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月夜》刘方平的唐诗鉴赏

《月夜》刘方平的唐诗鉴赏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诗鉴赏《月夜》又题《夜月》,写的是诗人刘方平在一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开篇二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而两句的着眼点又各自不同。
首句为近景,是从空间的下方落笔,写出早春夜深时分皓月普照的景色。
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
一个“半”字,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
次句则写的是远景,是从宇宙空间的上端摹景的。
在这迷人的夜晚,天空月朗星稀,只有北斗、南斗等晶莹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与明月交辉,令人感到宇庙广袤,视野开阔。
这一句是写景,同时也透露出月斜星横,夜阑更深时诗人难寐的信息,为下文作了铺垫。
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用倒叙手法从心灵和听觉感受的侧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夜深更阑,诗人却毫无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知道——惊蛰后的虫声突然在庭院的墙根下鸣起,奏响这一年的第一首春曲,将春的信息带到人间,使诗人蓦地因季节物候的变迁而惊心。
在这春夜里,对春意有特殊敏感的小虫,成了报春的使者,从而使人感到“虫声”的可亲,可爱,悦耳,动听,而无声无形的.“春气”也在“虫声”鸣唱中变得可触,可感,牵人情愫!“偏知”二字说明诗人平素对自然界物候变化不注意,只有今夜才感觉颇深的典型感受。
“新透”二字显示了虫声的巨大魅力,状出了“春气”不可阻御的伟力,将融融春意、盎然生机,一下子融“透”到读者心中。
这首诗,景中仍然深寓着诗人深沉的情思。
特别是后两句,诗人见月色难寐,闻虫声更是辗转反侧,正所谓“春色恼人眠不得”,“偏知”二字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些的信息——不知,还罢;一知,就深深拨动了诗人的心弦。
至于这“情”的内涵,可能是诗人怀人伤春的恋情,也可能是感世伤时的积郁;可能是思念故乡的乡愁,也可能是感叹时光飞逝。
《月夜》阅读训练及答案

《月夜》阅读训练及答案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
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
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
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
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
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
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
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
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
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
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
我想,坏了,要挨批了。
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
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
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
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
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
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
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1.文中引用“苏子”的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2.“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刘方平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以深邃的思想、华丽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其中,他的诗歌《月夜》以描绘月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而闻名。
在《月夜》这首诗中,刘方平通过细腻而富有意象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
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月亮比喻为“圆魄高悬”,形容了夜空中的月光如同明珠挂在天空之上。
这一比喻既生动地表达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悬的位置,也展现了月夜的安详和神秘感。
诗人还通过细腻而充满想象力的描写,表达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写道,“飒飒江风生绿野,夜歌声兮回荡苍茫”,将江风与绿野、歌声与苍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图景。
这种表达方式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诗歌中流露出一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此外,刘方平的《月夜》还充满了哲思和感悟。
诗中写道,“纵然夜色黯然表,生命亦在暗中起”,这一句深邃的诗句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即使在黑暗的夜晚,生命依然在暗中起舞、绽放。
这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态度,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艺术的表达,给人们带来一种慰藉和启示。
总之,刘方平的《月夜》是一首充满思想和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
他通过细腻、富有意象的描写,将月夜的美丽和神秘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蕴含的哲思和感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给人们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月夜》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 / 夜月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注释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九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名著、兔死狗烹、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九年级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专练2016.11.13 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刘方平《月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视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C、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D、《月夜》写的是诗人刘方平在一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温庭筠《商山早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桷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D、尾联写诗人到了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凫雁欢腾的美好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不变,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3、下列选项中对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南乡子” 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二、语言运用“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我的最高贵的一部...()真是可怜已极。
得知道分,我的听觉..()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了。
①当.()我们..(),大大地衰退许多..()……还会痊愈吗?②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一」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2.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13.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2.答: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zxxk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分)13.答: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
(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
“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4分。
一点2分,要有分析)《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二」《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月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4分)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刘方平《月夜》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刘方平《月夜》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不详,排行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出身世家贵胄,而未登进士第,曾入幕。
又怀才不遇,一生未仕,隐于颍水、汝水之滨。
善画山水,用墨灵妙;工诗,诗风风雅超然。
《全唐诗》收其诗为一卷。
【原文】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1] ,北斗阑干南斗斜 [2] 。
今夜偏知春气暖 [3] ,虫声新透绿窗纱 [4] 。
【注释】
[1]“更深”句:谓夜深月斜,庭院一半笼于月光,一半沉入幽暗。
[2]阑干:纵横布陈。
南斗:南斗六星,即斗宿。
[3]偏知:独自知道。
偏:独自。
[4]新:初次。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解读】
诗题或作“夜月”。
以诗意度之,“月夜”为妥。
诗题为“月夜”,首二句即写月移星斜,虽着眼平凡,笔意疏淡,但亦清新可喜。
三、四句则写虫声唧唧,似知暖气上升,物候将春而特意透窗纱相报。
格物而知,得之于心,所谓灵感兴会,神来之笔。
诗人以其感觉之敏锐、独特、细
致,跳出“月夜悲凉、虫声孤凄”的窠臼,创造出一个清静幽寂而又不无生机的春夜,谱写了一支独特的回春乐曲。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62】(含答案解析)

阅读一百天62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所展现的画面。
2、诗中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去.国怀乡去:(2)春和景.明景:(3)把.酒临风把:(4)或.异二者之为或: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2)微斯人,吾谁与归?译: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作简要赏析。
7.文章表达的是“古仁人之心”,为何还要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给你人间寻常爱邓海燕①一天,12岁的儿子放学回家,忽然问我:“妈妈,假如——假如啊,你别当真,我说的是假如。
”我看他如此郑重,便有些好奇,说:“我知道你是假如,假如怎么样?”“假如,我被很严重地烧伤了,需要植皮……”我打断孩子的话,当即接口:“妈妈自然给你我自己的皮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一、
11、《月夜》描写的是____ 季节的景象,“阑干”的意思:__________(2分)
1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分)春天;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12、(2分)《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
二、1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1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2分)
答案:
1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
烘托月夜的寂静。
12.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