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前方》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乡关何处 前方课件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乡关何处 前方课件 苏教版必修1
“虚”与“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是 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 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 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所 谓虚实结合,就是虚题要实写,实题要虚写,即由 实写虚,由虚写实。
①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首先要 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和理念,然后 再从它们入手,发掘或选出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 的叙述或描写表达出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 感悟。
(4)一向沉默寡言的人,几杯酒下肚,也 会谈笑风生,如.痴.如.醉.,将所有的苦闷烦恼都 忘掉。( )
解析:(1)在现代汉语中,用于与时间相关 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日、度假、光阴 虚度;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渡”, 如渡河、渡口、渡过难关。(注意:“渡过难关” 是个特殊的情况,这是一种比喻性的用法,其中 的“难关”比喻前进道路上的急流险滩,一片充 满艰险的水域,所以写作“渡”。应当注意,这 种用法不能类推。)改为“渡过”。(2)通过“修
(2)多音字
①簸 颠 簸簸 箕 ③纶 经纶纶巾
答案:①bǒ bò

②吭
吭声 引吭高歌



④抹
涂抹 抹布

②kēng háng ③lún ɡuān
④mǒ mā
2.字形辨认
⑴弋戈

⑵撼 憾
徙 ⑷徒
2.背景解读 作家曹文轩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 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 人生的思考,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
3.文学常识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由摄影 和文字构成。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 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 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珍爱生命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我与地坛/史铁生/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后的常青藤叶/[美]欧亨利/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0最新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8页 0070页 0072页 0113页 0115页 0117页 0119页 0199页 0201页 0256页 0258页 0299页 0340页 0342页 0383页 0424页
珍爱生命 最后的常青藤叶/[美]欧亨利/ 鸟啼/[美]劳伦斯/ 写作指导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 图片两组 写作实践 六国论/苏洵/ 念怒娇赤壁怀古/苏轼/ 落日/朱启平/ 写作指导 准确、及时与便捷 慢慢走,欣赏啊 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亡人逸事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写作指导 看好处,说门道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珍爱生命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我与地坛/史铁生/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最后的常课本课 件【全册】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8页 0070页 0136页 0194页 0251页 0287页 0296页 0384页 0457页 0474页 0500页 0526页 0638页 0640页 0676页 0718页
珍爱生命 最后的常青藤叶/[美]欧亨利/ 鸟啼/[美]劳伦斯/ 写作指导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和平的祈祷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 图片两组 写作实践 六国论/苏洵/ 念怒娇赤壁怀古/苏轼/ 落日/朱启平/ 写作指导 准确、及时与便捷 慢慢走,欣赏啊 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 *亡人逸事 *边城(节选)/沈从文/ 写作指导 看好处,说门道

苏教必修一《前方》主旨探微

苏教必修一《前方》主旨探微

于细微处明主旨——《前方》主旨探微及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参指瑕江苏省溧水县高级中学语文组陈军《前方》是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它揭示了人在生命旅途中精神漂泊无依、无处可托的尴尬与痛苦,极富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色彩。

江苏教育出版社在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选择了这篇作品。

其意在让高中学生把对乡愁具体可感的简单理解上升到乡愁的另一个理解层面——精神家园。

应该说,这种编排是有益于学生的精神成长的,也是非常符合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的。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教材的编辑校对中出现了一个小的错误,而必修一教参的编写者对于《前方》一课的理解也值得我们商榷。

笔者不揣冒昧,将自己的一点思考写出来,愿意和大家共同讨论。

在《前方》一文中,曹文轩先生从一幅照片起笔,用文学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造成这苦旅的原因在于人一直在追求一种精神的归宿而不可得。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为外面的精彩和内心的欲望主动或被动地驱动着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停地往前走,而人欲壑难填的本性决定了他的痛苦——目标又目标,欲望又欲望,他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另一方面,人在向前走的同时,又对身后的人和事割舍不断,“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但虽恋恋不舍却再也无法拥有。

于是,前视茫茫,后顾空空,苦海无边,回头无岸,这两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人在旅途上的尴尬与痛苦,像一个孤魂野鬼到处飘荡,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人的悲剧肇因所在正在于此。

