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小论文1000字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小论文范文(通用3篇)

初二历史小论文范文(通用3篇)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

“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

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

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

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历史小论文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根据历史事件撰写的论述性文章,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部分,缺一不可,论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感悟来拟定,确定论点后,就要整理相应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这些论据来论证论文观点。

下面学术堂整理了6篇历史小论文范文供参考。

历史小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关乎政治、文化、学术的公案由汉至今两千余年,对此评说不绝于史,众说纷纭有秉承儒学传统口诛笔伐者,认为这是秦始皇个人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的偶然冲动行为,几乎也是教科书的一贯定论也有对此存疑认为是夸大其事者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学者的有关评论,整理出浅要观点。

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党校论文,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九上历史小论文(通用12篇)

九上历史小论文(通用12篇)

九上历史小论文九上历史小论文(通用12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上历史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上历史小论文篇1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

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

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是唐玄宗的统治优良。

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

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

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

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

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

唐玄宗也无例外。

或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

当然他选择了“小说”。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九上历史小论文篇2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

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

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初二历史论文优选范文6篇

初二历史论文优选范文6篇
• 范文六:《初二历史文化交流研究——以 某交流事件为例》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通过论文写作,引导学生深入研 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历史素
养。
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文献 阅读和资料收集,有助于拓展学生 的学术视野,了解历史研究的最新 成果和动态。
发展经济
他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农民 负担、放宽商业限制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推动文化
他重视教育,推广儒家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 展。同时,他也提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自由,使得各 种文化在明朝时期得以共存和发展。
04
范文三:《初二历史文化 遗产探究——以某遗产为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论文写作强调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 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
论文选取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选取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 研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始皇统 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等。
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进 行探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等。
事件经过
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事件原因分析
01
02
03
政治原因
分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及政 治力量对比。
经济原因
探讨事件背后的经济因素 ,如资源争夺、贸易冲突 等。
文化原因
分析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文 化冲突对事件的影响。
事件影响及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析事件对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影响。
例》
遗产背景及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三篇第一篇:《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了解历史上的伟大发明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三个重要的历史发明,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容易和廉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火药:火药的发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历史上的许多战争中,火药被广泛使用,改变了战斗的方式和战略。

火药的发明也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3. 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印刷术的出现也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古代中国的长城》古代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工事之一。

本文将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

1. 历史背景:长城的建造始于公元前7世纪,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卫中国北方免受外族侵略。

历经数个朝代,长城逐渐扩大和加强,成为中国古代防线的象征之一。

2. 重要作用:长城不仅是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还承载了经济、文化和交流的功能。

它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 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格,还让人们能够领略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篇:《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城市化和阶级结构的影响。

1. 社会经济: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制造和大规模生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贸易的扩大,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和商业化。

2. 城市化:工业革命使得工厂和矿山的需求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民来到城市工作。

这导致了城市的迅速扩张和人口的集中,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雏形。

3. 阶级结构: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初中历史小论文作文.doc

初中历史小论文作文.doc

初中历史小论文作文2020年4月
初中历史小论文作文本文关键词:作文,小论文,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小论文作文本文简介:初中历史小论文【一】今天是9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后,忽然传来一阵刺耳的警报声。

这时,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惊慌,这是防空演习。

对于防空演习,我们还不是很了解。

回到家后,我从网上了解到:原来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市由日本国蓄意制造并企图以此来侵略中国,
初中历史小论文作文本文内容:
初中历史小论文【一】
今天是9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后,忽然传来一阵刺耳的警报声。

这时,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惊慌,这是防空演习。

对于防空演习,我们还不是很了解。

回到家后,我从网上了解到:原来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市由日本国蓄意制造并企
1。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初中历史的小论文怎么写篇一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

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

自从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

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

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

”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小论文1000字篇一: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青少年应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同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义叉渗透,并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认识方式,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这一综合化趋势,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二、基本理念(一)本课程将大力提供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7-9 SS2 1.2.1)《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将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学科群体的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它力求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从而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形式上的捏合。

(三)本课程将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即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本课程将从纵向发展来呈现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趋势,从横向扩展来揭示不同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差异。

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同时,把国际社会的发展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题。

2.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3.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

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

三、过程与方法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

6.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

7.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8.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楚,对具体内容的表述要精当。

