语系,发音柔和、多变,有4-5个声调。
8. 湘语:湘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境内。
湘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9. 川语:川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语受到了古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
上表现出特点。
10. 西北官话:西北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西北官话发音粗犷、豪放,有4个声调。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古代汉语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
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
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
“熊颈”应作“熊经”。
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
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班级 09 文秘学号 06 姓名黄华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现在人们已经再也听不到纯正的古汉语了,但是我们在方言中依然能看到古汉语的身影。
可以说方言就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因为它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全浊声母,还保留了古代汉语通语的用词和构词方式。
这一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方言古汉语古音保留词汇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
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
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中国使用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方言,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但是在北方方言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类型
方言词汇是指在特定的方言中使用的词汇,它们与标准语言或其他方言中的词汇有所不同。
以下是方言词汇类型:
1. 地域特色词汇:这些词汇是特定地区或方言特有的,反映了当地的地理、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俺”在北方方言中常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在南方方言中则较少使用。
2. 俗语和俚语:俗语和俚语是方言中常用的口语表达,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情感色彩。
例如,“扯淡”在北方方言中表示胡说八道,而在南方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 借词:借词是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词汇,经过本地化后成为方言词汇的一部分。
例如,“沙发”、“咖啡”等词汇就是从英语中借入的。
4. 古语词:一些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
例如,“妗子”在北方方言中表示舅妈,而在现代标准汉语中较少使用。
5. 行业用语:不同行业有其特有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在方言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打烊”在商业用语中表示店铺关门,而在某些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
中国音韵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就可以看到对音韵的研究。
在先秦时期,音韵学主要是以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韵书是一种对古代音韵进行整理和分类的著作。
最早的韵书是《尔雅》和《方言》。
《尔雅》是一部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解释和分类的辞书,而《方言》则是对古代汉语方言进行整理和比较的著作。
这些韵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音韵学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韵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汉代,音韵学家陆终和许慎编写了《尔雅注》和《说文解字》,对古代音韵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研究。
在隋唐时期,音韵学家韩愈和刘知几等人对音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到了宋代,中国音韵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的音韵学家沈括编写了《唐韵正声谱》和《广韵正声谱》,对古代音韵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类。
他提出了“四声八调”的理论,对后来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
明代的音韵学家杨时和许慎等人对音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清代的音韵学家郑方坤和李文藻等人则对音韵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们编写了《中原音韵》和《切韵类编》等著作,对后来的音韵学
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音韵学继续发展并与西方音韵学进行了交流和对比。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音韵学研究逐渐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同时,中国的音韵学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 文读音为[ts'eŋ5],如“深情”、“感情”等。 但口语中有“亲tsĩã5”一词,[tsĩã5]的本字应是 情。“情字属《广韵》平声从母清韵,浊声母平声 潮汕话多有念不送气的,清母字又多读[ia]韵母, 如“精晶赢营成城呈程声正”等。故“情”白读音 为[tsĩã5]。又“亲情”一词古书多见。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自此心怀疑恶,猜忌万端。夫 妻之间,无聊生矣。或有亲情,曲相劝喻。生意稍 解。”吴组缃等注:“亲情,亲戚。” 唐· 薛调 《无双传》:“又旬日,仙客遣老妪,以求亲之事 闻于舅母。舅母曰:‘是我所愿也。即当议其事。’ 又数夕,有青衣告仙客曰:‘娘子适以亲情事言于 阿郎,……’”亲情事,谓婚姻之事。《古今小说· 汪 信之一死救全家》:“细姨道:‘……这几疋绢, 老娘自家也不舍得做衣服穿,他有甚亲情往来,却 要送他?’”
