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课赏析
《钢琴课》观后感

《钢琴课》观后感电影《钢琴课》是一部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作品,它以音乐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与生命的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钢琴天才,他在孤独和自卑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
然而,当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钢琴老师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位老师不仅教给他音乐的技巧,更是引导他去发现音乐的灵魂和人生的意义。
影片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在影片中,主人公通过音乐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也通过音乐与他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不仅仅是在音乐领域,更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普遍存在的。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无论是经典的古典音乐还是原创的配乐,都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听觉享受。
音乐的力量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通过音乐,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在音乐的陪伴下与影片中的角色一同感受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除了音乐,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心的剪辑,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
导演运用镜头语言和色彩的表达,将音乐的美和情感的深度融入到每一个画面中。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仅是被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影片所传达的情感所触动。
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导演对于音乐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是令人印象深刻。
主人公由一位年轻的演员扮演,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喜悦,也可以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其他的演员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表演真实而动人,让观众与他们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电影《钢琴课》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一)电影《钢琴课》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婚外情的故事。
婚外情总是引起争议,所以这片子的观念有些人很赞同,有些人很反对。
本来看完电影没有什么太大感觉,看了几篇影评的褒贬不一,又想了想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什么:钢琴在影片中只是个意象,女主从小莫名地不愿意与外界交流,选择弹钢琴作为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与外部世界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基础。
因此,钢琴的象征意义是女主的生存基础。
女主可以不要衣服、厨具,但不能不要钢琴。
随着故事进展,男主Baines让女主教他弹钢琴,一堂课换回一个琴键。
但每次课上,男主并没有学钢琴,而是慢慢为女主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越深入的接触可以换回越多的琴键,但实际上钢琴对女主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了。
她开始渴望不通过钢琴与外界交流,当Baines把钢琴还给她后,她还是忍不住要来找Baines。
她甚至卸下一个琴键作为定情信物!可彻底颠覆小时候建立的价值观是需要挣扎的,当女主被男二Stewart切断一根手指后,她应该经历了内心的激烈碰撞,断了指头、无法弹琴,就不能与外界交流,生命似乎不再有意义,钢琴连同自己最好都沉入海底、做个了断。
当她被救起后,她获得了重生,开始像幼儿一样学习说话,Baines陪伴着她,不再需要钢琴作为交流工具。
