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汇率基础理论】外汇——指外国货币或心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即期汇率——指目前市场上两种货币的比价,用于外汇的现货买卖。
远期汇率——指当前约定,在将来某一时刻交割外汇所用的两种货币比价,用于外汇远期交易和期货买卖。
固定汇率——指本国货币当局公布的,并用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维持其不变的货币与某种外国参照货币(或贵金属)之间的固定比价。
浮动汇率——指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本国货币当局不加干预的货币比价。
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有效汇率——是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
一价定律——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可贸易品价格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即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直接标价法——固定外国货币的数量,以本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间接标价法——固定本国货币的数量,以外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的价格。
套补的利率平价——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大约等于两种货币的利率差。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升水;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贴水。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升值;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贬值。
汇率超调——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经常账户——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国际收支:指一国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体现的是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是货币的、流量的、事后的概念。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将国际收支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和特定账户分类原则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
它可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错误和遗漏项目三大类。
自主性交易:亦称事前交易,是指交易当事人自主地为某项动机而进行的交易。
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自主性交易发生逆差或顺差,需要用补偿性交易来弥补。
它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时间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静态失衡和动态失衡;根据国际收支的内容,可分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根据国际收支失衡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可分为实际失衡和潜在失衡。
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即期汇率:指外汇买卖的双方在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手续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指外汇买卖的双方事先约定,据以在未来约定的期限办理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基本汇率:在制定汇率时,选择某一货币为关键货币,并制订出本币对关键货币的汇率,它是确定本币与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的基础。
套算汇率:指两种货币通过各自对第三种货币的汇率而算得的汇率。
即期外汇交易:指买卖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交割的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根据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日期按约定的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固定汇率制:指本币对外币规定有货币平价,现实汇率受货币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指本币对外币不规定货币平价,也不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现实汇率不受平价制约,而是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的汇率制度。
外汇管制的收益:保护本国产业,维持币值稳定或使汇率的变动朝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方向发展,防止资本的大量涌入或外逃,便于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意图。
国际金融 名词解释(single)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
外汇倾销:人为使货币贬值幅度引起的物价下跌超过通胀使物价上涨的程度,引起出口增加的情况叫外汇倾销。
金融: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及与此相联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即资金的融通国际收支(狭义):外汇收支,即一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同其他国家立即以货币结清的各种到期收付的差额。
国际收支(广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往来所发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自然人居民:指那些在本国居住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个人,但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一律是所在国的非居民。
法人居民:指在本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级政府机构、非盈利团体和企业。
交换: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
转移: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但是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移居: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的行为。
其他依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直接投资收益的再投资。
国际借贷:也被称作国际投资状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汇总。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的会计报表。
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价格,卖方只负责在规定的港口和期限内把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由此形成的价格。
CIF(Cost, Insurance & Freight):成本加运费和保险费价格,是指以卖方负责将货物装上船只+运费、保险费的价格。
转移收支/单方面转移:是指单方面、无对等的经济交易,即一个经济体的居民向另一个经济体的居民无偿提供实际资源和金融资产。
资本和金融帐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直接投资:投资者在国外开设企业或购买国外企业一定比例以上的股票并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80、转让信用证:是指开正好授权通知行,可根据受益人的要求,将信用证的部分或全部权利转让他人,即第二受益人信用证,转让以一次为限。
81、循环信用证:是指信用证金额被部分或全部用完后,仍可恢复到原来金额,再继续循环使用的信用证。
