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与古汉语的联系
粤语来源古老竟是夏朝时期的“普通话”

粤语来源古老竟是夏朝时期的“普通话”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周云先生的文章,称“粤语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语”。
文章摘录如下:广东人喜欢看粤剧,首先就要知道粤剧的特点,就是以广东话作为声腔进行演出的。
粤剧的源头在于外江戏,这不是广东本来自己土生土长的戏剧。
更重要的是,广东话也不是原始土著居民原来的语言,而是原来黄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语言。
到了今天,黄河流域已经不再流行这种语言了,已经成为失传的语言。
反而广东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语言,广东话成为中国汉语的活化石。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粤语,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当地人称白话,正名该称“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分布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并以广州话为代表。
粤语的形成地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
当时各部落和民族结成了同盟,共同选领袖,治理天下,联盟之后,进行商品交换,分工合作,经济规模扩大了,部族之间的生存空间界线解决了,可以共同抗御自然灾害的问题,例如共同开发水利,治理洪水,大规模改善生活环境,生产力快速提高,发展出灿烂的夏文明。
在共同的劳动中,就需要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
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文明中心,跟“夏语化”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汉语各大方言之间尽管千差万别,却总可以发现它与黄河流域的某种渊源。
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粤语,便是如此。
虽然它从古百越语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总体来看与古汉语有着更密切的渊源,有些语音和词汇,在今天中原汉语已经失传,在粤语中却保存完好。
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韵母,在今天的中原汉语中已不复存在,而在粤语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为什么有人认为,粤语是最接近古代汉语的方言?

为什么有人认为,粤语是最接近古代汉语的方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家使用的地方语言也是多种多样。
如果以地域划分,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等八大方言。
综合来看,八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是古汉语在北方地区发展衍变而来;而其余方言则是北方汉人在不断的南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现存的任何一种汉语方言,都是古人说的话一代代传下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方言的形成或多或少受古汉语的影响,至今我们在一些方言中也能找到古汉语的影子。
既然都受古汉语的影响,现在的哪种方言最接近古汉语呢?或者说,哪种方言最像古代的“普通话”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粤语,甚至认为粤语才是古代的“普通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粤语里常用的几个词汇,如“渠” (他、她)、“企”(站)、“食”(吃)、“银子”(钱币)、“行”(走)、“颈”(脖子)、“无”(没有)、“卒之、畀”(最后)、“几多”(多少)、“几时”(何时)、“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晦涩而儒雅,一看就是古人的风格。
同时,粤语常常使用“嗟”、“噫”等感叹词,而这些词在古汉语中使用也相当频繁。
当然,词汇的一致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
在发音方面,粤语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
如粤语继承了古汉语中的三个塞尾[-k][-p][-t],并成系统地保留声母的分化。
又如,粤语系的九声六调由中古时代的四声演化而来。
就此而言,粤语确实是跟中古汉语(唐到宋)比较接近的一种方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粤语起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并在秦汉时期出现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加速成长。
有人认为,粤语形成于晋代。
当时,西晋时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士大夫纷纷“衣冠南渡”。
在此背景下,北方汉语不断对古粤语造成冲击,而后两者混合,拉近了两者的差别。
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粤语最接近古汉语是真的吗

粤语最接近古汉语是真的吗
粤语是否最接近古汉语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虽然粤语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确实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特点,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粤语就是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
首先,汉语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语音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方言都受到了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因此,要说哪一种方言最接近古汉语,需要具体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方言的历史渊源、语音系统的演变、词汇和语法的保留情况等。
其次,粤语虽然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特点,但也有很多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地方。
