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阅读答案刘方平
月夜1刘方平

月夜1劉方平更深2月色半人家3,北斗闌干南斗斜4。
今夜偏5知春氣暖,蟲聲新6透綠窗紗。
一作者簡介劉方平(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
唐開元、天寶年間在世。
他一生沒有出仕做官,過着隱居的生活。
他的詩多詠物寫景,尤以絕句見長。
二注釋1.《月夜》:一作《夜月》。
2.更深:指夜深。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
一夜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更深當在三更子夜前後。
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裏,一半沉睡在暗影中,若明若暗。
4.北斗闌干南斗斜:表示夜深的景象。
北斗、南斗:星名。
160闌干:即柵欄,以關門的橫欄喻北斗七星在天上排列的由豎而橫,這時已過子夜,北斗星即將隱沒。
闌:○粵[蘭],[lan4];○漢[lán]。
5.偏:偏偏,出乎尋常或意料之外。
6.新:初,剛。
三賞析重點這首吟詠月夜景物的小詩,詩人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筆細膩,體物入微。
夜已深,一輪明月漸漸西沉,斜斜照着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
這時,北斗星已橫掛在天上,南斗星也斜在西方。
今天晚上竟感到有些溫暖,大概是春天臨近了,這是萬物復蘇的訊息,綠窗紗外的蟲鳴聲也開始清晰的傳進屋裏來呢。
詩的前兩句通過星月移位這一靜穆而富有詩意的自然景象來點題,而詩人留戀月色、夜深不寐之情亦由此可見。
「更深」說明了時間;一個「半」字寫出地面景物若明若暗,半實半虛。
這種明暗、虛實的對比、映襯,突出了月夜的靜謐。
「闌干」、「斜」呼應上句的「半」字,月偏則星斜,使人感覺到整個宇宙都浸沉在一片寂靜之中。
後兩句寫詩人春夜裏的感受。
春天剛剛來臨時,氣溫些微的變化只有敏銳的人才能捕捉到。
在這個深夜裏,詩人不僅因氣溫變暖而感到春天的臨近,那一陣陣蟲鳴聲更讓他感受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生機。
詩人用一個「透」字來刻畫蟲聲,彷彿這聲音如161春天一般向他走近,具有一種動態之美。
蟲聲愈清晰,愈能反襯出夜的寧靜。
萬籟俱寂,唯有蟲鳴。
上半首詩因見月色而及星象,下半首詩因聞蟲聲而知春暖,都是互為因果的句法。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2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
烘托月夜的寂静。
(2)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
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意对即可)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附参考答案)2022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卷6.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今夜偏知春气成绩暖,一、语基部分(24分)7.温庭筠《商山早行》:,人迹板桥霜。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9分)(三)、名著阅读:(5分)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但他是永生的。
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8.《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书中塑造了108位性格迥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异、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请你说说你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英雄,类。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简要分析这位英雄的性格特点,并简介一则有关他的故事。
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英雄:(1分)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虚叫和仇恨。
伏尔性格特点:(2分)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
很故事: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
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hǔ光初现的革命时代。
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2分)已经戴上了王冠。
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胜世的余huī,他的灵jiù投射着二、综合实践活动(6分)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9、收集雨的词汇:自古以来,雨因为它常见,所以在文字中均能见到它的身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准确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请摘录含“雨”的成语两个,俗语一个,古诗两句写在下面:(3分)jiùhǔhuī成语:陨.落()诅咒..()()灵()()光余()俗语:2.词语解释(2分)古诗:陨落:10、倾听雨的声音:我们听到的雨声是雨用生命敲击世界的声音,那可是一首弥留:最有情味的诗,请你描摹出你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雨的情态,并写出你的感悟。
《月 夜》刘方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
韦应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 /半人家, 北斗阑干/ 南斗斜。
今夜偏知/ 春气暖, 虫声新透/ 绿窗纱。
初读-看月夜
庭院一半浸浴在月色 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
横斜的样 子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透过诗,你看见了一个怎 样的月夜?
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在诗中所看见的月夜。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古诗词鉴赏考点: 1.理解关键字词 2.描述诗意 3.揣摩情感
借鉴2012中考诗歌鉴赏题,请就晏殊的《破阵子》 出两道中考题。
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春?
为什么?
