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82584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和差异,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2. 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差异。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技能。
3. 科学探究方法与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找出衔接点与差异。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对比分析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
2. 准备实验器材,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3.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和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分析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差异,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
3. 实验教学:演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掌握实验技能。
4. 科学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化学知识讲座,邀请高中化学教师或专业人士进行讲解,拓宽学生视野。
2. 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 布置开放性化学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初高中衔接教案化学

初高中衔接教案化学教案标题:初高中衔接教案化学一、教学目标1. 确保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学习。
2. 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2. 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三、教学内容1. 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包括物质的分类、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础概念。
2. 引入高中化学知识,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内容。
3. 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2. 实验操作: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3.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内容。
2. 引入高中化学知识,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式与化合价等内容。
3. 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包括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酸碱中和等内容。
4. 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5. 布置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课堂练习:通过布置的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评估,检查其实验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和改进。
3. 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1课时初高中化学课本的衔接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化学的课程结构和教科书的栏目与功能。
2.明确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的不同。
3.举例初步学习钢铁的腐蚀。
教学过程初高中化学所学的化学内容都是非常基础的,在整个化学的世界里,其实是九牛一毛。
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一点上,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是自成体系的,研究的都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用途,主要学的都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化学变化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果说化学是一个螺旋的环,初中化学是下面的一个小环,高中化学就是上面的一个大环,这两个环是相连的,但又是不同的,主要是在层次和高度上不同。
在学习高中课程之前,首先应该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不同。
初中化学用一年的时间学了两本书,上册和下册;高中化学将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1和必修2,后面可以再选修一门或者几门化学模块。
化学选修有六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化学与生活主要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主要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是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化学反应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化学反应初升高化学衔接班教案(学生版)化学反应1. 前言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描述了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节课将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并通过实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
2. 研究目标- 掌握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 分析常见化学反应类型和它们的特征。
- 能够根据反应条件推导反应方程式。
3. 研究内容3.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组,从而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3.2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的左侧表示反应物,右侧表示生成物。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箭头连接,箭头上方的数字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系数。
化学反应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例如,下面是氧气和甲烷发生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 + 2O2 → CO2 + 2H2O3.3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物质,例如:2Na + Cl2 → 2NaCl-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为两个或多个物质,例如:2H2O → 2H2 + O2- 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元素取代另一个元素,例如:Zn + CuSO4 → ZnSO4 + Cu- 双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位置,例如: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例如:2Na + Cl2 → 2NaCl3.4 推导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反应条件,可以推导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推导时需要注意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例如,下面是根据反应条件推导出的硫酸和钠碱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反应条件:硫酸 + 钠碱溶液→ 硫酸钠 + 水推导过程:先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离子,找到反应前后离子的变化。
化学初中与高中衔接教案

化学初中与高中衔接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初中与高中衔接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初中与高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
2.掌握化学初中与高中的知识点,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高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难点:初中学生如何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引起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形成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对比(10分钟)1.学生讨论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不同之处,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化学初中与高中的知识点梳理(15分钟)1.教师逐一介绍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解释其重要性和难度。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记录重点知识点,并与初中化学知识点对比,找出差异和联系。