例如,粤语的声调系统与普通话不同,词汇和语法也有很多差异。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粤语视为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最后,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方言和语音系统之间的差异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要确定哪一种方言最接近古汉语,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能简单地做出一般性的结论。
总之,粤语是否最接近古汉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虽然粤语确实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特点,但不能简单地将它视为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
在研究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时,需要保持客观、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粤语中的古汉语文化

浅谈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粤语与古汉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更有人说,粤语就是古代通用语言,虽然这个说法略为荒诞,却也道出了粤语比现时的现代汉语更为接近古汉语的事实。
一、平仄古代诗词、对联写作讲究平仄,但部分诗词、对联用今日的普通话读来,却并不符合平仄规律,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对仗规则,学字本应为仄声,若是用普通话朗读,学字却是阳平。
但是,如果我们用粤语朗读,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规则,因为“学”在粤语中为入声。
又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用普通话朗读,应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并不整齐。
但用粤语朗读,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严格工整。
这样的例子还能在对平仄格式规定更为细致、多样的词中找到,如:《渔歌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例: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用普通话朗读时,“西”字应为平,但在粤语中,“西”字为仄;“流”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在粤语中为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粤方言的声调的确更接近古代声调。
现代汉语共有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粤语共有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不难发现,粤语比现代汉语多了入声,而中古四声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由繁到简的演变,入声韵逐渐消失。
下面一首小诗,反映的就是方言中塞音韵尾、合口鼻音韵尾的消失:戏妻族语不正唐·胡曾呼十却为石,呼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另据明代《中原音韵》揭示,当时已发生的声调变化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所以现代汉语是缺少入声的,而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却大多完整保留了入声的塞音韵尾和合口韵尾,因而用南方方言朗读古诗,能更容易发现和体会韵律。
粤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发展

粤方言对古汉语的继承发展摘要由于北人南迁和地理原因,两广地区的粤方言语言系统继承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基因,同时在古汉语的基础上根据当地需要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方言正面临着外部各种强烈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之中。
保护民族方言刻不容缓。
粤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保留有古汉语的很多特征,比较粤方言与古汉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对于我们研究方言的发展、古汉语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粤方言;古汉语;保留;普通话粤方言,又被称为“白话”、“粤语”、“广府话”,标准音为广州话。
粤方言的流行区使用区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中南部、珠三角地区以及国外的一些华人社区。
粤方言的起源很早,从汉代开始,受北方战乱的影响,中原汉人陆陆续续南迁到岭南地区,同时带来了中原官话“雅言”。
魏晋之后,北方受少数民族袭扰更是战火频繁,“雅言”逐渐失传。
而岭南地区在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中,较多的保留了古汉语的原貌,又受南方楚语、古越语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现代粤方言。
粤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保留有古汉语的很多特征,是最接近古汉语的语言,因此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之一。
一、粤方言在语音方面对古汉语的继承(一)声调现代普通话的新“四声”丢了入声,对古汉语的继承关系已经很弱了。
而粤方言完全继承了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还从“阴入”中派生出“中入”。
粤方言是一门集合9个声调、19个声母、56个韵母的体系庞大的全功能语言。
根据“汉字古今中外读音查询”的数据库,普通话的音节数有1370个,而粤语的音节数有1885个。
如朗读赵元任先生的奇作《施氏食狮史》,用粤方言更为流畅,更易听懂。
对比由于声调的缺失和音节的大幅度合并,在应付同音近义字方面逐渐有心无力的普通话,拥有九音六调的粤方言,在朗读古诗词方面显然更为得心应手,更贴近古代。
(二)声母《切韵》成书于隋朝,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反映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粤语—广东话