32、货币的措施叫做货币的法定贬值。
33、货币的法定升值:是指个别通货膨胀较轻,国际收支在一定有顺差的国家在其他国家的压力下,用法令的形式规定提高本国货币的含金量,降低外汇汇率的措施。
34、国际储备:一般是指各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那部分流动资产。
73、付款交单:是指被委托的代收行必须在付款人付清贷款后,才将货运跟单移交给进出口商的一种结算方式。
74、承兑交单:是指被委托的代收行在付款人对远期汇票做出承兑后,即将货运单据移交给进口商,等到汇票到期后,再由进出口商履行付款义务。
75、信用证:是进口方银行应进口商的请求,对出口商开出的,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付款的书面承诺。
53、票据:是由出票人签发的,无条件的约定自己或要求他人支付一定金额,并景背书可以转让的支付凭证。
54、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要求付款人即期或于指定到期日,向收款人或其指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支付命令。
55、票据行为:就是以承担票据上的债务为目的所作的必要形式的法律行为。
56、背书:就是汇票的收款人或持票人将转让汇票权利的意志表达在汇票背面上的一种票据行为。
19、升水:当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时,称为升水。
20、基本(础)汇率:是指一国所指定的本国货币与基准货币之间的汇率。
21、套算(交叉)汇率:是指在基础汇率的基础上套算出的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国际金融 名词解释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1.外汇〔广义静态〕:广义静态外汇是指一国拥有的外币资产。
具体而言,外汇是指外币以及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2.外汇〔狭义静态〕:狭义静态外汇是国际支付的手段。
具体地讲,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直截了当用于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支付手段。
3.自由外汇:自由外汇又称自由兑换外汇、多边外汇,是指不需要外汇治理当局批准,就能够自由兑换成其它货币,或者向第三者办理支付的外国货币及支付凭证。
4.即期外汇:即期外汇又称为现汇,是指外汇买卖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
5.远期外汇:远期外汇又称为期汇,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按照约定在今后某一时刻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
6.汇率:汇率确实是根基外汇的价格,也喊做外汇行市或兑换率,它是将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讲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也能够讲是两国货币进行兑换的比率。
7.全然汇率:全然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基准货币之间的汇率,又称根底汇率、中心汇率或要害汇率。
8.即期汇率:即期汇率又称现汇汇率,是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手续所使用的外汇汇率。
9.实际汇率:实际汇率又称真实汇率,是用两国价格水平、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
10.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被称为铸币平价。
铸币平价是金币本位制度时期的汇率决定根底。
11.法定平价: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确实是根基法定平价。
法定平价是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根底。
12.国际收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其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13.国际借贷:指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债权〔或资产〕与对外债务的总和。
14.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全然也是最重要的账户,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
常账户又包括物资、效劳、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子工程。
15.资本和金融账户: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流淌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它包括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两项。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马-勒条件:p179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认为,即在不考虑供给弹性的情况下,当一国的出口需求弹性+进口需求弹性>1时,本币贬值才会改善本国的贸易收支。
套算汇率:是在基础汇率的基础上套算出来的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
是指两种货币都通过各自对第三国的汇率算出来的汇率。
世界外汇市场只公布按美元标价计算的外汇汇率,不能直接反映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要换算出其他各种货币的汇率,就要用各种货币对美元汇率进行套算。
一个国家制订出基本汇率后,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可以按基本汇率会算出来。
普通提款权:又叫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成立时各成员国缴纳的会费,并由其管理,是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
储备头寸(reserve position)是指一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储备部分提款权余额,再加上向基金组织提供的可兑换货币贷款余额。
储备头寸是一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其数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该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缴的份额,会员国可使用的最高限额为份额的125% ,最低为0 。
折算风险:p287折算风险(Conversion Risk)。
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
是指企业把外币余额折算为本国货币时,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会计帐簿上的有关项目发生变动的风险。
它是汇率风险的一种。
其汇率的变动将对企业产生影响。
一般是指跨国企业在编制母公同与境外子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所引致不同币种的相互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引起企业合并报表账而价值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J曲线效应:p180本币贬值后,贸易收支改善的时间滞后性,用图形来描述就像英文字母“J”,所以,时滞现象又叫做“J曲线效应”。
基本汇率:p19是本国货币与国际上某一关键货币的兑换比率。
所谓关键货币就是指在本国的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国际储备中占比重最大、可以自由兑换,并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某一外国货币,如美元。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1.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
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2.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3.汇率目标区:汇率目标区(exchange target zone)是指政府设定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中心汇率并规定汇率上下浮动幅度的一种汇率制度。
