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分册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儒家文化的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5.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教师推荐一本关于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选取其中一段进行解读。要求:不少于300字,能够准确把握原文含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文章,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学生对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可能存在误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儒家文化,挖掘其当代意义。
3.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倾听、沟通、协作。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儒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介绍该思想家的生平、主要观点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每组限时5分钟进行课堂展示。
3.结合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忠诚、礼仪、孝道”等思想,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行为表现,撰写一篇关于“践行儒家文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真实感悟,能够反映出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努力与成长。
3.分析儒家文化对我国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明面临的现代化挑战?
剔除糟粕 保留精华
古为今用
课后练习
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 生信条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 ( A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朱熹
练习
C 2. “以下经典言论中,将“孝”引申为“忠”的是 ( ) A.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 B.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C. “君子之事亲孝,帮忠可移于君。”——《孝经》 D.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胎。”— —《孝经》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 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 素,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 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 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 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 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18世纪中叶, 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 流往西方。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 译文;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 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 翻译,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 《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不过,随着社会的急遽变化,目前中小学生 的背景,已经和20年前的学生大不相同。因 此,他们的想法与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 们受西方思想冲击大、接触母语机会少;加 上现代父母望子成龙、 成凤心态的影响。 这使我们预见到:今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将 日益复杂,其困难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必须 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以儒家思想为 主导的道德教育,不会淡化与影响民主与自 由价值观的教育。这其中,一是开发儒家思 想中民主、自由的智慧;二是剔除其中的专 制糟粕。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从历史角度着手,简述儒家文化的特点,重点考证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以及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方式。
标签:儒家文化圈;传播;儒家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开创于春秋时期,由孔丘所创,其提倡人伦血亲,事功现世,存养修身,其中思想是忠、弟、信、孝、义、礼、廉、耻,核心是“仁”。
由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儒家文化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今天我们可以说,儒家文化已经成为国学的代名词。
一、传播儒家文化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与汉字、佛教一样,儒家文化很早就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后又传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南洋各国。
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这些国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直到风俗习惯、社会面貌,都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一)儒家文化在周边各国的传播1.朝鲜早在公元前1世纪初,孔子的思想就在朝鲜传播。
《朝鲜金石总览》记述:“圣莫如夫子,师莫如夫子。
大而国家至庠序皆有夫子庙……天子以下,背面跪而拜。
”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句丽相继尊孔,君主非常重视儒学,视它为维护秩序的工具、加强君权的武器,大量推广。
与此同时,三国竞相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中国文化,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儒学家,如:薛聪、金云卿、崔志远等。
1392年,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建立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宣布儒学为正统思想,在汉城建孔子庙,仿中国周时的“成均”之说,名为“成均馆”。
当时,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皇室对儒家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总而言之,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氏王朝统治的500年中,儒家学说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韩国当代社会,礼仪、伦理都受到儒家观念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依然很明显。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2011高三)

★历史术语: 历史术语: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1、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在中国的传递: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 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的法律制度。 2、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在东亚的传播:秦时传入越南;东汉时传入朝鲜;南北朝由朝鲜传入日本。 影响:政体 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儒家礼仪制度; 影响: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思想伦理 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思想伦理——儒家礼仪制度; 儒家礼仪制度 文化——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习俗 尊孔祭孔, 文化 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 尊孔祭孔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总结:唐朝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儒家文化圈 3、在欧洲传播:明朝后期(16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在欧洲传播:明朝后期( 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世纪),通过传教士寄回欧洲的方式。 如罗明坚寄回《大学》 如罗明坚寄回《大学》、《孟子》;利玛窦寄回“四书”,还写了 孟子》 利玛窦寄回“四书” 《利 玛窦中国札记》 金尼阁翻译“五经” 玛窦中国札记》;金尼阁翻译“五经”; (康熙时)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康熙时)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等。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性的组成部分等。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概述PPT(共30张).ppt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约前372-前289) 以及人之幼。
子曰:“仁者爱人。”
—— 《论语 ·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
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罢黜政百治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两 新儒学 伦理观:
君权神体授系”,“天人合一”
汉
思想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的需要
