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和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方式和动力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最早被提出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之一。
该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线性关系,即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之间的直接联系,但忽视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
2. 线性-交互作用模式线性-交互作用模式是对线性模式的修正和完善。
该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促进。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该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和共享,形成一个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合作与共享,强调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1. 知识驱动知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需要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材。
知识驱动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强调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通过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 创新驱动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需要不断推动和实施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创新驱动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步。
3. 市场驱动市场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需要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市场驱动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强调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反馈,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转化。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归纳主义的观点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的观点,代表人物是宣传"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
归纳主义的基本观点有:科学的基础是经验。
科学来源于经验,经验是全部科学的基础。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已经被证实了的知识。
科学的方法是归纳。
从经验事实上升到科学理论靠的是归纳,归纳法是最主要也是最可靠的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靠归纳,科学论证靠归纳,科学理论不过是对观察和实验中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的结果。
用培根的话说.只要"及时采集无数成熟的葡萄",科学的酒浆就会源源而来。
归纳论的观点,在1543年科学革命之后,直到l9世纪中期之前,在科学史上曾经起过极大的思想解放的作用。
在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它强调科学理论要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要从思辨的于国回到人世间来。
其作用是积极的,进步的。
同时,南于这种观点同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合,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初期的水平相适应,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它作为一种常识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但"常识"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在《小逻辑》里说:"人的常识是某一时代的这样一种思想方式,在它里面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偏见。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引用这段话时加了一个批语:"常识:当时的偏见"。
归纳主义的偏见就在于他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性思维,片面夸大归纳的作用,轻视演绎的方法,片面夸大渐进积累,忽视了科学的革命。
这种归纳主义的科学史观有它产生的历史原因,爱因斯坦认为这是科学幼年时期"原始"状态下容易产生的一种幻觉,自文艺复兴以来直到l9世纪的300-400年间。
自然科学主要处于收集材料,积累材料,归纳整理材料的阶段,这就容易使人产生幻觉.似乎科学理论仅仅是经验的归纳,而看不到超越经验的理性创造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方式和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的研究对于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之一,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线性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模式在工业革命时期比较典型,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2.扩散模式扩散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技术的扩散和传播来实现的。
在这种模式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在不同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扩散模式,它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
3.交互模式交互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而技术的发展又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和挑战。
这种模式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例如,基因工程的发展既需要科学家的基础研究成果,也需要工程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例如,新的技术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技术的发展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3.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4.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自然辩证法---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模式

——简化方法
相对近似,理想化的方法
——还原方法用低级结构解释高级系统;
学科之间的还原,如热力学可以被统计物理学所包容。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检验
一、科学理论的检验 1、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 如电磁波和光波具有一致性,则电磁波的速度应该等于光速。后来由赫兹证 实。 2、 可证实性:证实论、确证论与“确证度” 评价 可证实性,即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证实理论。首先由维特根斯坦提出,他认为, 只有可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石里克发展了这种理论,认为证实可分为两类,完 全证实与可能证实。卡尔纳普提出“ 确证度” 问题,认为观察事实只能使一个理 论具有概率的正确性,而不能使一个理论绝对确定。
二、检验科学理论的复杂性 1、带有辅助性假设的检验 ※ 否定了推论,未必能够否定假说或者理论; 天王星轨道的“反常” 、水星的进与牛顿力学 ※ 轨道新理论的不完备性,使得实验受旧理论“污染” 。 哥白尼“日心说”解释不了“塔的证据”。 所谓“塔的证据”,是地心说的 拥护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如果地球具有周日运动的话,那么一块石头从高塔 上落下,由于也被地球的旋转所带动,在地球落下的时间内,高塔会向东移动几 百码,而石头也应当落在离塔底同样距离的地方。然而,人民看到的是石头垂直 落地。因此,地球是不动的。在哥白尼的时代,包括哥白尼本人,日心说的拥护 者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 2、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 傅科关于光的“波动说”的判决性实验,由于光电效应而被否定。
死的S型 + 活的R型 可以推断:
→活的S型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物质: R型 →S型
艾弗里(Oswald Avery)1944年与科 林· 麦克劳德和麦克林恩 ·麦卡蒂共同发现脱 氧核糖核酸(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及 构成基因的主要材料。但艾弗里等人对于自己 的实验结果过于谨慎,不愿将自己的发现推广 为一般的结论。 他们强调,他们的实验结果仅仅支持这样 一种见解:DNA是个别细菌中特殊遗传性的 携带者,没有证据表明所以机体的全部特性都 是由同一分子传递的。他们没有勇气同传统观 念决裂,回避DNA是基因、基因只不过是 DNA这个主张。他们的工作报告发表后,他 们羞羞答答的结论也不被人所承认,反而遭到 保守派的批评。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方式和动力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模式或路径,动力则是指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线性的,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和应用。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明确的顺序和关系。
