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学号:*********姓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

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出自: 在点网: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明。

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

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有"东坡先生"之称。

他既擅长写诗,又精于书法,作品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至今仍广受赞誉。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和书法作品的相关参考内容:1. 《赤壁赋》:《赤壁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之一。

它以草木之间、鱼水之别为契机,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友谊和英雄主义的赞美。

2. 《前出塞九首·其一》:这是苏轼写给兄弟苏辙的一首长诗,描绘了他前往边疆官任时的壮丽景色与离别之情。

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令人感受到苏轼无畏的勇气和对乡土之爱。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写明月和离人之间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苏轼刚强坚毅的个性以及对逝去时光和离别之情的思索。

4.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写出了苏轼对古人事迹的怀念和对壮丽景色的感慨。

具有豪迈之气的词句,反映了苏轼丰富的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洞察力。

5.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写出了苏轼在密州出猎时的兴奋和豪情,通过描绘广袤无垠的大地和猎人们的朝气蓬勃,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乡土之情。

6. 《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押往黄州途中遭受屈辱,怀着愤怒和不屈的心情谱写的壮丽诗篇。

词句激情澎湃,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7. 《行香子·述圣游十绝》:这是苏轼在黄州七贤岳阳楼上题匾所写的十首诗,以纪念宋代大儒朱熹。

诗中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和对朱熹的称赞,展示了苏轼对儒家思想的崇敬和对先贤的敬仰。

8. 《答谢秋诺诗》:这是苏轼写给友人秋诺的一首回赠诗,描述了秋天的美景和作者寄情于自然的心境。

诗中表达了苏轼对友情和自然美的领悟,以及他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9. 《行香子·山亭夏日》: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山亭避暑时的宁静和惬意。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的感悟。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及翻译:苏轼〔宋代〕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中国五大书法家指的是历史上五位在书法创作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和黄庭坚。

以下是他们的作品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以行草字体著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境界。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九成宫醴泉铭》等。

这些作品以其优雅、流畅的笔画和幽深的意境而广为流传。

2. 颜真卿(709年-785年)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也是唐代“三帖圣手”之一。

他以隶书字体著称,作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颜真卿神道碑》等。

这些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技艺而被广泛赞美。

3.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对于楷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以楷书字体为主,以其规范、匀称的笔画和清秀的风格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弘法寺碑》、《临邛县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端庄典雅、工整规范而广受赞誉。

4. 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是宋代的一位重要文人书法家,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风格多变。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黄鹤楼》、《黄州寒食》等。

这些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笔势和独特的个性而备受瞩目。

5. 黄庭坚(1045年-1105年)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黄庭坚六法”。

他的作品以草书著称,具有潇洒自然、笔势奔放的特点。

他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太白诗百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流畅的笔法而广受赞誉。

以上五位书法家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欣赏和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魅力。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一、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苏轼(1037-1101)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黄州、惠州,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轼在1101年6月的《自题金山画像》自作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①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一生历经宋仁宗(1010-1063)、宋英宗(1032-1067)、宋神宗(1048-1085)、宋哲宗(1076-1100)和宋徽宗(1082-1135)五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②(648-705)后裔。

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③在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①“儋州”即今海南岛。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此期间权位一度亨达,但元祐四年(1089年)因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

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

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

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轼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苏轼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苏轼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所作的词作。

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不得志。

因受王安石
变法派排挤,自请调任知密州,为求与苏辙骨肉相依,又因各自政事繁忙,彼此竟难得一见。

自请外调是为了躲避汴京政争漩涡,看似出于自愿,实则处于冷遇境地。

苏轼一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也渴望重返朝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以明月为线索抒发人生感慨,昭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对“人间”的喜爱,坦然对待坎坷与不幸,是苏轼旷达境界的精神实质。

苏轼此词立意于将生命独到感受寄托对月亮的表达和倾诉,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铸造了历久弥新的文化人格魅力,是历代历朝文学家不断效仿和探究的典范。

苏词对后世中秋文化内容进行了诗词方式的固定,为中国中秋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欣赏
一、教学导入:(先以作品欣赏导入)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三、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
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醉翁亭记》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

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
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

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
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