经学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五 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三纲五常”的具伦有理进道步德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 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 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 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 含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 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儒家文化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深刻影响了其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知道儒家文化在16世纪开始经传教士的译介西传入欧;17世纪儒家文化的西传渐具规模,初步了解关于儒家文化圈的学术研究动态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基本了解儒家文化辐射东亚的过程,作为长时间存在的文化因素,儒家文化对东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理解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初步了解文化形态史学派的史学研究方法分析儒家文化西传的历史原因,初步掌握运用历史文献印证历史观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儒家文化的传播,懂得儒家文化在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远播西域,了解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家文化圈的形成难点:儒家文化传播的原因及现代意义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第二分册中“东亚文化圈”的相关内容,阐释儒家文化圈的含义。
2、辐射东亚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也称“儒家文化圈”传播途径: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传播原因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3、远播西方1、时间:16~18世纪2、代表人物及著作::①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学案)

第5课儒家文化的外传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基本史实,儒家文化的西传的事例以及对其影响2、史能与史识:①分析理解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②知道儒学的西传,明末以来对欧洲地区的影响。
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西方学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其大加赞赏,一是对传教士引入的儒学有误解的成分;二是崇尚理性、对抗神学的现实需要。
19世纪以后的西方思想家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评态度。
③对儒家文化的辩证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儒家文化的西传难点:如何辩证评价儒家文化?(注重方法论)【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儒家文化圈的概念二、儒学传播的途径三、儒学的西传★1、过程:始于__________;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___________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____________,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
2、实例:_________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__________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_________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_________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思考:16—18世纪,儒学西传,受到西方学者,特别是法国思想家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四、儒家文明与现代化日本、韩国、新加坡【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质量检测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生信条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2. “以下经典言论中,将“孝”引申为“忠”的是 ( )A、“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C、“君子之事亲孝,帮忠可移于君。
儒家文化的传播

传播原因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 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 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 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二、远播西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间:16-18世纪
• 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 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 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 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 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 的介绍。
材料二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 合发表宣言称:“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呼吁“如 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答案: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和人类 文明的进步,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肯定。
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 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 也称“儒家文化圈”。
传播途径:
• 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 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 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 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 格,可授予官职。
•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 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 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 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 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 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 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 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 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 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 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 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在越南
• 早在秦汉时期,儒学便随着汉字以及中国文化传入越南,并发挥影响力。 自10世纪至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提升。李朝的意 识形态是儒佛并行,以儒学作为确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持君臣关系和 统治秩序的思想政治理论,而以佛教作为麻痹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宗 教。陈朝是儒、佛两家发生变化的时期。陈朝前期诸帝崇奉佛教的同时, 也重视儒家学说对推进封建制度建设、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陈朝后期, 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 • 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治 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阮朝前期发展到极盛。黎朝统治者从 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确立了 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为完备的 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家和儒生士大 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法典和条例, 用行政手段推行。
儒学在朝鲜
• 高丽王朝开国初,虽把佛教推崇为国教,但高丽统治者也将 儒学作为‚齐家治国‛的学术而加以提倡。在官学教育中, 仍将儒学经典列为基本教材;后来在设立科举制度时,又将 儒学经义作为考试的常设科目。然而,佛教的泛滥,却不可 避免地冲击着儒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所以,从高丽 初期开始,儒学学者便开展起排佛扬儒的斗争。 • 儒学在李朝达到了顶峰,李氏王朝成了儒家王朝。李朝遵循 儒家经典,模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即 ‚家产制政体‛。儒学在李朝享有‚国教‛的地位,而朱子 学是主流,它被称为新儒学。朝鲜还实行长达千余年的科举 制,来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儒学在朝鲜