2. 级联模式:级联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过程。
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在级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网络化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形成一个复杂的科学技术创新网络。
通过网络化的合作,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经济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经济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 社会需求驱动力:社会需求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政策支持驱动力: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科技政策和法规,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策的支持可以激发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4. 人才驱动力: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科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法。
科学理论是科学活动中的核心,它们指导着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向、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科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各种变革和突破。
本文将着重讨论科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介绍一些经典科学理论的进展,并分析其影响和启示。
科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们试图用理性和观察来解释世界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然哲学体系成为古代科学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他主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然后得出一般性规律。
这种方法奠定了科学理论的基础,然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被不断挑战和修正。
17世纪的启蒙时代,科学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提出了物体的自由落体定律,并将数学应用于物理学研究。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他的实验和观察主义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标准。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成为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物理学发展的巅峰之作。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在之后的数百年内一直被广泛应用,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之一。
然而,在19世纪后期,随着对电磁现象和光的研究日益深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巨大震动。
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提出了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相对性。
爱因斯坦通过对光速不变性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新的定律来解释宇宙中的现象。
相对论的出现标志着科学理论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20世纪的量子力学革命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世界的规律,引入了概率和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薛定谔方程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
量子力学的成功应用使得现代科学研究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应用。
科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是由观察、实验和推理相互作用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的本质。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传统模式,即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直接联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
1.2 环状模式环状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模式,即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互动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1.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模式,即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多元化联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2.1 经济动力经济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即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动力强调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动力。
2.2 政策动力政策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力量,即政府政策和法规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
这种动力强调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动力。
2.3 社会动力社会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参与力量,即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动力强调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3.1 跨学科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跨学科融合,即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趋势强调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整合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2 开放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创新,即开放式创新和协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趋势强调科学技术的开放性和合作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3.3 智能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发展,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定义和意义科学是一种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通过研究现象和规律来揭示自然界的真相。
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2.1 经验主义模式经验主义模式是科学发展的最早阶段,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积累经验,从而逐步建立科学知识体系。
这种模式的代表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
2.2 理性主义模式理性主义模式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发展科学。
代表性的科学家是笛卡尔,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论,强调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
2.3 实证主义模式实证主义模式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发展科学。
这种模式的代表是19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如牛顿和达尔文。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并根据实证结果进行修正和发展。
2.4 综合主义模式综合主义模式是科学发展的现代模式,它综合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优点。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
三、科学发展的动力3.1 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类天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满足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需求。