四、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引导(10分钟)1.教师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做好笔记、如何复习知识点等。
2.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多思考,多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巩固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初中与高中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化学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教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上的变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高中衔接教案

初中化学高中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4. 引导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顺利完成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如原子结构、分子构成、化学反应、溶液浓度等。
2. 回顾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方法,如试剂取用、仪器使用、数据处理等。
3.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使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 分析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差异,如知识深度、广度、教学方法等,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5. 探讨高中化学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回顾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点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或抽查,检验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总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案了解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为高中化学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联系;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回顾与扩展。
教学重点: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回顾。
教学难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延伸应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整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通过实例引入化学知识的衔接,让学生了解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之间的联系。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Step 2:复习初中化学知识1. 回顾初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2. 练习初中化学相关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Step 3:拓展化学知识1. 介绍高中化学中的新知识点,与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对比。
2. 演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化学知识的魅力。
Step 4: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
Step 5: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课外阅读、练习题等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化学知识的衔接与延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初高中化学衔接技巧教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和高中化学学习的主要差异;
2. 掌握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初中化学知识回顾;
2. 高中化学知识概述;
3.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技巧。
教学步骤:
1. 导入: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并谈谈初中和高中学习化学的不同之处。
2. 知识梳理:概述高中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强调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3. 练习:设计一些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
能力。
4.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技巧,并尝试应用
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衔接技巧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源:
1. 教材资料:提供相关的初高中化学知识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
1. 考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测试题,考查学生对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技巧
的掌握情况;
2. 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对学生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反馈;
2.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关键词:宏观组成,微观组成与结构,关于组成与结构的化学用语,分类思想,分类方法,分类标准(依据)与示例,分类应用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份“化学元素”组成。
虽然物质种类繁多(达3千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化学元素只有100多种(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排有112种元素)。
这些元素又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简称“微粒”或“粒子”)形态存在于自然界,按不同的方式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宏观物质世界。
1.元素概念。
【课堂练习】(1)写出1-18号元素名称、符号(2)元素符号的意义(3)H、H2、H+、H-的共同点是什么?2.原子。
它由和构成。
原子核由和构成,带正电荷,不带电,核所有电荷总数称为“核电荷数”,同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这些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类原子。
把不同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序,所得序号数称为“原子序数”,即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其负电荷总数等于核电荷数,故原子呈电中性。
思考: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离核越近能量越,越稳定,离核越远,能量越越不稳定。
最外层电子能量最,故化学变化常层电子不发生变化,改变的往往是最外层电子(最外层电子也称为“价电子”)。
【课堂练习】(1)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个电子;②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电子。
③当最外层电子达到个时,达到稳定结构。
(2)画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氢原子②氧原子③硅原子④氯原子⑤钾原子⑥镁原子⑦氦原子⑧氩原子(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小叉叉“×”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式:①氢原子②钙原子③铝原子④碳原子⑤氮原子⑥氧原子⑦氯原子3.离子(1)某些原子通过得、失电子生成简单阴、阳离子,又称单核离子,如Na + 、Cl -等;复杂离子又称多核离子,如OH - 、SO 42- 、NH 4+ 、CO 32-等等,它们是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带电荷的原子团,相对比较稳定,常常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化学反应。
【课堂练习】画出下列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①氯离子 、 ②镁离子 、③硫离子 、 ④钠离子 、(2)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含钾、钙、钠、镁的化合物及铵盐等属于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4.分子如: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小分子、分子聚集体、高分子等。
(1)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完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除NH 4Cl 等铵盐外都是共价化合物,但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中有的以分子存在,如:水、二氧化碳等;有的并不存在分子,如二氧化硅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小结】从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看,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则是由离子构成。