网上的资料显示,“《钢琴课》导演简·坎皮恩随着对剧本思考的深入,越发明白必须要有一个客体来赋予故事以特殊性。
于是,她在诸多方案里选择了以钢琴作为客体。
简·坎皮恩表示之所以选择钢琴,是因为钢琴不仅是文明的象征;而且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这个角度看,把钢琴解读为一个意象应该没有大问题。
所以《钢琴课》是不是讲了一个爱情故事呢?如果是爱情故事的话,再次证明“真正喜欢的人,是能让你对他/她敞开心扉,他/她为你打开通向新世界大门的人。
”再说一点争议,就是女主为什么喜欢外表粗鲁情欲强烈的男主Baines,却不喜欢斯文有礼也关心她的男二Stewart?其实根据“真正喜欢的人”的准则便可知缘由。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一)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
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
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
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
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
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
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
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
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
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
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
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女权的觉醒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电影_钢琴课_之音乐赏析_车科

大 众 文 艺33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
《钢琴课》这部电影就以其经典的音乐,既达到了音画同一的艺术性美感,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功效性达到了统一。
关键词:《钢琴课》;电影音乐;艺术性;功效性Abstract: Film music is an important integral part of the film, with lyricism, dramatic, atmosphere, etc. aesthetic function. Excellent music, film music, both independently and to show the beauty of art, giving people more artistically appealing, but also with the organic film rubbing together, and play a render scene environment, facilit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ramatic plot and so on. "The Piano Lesson" on their classic film music, both reached the same artistic beauty Pictures, but also by promoting the unfolding drama conflicts by showing the film to express emotion, so that the film music, the art and efficacy to achieve President.Key words: "the Piano " ;movie music;artistic;efficacy《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觉醒意识为出发点的一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凄美浪漫而又充满野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细腻圆润的女性感触,表现了动人心魄的人性碰撞,沉默中诉说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与爱情,感人至深。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纯粹按我的感觉来说的话,这是一部寻求内心解放和寻找自我的片子。
女主角艾达是个哑巴,她有一个女儿,她听父亲的话随女儿一起来到一个岛上,嫁给当地的一个绅士。
实际上这个绅士是爱她的,但是在她到达岛上后,他选择把女主角最爱的钢琴留在了海滩上,后来又让艾达教柏钢琴。
于是绅士就这样失去了妻子艾达的心,而柏用土地跟绅士交易让绅士同意艾达给他上钢琴课,实际上,他只是想靠近艾达。