3.2 实用性需求科学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是实用性需求。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3.3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驱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3.4 竞争和合作科学发展的动力还来自于科学界内部的竞争和合作。
科学家之间的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进步的动力,而合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四、科学发展的挑战和展望科学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伦理道德问题、资源限制和科学研究的复杂性。
然而,科学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科学将能够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利高津
达尔文
五、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1、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曾据此提出科学发展的带头 学科的更替理论。
时间 16世纪和18世纪 19世纪 力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
带头学科
20世纪上半叶 微观物理学 从20世纪中期开始 物理学、控制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航天 学、高分子化学等 未来 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
任何科学实验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电磁波的赫兹实验是为了验证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迈克尔逊——莫 雷实验则是为了验证以太假说。 无论是实验课题的确定、实验的构思和 设计,还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概括,都 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理论。在万有引力理论 的指导下,正确分析天王星运动观测实验 的结果,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在能量守恒 定律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β衰变的实验, 导致了中微子的发现。
波动说 波动说
惠更斯
麦克斯韦
微粒说
微粒说
爱因斯坦 牛顿 德布罗意
3、不同理论之间的一个低层次的虚拟的理论悖论,通 过相互竞争和争鸣,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够消 解这种理论矛盾的科学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现出 来的是退化规律 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趋 向平衡还是远离平衡
克劳修斯
达尔文进化论表现出来 的是进化规律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驱动
19世纪以前,科学和技术往往是脱节的。 20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日益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特征。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驱动,事实上已成为科学 理论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
20世纪80年代大爆炸宇宙理论的建 立所依赖的重大技术条件:
• 望远镜的“保形”设计、 美国建立的“甚大 阵”(VLA,27具直径25 米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 一个射电望远镜系统, 等效面积达120米直径 望远镜)、甚长基准干 涉仪(VLBI,综合孔径 的射电望远镜)以及各 类卫星和天体探测器。
2、科学实验往往引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迈克尔逊——莫雷检验以太的实验, 本来是要证明以太的存在,却出乎意料地 带来否定以太的结果,更想不到这一 “失 败”竟成了物理学革命的契机。
3、即使表面与实验无关的科学理论创新, 其实都立足于实验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创立的前提是两 个重要的科学事实:运动的相对性和光速不 变性。 科学理论一旦具备了完整的逻辑性, 就会逻辑地引出新的理论观点和科学预见, 如麦克斯韦通过数学演绎发现电磁场运动 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EPR佯谬
1935年美国《物理评论》的第47、48期上分别 发表了两篇题目相同的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 学描述能否认为是完备的?”在47期上署名的是: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48期上署名的是 玻尔。 EPR是前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
“EPR佯谬”的一个重要经典悖论大致如下:由 已知的量子物理法则,可以推断出,在符合某个 条件下产生的一组粒子对,拥有完全相同的质量, 相反的自旋,会产生一种量子效应上的联系,因 而可以通过干扰其中一个粒子来对另一个粒子瞬 间产生影响,且不受任何已知宏观物理效应的影 响——也就是说,如果把这组粒子对中的一个发 射到银河中心去,另一个留在地球上,我们也可 以通过干涉地球上这个粒子,来瞬间对远在数万 光年外的另一个粒子产生影响。这违背了相对论 光速不可超越的屏障。 这个佯谬预示:量子关联现象表面上与相对论 因果关系是相矛盾的。
1、任何科学理论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科学 实验的不断证实和证伪中确立和完善的
• 牛顿机械力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氧化理 论、热力学理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 论,本身就是科学实验的概括和总结; • 许多重大理论的突破,如基本粒子理论、宇 称不守恒定律、遗传基因理论等,都是在科 学实验有所进步的条件下取得的。 • 科学实验能够比生产实践提供更为可靠而必 要的事实材料,对科学理论的演变和进步起 到补充和修正的作用。电磁学理论的发展就 是一个典型例证。
第六章 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和模式
• 第一节 • 第二节 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科学理论演变模式
第一节
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本节主要内容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驱动
理论中的逻辑悖论
不同理论直接的相互竞争
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在科学理论内在的演变过程中,科学 理论与科学实验是一对基本的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它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构 成了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
2、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不断转移
科学社会学家贝尔 纳最先在《历史上的科 学》中提出世界科学活 动中心的概念,他认为, 科学中心总是随着民族 的经济文化的兴衰消长 而转移的。
•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学术文化的中心在 地中海沿岸,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科学文化的 中心。 •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方的中国一直居世界领先 地位。 • 15世纪下半叶 ,意大利成为近代以来的第一个科 学文化中心。 • 17世纪中叶之后,科学和技术中心从意大利转移 到英国。 • l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一跃成为近代以来的第三 个科学中心。 • 19世纪,德国成为近代以来的第四个科学中心。 • 美国是在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步人世界中 心的位置的。
二、理论中的逻辑悖论
逻辑悖论的排除对于科学理论的演变 有两方面的意义: 1、改进与完善原来的科学理论 2、提出并创立新的科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落体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自由下落 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命 题,即“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 越快;越轻,物体下落的速度就越 慢”。 伽利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逻辑悖 论:如果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 一起,它应该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呢? 一方面,重量更大,应该落得更快; 另一方面,快的物体可能被慢的物体 拖住,没有单独时下落得快。
四、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竞争
针对同样的经验事实或科学问题,有 多个科学理论相互竞争,进而形成某些科 学理论的证伪或者某些科学理论之间的归 并和融合以致包容和替代,进而促成科学 理论的演变。
1、通过相互竞争和争鸣,最终导致一种科学理论 对其他理论的替代。
日心说
氧化说
地心说
燃素说
斯塔尔
2、通过相互竞争和争鸣,产生了更高层次上统一的、综 合性的、新的科学理论。
上述技术所导致的重要的科学发现
• 脉冲星 (1967) • 3K微波背景 (证实了大爆炸宇宙高移天体,填补了距离从 几亿光年到上百亿光年的巨大 “实测空白区”, 强化了宇宙演化的整体性观念) • 大批毫米波谱线 (预示星级复杂分子的存在) • “褐矮星”(质量过小从而没有产生核反应的恒星) • 星系核心的大质量黑洞 • 非常大的红移现象 (把星系研究推向早期) • 微波辐射的小背景起伏 (把今日对宇宙的结构的 理解引向根源) • 发现射线暴起源于遥远的宇宙空间 • 预言过的引力微透镜效应 • 发现围绕着其他恒星的行星 (达40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