白婉如《广州话本字考》,(《方言》1980.3.)注 重从古代典籍辞书寻求音义证据,考证粤语本字几 十个。如: 孲崽 ŋa ŋa tsai 崽,通常写作“仔”。婴儿:抱 住个孲崽。《集韵》麻韵,,牛加切,“吴人谓赤 子曰孲”;孲,於加切,“孲,赤子”。扬雄《方 言》卷十:“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郭 璞注崽“声如宰”。《集韵》海韵子亥切。按广州 话“臊虾仔”也是婴儿。“虾”的本字就是“孲”, 读音略有变化,影母读如晓母,后来就定作“虾”。 “崽”字读法与古音略异。 《客话本字· 客话双字》有“孲 音鸦牙。南人呼赤 子为孲,今人儿啼亦口作孲声以慰之。呼若阿牙、 阿鸦,乃一声之转。”
二 本字问题 本字,这里指方言词的专用字。比如粤方言、 客方言称用手按住为[kem][k'em],本 字是搇,《集韵》去声沁韵:“搇,按也。 丘禁切。”方言本字往往需要考证才能获知。 搇 钦去声,按也。今人与人相打被人搇落 地,即此字。又擒、捦、扲字,去声一义并 同。(《客话本字· 客话单字》) (本字的另两个意义:与借字相对;指专用字, 为某一词义专造的字,如影是景的引申义的 专用字。)
2 跟考证广东方言用字有关的著作。 有关潮汕方言用字的著述: 清谢章铤的《说文闽音通》两卷附录一卷, 以闽语释雅言,根据《说文》寻求本字。 清陈衍的《福建方言志》一卷,取黄宗彝 《榕城方言古音考》、刘家谋《操风琐 录》、谢书等,依类排列,这些引书多已 失传。可作研究福建方言的参考资料。
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汕头大 学学报1990.3.)举三十多例从音、义的角度分析 探求潮汕话的本字,同时兼及考本字的方法问题, 方法具有共通性。音证,义证,书证。考释词源及 本字,最好有亲属方言或兄弟次方言的旁证材料来 作佐证。 [tsiã 1],瘦肉,潮汕话叫“tsiã 肉”。黄鹏 《潮汕方言熟语的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写作 “精”(选精择白)。“精”也非本字,同音字 而已。《集韵》平声清韵:“腈,肉之粹者。” 精、腈同音而不同义。 《客话本字· 客话单字》亦有:“腈 音精,肉之粹 也。今瘦肉曰腈肉,呼若将,即此字。又脭字, 注云‘肉之精也’,音呈,义同而音别。”客家 话今天也仍称瘦肉为[tsiaŋ1]肉,可用来佐证 潮汕话的这个词。不过潮汕话白读为鼻化韵罢了。
◆在文白读音中考证本字。 芳 潮音文读为[huaŋ1],如“芳香”、 “留芳千古”等。口语词中有[p'aŋ1], 很多人谓[p'aŋ1]无字可写。其实, [p'aŋ1]的本字是芳。《说文解字· 艸部》: “芳,香草也。”段玉裁注:“香草当作草 香。”段注是。《玉篇· 艸部》:“芳,芬 芳。”“芳”原指草香,屈原《离骚》: “兰芷变而不芳兮……”引申而指他物之香 气。又潮汕话无轻唇音,故中古敷母字潮音 读[p'],[p][p']同[h]是潮汕话 文白异读的一种对应关系。
第三章 文字 一 跟方言用字有关的古代典籍 1 通用的字典辞书。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集韵》《辞源》 东晋郭璞的《方言注》,注音兼及本义。注文大量援 引晋代地方俗语,同《方言》中的汉代方言作比较。 证明古今语义的同异,揭示了汉晋语音和词汇历史 演变的种种轨迹。 清钱绎的《方言笺疏》十三卷,将晋、唐人和清人书 注加以比较对照。注重运用以声音通训诂的研究方 法。 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两卷,收集唐宋以前经史传注 以及字书里的古代方言词语共五百二十二条,增补 《方言》。
本字问题是因为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 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考证本字就 是要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 李如龙认为考订方言词的本字,“可以看清方言词 和古代汉语的关系”,“可以从中了解诸方言之间 的词汇和语音上的同和异,看到不同方言在演变过 程中的不同历史地位”,“还可以看到古今字义的 引申和转移,体察词义转移的种种规律”。 了解方言形成的背景和时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本 字溯源考证的大致范围。但是,由于方言的形成不 是一时一地的事情,文献材料浩如烟海。只能是根 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扎扎实实地做比较繁琐细致 的工作,才能达到目的。
1 从语音去考证本字 ◆通过音变规律去考证本字。 细佬 广州话小孩叫“细路”,路不是本字。从音 义两方面看,路可能是佬的音变。老,《广韵》 卢皓切,音变为路,是次浊上声字变读成了阳去 调。汉语方言浊上声字的分派,大致是次浊上归 上声,全浊上归去声。但分派中也有可能个别次 浊上声字进入全浊上声字的行列变为去声,并保 存在个别词语中。路是佬的音变就是一个例子, 本字应该是“佬”。 以物与人曰奔 《广雅· 释诂》:分,予也。《左 传》:分贫振穷。注:予也。与、予古同声通用。 今谓与曰分,声如奔,古无轻唇,分本读若奔也。 分、贲声近。《礼· 射义》:贲军之将。《诗· 行苇》 传引作“奔军之将”矣。《周礼· 司几筵》:设管 筵纷纯。郑司农云:纷读为豳。故今俗语谓分亦 曰豳,是皆古音存在之征也。(《客方言· 释言 下》) 当时百丈造典座,却自个分饭与南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在考证客家话 本字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关粤方言用字的著述: 1929年詹宪慈的《广州话本字》。全书共 分四十二卷,一千四百零五个词条。“自 序”中说:“广州之人广州话,莫以为难 之。而写之于纸,则迟疑不能遽下笔矣。 盖广州语往往口所道,而笔不能写?其本 字未易一一知也。宪慈端居多暇,渊渊以 思。思吾人其达意而有所语,一语必有一 义,因义求字,庶几本字可得。”
