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合集下载

苏轼的文字艺术

苏轼的文字艺术
以上三点是苏东坡书法的几个明显特证,构成了苏字风格的基调。当然,以苏东坡豪迈不羁、超尘洒脱的个性,其作品风格并非如此一二便能论定,下面还将具体论述之。
苏轼书法的风格类型
综观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可见其风格与所书内容、所处心理状态极为相关联,大体可划分为凝练端庄、豪放不羁、风神萧散三类。
凝练端庄类。是苏东坡较为正规理性的状态下所写的作品,内容大多为古人或自己的长篇诗文以及碑刻等,书体则在楷行之间。这类书法最能体现苏东坡书法的肥腴、扁平、欹侧及偃卧用笔这些特征。这类作品自由发挥和抒情达意的成分相对少些,故显得凝练端庄。如《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及碑书《表忠观碑》、《醉翁亭记》等,《前赤壁赋》为苏文中的得意之作、静穆而又虚灵、深邃而又典雅。于这种文境,苏东坡选用了较丰腴、较正现的行楷书,笔圆而韵胜、沉着而痛快地加以表达。其筋骨内敛处正如乾隆所称“纯棉裹铁”,严谨而又不失飘逸处则使人想起《兰亭序》。董其昌题跋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再次,苏东坡书法的精神之美还表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清净、萧散简远的意蕴上。苏东坡早期作品多气象峥嵘、豪迈不羁的气势,而晚年则极力复归于平淡自然。黄山谷说:“东坡书早年用意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苏东坡也自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二郎侄》)他的平淡自然显然是吸取了晋人书法的特征。他说:“予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书黄子思诗集后》)“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然林下风。”(《题王逸少帖》)在他看来,颜柳张素之辈“极书之变”的风格都有粉饰雕琢之嫌,都不如钟王等人那种“萧散简远”的风格来得自然。所谓。“萧散简远”正指那种平淡清净的艺术境界。苏东坡书法虽然在外形上与晋人书法差距很大,但在神韵上却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的书法风格中,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萧散简远”、平淡冲和清净的艺术境界,只不过有时显得端庄,有时显得豪迈,有时则显得萧散罢了。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学”,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赤壁赋》等。

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其中的“尚意”风格尤其被后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出发,试论其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一、苏轼书法“尚意”风格的特点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意为主,笔墨自如苏轼书法讲究“以意为主”。

他认为书法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在书写过程中注重以意为主,忽视笔墨的技巧。

在墨、笔、纸的运用上,他自由自在,笔墨激荡,不拘一格,富有灵动感和生命力。

苏轼书法的自由自在之风,正是这种对意境的追求。

2. 随心所欲,随墨而书苏轼书法在用墨上尤为讲究。

他主张“随心所欲,随墨而书”,不拘规矩,自由奔放。

在传统的书法中,墨的用法非常讲究,要以深浅、干湿、浓淡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动态。

而苏轼则不拘一格,墨迹淋漓尽致,灵动活泼。

他的“随墨而书”正是一种对传统书法规矩的挑战和突破。

3. 情意深远,意境优美苏轼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情感的深远和意境的优美。

他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以情感为线索,以意境为载体,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和空灵的气韵。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呈现出一种美的姿态,更能够让人慢慢品味、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苏轼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尚意”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 彰显个性,风格独特苏轼书法强调自由奔放,以意为主,笔墨自如。

这种个性化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其他书法家各具特色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情感丰富,意境深邃3. 承载文化,传承传统苏轼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他在书法创作中融汇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精华,同时又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为中国书法传统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也为后来的书法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有:
1.笔画舒展。

特别是对撇和捺的处理上更加明显,使得他的字摇曳
生动、姿态万千。

2.结体扁平。

他学习吸收了隶书的特点,结体呈扁平的形态,这在
其《赤壁赋》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着墨丰润。

他的书法给人直观感受是着墨深沉、丰润肥美,瘦硬
的笔画极少,一般没有枯笔和飞白。

4.大小错落。

他很多作品中的字的大小变化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感,情感表达十分充分。

5.轻重相济。

他的行书比较多的出现用笔的轻重变化,字与字之间
的沉稳和轻盈变化很大,错落盈让,极具韵律感。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宋代伟大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
技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历史上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书法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愤怒,山水
意蕴,工整刚劲。