用身体的接触换取琴键,以这样的方式来赎回钢琴,慢慢地艾达由最初对他的排斥变成了爱,这一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两性之间与爱情的关系。
可是柏和艾达秘密的交易终于被绅士发现了,绅士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妻子与柏亲热的过程,但令我惊讶的是,他选择了忍受,选择了信任艾达,他给了艾达一次时机,并叮嘱艾达不要再跟柏见面。
在只剩下一根琴键没有被艾达赎回去的时候,柏却选择了把钢琴送回给艾达,他的理由是,他不希望艾达没有感情地承受他。
艾达叮嘱女儿把这最后一根琴键还给柏,并在上面写了字示爱,可是不懂事的女儿却把这爱情的信物交给了远方正在工地的绅士,绅士很生气,拎着斧头回到家直奔艾达,绅士一遍又一遍地问艾达爱不爱柏,艾达说不出话,但是,她没有对抗,于是,绅士愤怒地砍掉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头。
但是他后来发现,妻子爱的是柏,他竟然选择成全他们,竟然宁愿自己是做了一场梦!于是,艾达和柏出海了,船上,载着那架钢琴。
可是,艾达却表示,她希望将钢琴抛下海。
在捆绑住钢琴的绳子随着钢琴的下沉而快速向下滑时,艾达踩住了绳子,于是她也沉下了海........看到这里,我的心一紧,以为,这将是悲剧收尾,结果,艾达选择了挣扎,船工们把她救了上来,艾达和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买了一家新钢琴,柏给艾达买了一个金属手指,于是艾达又可以弹琴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好了,我不擅长的故事梗慨终于完毕了,下面终于要说说我的感想和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艾达像爱生命一样爱着钢琴,是因为她想要表达,她想要倾诉自己的情感,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而艾达不会说话,于是她只能将这种需求倾注在钢琴上,借此表达她自己,艾达需要一个倾听她的人。
钢琴课

电影《钢琴课》观后感电影《钢琴课》讲述了哑女爱达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苦难和强烈的心理斗争,最终获得真爱的故事。
影片表现沉默,却以非凡的视觉和情感的想象力创造了最优美的诉说。
电影也同时塑造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人物形象。
爱达不能言语但她以钢为媒介表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钢琴是她与内心外界的世界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她遵照父亲的意思嫁给了斯图尔特,而斯图尔特却因搬运钢琴的费用过于昂贵而将钢琴丢弃在波涛汹涌的海滩上,因此斯图尔特虽然迎娶了她却抛弃了她的话语,丢弃了她的内心世界。
所以爱达沉默了,那是真正的沉默,内心世界的沉默。
而贝恩的出现却渐渐打开了她的心灵,贝恩以近似于自己全部财产为代价换取了爱达的钢琴,并请爱达教他钢琴,开始倾听爱达内心的诉说。
在一开始的交流中,贝恩提出以琴键来换取满足他内心欲望的各种举动,爱达虽心生厌恶,但为了钢琴答应了这场交易。
在这琴音与肉体交流下两人渐渐了解了对方的内心,互生情愫。
但最后贝恩却无条件的将钢琴还给了爱达,放她自由,爱达也因此而真正的爱上了贝恩,并为了爱而勇敢的追求。
剧中最让我感动的剧情是当贝恩和爱达终于可以一起离开去别的地方的时候,由于船上的负重超出了船的承受能力,必须将钢琴丢到海里,爱达将脚伸进绳套一起掉进海里,本想跟钢琴一起葬身海底的她却在最后关头挣脱绳套。
最后爱达带着她的钢手指继续弹奏着美妙的音符,快乐的讲述她的内心想法。
或许爱达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过于的执著,但我却觉得她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
留在斯特尔特的身边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但跟这种物质生活至上的人一起生活,一定是毫无精神文明可言的,无法沟通的两人只可能是形同陌路的。
但贝恩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家当来换取与爱达的交流方式,可见他对爱达的感情很深也很真,他能理解爱达,能与她交流,可以使得爱达不单,可以给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并且这样深爱爱达的贝恩也一定会为了爱达而努力奋斗的,会给爱达和她女儿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的。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觉得精神上的抚育比物质上的富裕更重要。
影评——《钢琴课》

看那样的艺术《钢琴课》《钢琴课》老实说,以我们现在的年龄和社会经验我们并不能作出一个很准确的评价。
但看完这场电影,我还是颇有感触,现仅仅只是略述己见。
在我看来,这部由简〃坎皮恩导演的影片将简自己的内在思想也展现在是人的面前。
简〃坎皮恩向来以女性作为故事情节的主角,运用细腻圆润的笔触讲述女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渴望,将女性掩藏的激情以影片来诠释。