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编写者这样写道:“……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第98页)然而我们对文本仔细阅读和研究后发现:实际上,这三条理由中,后两条是对前一条悲剧肇因(即人对过去恋恋不舍却又无法再拥有)的解释说明,编写者把造成人生悲剧的一个原因割裂开来,而又遗漏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的悲剧肇因——人在旅途上欲壑难填旋踵难止因而永远到达不了精神的栖息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3.4 《前方 》课件(共21张PPT)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3.4 《前方 》课件(共21张PPT)PPT课件

6 、太多的自问,太多的自我约束,常常使自己的脑子又涨又大。 4 、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 3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4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7 、意志坚强的人,他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富含正能量的高考经典励志语录精选
15.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1.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4 、拼搏高考,今生无悔;越过高三,追求卓越! 10. 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22.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2. 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8. 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7 、意志坚强的人,他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7. 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16 、微笑可以减轻紧张的情绪和压力,不管面对多么愤怒或者冲动得人,只要微笑示之,都能坦然以对,微笑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别 人心灵的窗户,传递心灵的善意,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瞒天过海;冲动是魔鬼,只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相对而笑,一切都能化干戈为 玉帛。
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热爱生命》
最美的景致是在远方,还是在家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 轼
作业:课外阅读
1、周国平 《没有目的地的旅行》 2、余 华 《十八岁的旅行》
14 、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别人的赐予。 5 、没有人会关心你付出过多少努力,撑得累不累,摔得痛不痛,他们只会看你最后站在什么位置,然后羡慕或鄙夷。 11 、一个人只要有梦想,生命就有了依托;一个人只有不懈地追逐着梦想,活着才觉得意义深远,趣味无穷,也才能将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3.4 《前方》 课件(共23张PPT)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件:3.4 《前方》 课件(共23张PPT)
--刘浪《心的漂泊》
探讨课文主旨:
•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琅琅背诵“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确,正如作者所 言:“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 思乡之情的。”而曹文轩却强调“人有克 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离家和归家之间 到底是什么关系?
解析:
• 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一处最温暖美好的地 方,她的名字叫“家”。离家与归家是人 生道路的两端,我们常常在家的目送下出 发,最终又想回到家的怀抱。离家的路, 往往是为了一个永远的家而不得不走的路。 在离家与归家的进进出出之中,若能寻找 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之处,那 么人生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解题:
“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仅是空间上的概念的“外面 的世界”,还是指追求和理想。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阅读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从摄影画面起笔,展开联想---“他们 正在路上”从而引出下文(引出文眼句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7段)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 叙述和分析 ,重点分析原因.
《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
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 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 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 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 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 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 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 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 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 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 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 中.
• 2.用崔灏的事例作用是什么?
证明人生的悲剧性实质,形象写出他无法寻 找家园的伤感,也是所有飘泊旅人的普遍感 受.
前 方 到 还底 是是 无家 边 的 旷 野 呢 ?