首先,行写流畅,这是书法家苏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书法能够
自如地把握笔墨的气势,动静有度,坚毅有力,富于生气,使书法中
的每一笔都能够流畅的转化。

其次,结构精致,苏轼书法的结构具有一种精致之美,字母得体,笔
画平整,不粗不细,毫无违和,构成了章法抒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
愉悦。

然后,振奋愤怒,苏轼书法除行写流畅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振奋愤怒,他用犀利、有力的行写表达出自己书法作品中怒放的情感,带给
人们无穷的力量感。

最后,山水意蕴,他运用山水意蕴,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融
入书法作品之中,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展现在细节处,营造出一种优
美的境界,情不自禁感叹他卓尔不凡的书法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具有抒情的特色,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
愤怒,山水意蕴,工整刚劲。

他的书法技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瞩目,
也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同样也是杰出的书法家和知名的画家。

他的书画作品从选题、运笔、构图、思想表达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带领了当时书画的主流风向,并且对后世的书法绘画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苏轼书画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帖》和《枯木怪石图》为研究对象,系统挖掘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取材形式、绘画技巧及创新等艺术特征。

在收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细致的进行分析总结,对苏轼书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书画;《黄州寒食诗帖》;艺术特色;《枯木怪石图》;AbstractSu Shi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China, Northern Song Dynasty statesman, thinker, is also a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and a famous painter. Although he has no system of calligraphy, painting theory monographs, but as the main advocate and the mainstay of Song Dynasty "Shang Yi"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bout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of his painting, but also produc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Su Sh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in Huangzhou "poetry and Guaidan wood fig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ining system of him in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style, material form,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innovative artistic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ion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he Su Sh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a more systematic study and analysisKey words: Su Sh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uangzhou Han Shi Posts ; artistic features; dead rocks map ;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苏轼简介及时代背景2(一)苏轼简介2(二)时代背景21、政治22、经济23、文化2二、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3(一)苏轼书法的缘由3(二)苏轼书法的表现手法31、用墨丰腴32、字体形状多用扁侧33、轻重错落34、大小悬殊3(三)《黄州寒食诗帖》的历史价值41、《黄州寒食诗帖》简介42、《黄州寒食诗帖》产生的背景43、《黄州寒食诗帖》书法的风格特点4三、苏轼绘画的艺术特色5(一)绘画题材5(二)苏轼朱竹的创新5(三)《枯木怪石图》的历史价值51、《枯木怪石图》简介52、《枯木怪石图》产生的背景53、《枯木怪石图》绘画的风格特点6四、苏轼书画对后世的影响6(一)苏轼书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6(二)苏轼绘画对后世产生的影响6结论7参考文献8谢辞9前言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苏轼书画艺术特色及成就的探析,系统挖掘他在书法绘画的艺术风格、取材形式、绘画技巧及创新等艺术特征。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doc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doc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doc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书法风格以豪放、洒脱、自然、灵动为主要特点,他的书法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一、注重个性表现苏轼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他的书法作品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和刻意,而是以自然、流畅、率真、朴素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这种个性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笔法灵动自然苏轼的书法作品在笔法上灵动自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气息。

他的书法作品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呆板和僵硬,而是以灵活多变的笔法,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充满了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力。

三、结体奇崛多变苏轼的书法作品在结体上奇崛多变,充满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气质,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结体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布局疏密有致苏轼的书法作品在布局上疏密有致,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和形态,整个作品看起来既和谐又生动。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布局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墨色变化丰富苏轼的书法作品在墨色上变化丰富,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墨色和质感,整个作品看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宽度。

他的书法作品中的墨色变化常常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意境高远幽雅苏轼的书法作品在意境上高远幽雅,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苏东坡书法的特点

苏东坡书法的特点

苏东坡书法的特点
苏东坡是“宋颍川四杰”之一,他集诗、书、画、词四艺于一身,其书法非常优秀,其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
1、笔墨沉稳,结构严谨,节奏鲜明而流畅。