4.冲销式外汇干预:在国际金融领域,冲销式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它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它是指中央银行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国外和国内资产交易,以抵消外汇干预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
对外汇干预进行冲销和不进行冲销的影响有以下四种:当中央银行购入国外资产,但不进行冲销时,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和国内货币供给同时增加,中央银行的国内资产不变;当中央银行购入国外资产,并进行冲销时,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增加,国内资产减少,国内货币供给不变。
当中央银行出售外汇,但不进行冲销时,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和国内货币供给同时减少,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不变;当中央银行出售外汇,并进行冲销时,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减少,国内资产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不变。
5.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6.欧洲货币市场: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货币市场是指非居民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又可以称为离岸金融市场。
如存在伦敦银行的美国美元,从德国银行贷款美元等。
最早的欧洲货币市场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1957年,因为东西方冷战,前苏联政府因为害怕美国冻结其在美国的美元储备而将它们调往欧洲,存入伦敦,由此导致了欧洲美元的产生。
国际金融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国际收支:它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记录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居民与世界其他国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贸易往来。
除了外汇收支以外,还包括没有外汇收支的交易,如清算支付协定下的记账易货贸易、补偿贸易、政府援助、赠与等。
同时,还包括资本的输入、输出等广泛的内容。
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经常存在不平衡,即出现不同程度的顺差或逆差。
主要指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
外汇: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是指国际债权债务的清算活动,以及货币在各国间的流动。
【动态定义】静态的外汇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或者说,国际间为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汇兑活动所凭借的手段和工具。
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可偿性,必须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广义的外汇概念】指一国拥有的一切以外币表示的资产。
【IMF定义】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我国定义】*国外货币,包括铸币、钞票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特别提款权。
*其它外汇资金。
远期交易:指买卖双方通过签定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某个时期进行实物商品或金融产品(标的资产)交易的交易方式。
远期合同交易可以稳定买卖双方之间的供需关系,避免了现货交易的不确定性(实质上交易双方都按照预期锁定了预期价格与供求时间)。
缺点:远期合同交易是双方的私人非标准化协议,并且是不容易流通的工具。
远期合同的倒卖逐渐导致了原始意义上期货交易产生。
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
(公认性:普遍接受。
流动性:自由兑换、买卖。
稳定性:价值相对稳定。
适应性:数量和性质适应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储备货币分散化:储备货币由单一的美元向多种货币分散的状况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羊群效应:某些有影响的国际资金的突然行动,会带来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纷纷效仿,从而很容易对经济形成严重冲击。
某些投资机构就利用了国际资金流动的这一特点,有意识通过散布某些信息而诱发市场恐慌情绪,通过从众心理来实现其意图。
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如果居民要维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标准,那么势必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吸收支出,也就是说,贬值可能增加自主性吸收支出。
预期自致性货币危机: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这种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独特的运动规律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市场投机者的贬值预期心理造成的。
这种投机预期可以完全与经济基本面无关,只要它的幅度足够大,就可以通过利率变动最终迫使政府放弃平价,从而使这一预期得到实现。
蔓延性货币危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极易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种由其他国家爆发的货币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货币危机被称为“蔓延性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最容易传播到以下三类国家:第一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或者是出口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第二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存在着较为相近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尤其是存在潜在的经济问题的国家;第三类是过分依赖于国外资金流入的国家。
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商品,套利活动将使它的地区间价格差异保持在叫嚣范围内。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我们将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称为“一价定律”。
弱(相对)购买力平价:对绝对购买力平价假定的放松而得出的,它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同时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权数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较为稳定的偏离。
三元悖论(克鲁格曼三角):如果将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三个独立的目标,那么经济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而必然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因市定价: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定价理论,如果垄断厂商能够对市场进行分割,那么会根据这些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来确定不同的价格。
沉淀成本:如果一个出口商为了进入一国市场已经付出了很多成本,并且这些成本是难以收回的,即沉淀成本较高,那么在汇率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出口商会尽量通过内部消化而避免调整在出口国的价格,以防止由于调价失去市场份额而使得先期投入的成本付诸流水。
汇率移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汇率变动引起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幅度。