粤语—广东话粤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地区,源於古代中原地区的雅言,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百越语(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虽在中国被定义为方言;而普遍香港、海外语言学者以至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都认为其为语言,众多海外顶尖名校皆有粤语独立研究机构。
粤语本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汉语,是中国现存是拥有最多古汉语元素的语言。
由于在中国历史中,华北及华中曾长期遭受异族入侵,直接带来了语言上的冲击,故雅言在岭南反而保存的较为完整。
粤语共有九音,相比普通话的四音更显古色古香。
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
在加拿大粤语是第三大语言(次于英语和法语);美国第三大语言(次于英语和西班牙语);在澳大利亚,亦是第四大语言(次于英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有一亿,在世界热门语言排行榜中位居第16,居意大利语之前。
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可以完全使用汉字和粤语字表达,独立使用粤语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小区中广泛使用。
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
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独立的语言抑或是一门方言尚有争议。
专家论证后称:粤语是由中原传到广信(今封开县)一带,然后在当地保留、融合、发展再向外传播的。
直到现在,封川的土话还保留有早期粤语的一些特点,这是其它地方方言所没有的。
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百越语(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
肇庆话接近原始粤语记者在与众多封开县封川当地人交谈后发现,封川话跟肇庆城区居民所讲的粤语其实大同小异,其中最大的相同点都在于发音比较重。
不要再搞错了,粤语不是古汉语

不要再搞错了,粤语不是古汉语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广东的方言》很多在探究粤语的,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把粤语说成是古汉语,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说。
诚然粤语无论其构成的成分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与古汉语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但究其根本,粤语的应用群体还是历史轨迹都与古汉语有很大区别。
粤语形成的成分多样化比古汉语复杂。
在《广东的方言》一书认为粤语有多个其他方言成分,这是目前关于粤语形成比较权威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方言的成分呢?首先粤语具有中原语言文化的成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在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文物,上雕刻的文字都是篆书和隶书,这就说明秦汉时期粤语言文化中就有中原语言文化的身影。
因为篆书和隶书是秦始皇在中原政治得到统一后,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文化统一后,中原地区所使用的书面文字。
奉命南征百越的赵佗实施了和辑百越的政,南迁的中原自然就带来中原的语言文化了,所以粤语中有中原的语言成分是有实际历证明的。
粤语是自成一系的语言,其成分当然不仅仅有中原地区的语言文化了。
在《广东的方言》一书中还有南楚语言的成分。
书中列举西汉扬雄《方言》中的例子也被很多人引用,这就不细说。
但是除了这些,也同样是扬雄的《猷轩使者绝代语释別国方言》中有: 蝼螲谓之蝼蛄,(音窒塞。
)或谓之蟓蛉。
(象铃二音。
)南楚谓之杜狗,或谓之蛞蝼。
蛞蝼在肇庆的高要叫土狗,这与西汉南楚音的杜狗相近,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粤语中有南楚语言文化的成分。
粤在素时与越相通,既然叫做粤语又怎会越地的本土成分呢?现在壮,黎等少数民族都被认为是古代越人的后代。
因为在考证粤语的本土成分都从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中求证的。
这在《广东的方言》一书列举例子太多了,就不赘述了。
就说一个属于广府语言片区的怀集标语的'猪'音母,与壮语的叫法是一样的。
因而粤语中有本土语言成分这一点也是毋容置疑的!粤语成分多样化使得粤语有着集各家之所长的优势,这也是与古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別!粤语在特殊的形和发展历史中形成独立于古汉语之外语言体系。
古代的普通话——粤语

古代的普通话——粤语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走)、“颈”(脖子)、“渠” (他、她)、“晏”(晚)、“悭”(节省)、“无”(没有)、“银子”(钱币)、“卒之”(最后)、“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粤方言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甚至连“嗟”、“噫”这些古汉语中的感叹词,广州的小孩子也常冲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话读作“车”,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么”。
)“噫,好肉酸!”(人们通常误把“噫”写作“咦”,其实在粤语中,两个字是不同的。
“肉酸”意即“难看”。
)使人不禁拍案惊奇。
广东人里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风余韵,虽废犹存。
在台山人的家庭里,媳妇把家婆称作“安人”。
安人,从宋代开始就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
除了台山,据说在花都、从化一带,也有称家婆为安人的。
听起来颇有点官宦人家的派头,也许,这就是“祖上也曾风光过”的遗痕吧。
有人认为,粤语形成于晋代,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西晋时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这是一个北人南迁的高潮。
故广东人“至今能晋语”,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但清代广东著名学者陈沣认为,广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阅读古文。
他写过一本《广州音说》,专门解释其原因,“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人们所说的“粤语”,主要是指广府话,尤其是指以广州西关(上下九、第十甫一带)口音为本的白话。
如果你想验证自己的粤语说得准不准,有一个办法,念念这首歌谣吧:“阿四阿四,攞条锁匙,开个夹万,攞两毫子,买斤荔枝,唔爱黑叶,要爱槐枝。