在自然界,有的元素以单质存在,称为游离态,有的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称为化合态,有的则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课后练习】1.指出下列元素符号周围阿拉伯数字2的涵义:①2H ② H 2 ③Mg 2+ ④SO 42- ⑤H 2O -122.用化学符号表示:①3个氧原子 ;②5个碳酸根离子 ;③4个铵根 ;④+3价的铁元素 ;⑤2个二氧化碳分子3.判断下列说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水分子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构成 ( )(2)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3)干冰晶体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 )(4)食盐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 )(5)硫酸中含有3种元素 ( )4.下列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有 ,属于阴离子的有 。
A.B.1.2个氢原子;1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1个镁离子带有2个正电荷;1个硫酸根离子带有2个负电荷;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2.3O 5CO 32- 4NH 4+ Fe 2CO 2二、物质的分类分类思想: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分类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方法)、树状分类法(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分类标准(依据):物质的存在、组成(元素组成、阳离子、阴离子等)、颜色、状态、结构、性质(溶解性、导电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挥发性、腐蚀性等等)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且彼此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混合物一般组成不定,故没有固定熔沸点。
如 、 、2.纯净物仅由一种物质组成。
3.单质。
单质又可分为 和 两大类。
4.化合物.化合物的种类很多,我们可从不同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1)从结构角度化合物分为 化合物和 化合物。
(2)从导电性角度①电解质 。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受水分子作用,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能导电。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①氯化钠 ②氢氧化钾③硫酸锌 ④氯化氢⑤氢氧化钡 ⑥硫酸②非电解质 。
非金属氧化物、部分非金属氢化物、多数有机物等属于非电解质。
注意:①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部分非电解质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故其水溶液仍能导电。
如:CO 2、SO 3、NH 3等。
③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是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
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仅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溶液中,弱电解质只有很少部分发生电离,大部分仍以分子形态存在。
而且其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写电离方程式时,要用可逆符号“”。
弱酸、弱碱、少数盐以及H 2O 、H 2O 2属于弱电解质【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有 ,属于电解质的有 属于非电解质的有 。
①纯硫酸 ②KClO 3晶体 ③水银 ④盐酸 ⑤氯化氢 ⑥干冰 ⑦酒精 ⑧铜 ⑨熔融的氯化钠 ⑩烧碱(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①醋酸 ②碳酸 电解质 化合物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3)从组成和性质角度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氢化物等等,且每类物质还可再分类。
①氧化物【课堂练习】写出上面所列氧化物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吗?②氢化物③酸④碱 。
同样,从不同角度可将碱分为:a.强碱、弱碱 (填写分类依据,下同),常见强碱有 。
b.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
按电离程度,酸强酸弱酸按电离出的氢离子数,酸一元酸、二元酸 多元酸 按元素组成,酸无氧酸 含氧酸 按沸点,酸挥发性酸 不挥发性酸 { 金属氧化物:CuO 、Fe 2O 3、CaO非金属氧化物:CO 、CO 2、P 2O 5按组成元素分为 { 按性质分为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 2、SO 2、SO 3等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 、CuO 、Fe 2O 3、等两性氧化物:与酸和碱都能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Al 2O 3不成盐氧化物:与酸和碱都不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 、NO{非金属氢化物:HCl 、H 2S 、NH 3 金属氢化物:LiH 、NaH 、CaH 2 按组成元素分为 { 按状态分为气态氢化物: HX (X=F ,Cl ,Br ,I )、H 2S 、NH 3、PH 3 、CH 4、SiH 4 液态氢化物:H 2O 、H 2O 2、N 2H 4等固态氢化物:LiH 、NaH 、CaH 2c.可溶性碱、微溶性碱、难溶性碱。
⑤盐。
A.盐可看成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按形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可把盐分为强酸强碱盐(KNO3)、、、。
B.按电离时是否生成H+或OH-,可将盐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a.正盐:电离时不生成H+和OH-的盐,可看成酸、碱完全中和时的产物,如,Na2CO3、Na2SO4等。
b.酸式盐:电离时生成H+的盐. 可看成酸碱中和时,酸过量、碱不足,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还剩余部分氢。
如:NaHCO3、Ca(HCO3)3、Ca(H2PO4)2、CaHPO4等等。
【思考】1.一元酸能形成酸式盐吗?二元酸能形成几种酸式盐?n元酸能形成多少种酸式盐?2.既然酸式盐可看成酸碱中和时碱不足的产物,那么向酸式盐溶液中加碱,能发生反应吗?c.碱式盐:。
碱式碳酸铜,碱式氯化镁C.其它类型盐:a.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填分类依据,下同)b.金属盐和铵盐c.硫酸盐、硝酸盐、磷酸盐......d.钠盐、铜盐、铁盐......e.铁盐和亚铁盐f.强酸盐和弱酸盐。
【课后练习】1.NaHSO4属于。
①酸②强酸盐③酸式盐④弱电解质⑤共价化合物⑥金属盐⑦钠盐⑧强酸弱碱盐2.NH4Cl属于①无氧酸盐②难挥发性酸的盐③铵盐④可溶性盐⑤氯化物⑥离子化合物3.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最多可生成种盐。
4.下列说确的是()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C.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D.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5.经分析,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此物质()A.一定是一种单质B.一定是一种纯净物C.一定是混合物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6.日常生活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你认为属于纯净物的是()A.清新的空气B.冰水混合物C.纯牛奶D.可乐饮料7.写出下列变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①②③8.按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1)二氧化碳与一种可溶性二元强碱反应生成一种难溶性正盐(2)过量二氧化碳与一种可溶性一元强碱反应生成一种酸式盐(3)生石灰与一种二元强酸反应(4)氧化铝与一种二元强酸反应(5)氧化铝与一种一元含氧的强酸反应9.CO属于①酸性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③两性氧化物④碱性氧化物⑤不成盐氧化物第三讲元素的化合价关键词:化合价的概念、规律,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化合价的概念: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思考:水的分子式为什么是“H2O”,而不是“H3O”或“H4O”?2.化合价的规律(1)元素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在联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失去1个电子就显+1价,得到1个电子就显—1价,依此类推。
(2)代数和为零规律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显正价和显负价的规律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在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得电子能力强的元素显负价,得电子能力弱的元素显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