图像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寻找文与图的最佳结合点,多用而不滥用图像。

学生作业应围绕课文来设计,但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要有启发性。

篇二:历史小论文1000字一、判断题:1. 光从别的透明物质入空气时, 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 )2. 放映幻灯时出现在银幕上的像是正立, 放大的虚像. ( )3. 相机在胶片上出现倒立缩小虚像. ( )4穿衣镜出现正立等大虚像 ( )5. 汽车观后镜出现正立缩小实像. ( )6. 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表示1米3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7. 一块质量均匀分布的木块, 切去一半, 密度减半. ( )8. 两个空心球, 质量相同, 体积大的密度小. ( )二、填空题: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 6300米=________千米; (2) 800厘米3=_______米3(3) 7.3×1026克=_____千克;(4) 100厘米3=_______亳升;(5) 54千米/小时=______米/秒(6) 2.7克/厘米3=________千克/米32.光的折射现象发生在光_____________的时候.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入射角,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角____入射3.在空碗里放一个硬币, 当慢慢在碗内加满水时, 碗底的硬币看上去要比实际深度___一些, 原因是光线在通过水与空气的界面时, 发生了_____.4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得到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__像;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得到_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像; 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得到_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_像.5 在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 如果指针偏左, 说明天平横梁的______侧下沉, 应使横梁右侧的螺母向_____移动, 直到指针指到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水的密度是______千克/米3 ,读做_________.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7 一块金属的体积是2.5米3, 质量是6 750千克, 则它的密度是_____, 这种金属可能是_______;若将金属块截去1/3, 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_______.8 甲、乙是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金属球, 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倍, 则甲的密度是乙_______倍. 9 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 则5千克的水, 结成冰后的体积是___10 某人站在河边看到平静水中的鱼和岸边柳树的倒影,那么他看到的鱼是_________像, 它是由于光的________现象形成的.他看到的柳树倒影是________像, 它的由于光的_________现象形成的.11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12 耳鼻喉医生检查耳道常戴_____镜,是利用它对光线有_____作用的原理13 发光物体经凸透镜成像时, 在光屏上得到倒立实像的条件是_____如果得到的实像是倒立放大的, 则物体必须放在________范围内.14 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上, 将发生反射现象, 则反射角____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居于法线的______侧(填同或两).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 蜡烛火焰发出的光, 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u>2f, f<v<2f, 像是倒立的B.u>2f, v>2f, 像是正立的C. 2f>u>f, v>2f, 像是倒立的D. u=2f, v=2f, 像是正立的2. 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动过程中, 像距与像的变化规律是( )A. 像距逐渐增大, 像也逐渐增大B. 像距逐渐减小, 像也逐渐减小C. 像距逐渐增大, 像却逐渐减小D. 像距逐渐减小, 像却逐渐增大3. 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实像能成在光屏上, 虚像则不能B. 虚像是人的幻觉, 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实像则相反C. 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 实像有放大的有缩小的, 虚像都是与物体等大的4. 下列关于面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得向上弯折B. 医生检查耳道时, 常戴一个凹镜C. 光从水里斜射入空气中,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 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及放大镜都是利用凸透镜5. 下列关于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小孔成像是与物体等大小的倒立实像B.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实像C. 只有u>2f时, 物体通过凸透镜才能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D. 只有u<2f时, 物体通过凸透镜一定成放大的实像6. 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使用天平时砝码可以放在右盘, 也可以放在左盘B. 使用天平前, 先要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然后调节横梁平衡C. 天平调好后, 如果移动了位置, 应该重新进行调节D 托盘天平的砝码可以用手直接拿放7. 根据密度公式ρ=m/v,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越大则密度越大B. 物体的体积越大则密度越小C. 物体的体积越大则密度越小D. 物体的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无关8. 比较200克的实心铁球的体积和200克铁板的体积, 可知( )A. 铁板体积较大B. 实心球体积较大C. 两者体积一样大D.由于形状不同, 所以体积也不同五、实验题:(每空1分, 共10分)测定金属密度的实验:1. 将实验步骤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 ( )把金属块放在天平盘内, 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B. ( )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 调节天平, 使天平平衡;C. ( )把金属块放入盛水的量筒内记下水面的刻度.D. ( )根据记录的数据, 计算金属块的密度. )E. ( )在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 记下水面的刻度.六、计算题:( 每题5分, 共10分)1. 铝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 135克的体积是多少厘米32. 一只空瓶,质量是0.25千克, 装满水后的总质量是1.05千克, 装满某种油时, 总质量是0.89千克, 求这种油的密度篇三:文档初中历史论文1000字社2021年6月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21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以下简称“教材”)跟“实验本”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现举两例,以求教于方家。

(一)错把“遗憾”当“教训”教材第三章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在阐述辛亥革命的教训时写道:“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这里,教材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即错把因果关系说成假设关系,误把“遗憾”当作了“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