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合集下载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下一句是什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

艺术是广泛的人类活动(或其产品),涉及创造性的想象力,旨在表达技术熟练程度、美感、情感力量或概念、观念。

艺术源于生活的唯美句子:
1.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

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

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

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

2.啊,我爱夏夜的星空,因为它是那么绚丽多彩,那么美丽动人,那么富有神秘感。

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18
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 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人群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
真实天安门的廊柱
19
画中天安门的廊柱
《开国大典》油画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突出主角人群透视线 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 减少了近处廊柱,拾高了灯笼的位置。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 值金秋丰收季节。
23
种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也都是生活的精髓所在。这也正 是艺术又高于生活的原因。
美术作品创作形式
真实 再现型
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 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 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 24 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 识、情感和思想。
表现型 抽象
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 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艺术形象 予以夸张、变形,甚至予以荒诞 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 术世界。
16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右图摄影《开国大典》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有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由于它的 纪实性,在这里我们将其作为1949年开国大典的“生活原型”,与油画《开国 大典》相对照。
17
想一想:
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 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 2.请你思考一下,油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与真实的天安门城楼有什么不同?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 席形象的?
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
呀!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文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文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的来画的。

——毕加索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如着名画家齐白石的虾,正是因为齐白石经常接触虾、关注虾,所以他笔下的虾才栩栩如生。

生活中的虾子看上去四只无力,可画家齐白石笔下的虾,却又比真实的虾有精神。

又比如画家毕加索的《和平鸽》,这幅画也有它的由来。

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

当时比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

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

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

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

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

年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当时智利的着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如果没有这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画家毕加索也不会画出这么具有影响力的《和平鸽》。

由此可见,绘画与生活的联系密切。

如果没有生活中的启示。

画家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山东东营胜利第七中学时鲁洋。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件

开国大典(油画)1952-1953 董希文
画面主体: 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 天安门城楼上 前排从左至右:朱德、刘少奇、宋 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六位 副主席) 朱德后面:周恩来(政务院总理) 周恩来后面:林伯渠(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秘书长) 宋庆龄后面:沈钧儒(最高人民法 院院长) 李济深后面:郭沫若(政务院文化 教育委员会主任)
宽4.05米,高2.3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
开国大典(摄影)1949 侯波
想一想: 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各组手中的资料与问题,分别从构图、 色彩、人物形象、细节描绘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艺术是如 何高于生活的。
一组从构图的角度进行分析: (1) 油画《开国大典》采用的是何种构图? (3) 思考画家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构图形式? (2) 对比摄影作品其构图有何特殊之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董希文(1914年-1973年1月8日), 浙江绍兴人,曾在苏州美专、杭州美专 西画系就读,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国家文物 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 师之一。
主要作品:《开国大典》、《春到 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 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 画。天安门城楼上第一幅毛泽东油画像 便出自他及其学生之手。
透视线引向毛主席 人物形象主观处理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广场开阔,红旗如海
二组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 (1) 画面总体的色调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2) 画家运用了哪些色彩?这些彩色有什么特点? (3) 当天的天气是阴雨绵绵,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色彩关系?
三组从细节刻画分析: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然后通过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提升生活的质量。

同时,艺术也可以扮演着反思和启发的角色,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艺术成为了文化和人类经验的重要一部分。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源于生活”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艺术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来创作作品。

通过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启发思考,并为文化和人类经验做出独特的贡献。

这种与生活的互动使得艺术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领域。

(一)观察和感受:艺术家是敏感的观察者和感知者。

他们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微小的细节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都可能成为他们作品的灵感之源。

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景象和事件都可以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二)情感和经历:艺术常常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情感载体。

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观众能够共情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三)反映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常常通过作品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印记,还可以引发观众的反思和讨论。

(四)探索自我和身份:生活中的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动力。

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身份探索等融入作品中,以表达自我和传达独特的视角。

(五)自然界的美: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动植物等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素材。

自然的美丽和复杂性常常在绘画、摄影和雕塑等领域中得以表现。

(六)日常物品的赋予:艺术家常常通过将日常物品和材料重新赋予意义,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这种做法被称为"现成物"艺术,它将普通物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引发观众对物品和生活的重新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艺术不仅仅
存在于画廊和舞台上,它更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街头涂鸦到家居设计,从音乐会到街头艺术表演,艺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艺术源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家们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一朵花、一片树叶、一杯咖啡,都可能成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作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释和赞美。

然而,艺术并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它更是高于生活的。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
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琐碎和平凡升华为艺术品,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场舞蹈,更是对人类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和传达。

艺术是一种超越生活的存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思考,让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和意义。

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听一首音乐、观看一场舞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我们都在与艺术亲密接触。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诠
释和赞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存在。

让我们珍惜艺术,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艺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和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 出画家,书阿芝、借山吟馆主 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 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 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齐白石画虾可说是 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 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 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 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 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 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 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 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 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 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 妙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 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 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 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
现美的眼睛。"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七年级
含义: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 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 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 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 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 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 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梵高:荷兰的 印象派画家。 1853—1890。 代表作《星月 夜》《向日葵》 《咖啡馆夜市》 《邮递员鲁兰》 等。
《捣练图》唐代作品, 37厘米 145.3厘米 ,是一幅工笔重设 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是我国古代仕女 画的重要代表作。 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 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是情感、思想、体验的表达。

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情感转化为作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

生活中的美好和痛苦、喜怒哀乐都是艺术的灵感来源。

一幅画作、一首歌曲、一部电影,都可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时代的反映和批判。

它们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再现,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超越。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了许多美妙的作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生活。

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它们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

正是因为这种力量,艺术作品才能超越生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艺术作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艺术作品的存在让人们得以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启迪,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因此,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寄托和慰藉。

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因为艺术作品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希望和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材分析:。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四、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

"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
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
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 --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