笑容情不自禁地在两张年 轻的脸颊上轻轻地漾起。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下片中的人物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巧笑:古诗常用来描绘妇女美丽的笑容。 《诗经· 卫风· 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笑起来的样子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黑白分明的漂亮眼睛像秋波那样转动。 “巧笑”本诗侧重指笑声。
快速指出词中的错别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绿 三四 苔一两点,叶底黄鹂三四声。日短飞絮轻。 一二 霄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 元 生 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升。
刘方平《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方平《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更深”是夜深的意思。
(“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
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意对即可)【问题】(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3)“今夜偏知春气暖”中的“偏知”字是什么意思?说说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1)仰望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2)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3)偏知:才知。
是谁“偏知”呢?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和后文的“新”字紧相呼应。
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感受到春的气息的欣悦之情。
【问题】(1)首句中“更深”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分)(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更深”二字,点明了时间,也为全诗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一」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2.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13.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2.答: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zxxk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分)13.答: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
(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
“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4分。
一点2分,要有分析)《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二」《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月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4分)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月夜》原文注释及简析

《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背景】刘方平,唐朝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
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注词释义】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新透:第一次透过。
【古诗今译】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名句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入朝洛堤步月》《月夜》古诗阅读答案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①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刘方平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本诗是作者宰相(661― 663)任上所作。
②“广川”指洛水。
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
③“长洲”指洛堤。
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
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8.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
(2分)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2分)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1分)9.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6分))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
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
(2分)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
(2分)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
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2分)《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阅读答案刘方平【篇一:江苏省镇江市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卷说明:本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运用(共24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2分)的却是疏朗可爱的高树与错综天然的丛芜、蹊径、草坪。
路过苏堤,两面湖光潋滟,绿洲葱..翠,宛如由水中浮出,倒影明如照镜。
其时远处尽为烟霞所掩,绿洲之后,一片茫茫,不复知是山是湖,是人间,是仙界。
——林语堂《春日游杭记》2.默写。
(8分)(1)▲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2)▲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3)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
(李煜《相见欢》)(5)▲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往者不可谏,▲ 。
(《论语》)(7)“伤春悲秋”是文学家共有的诗意情怀,这也许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忧伤,也许是晏殊“ ▲ ,▲。
”的惆怅。
(晏殊《浣溪沙》)3.名著阅读。
(5分)(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保尔创作的中篇小说手稿在寄回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但是他并没有沮丧,而是在秘书加莉亚的帮助之下开始重新创作,甚至写得不成功的段落就亲自动手重写。
b.在渣滓洞监狱里,一阵婴儿的啼哭从女牢传出来,划破夜的寂静。
牢房的人满怀喜悦、激动不已。
许云峰给这个孩子取名为“监狱之花”。
c.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
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坠马身亡。
d.悟空看见观音菩萨手中有一顶嵌金花帽,连忙抢过戴在头上,从此头戴金箍;取经成功后,在悟空要求下,唐僧除去了悟空头上的金箍。
(2)根据《格列佛游记》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1分)巫人岛物产非常丰富,岛上的居民全是巫人,由部落首领管辖,同辈中年龄最长的继任岛主或长官。
长官精通魔法,有▲ 的本领,并指使他们二十四个小时。
(3)阅读《格列佛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2分)在飞岛国,如果哪座城市发生叛乱,卷入激烈的内斗,或者拒绝像平常一样忠心或缴纳贡奉,国王就有两种可以使他们归顺的手段,一种是温和的手段,一种是严厉的手段。
你能具体说一说这两种手段吗?▲4.下列语段有四处语病,请用写出修改建议。
(4分)①汉字书体纷繁,姿态万千。
它不为形体所拘,即使狂草,我们也可以从其奔放的笔画中欣赏到它的动感之美,观察到深藏于形体背后的中国书法神韵。
②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正楷,如正襟危坐的君子;行书,如步履匆匆的商贾;草书,如健步行走的军人;狂草,如跃马酣战的斗士。
③写得好的汉字,便成了书法,成了艺术精品,这就是因为汉字神奇之处。
④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
(1)第①句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句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换(3)第③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4)第④句成分残缺,应在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5.阅读下列“经典阅读”的相关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5分)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公布了一个让人颇感惊讶的数字:“根据这两三年我在文学院做的调查,阅读过《红楼梦》的学生,每年都不超过20%。
”【材料二】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材料三】12月6日,在镇江丹徒新区江苏省大港中学举行的“书香宜人”读书节系列活动之“名家带我读经典”现场,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经典名著的体会和感悟,感受名著力量。
面对来势凶猛的手机“碎片化”阅读,她主张孩子们更要阅读经典,汲取人生“最根本的营养”。
(1)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当下学生阅读经典存在哪些问题?(2分)(2)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自己阅读经典的感受,说说经典对学生而言有哪些好处?(2分)(3)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校也将在这一天定为“经典阅读”文化节。
现向全校征集活动广告语,呼吁大家积极参与,请你也献上一份自己的创意吧。
(1分)二、阅读理解(共46分)(一)阅读刘方平的《月夜》,完成6-8题。
(共6分)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北斗阑干”中“阑干”一词的意思是▲,与诗中哪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相照应▲(2分)7.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更深月色半人家”所展示的画面。
(2分)8.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两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共15分)【甲】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①、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②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③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④,乃睹“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
像⑤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⑥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顷之霁。
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⑦喧溢。
迫暮趣⑧归。
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楚人钟惺记。
——钟惺《浣花溪记》的栏杆。
⑤像:杜甫的像。
⑥别驾:即通判,古代官名。
署华阳:代理华阳县令。
⑦磬折:弯腰作揖的样子。
⑧趣:“趣”同“促”,急速。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4分)(1)鸢飞戾天者(▲ )(2)窈然深碧(▲)...(3)溪周之,非桥不通。
(▲ )(4)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10.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11.根据乙文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4分)(1)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浣花溪、青羊宫、▲、▲等主要名胜古迹,所描绘的景色呈现出清雅、灵动之美。
(2分)(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赏景之趣的一项是(▲ )(2分)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③尽溪,平望如荠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⑥迫暮趣归a.①②④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12.文人“寄情山水”已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见的表现形式,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感受到两位作者在山光水色中还流露出怎样的情感?(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共11分)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钱理群)①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②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③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
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④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
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
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
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⑤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
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
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
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⑦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
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
所以有一个过程。
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
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13.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14.结合文章第③段,给网络阅读下一个定义。
(2分)15.第④段加点词“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16.第⑤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7.作者教给我们阅读经典的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请结合你自己阅经典的经历,向大家再介绍一种你读经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