而《钢琴课》在我认为正是她的代表作。
《钢琴课》以一句话概括:是一个凄美感人令人深陷其中的爱情故事。
她以钢琴为故事的载体,片中的女主人公艾达以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也并不全靠音乐诠释内心并不安静的感情世界。
她渴望激情,自从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丈夫死亡以后,在一定时间内,我相信她会认为自己的爱情已经死亡,也更加珍惜作为感情寄托的钢琴。
黑白的琴键流露出一个孤寂的灵魂的情感悲鸣。
而艾达现任丈夫决定将她深爱的钢琴留在波涛汹涌的海边时,他就已经失去了得到艾达灵魂的希望,剩下的留给他的只能是艾达的愤恨与背叛.贝恩斯可以说是一个乘虚而入的人物,也可以这样认为他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将艾达的情欲彻底激发出来的引子。
但为何贝恩斯会选择艾达这样一个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的女性,事实上,艾达也确实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富于男性魅力的贝恩斯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
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
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
看到这,我觉得我其实是迷惘的,他们之间的情感也是我尚不能很理解的.因为它毕竟从影片中看来大部分是建立在肉体欲望上的.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爱情却讲求心灵上的契合。
但是深入的来讲,艾达对贝恩斯的爱情亦是凭借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的,他们之间的肉体关系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她对爱情单纯的执着,体现在她的欲罢不能上,让人开始支持与同情他们的坎坷.并且这样单纯的执着也是每部女性电影迫不及待想要表现的永恒的主题。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

《钢琴课》观后感精选《钢琴课》是一部由简·坎皮恩执导,霍利·亨特 / 哈威·凯特尔 / 山姆·尼尔参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编撰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琴课》精选点评:●看过很多遍,还是想看!●和《霸王别姬》完全没得比,无法理解如何分享的奖项。
影片画面是美,但剧情渣,逻辑乱,女主自私矫情又伤人,哪来的爱,带着钢琴自生自灭去吧。
●不愧是经典之作。
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沉郁:被抛到陌生的市中心区,和鬼魂组成家庭,只能用音乐来找寻自己,为此羞辱宁可坐视被伤害被侮辱的命运,然而,当爱浮现时,一切终于获得救赎。
其实,这个救赎是偶然的,无边的海洋中,科弱不计其数无数与音乐殉葬的人们,她们始终没有找到乘虚。
●很小的时候在中央六套看过,对钢琴沉入原野那一幕掉落在记忆犹新。
重看,还是有些不喜欢的丘陵地区,just too predictable. 但是爱看一切有海的镜头。
●无语的力量...身体换钢琴这个桥段那么难以忘怀多年以后想起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如果追逆,遥远的小镇上所有我的男人,和他砍下来的我的灵活的小手指。
如果追逆,沉静的大的海里有我的钢琴,和它牵连的绳索上缠着一头的我的一只鞋子。
我一直都想知道,寂寞的时候,我的小手指会不会偷偷跑去大洋底下找它最心爱的钢琴跳一支舞呢。
」附上多年前悦然写下的那篇文我很喜欢,和电影一样牵住了魂。
●电影频道二刷。
坚强感伤女人的深处和大海的深沉,丝缕般如诗的镜头和极度精确至极的调度,情仇和穷途末路的爱⋯一切最后都复归平静了。
剧本依然已经到了可以拿来解剖的地步,精而细腻,孤僻而又热绝。
结尾很好,给了希望,也无中生有说明了这个女权不实的矛盾。
对这部电影的所有批判也值得高度关注,都有一定道理。
●过于刻意。
多数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则,在我看来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课》视听报告电影主要是由艾达(Holly Hunter饰),斯图尔特,班斯(Harvey Keitel 饰)三个人展开的。
艾达是哑巴,但是她没有聋,而且能弹得一手动听的钢琴。
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
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
艾达在海滩疯狂地弹奏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班斯听出了艾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艾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
