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 — 中国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中国两岸关系是指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与交流。
从历史上看,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变化,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分析。
在20世纪初,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内战的结果导致了两岸的分裂。
台湾成为与中国大陆分开的独立政治实体,并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关系经历了多次转折。
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中国”政策,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交流和洽谈,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并逐渐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两岸政治争议的存在。
台湾一直坚持其独立性,而中国政府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
这种政治争议不仅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还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除了政治问题,两岸关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经济上,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竞争和争议。
文化上,两岸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在文化交流中仍存在一些障碍。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两岸关系的前景仍然乐观。
一方面,两岸经济联系的加深为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台湾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许多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与中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强。
两岸可以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另一方面,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在增加,两岸之间的障碍也将逐渐消除。
这将有助于缓和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为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分析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岸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
历史学毕业论文选题

历史学毕业论文选题
历史学毕业论文选题:
1.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与当代教育
在这个选题中,可以探讨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历史记忆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当代教育的影响。
可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并重点分析南京大屠杀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和传承。
这个选题可以涵盖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纳粹德国时期的犹太人大屠杀及其受难者记忆
这一选题可以研究纳粹德国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杀,并关注受难者的记忆和纪念。
研究可以包括对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纳粹政权的行动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犹太人大屠杀对于幸存者和后代的记忆和传承的重要性。
3. 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研究
这个选题可以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包括对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秦朝的法律制度、文化传承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秦朝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秦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对于后世的传承和演变。
4. 印度与中国的古代贸易交流研究
这个选题可以研究印度与中国在古代的贸易交流,包括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商品交换。
可以对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国之间贸易交流对于两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5. 美洲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这个选题可以研究美洲原住民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包括对于原住民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探讨欧洲殖民对于原住民文化的影响以及原住民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历史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全面分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全面分析)看到"毕业论文";这几个字,同学们心里会不会感到一点点的恐惧呢?下面,给你总结出了一些写论文的基本经验,大家赶紧收藏慢慢往下看!01.历史学毕业论文基础要求第一:字体常见的统一格式是:times new roman字体,小四第二:排版1.5倍行距以及常见的或者是APA格式,Oxford格式(牛津格式)Harvard格式(哈佛格式)第三:用词不能使用的一些词汇与不用缩写的词汇。
不能使用的词汇包括:I/WE/OUR/YOU/YOUR等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保持论证的客观性,否则会造成学术论文不严谨。
不能缩写的词汇包括:can"t/don' t/didn' t/wouldn' t应该写成cannot/do not/did not/would not.02.历史学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1. 首先是CoverPage,即封面(自成一页)包括论文的题目,作者,所在学院、字校、字数、学生号和上交时间等信息,每个大学要求的格式会不一样,同字们要根据自己的老师要求来写。