◆通过方言间的语音比较寻找本字。 赚 厦门话错误叫〔tã 〕,有人认为本字是 “诞”,但按《广韵》中韵母不合。 福州话 〔taŋ〕淡定阚去弹定翰去郑澄哺去 吴语温州〔dza〕寨崇夬去暂从阚去赚澄陷去 厦门话 〔tã 〕 淡 这样厦门话和福州话共同的同音字就是咸韵字 的“淡”,但与错误义无关。考察后知跟 “赚”的音韵地位有关,因为厦门话、福州 话咸摄一二等韵母相同,“淡”和“赚”同 韵。这样,三个方言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同音 字:赚澄陷去。
白话所谓的方言用字特别多,这跟广州、香港 的白话文学作品发达有关,也跟白话的强势 有关。 一个公交车司机骂乘车老人:你个死老坑, 你有个老人优惠卡好架势,我要你落车,再 从前门上来。 短信息:仲记得果日好炎热,你拎住把纸扇 系度扇凉,一个唔觉意整烂左少少,你稳出 卷透明胶,我问你系度做咩?你话:你见唔 到我痴紧扇咩?
[zik8 tau3]谓中午。翁辉东《潮汕方言》卷十 二写作“日斗”。“斗”虽音[tau3](如斗床斗 椅),但非[tau3]的本字,本字当是“昼”。 《左传· 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 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国语· 鲁语》下: “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 朝、昼、夕、夜犹今言早、午、晚、夜,“昼”指 中午无疑,这还可以从其他方言得到佐证。吴语熟 语小说《何典》第三回:“直至半上日昼,仍 旧……”“半上日昼”,快到中午时分,茹敦和《越 言释》:“越人以午为昼。”罗常培《临川音系》 引黄宗羲《古歙乡音集证》:“俗读当午为当 昼。”“当昼”之说,今潮汕话犹存。又粤方言谓 上、下午为上昼、下昼,也可证昼为中午之说。 “昼”今潮音文读为[tiu6],音[tau3]乃是白 读。(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
三 本字溯源考证的方法 对于方言本字考证的方法,人们提出了不 少见解: ① 要根据语音的古今对应关系; ② 要借助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 ③ 要区别方言语音系统中的文白异读和时间 层次。等等。 可以从语音、词义、文献材料三个方面去加 以考察和证明。 通过比较的方法,跟古代用法的比较,跟不 同方言的比较。
章炳麟的《新方言》后附《岭外三州语》一卷,考 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 源,(选取六十三条客家话语词)对汉语的语源 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原因:根据语言发展变化规 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证古语;疑于义者, 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薮:音叟。鸟兽所栖止曰薮,因而凡鸟薮、鸡薮、 狗薮、蜂薮皆谓之薮,呼若斗。(《客话本字· 客 话单字》) 《毛诗》国风传曰:“薮,泽也,禽之府也。” 《韩诗》说禽兽居之曰薮。《考工记》注:“郑 司农曰:‘薮读为蜂薮之薮’”。三州谓鸟巢曰 薮。鸡伏卵曰伏薮。虫窠亦曰薮。(《岭外三州 语》) (客家话说鸟薮、鸡薮、狗薮、蜂薮。《广韵》:
清戴震的《续方言》两卷,辑录《说文》、《释 名》、何休《公羊注》、杨倞《荀子注》中的 方俗词语,增补《方言》。 清徐乃昌的《续方言又补》,辑录隋唐以前方俗 语词三百四十三条。 清李调元的《方言藻》,摘录唐宋诗词中的方俗 语词一百零八条,下启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 释》,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 念,常思也。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 迎,或曰逢。笺疏:《周语》道而得神是为逢 福。韦注:逢,迎也。 瞷,睇,睎,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 笺疏:南楚谓眄为睇。《广雅》:睇,视也。
詹宪慈的《铁城土语语原考· 序》指出,广州 话词语有很多不知本字,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是“多以音变而失其本字”,如“饮胜” 应为“饮罄”; 第二是“古已声误而今犹沿用之”,如“冇” 应作“无”; 第三是“因叶音而忘其本字”,如量词“旧” 应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