苏东坡书法通篇墨韵
开顺,曲折有致,把持有力,层次清楚。

2、字形端正,稍有不规则,既有华丽又足够精练,有周游工夫,
又有细腻的空间生意,气象清秀,不张狂,既厚重又不拖泥带水,具
有朴实而又大气的特点。

3、毛笔跳脱,磨抹而有神,笔力粗细适中,墨色黝黑,既能展现
邻域之间的空间活动,又能在横竖斜立间凝练处理,使字体饱满,明
黑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人生坎坷,仕途困顿,他将满腔激情寄托于文艺,以旺盛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文艺作品。

然其诗文书画只不过是“博学余暇、游手余斯”的副产品,他真正的抱负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

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

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也就没有如今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

社会存在实践影响了东坡的思想意识与心理转化,使其性有所适,宣之于文艺,完美其人格。

是以我们所熟悉的苏轼,是黄州以后的东坡,所熟悉的他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黄州以后的中、后期作品,亦是当下研究苏轼书法的热点,而对于他的早期的书法作品及风格却乏人问津。

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出,在此期间苏轼的书法总的特点是力追晋唐,故可用“晋风唐法”四字加以概括。

他对晋人的书法推崇备至,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特别是对于王羲之,兰亭格调已深深相印于他的书法之中。

诚如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

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

中岁喜学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苏轼认为晋、唐书法是一脉相承的,虽外形迥异但“气韵良是”,他在《题颜鲁公画赞》中说:“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比而不失清远。

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


苏轼早期书法风格的形成既有时代的成因,亦与他早期的人生历程与思想密不可分。

宋初的书坛一片萧瑟,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书学之弊,无如本朝”。

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尚法的书风一直沿袭下来。

被唐太宗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的王氏书风,经过唐人的诠释,其所代表的魏晋风度竟成了儒家最高审美法则“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范本。

唐太宗在《王羲之论传》中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索,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张怀瓘亦在《书断》中说:“增损古法,裁成今体。

进退宪章,耀文含质。

推方履度,必动中庸。

”此一诠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至深至巨。

在宋代宋太祖置御书院,侍书学写王字亦书诰,字体轻弱笔体无法,但翰林侍书辈皆学之,被称“院体”,然诏令碑刻皆不足观。

米芾在《书史》中评论过,宋太宗好书,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学钟、王。

与晋人一样,宋人书法亦尚“雅”,黄庭坚曾评苏轼书法:“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

”然宋人之尚雅与晋人之尚雅大不相同,晋人有高风绝尘,略脱世务,远追老庄之姿,宋人则不离世务,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发掘雅趣,所以,宋人是入世的,宋人的思想核心,还是儒家思想。

正如马积高在《赋史》中对苏轼的评论:“其议论因事立说,不顾前后,类战国的策士;其处世态度豁达,不甚热中权
势,厌恶理学家的局促,得之于庄周;其剖析物理,间有妙词,则得之于禅家(也有取于庄周);但其思想的核心,则为儒学的中庸。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流,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士大夫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即是儒家的审美境界。

孔子尝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是不偏不倚,中道而行。

他很欣赏《关雎》之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谓一语中的,点出了《关雎》之乐的特点正在于温柔敦厚,即“中和”之美。

而苏轼正出生于儒学复兴的时代。

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侵染,“公生十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叹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与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励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直至“乌台诗案”以前,苏轼都在践行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儒家信条,他从儒家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曾矢志忠于宋王朝,希望施展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正如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所说:“惟当披露腹心,捐弃肝脑,尽力所至,不知其它。

”是以苏轼早期的审美观深受儒家“中和”审美观的影响,如他在《策略四》中说“尽万物之理而不过” ,在《上曾丞相书》中说“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这即是“中庸”,在《屈原庙赋》中感叹“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亦是他的此种审美理想的折射。

特别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可见在苏轼心中书圣不是王羲之而是颜真卿,因为颜真卿最符合儒家道德传统的正人君子,正所谓“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受此种审美观的影响,他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奋发的,风格是豪健清雄的,书法所呈现出的亦是儒家最高审美理想“中和”之美。

庄子尝言“技进乎道”,对于艺术而言,要想“进乎道”,必先解决“技”。

苏轼秉承了这一思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只有解决了“技”,才能心手相应,无所滞碍,进入自由境界,正如苏轼所言:“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而苏轼“技进乎道”的途径是“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及张芝及索靖”。

苏轼早期的书法自唐而上溯至魏晋,充分吸收了先人书法的精华,很好地解决了“技”的问题,为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尚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