2. Declaration,也就是声明(自成一页),"我声明,所有成果除了我已注释的参考目录,其他均为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没有剽窃他人的";,之后是个人签名,这里需要再次强调自己所研究的和调查是自己完成没有Copy他人成果,如果老师发现了非常相似的结果可能会直接判定为抄袭作为零分处置,在英国每一个学生提交Dissertation 必须要有一份声明,甚至你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真实材料证明。
3. Acknowledgement,写要感谢的人(自成一页),导师是必须感谢的,还可以感谢父母,感谢同学,感谢某公司提供的信息和技术等等,这几点可以根据字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
4. Content,目录(自成一页),这个要两端对齐,整体格式一致,用Word中的目录索引功能自动生成。
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两篇

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两篇历史学本科毕业论范两篇篇一(试析辽金西京善化寺“金碑”的化研究)论关键词:善化金碑佛寺楼阁化信息论摘要: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
碑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卉。
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
此外,朱卉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化价值。
一、善化寺“金碑”之化内涵辽金时西京之大普恩寺,亦即今名之善化寺者,有金代撰金代刻立的石碑。
此碑撰之人乃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弃,且因其名节高尚、学优当时,故后人皆因人而称此碑为“朱弃碑”,亦称其为“善化寺金碑”。
“朱弃碑”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内的西次间南侧,刻立时间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体总高4.58m,宽1.28m,厚0.24m,碑额雕刻着玲珑剔透的璃首,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名“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由时任鲁县开国子孔固书,济阳郡开国伯丁障仁篆额,雁门郡雕刻艺人解遵一所刻。
碑座为玄武石龟跌。
“朱弃碑”共19行,每行52字,总计925字,为金代石碑之精品。
兹录此碑全如下: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扰哲王之抹弊,或忠,或质,或,虽制治不同,其趋一也。
世人构达磨对萧梁氏之言,遂疑有为功德不可复作,而不知指示神地,以植五王之福;补理故寺,当获二梵之报者。
释迎遗训,具存贝典,则崇饰塔庙,兴建寺宇,以示现佛菩萨境界,盖将诱接众生,同归于善二其为功德,拒可测量哉!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抹弊耳,非实贬也。
具愿力必当,能克遵付属,而成就兹事,其为功德尚何警耶大金西都普恩寺,自古号为大兰若。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与研究方法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与研究方法历史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的重要项目,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在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常用的技巧和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题与问题在开始写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和问题。
研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
在选择主题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知识,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文献支持。
研究问题应该具有可解决性和针对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二、收集和筛选文献资料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
这包括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以及与导师、同学和专家交流。
收集到的资料需要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可信度高的文献。
同时,还需要在文献综述中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阐述。
三、构建研究框架和提纲在论文写作之前,需要先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提纲。
这有助于整体思路的清晰和逻辑结构的合理性。
研究框架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证分析、讨论与结论等部分,每一部分之间需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和衔接。
提纲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主题来制定,明确各个章节的内容和要点。
四、运用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历史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通常需要进行实证分析。
这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访谈、统计学方法等。
在使用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具有可信度。
同时,在实证分析中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案例和论据,以支持自己的研究结论。
五、合理组织论文结构和章节内容在开始正式写作之前,需要合理组织论文结构和章节内容。
每个章节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点,要符合整体的研究框架和提纲。
在撰写章节时要注意逻辑衔接和过渡,确保全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同时,要合理运用分析、比较、论证等手法,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和说服力。
六、精心编写引言和结论在写作引言时,要注意概括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问题和目标,以及介绍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
历史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评析

历史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评析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展示自己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成果,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撰写一篇出色的毕业论文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一篇历史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进行评析,探讨其优秀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该篇论文题目为《历史文献对明清社会经济变革的贡献及意义》。