艾达欣然同意了。
班斯深爱着艾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艾达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是哑巴,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男性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她本人并不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
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男人。
通过肉体的交流,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
换言之,她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
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理性的力量。
电影也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
一、人物的出场,应该是带着发展中的思想感情出场,带着进行中的动作出场,也就是带戏出场。
如果说一部影片的开端既是未来情节的开端,也是以前情节的延伸,则是人物的出场,不仅是整个戏剧冲突的起点,也是他过去命运的继续。
在这部电影中,“出场带戏”这一点做的很好,就比如说斯图尔特的出场正是带着迫切见到未婚妻艾达的急迫心情出场的,也是他带着众土著人走在丛林去迎接艾达的进行中出场的。
首先在前面已经有了艾达的内心独白为我们介绍了这位要娶她的新西兰男人。
“我的丈夫说她不在乎我是个哑巴,在来信中他还说,上帝宠爱不能说话的声音,他当然也是这样。
”斯特尔特的正式出场镜头一(08:50—09:08)摇镜头,中景,在丛林中行走的土著队伍,从左往右的摇镜头到两棵树的中间时定住,然后微微的向前推,这时班斯的背影从容走过。
镜头二(09:08—09:19)摇镜头,全景,土著人在丛林中继续行走,土著人从前景走过,斯图尔特突然站定,他从口袋里掏东西。
镜头三(09:20—09:28)固定镜头,特写,有艾达头像的镜子。
镜头四(09:20—09:28)摇镜头,从右到左,近景,斯图尔特照镜子,嘴巴轻轻地动了一下。
镜头五(09:28—09:34)固定镜头,特写,镜子上艾达的头像。
镜头六(09:34—09:40)固定镜头,中景,过斯图尔特肩,班斯上来问是否要停下,斯图尔特没有吭声,打开一把金属梳子开始梳头。
镜头七(09:28—09:43)摇镜头,从右往左,近景,斯图尔特对着镜头紧锁眉头认真梳头发。
镜头八(09:43—09:47)跟镜头,中景,班斯上前来再次询问死否要停下,镜头随着班斯的身体位置移动而微移。
镜头九(09:47—09:55)固定镜头,近景,斯图尔特继续对着镜子梳头,眼睛瞪得很大。
镜头十(09:55—10:03)固定镜头,中景,镜头作为前景,班斯侧身站着看斯图尔特。
镜头十一(10:03—10:13)固定镜头,近景,斯图尔特戴上帽子命令继续前行。
镜头十二(10:13—10:17)固定镜头,全景,斯图尔特从众人中走过。
这里用了1分27秒十二个镜头来展示斯图尔特的出场。
这十二个镜头把前来接艾达的斯图尔特的性格做了充分的展示。
从情节上讲,我们看到了斯图尔特出场时有一个照镜子的小细节设计,这个细节经过演员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图尔特满怀想象地带着众人在丛林中行进去迎接自己的妻子,在盼望见到艾达的焦急心情下他停了下来,他站在树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镜子,接下来影片用了8秒的时间让斯图尔特看镜子上面镶嵌的艾达的照片,邻居班斯问是否停下,斯图尔特对着镜子用一把像刀子一样打开的金属质感的梳子开始皱着眉头梳头发不应答,邻居班斯上前继续询问,斯图尔特继续很用心地瞪着眼睛梳着头发不应答,邻居班斯侧身站在一边。
影片用了15秒来展示斯图尔特梳头发,最终他从自己的臆想世界里回来,戴上了帽子,决定队伍继续前行,这个决定也展示了斯图尔特急迫见到艾达的心情。
人物非常在意自己的仪表的时候会照镜子,前面又有了镜子上艾达头像的提示,观众很容易就被带入到斯图尔特的内心情绪中去。
同时演员夸张的表演让观众对这个瞪着眼睛的家伙的个性有了猜测。
“出场带戏”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凸现人物性格,要让观众在一开场就因为人物典型的行为动作而记住每一个人物的背景、基本状态以及不同的特质。
《钢琴课》斯图尔特的出场戏里他和土著人一起走在丛林里就把斯图尔特的生存环境直接展现了出来,斯图尔特照镜子则很好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斯图尔特的简单,粗鲁,带着暴力的气息都迎面而来。
从镜头的运用上,有两个微微的横摇镜头很值得注意,一个是斯图尔特用了8秒看镜子上艾达的照片的镜头,一个是斯图尔特对着镜子用了15秒来展示梳头发的镜头,这两个镜头选择的微微摇动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了斯图尔特内心的思绪。
如果选择固定镜头的话,就很难形成那种深入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微妙感受。
二、这部影片的布景与叙事结构相辅相成。