”这首歌谣取衣韵,必须上下齿咬合,舌面向上,才发得出衣音。
如果你能咬字清晰准确,就算会说正宗的白话了。
在粤语词汇中,据说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子我们每天都在说粤语,但我们真的了解粤语吗?许多人对粤语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
粤语作为一种活化石语言,在中华文化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我们的研究是深入了解与探究粤语。
(二)研究背景与方法作为一名地道的东人,必须会说粤语和懂粤语。
虽然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但许多的广东人都放不下那蕴涵着浓浓流水气息的粤方言,究竟是什么让粤语有如此的魅力?让我们通过研究了解这古老的粤方言。
一课题背景在现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社会,粤语面对着国内外的文化误解,处境愈发艰难。
在古代就有“南蛮”的称呼,许多北方人都认为南方没有多少的文化底蕴,而粤语就更加是蛮夷的语言,但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粤语是保留古汉语特征最多的语言。
而在外语,特别是英语,冲击下粤语正被不断地变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小组决定对粤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粤语正名。
在人们的意识中总会忘记粤语是最古老的古汉语继承者,或者只是模糊的有这样的概念,但就没有更深入的认识。
所以,我们决定从起源,语音、字词、语法与古汉语的联系出发研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我们用到了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发放调查表、咨询老师与专家等对粤语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在此要感谢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士。
查阅书籍:我们查看了古县志、现代城市介绍、相关专业书籍、杂志、报刊等近200份。
上网查找:我们上网阅读了有关的调查与论坛、一些人士的研讨,并在网上咨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发放调查表:我们在研究中一共做过两次调查,基本上是关于人们对粤语的了解情况的调查。
咨询老师与专家:我们通过面谈、电话、网上论坛等途径与一些有较丰富相关知识的人士了解与请教相关知识。
观看记录片:我们研究时一共观看了3部有关的记录片,也查看了一些相关的电影。
听童谣与粤剧:为了更好的了解与体会粤语的魅力,我们在研究中部忘听一些粤语表达最精华的粤剧与童谣。
(三) 正文一 人们关于粤语的了解身为广东人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好重要,而了解粤语也一样的重要。
关于粤语的起源,很多的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又又多少人真正的了解粤语。
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们估计不会又多少人真正了解她。
于是我们就我们自己的学校的学生群体做了一次调查,在我校的高中部随机发出调查表300份(高一、高二、高三各一百份),回收284份,回收率94.67%,结果如下:我们随后要求他们做了一份五道关于粤语知识的是非题问卷,结果如下:1、粤语的起源在高要2、粤语是清朝的外来语言3、粤语的读音从普通话中来4、粤语是古雅言的分支5、粤语是古代官方语言 (只有4是正确的)结果和我们开始猜想的一样:许多人认为了解粤语,其实并不了解。
这就说明有研究粤语的必要,作为古代雅言的继承者,我们先从粤语的源头开始调查。
二 粤语的起源粤语到底怎样形成的呢?从汉人大规模入粤最早的历史来考察,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
据考古发现,大约从西周时代开始,岭南粤人与中原汉人就有来往。
不过,由于有五岭之隔,这种来往极为有限。
到了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王发五十万大军南征百粤,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了解不太了解不了解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 020406080100120对1题对2题对3题对4题对5题系列1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
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
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
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
直至赵佗在番禺(今广州市)一带建立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
可见当时的番禺一带,仍是粤人的天下。
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里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经过秦兵的一番征讨,那里的粤人大都逃散,从而成为汉人填补及落脚定居的最佳之地,而中原汉语也就首先传播于西江中部。
雅言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
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时又设立“交趾刺史部”,以便于统治这九郡,治所最初设在赢(今属越南),但不久又迁至西江中部苍梧郡治广信(今封开)。
此后三百年间,广信一直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东汉,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其治所也在广信。
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广泛使用。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
从秦至东汉这段漫长的岁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岭南汉族移民的主要地带。
这些汉族移民将中原的文化、语言带到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是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道路的。
罗香林先生指出:“汉人由西安经汉中沿汉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水而至粤桂交界,中原的学术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广东传播”。
“当时珠江三角洲,虽然也有相当学术表现,但可以代表广东学术思想的,还是西江中部的几个学者。
”(《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