该选题在历史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涉及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文献材料。
论文的整体结构清晰,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以及结论等部分,很好地满足了一篇正规学术论文的要求。
在引言部分,作者清晰而简洁地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然后,作者进行了充分的文献综述,对先前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展示了自己对研究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接着,作者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
其中,作者特别强调了文献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了自己对历史文献的收集和筛选过程。
这一部分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研究素养和学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在研究结果部分,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详细分析和比较,得出了几个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并进行了逐条的阐述。
这一部分的内容丰富而有条理,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接下来,作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
作者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和解读,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和见解。
这一部分的分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领域的深入思考和理论素养。
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对整篇论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对于今后研究的展望。
结论部分简洁明了,突出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发展潜力。
该篇论文整体而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研究价值。
然而,在文章写作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少量的语句结构不够流畅,需要进一步简洁和修饰。
其次,在排版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视觉元素,如表格、图表等,来更好地呈现研究结果和论证过程。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标题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标题近年来,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对于研究和分析过去的经验与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历史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学术成果的体现,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批判性思考和研究能力。
在撰写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时,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突出论文的主题,概括研究方法和目的,同时吸引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提供一些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标题,以供参考。
这些标题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主题的研究,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兴趣和研究方向的主题。
以下是一些论文标题的示例:1.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本论文将深入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分析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和他们的艺术作品如何为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奠定了基础。
2. "美国南北战争对于奴隶制度废除的影响"这篇论文将研究美国南北战争对于奴隶制度废除的影响。
通过分析战争的原因、战争期间的变化以及战后的社会重建,论文将探讨这场战争如何引发了奴隶制度的废除,促进了人权和平等的发展。
3.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此研究将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论文将探讨这些发明如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给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4. "二战期间的女性角色和社会变革"本论文将分析二战期间女性在经济、社会和军事方面的重要角色,探讨二战对于女性地位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从而突出“战争催生变革”的历史观点。
5. "印欧语系的起源和传播"这篇论文将研究印欧语系的起源和传播,借助语言学和考古学的方法,探究印欧祖语的起源以及印度-欧洲诸语言的历史关联,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历史事件和交流逐渐传播至今天的。