• 儒学传播过程:高句丽→百济→新罗 • 公元372年高句丽小兽林王(371—383年在位)曾正式设立‚太 学‛,模仿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她所推行的正是儒学教育。这从 以后高句丽迁都到平壤(427)的教育情况也可得到证明。 • 据文献记载,百济至晚在公元374年就已设置博通儒家经典的‚博 士‛职位。到六世纪前半期,百济还曾两次遣使到中国南朝求派儒 学专家前往该国。百济在历史上还曾是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中介。 •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地处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是三国之中接 受儒学最晚的国家。但至晚在五世纪初,儒学已传播到新罗。新罗 真兴王(540—575年在位)为了培养新罗青年的忠君爱国情操,创 立了在朝鲜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花郎道。花郎道把新罗古 有的文化传统与从中国传入的儒学、道教和佛教融合为一体,为新 罗青年的训练和修养提供了道德理想儒学的忠孝思想则处于主导地 位。正是这种忠孝思想的昂扬,为新罗人战胜高句丽和百济增强了 巨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
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文化热‛
对中国器物着迷的法王路易十四
法国油画《天文学家》,画 中人物均穿着中国服装。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 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哲学节在中国‛ 活动中,‚谁是最伟大的哲学家‛ 调查结果公布, 排名第一位的是柏拉图,孔子紧跟其后排在第二 位。
儒学在日本
一、传入:儒学东渡 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 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此后,中国 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 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 明进程。 二、早期日本儒学(飞鸟 、奈良、平安时代); 早起的日本儒学主要依附于佛教之下。从圣德太子 进行推古朝改革后,到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再 到大宝元年,制定《大宝律令》,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 学治国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采用的标志。
入法的法律制度。
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1.儒家学说与家族制度--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家国同构‛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制度。 儒家学说论证这种社会制度的合理,或是此制度的理论 说明。 2.儒家学说与君主政治--家族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为表里, 儒家学说被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 3.儒家学说与礼仪制度--实质就是身份等级制度,身份 等级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其维系主要依靠三 个层面:俗、礼、法,礼在其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4.儒家学说与道德教化--儒家极为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尤其是宋代以来,儒家学说重视道德说教的普及化、世 俗化。
儒学在日本
三、儒学全盛时期(德川幕府时代) 德川时代儒学受到空前推崇,潜移默化地渗入政治、法律、道 德、文学、哲学以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成为德川幕府社会意 识形态(武士道精神忠、勇、信、礼、义、廉、耻)的重要组 成部分。德川时期,统治者把儒家的纲常礼教应用于治世实践, 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而使日本社会文化进入成熟的时 代。 四、资本主义时代的日本儒学 到明治时期,日本的儒学总体上已经同中国本土儒学产生 了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学被改造为辅翼‚皇运‛的得力 助手。那些日本政治家们,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和西周等人, 宣扬的是儒学和武运的结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结合,孔 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神道与儒学糅合为一体。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考纲: 辐射东亚 远播西方
A A
回顾:儒家文化 一、在中国的传递:
春秋时孔子创立,战国时孟子、继承与初步发展;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新儒学体系。
西汉董仲舒大一统等的新儒学体系,变成了两汉经学; 影响:儒学坚固地成为官方哲学和主流意识;形
成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礼仪制度;道德教化;援礼
启蒙运动的‚儒耶同质‛ 1600年利玛窦来华,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利氏看 到中国以儒立国,主张精通儒家经典是必修功课,提倡以基督教义 附会儒学,创‚儒耶同质‛之说。1687年,汤若望、南怀仁、艾 儒略等160多位传教士到达中国,在给中国带来全新宗教、科学知 识的同时,也学习、吸收了中国文化。1688年,路易十四特派5 名‚法兰西学士院硕学大德‛的传教士士到北京,开创了中法文化 交流‚黄金30年‛的新阶段。‚儒耶同质‛理念,促使许多传教 士翻译中国的历史和哲学。17和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中国作品 达723种。其中,1662年郭纳爵出版的《中国科学提要》,是 《论语》和《大学》合译本;1672年,殷铎泽出版《中国政治道 德科学》,是《中庸》译本,15年后他又出版《中国哲人孔子》; 1711年,《中国六经》以拉丁文出版,乃《四书》新译。莱布尼 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受到此书影响。沃尔夫在哈雷大学演 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超过了所有别 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对现今越、朝、日的影响
三国仍保留不少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礼仪与风俗习惯
孔庙 孔林 孔府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 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 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 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 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 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 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 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 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1. 过程: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 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 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 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P24 2.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 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 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 (重点)。P24 3. 影响:欧洲掀起儒家文化热。启蒙思想家把孔子哲学作为理 性的组成部分等。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 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16——18世纪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 互相的,中学西渐中也有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 译《同文算指》,绘制《坤舆万国全图》;2.熊三拔与徐光启 合译《泰西水法》; 3.邓玉函口授,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 说》;4.徐光启与李之藻完成《崇祯历书》,传教士参与。
结论:历史上的儒家学说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 已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儒学作为一种历史文 化,毕竟与当今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多有抵牾(精华、 糟粕)。
【曲阜孔庙】
日本 孔庙
越南孔庙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韩国汉城挂牌。截至2006年3月,已有54 所孔子学院在3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预计未 来几年将达到100所以上。
在2004年曲阜孔庙第一次实现官方祭孔、2005 年全球30多个城市共同举行全球联合祭孔之后,今 天的祭孔大典已经由原来的一项文化旅游活动发展 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国之大典‛。
4.传播的影响 政体——儒学核心的君主政治; 思想伦理——儒家礼仪制度;
文化——儒学为内容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
习俗——尊孔祭孔,文庙
对19世纪以前的越、朝、日的影响
逐渐成为其居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三国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二、在东亚的传播A
1. 儒家文化圈的概念: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 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 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 圈‛。P22 2. 辐射时间:越南BC3C(秦)、朝鲜1C前后(东汉)、日本
6C初(南北朝)
3. 儒学传播的途径:①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 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 授儒学;②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 大典;③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 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 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