影片的主要场景大致有三个:森林,斯图尔特的家,班斯的家。
导演不止一次将镜头对准森林中泥泞的土地,让艾达的脚深陷其中,尤其是艾达进入丛林之后,首先是一个对丛林的俯拍镜头,让观众看到这是一个茂密的封闭式的原始森林,然后紧接着就是一个低角度镜头,拍摄艾达行走的时候不断地陷于泥泞之中。
象征着艾达深陷欲望和斯图尔特的专制之中而无法摆脱。
而斯图尔特的家的周围是光秃秃的树桩,毫无生命力,像是在讽刺着斯图尔特的无能。
所以也指向了后来他只能通过偷窥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斯图尔特这种欲望并不是主动的象征,他的偷窥是被动的,甚至是悲剧的,他只能躲在班斯房子下面的窥视,而无法真正的得到艾达。
这场戏结束于艾达的扣子掉到他的脖子上,而斯图尔特始终处于被动的窥视的位置,可以看出他的无能,这个镜头具有极大地讽刺意味。
而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班斯的房屋,周围树木丛生,郁郁葱葱,生机无限,象征着班斯原始的生命力和爆发式的欲望。
三、色彩也是这部影片布景中的重要元素,作者把更换色调作为剧情发展的原则之一,电影的前半部,班斯房间内采用的是自然光拍摄,而随着剧情发展,艾达和班斯产生了性的接触,房间里的光线似乎笼罩了暗暗的红色,作者改变了使用这种暗红色的背景,红色是一个危险的符号,它指向欲望,热情。
这里的红色背景是一个隐喻,指向艾达和班斯强烈的感官体验以及后来直接的性接触。
而在艾达抚摸斯图尔特,尝试着探寻感官的愉悦的时候,斯图尔特的身上泛着温暖的柔光,而艾达则是因为逆光,躲在一片阴影当中,同时,这个镜头是从艾达的视角出发,而斯图尔特的身体成为被观看的对象,作者一反传统电影将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的传统,将女性放在观看者的位置,着重描写作为女性的艾达的欲望。
同时,也通过色彩特质的剪辑创造叙事特征,在斯图尔特对艾达和班斯性爱场面的偷窥中,交叉剪辑隔着房屋的观看者和被观看者,斯图尔特所处的屋外是冷绿色的背景,而屋内的艾达和班斯则是处在暖光背景之中,导演利用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说明他们被屋板隔开的情形。
四、叙事动机也与影片中的服装运用有极大的关系,艾达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衣裙着重展现了一个女性的身体的美感,密不透风的裙子和绑着束腰的上衣,展现出艾达的作为女性的性感以及娇小。
就斯图尔特初见艾达时所说,“真没想到你那么娇小。
”但是在新西兰这个新型殖民地,它显得过于的笨拙和滑稽。
而艾达的衣服也总是黑色裙子配以白色的衣领,或者是黑色的长裙配以白色的帽檐,更是突出了艾达苍白的娇小的脸蛋。
同时这种深色调的衣裙也展示了艾达欲望的压抑,这与整部影片的主题相契合的。
然而在房间里面的艾达总是穿着得很舒适,宽大的睡袍,让人联系到女性的柔软和温和。
影片中,艾达的衣服甚至充当了班斯恋物的对象,在艾达弹奏钢琴时,他痴迷地触摸艾达的衣服,醉心于此。
斯图尔特的衣服总是过于收紧,让他显得笨拙而不灵活,他总是过度梳理他的头发打理他的帽子。
班斯正好相反,他总是穿着随意,很少装过于正式的衣服,显现出他身上更多的原始的野性和欲望,正是这种原始的欲望吸引了艾达的目光。
而影片中的土著人,他们穿着简陋,邋遢,甚至不穿,让人无法看出他们真实的性别。
通过文明开化程度的对比,作者在对土著人的刻画中,突出展示了他们原始而无知的一面,以及性别混淆,暗示他们性别的缺失。
赞扬了欧洲人的文明和开放以及给土著人带去的福音。
五、为了实现银幕空间构图的平衡以及剪辑的连续性,在大部分的对话镜头中,作者都是将人物分别放在两个镜头,而不是同一个镜头中,同时两个对话人物分别在构图的左边或右边,但都是靠近中间。
由于大量的场景是发生在密闭空间的室内,空间比较狭小,无法将对话中的两个人物同时放在一个镜头中,并且将人物分立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表达出艾达的独立性,不甘于屈服和同化。
场景空间的狭小,必须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营造场景的景深。
在电影中,运用空气透视法,让离镜头较远的面失焦,来制造景深。
同时与明暗反差相配合的,还有艾达所穿的服装,黑色衣裙饰以白领,黑色的帽子,再次凸显艾达苍白的脸,整个构图的平衡强化了镜头的重点是在艾达的脸上。
借助场面调度中的线条,图形,明暗反差前景背景之关系控制了我们的视线。
影片中海反复出现的是窗外与窗内的二重空间,有意将前背景失焦,提醒我们后背景才是关注的焦点,利用这种前背景与后背景之间的明暗反差,来制造景深。
六、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性等美学功能。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独立展现音乐艺术的美感,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又能与影片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起到渲染场景氛围、推动戏剧情节等功效。
这部电影就以其经典的音乐,既达到了音画同一的艺术性美感,又通过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电影音乐的艺术性与功效性达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