6. "近代美术馆系统的建构与发展"该论文将探讨近代美术馆系统的建构与发展,研究重要美术馆的历史背景、建筑设计和艺术收藏,探讨其对推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不同美术馆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挑战。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学毕业论⽂范⽂ 历史学是⼈类对⾃⼰的历史材料进⾏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毕业论⽂的范⽂,欢迎⼤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毕业论⽂范⽂篇1 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保护和利⽤历史⽂化保护区是城市发展道路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城市过快的发展会忽视对历史⽂化保护,城市发展与历史⽂化保护之间的⽭盾⽇渐突出,本⽂从经营的⾓度看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分析历史⽂化保护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历史⽂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营;历史⽂化保护区;保护;利⽤ 历史⽂化保护区是⼀座城市记忆的沉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历史⽂化保护区为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了利⽤问题必须提上⽇程,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历史⽂化保护区与城市发展进程之间的⽭盾。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历史⽂化保护区之间的主要⽭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历史印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很多⽼街区被现代化的⼤楼所取代,城市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印记,失去了具有传统特⾊的建筑和特⾊,导致传统⽂化不能得到传承。
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历史⽂化保护区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维修,更有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被重建。
(⼆)传统⽂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传统⽂化是⼀个民族、⼀座城市的精神⽂化的传承,但是城市化进程的⾼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化有⼀定程度的冲击。
⼈们的⽣活习惯逐渐改变,传统⽂化逐渐被⼈们遗忘和忽视,⼤量的民俗、民间⼯艺等正⾯临失传,⼈们的传统⽂化保护意识淡薄,⼤多数年轻⼈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间⼯艺,这是导致传统⽂化的逐渐失传的⼀⼤部分原因,同时也是历史⽂化保护区管理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一:《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即汉——魏——西晋——北魏,客观上起到了淡化夷夏之防的历史作用,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历史发展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降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总结。
《魏书》中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书》开篇的《序纪》,是12篇帝纪的引言,也是全书的总纲,作者的匠心和微旨贯彻其间。
从历史编撰角度看,史书体例不仅是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问题,也是通过一定的编撰体例,表达史家一定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
在华夏正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鲜卑拓跋氏进入中原并依靠军事征服统一北方,他们既有战胜者的优越感,也有因华夏正统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夷狄民族的自卑感。
如何有效说明像鲜卑拓跋氏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成为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历史上论证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根同源,同宗共祖,论证汉人与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夷夏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从血统论上找到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中原地区既合理又合法的历史根据。
《魏书》创设《序纪》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从文化上认祖归宗,并以此论证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正统地位。
黄帝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序纪》明确表示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昌意之子,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与颛顼应该是兄弟。
因为昌意封地在北方,封地内有大鲜卑山,所以因之名号为鲜卑。
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二者区别仅在于居住地的不同,这就从族源上表明汉族与鲜卑族是同宗共祖的兄弟,都是黄帝的后裔,不存在尊卑、正统与非正统问题,都可以华夏族的身份承继中国历史发展的统序。
《序纪》通过叙说拓跋氏是黄帝子孙而实现认祖归宗,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拓跋氏入主中原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序纪》宣称拓跋氏是以黄帝的德运而得名的,拓跋氏一直秉行黄帝的德运,因为“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拓跋氏不仅是黄帝的子孙,在文化上并未因长期居住在边陲而割断与中原历史和文化的关联。
《序纪》又说:“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
”意即昌意的后裔始均在尧时为官,并得到舜的赏识,任命为田祖,即管理农业的官员。
既然拓跋氏的祖先在尧、舜时期曾入仕为官,这就进一步肯定了拓跋氏一直是华夏族的一部分。
虽然拓跋氏后来过着游牧生活,这仅是其生活的地理环境所致,并不说明他们与农业文明是对立的,因为拓跋氏的祖先们还任过舜的“田祖”,他们对农业是了解的,甚至是内行的。
《序纪》通过族源考索,认祖归宗,追认黄帝也是鲜卑族的祖先,从而说明汉人与鲜卑人同宗共祖,身上流淌的都是黄帝的血脉,二者是兄弟关系。
这样的说法有两种直接效果:一是为鲜卑拓跋氏争得个遥遥华祖,为拓跋氏入主中原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使拓跋氏入主中原名正言顺;二是实现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把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夷狄的鲜卑族融入中华民族,这不仅是民族观念的重要发展,对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魏书》主张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
自班固《汉书》宣扬“汉承尧运”以来,正统论成为史学家们聚讼不息的大问题。
班固宣扬刘邦为尧之后从而确立东汉的正统地位,形式虽然较为曲折,但这个传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重视。