荷兰病:当本国发现矿产资源时,由于矿产开采后可以直接出口,因此可贸易部门的产出提高了,在矿产产出上升的同时,原有可贸易品部门的制造业产出将出现一定下降,这主要是本国货币升值带来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下降引起的,矿产的出口越多,制造业的产出下降就越大,因此,自然资源的发现往往将通过本币升值而损害本国原有的制造业部门。
在20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由此带来的贸易顺差与货币升值,使得荷兰的制造业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
贬值税效应:货币贬值后,对同样数量的进口品的支出将上升,这就会导致对本国产品需求的下降,这实际上是货币贬值加在社会总需求上的一种赋税,称为“贬值税”。
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非冲销式干预(unsterilized intervention):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它引起了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熨平每日波动型干预(smoothing out daily fluctuation):指政府在汇率日常变动时在高价卖出,低价买进,以使汇率变动的波幅缩小的干预形式。
砥柱中流型干预(逆向型干预)(leaning against the wind):指政府在面临突然因素造成的汇率单方向大幅度波动时,采取反向交易的形式以维护外汇市场稳定的干预形式。
非官方盯住型干预(unofficial pegging):指政府单方面非公开地确定所要实现的汇率水平及变动范围,在市场汇率变动与之不符时就入市干预的干预形式。
资产调整效应: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时,是通过外汇市场交易来改变各种金融资产的供给需求状况,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及组成比例,从而对在资产市场上确定的汇率产生影响。
信号效应: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时,是通过干预行动本身向市场上发出信号,表明政府的态度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实现汇率相应调整的目的。
货币操纵问题(currency manipulation):如果一国有意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特定的汇率高估或者低估的目的。
棘轮效应(不对称效应):浮动汇率制下存在通货膨胀的传递问题,并且这一传递具有不对称性,当本币汇率贬值时,进口成本上升,物价上升;当本币升值时,进口成本则因为价格刚性而不容易下降或者下降不足,其净效应便是物价的上涨。
贬值国家的物价上升幅度要超过升值国家物价下降的幅度,其净效应就是世界物价水平的上升。
蜜月效应:汇率目标区制下,汇率围绕着中心汇率而上下变动,当离开中心汇率至一定程度后便会自发相之趋近,这一情形宛如热恋中的情侣暂时分离一段时间后便会尽可能地抗拒进一步的分离、急于寻求重新相聚。
离婚效应:由于经济基本面向某一方向的变动程度很大并且已表现为长期的趋势,市场交易者普遍预期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将作较大幅度的调整,此时汇率目标区不再具有可信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心汇率的投机发生,市场汇率变动将不再自动倾向于中心汇率,相反,此时的汇率变动非常剧烈,而且一般超过了浮动汇率制下的正常汇率变动程度。
货币局制: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交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
后备规则:在货币局制下,对储备货币的创造来源作了严格的法律限制,货币局只有在拥有外国货币作为后备时才可以发行货币。
稳定性投机(stabilizing speculation):因为投机者只有在汇率低于均衡水平时买入,在汇率高于均衡水平时卖出,才能持续获利。
当投机者采取这一投机策略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是稳定性的,倾向于降低市场价格的波幅。
非稳定性投机(destabilizing speculation):浮动汇率制度下盛行的,因为市场投机者的心理往往是非理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羊群效应,交易者往往在价格上涨时争相买进,价格下跌时纷纷卖出,结果是扩大而不是缩小了市场价格的波幅,并且实力较强的投机者还会故意制造价格的大幅波动以从中获利。
寻租行为(rent seeking):从全社会来看,存在着一笔可以利用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而赚取的收入,称为经济租金,存在着经济租金就必然存在着谋求将这一经济租金转化为自己收入的活动。
无谓损失(dead weight loss):在现有的外汇交易数量上,外汇需求超过外汇供给,意味着外汇作为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高于边际成本,这显然不是均衡情况,从经济意义上讲,这意味着许多交易者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入外汇,以获得进口商品而带来效用满足,如果提高外汇价格就能实现这一部分效用,从而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
资本逃避(capital flight):指由于恐惧、怀疑或为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他国家的异常流动。
、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者本国货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部或者部分地替代本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
结构性失衡: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第一层的含义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第二层含义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单一,其产品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二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货币性失衡:指一定汇率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相机性协调(discretion-based coordination):指根据经济面临的具体条件,在不存在规定各国应采取何种措施的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各国间的协商确定针对某一特定情况各国应该采用的政策组合,优点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的条件就更为广泛的问题进行协调,而缺点在于可行性与可信性差。
规则性协调(rule-based coordination):指通过制定出明确规则来指导各国采取政策措施进行协调的协调方式,优点在于决策过程清洗,政策协调可以在长期内稳定进行,可信性高。
托宾税:托宾提议往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抛些沙子,首次提出对现货外汇交易课征全球统一的交易税,但由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协商执行问题,因此都远未实现。
特里芬两难:在布雷顿森里体系下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美国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兑换,这要求美国控制美元向境外输出;而其他国家的外部均衡目标体现为尽可能地积累美元储备,这就要求美元大量向境外输出。
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美元的这种两难,称为特里芬两难。
悬突额:流出的美元超过美国黄金储备的余额,是衡量和预测美元危机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贷款条件性(conditionality):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时附加了相应的条件,其目的是使贷款与可维持的国际收支前景及还款前景相结合,保证贷款的使用不损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的流动性,并有助于调整受贷国的经济状况。
货币效率收益(monetary efficiency gain):一国加入一个实行固定汇率安排的通货区获得的在浮动汇率安排下各种不确定性、混乱、计算及交易成本的节约。
经济稳定性损失(economic stability):一国在加入通货区时,必须放弃其运用汇率工具和货币政策实现稳定国内产出和就业目标的一部分自主权,这种因固定汇率安排而产生的不稳定性被称为经济稳定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