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
士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
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
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
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
由于广信一带远离中原,交通不便,这些汉族移民进入岭南之后,他们使用的雅言也就逐渐偏离了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点,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语,即粤语的雏形。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东汉末年,封建势力割据,岭南成为了群雄争抢的一块肥肉。
经过一番争斗之后,东吴占领了岭南大部,为了巩固政权,东吴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至番禺,从此广信作为岭南首府的三百余年历史宣告结束。
但是,番禺地理位置偏东,难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广阔地区,为了便于治理,东吴于永安七年(264年)将岭南分为交、广二州。
中原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五胡乱华”,导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使岭南汉族移民数量激增,从东晋时起一直至唐代,朝廷一直推行“以俚治俚”的政策,大量敕封当地粤人为公、侯,官至将军、刺史、太守、县令等等,客观上有利于汉民和粤民的进一步融合。
在这种良好的条件下,汉族的文化及语言就从西江中游不断地向东传播。
粤语便逐渐成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
在粤语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北方的汉语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岭南汉人所使用的粤语倒是较多地保留着魏晋年间中原汉语的面貌。
唐代诗人张籍的《元嘉行》中就这样写道:“南人至今能晋语”。
正因为粤语从其形成之时起便较多地保存着南北朝之前中原汉语的面貌,因此,当它拥有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这么一片通行区域之后,便拒绝接受北方汉语的进一步同化。
到了唐宋时期,粤语正式发展成为一支具有显著特点的汉语方言,幷且形成了以番禺(广州)为中心,以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为基础的一种通行语言。
三粤语的语音与古汉语的联系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为此,我们就从声、韵、调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1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声母系统粤方言的声母系统是对古汉语声母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舌叶音和舌尖前音三对在粤语中不分,只是在拼写韵母时有所不同,故只算三个,这也是广东人读不清卷舌因的原因。
另,kw、k w是圆唇舌根音,作为声母使用,不能单独注音。
单独注音时是音节,不是声母。
古声母主要有上古32声母,《广韵》(中古)35声母,传统36字母,而中古音以《广韵》为代表。
粤音与中古音相同的声母: P‘、m、f、t、t‘、n、l、k、k‘、η、h,它们之间发音相当一致,所管的字也大体相同。
如果在这些相同的声母的字中,有的韵母也相同,那么在这两个集合中就会出现交集的情况,这个交集的特点是:粤音和古音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粤方言中,声母一个普遍性的特征是:古微母字与古明母字合流。
钱大晰提出,上古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
唐末宋初之际,守温所定的三十字母发展为三十六字母,就分化出“非、敷、奉、微”这组声母,轻唇音到这时才完全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例如:形声字“辈、排”的声符都是“非”,而“辈”和“排”的声母分别是[P]、[P‘],属重唇音,这说明“非”也是重唇音,上古没有轻唇音“非”这组声母。
其他的轻唇音字,在粤方言中也有保持念为重唇的。
.粤方言有一套唇化声母[kw]、[kw ‘]和[W]。
中古以前,汉语存在一套唇化声母。
在上古汉语中即已存在。
李广桂《上古音研究》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u一] 介音,只有声母的圆唇化,有一套圆唇化舌根音。
郑张尚芳在《上古音系》中谈介音问题时,没有[u一]介音。
中古的[u一]就是由这套声母中的圆唇化成分转变而来的。
.中古时的全浊音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等在粤方言中大部分都变为清音声母,普遍是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念送气清声母。
中古非、敷、奉母字和晓、匣母合口韵字在粤方言中大都念[f]母。
上古端组声母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念[t]、[t‘]、[n]、[1]。
],在古音中“造就”是双声词,“造”和“就”的声母是相同的,古见母在粤方言区大都念为舌根塞音[k]、[k‘],粤方言这种没有发生腭化的情况是保留了中古音的特点的。
在粤方言中,古精、知、照三组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混同了,只有一套塞擦音和擦音。
2 粤方言与古汉语的韵母系统粤方言的代表,广州音系有35个韵母,分为单元音7个,复元音10个,鼻尾韵17个,,塞尾韵17个,鼻韵2个。
而上古韵部有十一类三十部,分为阴声韵9个,入声韵l1个,阳声韵l0个。
中古韵母系统以《广韵》为依据,通过系联反切下字,得出《广韵》为206韵,但《广韵》是以四声分韵的如不计声调,即用平声韵目以赅上去人三声《广韵》实为6l韵部,142个韵母。
到了南宋,刘渊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中把《广韵》中的206韵归并为107韵,金人王文郁进一步归并为106韵,即“平水韵”。
“中古时的一等韵,其主元音在现代粤语中大多数读为[э],而二等韵的主元音则几乎全读[a]。
中古一、二等韵元音的差异,在粤音中仍保持着。
中古时的一等韵,其主元音除灰、桓韵为[a]外,其他的韵可能是[a]。
现代粤语大多数方言点发生了从a—c 的变化,但一、二等韵的差别没有泯灭。
现代粤音的三等韵不存在[i]介音,这与中古音一致。
古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广州除喉牙音外都不念[U],而念成[ou] .粤音与中古音的主要差异是:把中古的三、四等韵混为一读,祭——齐、宵——萧、盐严——添、仙元——先、庚三清——青等都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