《魏书·序记》通过族源考索,从历史上和血统上论证了北魏政权的历史合法性和正统地位,但北魏政权要取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与承认,还需通过为北魏政权“正名”来对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一步论证。
《魏书》为北魏政权正名的方式有二:一是在传目设置上设立“僭伪”、“岛夷”传;二是在北魏的国号上做文章。
《魏书》设立“僭伪”、“岛夷”等传,指称和记述东晋、南朝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称东晋、南朝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为“僭”为“伪”,是要说明北魏才是正统所在;称宋、齐、梁为“岛夷”,则是要表明北魏才是中原先进文化的继承者。
前者是从政治上着眼,后者是从文化传统上考虑。
虽然这些都是政治分裂局面在史学上的反映,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北魏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北魏的政治统治找到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
《魏书》还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北魏国号议定的过程。
从登国元年386年4月至天兴元年398年6月,拓跋政权的称号始终悬而未定。
天兴元年6月,太祖下诏议定国号。
群臣大部分都主张以“代”为号,因为“代”具有封国和地域的双重意义。
但是,在东晋皇帝司马德宗遣使来朝时,用什么样的国号来与东晋交往,意义就不同寻常了。
拓跋珪舍弃群臣之言,选择汉族士人崔玄伯的意见,决定以魏为国号,以与东晋争正统。
国号称“魏”,其意义有二:一是“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表明拓跋氏占有中原,理居“正朔”,使东晋标榜的“正朔”失去依据;二是拓跋珪以魏为国号,报书于东晋,等于宣称北魏政权才是曹魏的合法继承者,而夺取曹魏政权的司马氏建立的晋政权是非法的。
以正朔自居,旨在争取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这不仅迎合了拓跋珪贬抑晋主的需要,也反映了北方汉族士人恢复魏晋典章制度文化传统的愿望。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一方面宣扬北魏建立是“应运龙飞”,“受命维新”,这是天命所在,另一方面又强调北魏兴起的原因是“必有积德累功博利”,实际上是在说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
从天意到民心,从历史到现实上把北魏政权说得既合理又合法,北魏太祖拓跋珪成为中华共主理所当然。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即汉—魏—西晋—北魏的历史序列,并以魏为正,以吴、蜀为“僭”为“伪”。
魏为正统的理由是“魏文奄有中原”,吴、蜀为“僭”为“伪”是因为它们偏居一隅。
对吴、蜀“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但还要“握皇符,秉帝籍,三公鼎立,比踪王者”,《魏书》表示出了嘲笑和轻蔑。
《魏书》的用意是谁据有中原,谁就是中国的合法继承者。
值得注意的是,“僭”、“伪”、“岛夷”等传各卷篇末“史臣曰”与《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声气相应,以正统上国的口气对匈奴、东晋等政权加以贬斥,对东晋、南朝诸代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作了进一步的否定。
但《魏书》在编纂体例上为东晋、南朝诸代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分别立传,其用意虽在贬斥但并不排除在外,即“今总其僭伪,列于国籍,俾后之好事,知僭盗之终始焉”。
客观上,东晋、南朝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曾经或正在占据的地域也是“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地域作基础,拓跋氏的“天下”将是不完整的。
这样的体例设置,突出表现了《魏书》以拓跋鲜卑为中心的大一统民族观,对大一统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客观上也起到了淡化夷夏之防的历史作用,这无疑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范文二:“回归历史”与“面对现实”-序刘笑敢《老子古今》刘笑敢先生先后费了十年时间完成这部《老子古今》,将道家哲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笑敢早年进入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领域,曾受到十分严格的专业培训。
在哲学思考之外,他掌握了有关古代文本的一切帮助知识,如训诂、断代、校勘之类;这是清代以来所谓“考证”的传统。
他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便充分表现了由“考证”通向“义理”的长处。
但是笑敢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专治老庄,并不是仅仅为了还原古代思想家的客观原貌,而是由于深信道家哲学在现代世界仍有重大的指引功能。
所以笑敢作为哲学家,在专业研究之外,也同时博通现代哲学思潮。
本书对《老子》八十一章进行了分章研究,每章都分成了“原文对照”、“对勘举要”和“析评引论”三节。
“原文对照”罗列了五种不同的古今文本,即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傅奕本、河上公本及王弼本。
“对勘举要”基本上属于传统校勘学的范围,但往往涉及很重要的文本异同的判断,如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与“古之善为道者”之分歧,五种文本恰好分为两个系统。
著者根据全章以至《老子》其他相同文句,并结合著作思想属性,作了细致的讨论;虽自有取舍的权衡,但不流于武断,这一态度尤可称赏。
“原文对照”与“对勘举要”两节是紧密相连的,合起来即相当于清代所谓“考证”之学。
在分章的校勘、训诂中,我们只能看到关于个别章节字句的论断。
但著者对于《老子》文本的考证另有整体而系统的见解,详见“导论——版本歧变与文本趋同”,读者不可放过。
“导论”所涉及的版本、文本、语言、思想诸问题颇有与西方现代的“文本考证学”Textual Scholarship可以互相比较参证的地方。
这一套专门之学并非中国传统所独擅。
它在西方更为源远流长。
至于文本的传衍和研究,如希腊罗马的经典作品,如希伯来文《圣经》和《新约》等,都有?a href='//' target='_blank'>种植煌?陌姹荆?鞣皆谛v拧⒖贾じ鞣矫娑蓟?哿耸?址岣坏?a href='//' target='_blank'>经验,文本处理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十分热心于中西哲学、文学以至史学的比较,但相形之下,“文本考证学”的中西比较,则少有问津者。
事实上,由于研究对象——文本——的客观稳定性与具体性,这一方面的比较似乎更能凸显中西文化主要异同之所在。
本书最有价值,同时也是画龙点睛的部分,自然是每章的“析评引论”。
依照中国传统的分类,这是属于“义理”的范畴。
著者在解决了《老子》文本的问题之后才进入哲学的领域,表示他仍然尊重清代以来的朴学传统。
他告诉我们:“本书的基础任务是不同版本的对勘,但目的是为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方便和深入思考的契机。
”这是一种现代精神,与清儒所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的提法大不相同。
因为清人的提法似乎默认文本考证即可直接通向“义理”的掌握,中间更无曲折。
而本书著者则以前者为后者所提供的是“深入思考的契机”,这是肯定“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自成一独立的专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