高一语文第三专题检测课件 苏教版 必修一

高一语文第三专题检测课件 苏教版 必修一

• 二、(此题与第四大题选做一题)(16分,每 、(此题与第四大题选做一题)( 分 此题与第四大题选做一题)( 小题4分 小题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 后赤壁赋 苏轼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 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 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日: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 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 归而谋诸妇。 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 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B[妄自菲薄:与“自己”重复。 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 自己”重复。 面目全非:多含贬义。 面目全非:多含贬义。 安土重迁:指在一地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安土重迁:指在一地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D
– A.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 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 B. 这无尽的书籍世界对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都会 是不同的样子, 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 到他自己。 到他自己。 – C.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 人的悲剧性实质, 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 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 浪时, 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 家园和家乡。 家、家园和家乡。 – D.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 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惟一 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 永远不变的方向。 永远不变的方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前方》 课件 (24张PPT)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前方》 课件 (24张PPT)
——孙犁《老家》
讨论交流
作者揭示了人生悲剧性的实质,是否 暗示我们视人生为畏途,不必作徒劳 无益的追求?
延伸拓展
西西弗斯受到宙斯的刁难,要他将一块山
底下的大石头推到山顶,西西弗斯听从了宙斯
命令,可是,当他费了很大的力气将这块石头
推到山顶的时候,到了夜里这块石头又会自动
滚落下来。于是第二天,西西弗斯照样得再来
琦君
“……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 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 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 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 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 ‘心远地自偏了’。”
畅所欲言
纷纷扰扰的世界,独自闯荡的苦辛, 你将如何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努力而自知,每天从食堂吃饭后,他总是习惯性地回到办公室看厚厚的专业书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他的身上有九零后少见的沉稳。同事们恭喜他,大多看 到了他的前程似锦,却很少有人懂得他曾经付出过什么。就像说的:“如果这世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已。” 而他的奇迹,是努力给了挑选的机会。伊索寓言中,饥饿的狐狸想找一些可口的食物,但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它说,这只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 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一如很多人不甘平庸,却又大多安于现状,大多原因是不知该如何改变。看时,每个人都能从角色中看到自已。高冷孤独的安 迪,独立纠结的樊胜美,乐观自强的邱莹莹,文静内敛的关睢尔,古怪精灵的曲筱绡。她们努力地在城市里打拼,拥有幸或不幸。但她依然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无论什么事她都 有最准确的判断和认知;樊胜美虽然虚荣自私,但她努力做一个好HR,换了新工作后也是拼命争取业绩;小蚯蚓虽没有高学历,却为了多卖几包咖啡绞尽脑汁;关睢尔每一次出镜 几乎都是在房间里戴着耳机听课,处理文件;就连那个嬉皮的曲筱潇也会在新年之际为了一单生意飞到境外……其实她们有很多路可以走:嫁人,啃老,安于现状。但每个人都像 个负重的蜗牛一样缓缓前行,为了心中那丁点儿理想拼命努力。今天的努力或许不能决定明天的未来,但至少可以为明天积累,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厚积薄发和大器晚成?身边经常 有人抱怨生活不幸福,上司太刁,同事太蛮,公司格局又不大,但却不想改变。还说:“改变干嘛?这个年龄了谁还能再看书考试,混一天是一天吧。”一个“混”字就解释了他 的生活态度。前几天我联系一位朋友,质问为什么好久不联系我?她说自已每天累的像一条狗,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笑:“如果不努力我就活得像一条狗了。”恩,新换的上 司,海归,虽然她有了磨合几任领导的经验,但这个给她带来了压力。她的英语不好,有时批阅文件全是大段大段的英文,她心里很怄火,埋怨好好的中国人,出了几天国门弄得 自己像个洋鬼子似的。上司也不舒服,流露出了嫌弃她的意思,甚至在一次交待完工作后建议她是否要调一个合适的部门?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想着自己怎么也算是老员工,由她 羞辱?两个人很不愉快。但她有一股子倔劲,不服输,将近40岁的人了,开始拿出发狠的学习态度,报了个英语培训班。回家后捧着英文书死啃,每天要求上中学的女儿和自己英 语对话,连看电影也是英文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力渐渐能跟得上上司的语速,并流利回复,又拿出漂亮的英文版方案,新上司看她的眼光也从挑剔变柔和,某天悄悄放了 几本英文书在她桌上,心里突然发现上司并没那么讨厌。心态好了,她才发现新上司的优秀,自从她来了后,部门业绩翻了又翻,奖金也拿到手软,自己也感觉痛快。她说:这个 社会很功利,但也很公平。别人的傲慢一定有理由,如果想和平共处,需要同等的段位,而这个段位,自己可能需要更多精力,但唯有不断付出,才有可能和优秀的人比肩而立。 人为什么要努力?一位长者告诉我:“适者生存。”这个社会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虽然也有潜规则,有套路和看不见的沟沟坎坎,但一直努力的人总会守得云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 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 质意义上“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 家”,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 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自己越来越思念家乡,越来越 尊重家乡,然而却不愿再回去,回 家乡去住,是不可能了。一是家园 已经没有亲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认 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 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 有什么意思。
前方
曹文轩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 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 园》、《红葫芦》、《蔷薇 谷》、《追随永恒》、《三角 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的草》获第三 届宋庆龄文学奖
《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 编成电影
摄影散文:
人似乎永远在寻觅,永远在流浪,永远无法 到达理想的彼岸,永远找不到精神的归宿,其 中的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 。
(2)人的悲剧性实质---11节
三重悲剧:(找出文中的原句)
1、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 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 家园和家乡。 2、人无法还家
3、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 觉之中。
• 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 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 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 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 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 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正是 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
文本知识介绍:本文的写作方法
• 1:联想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 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 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 联想和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艺 术感染力。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 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 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 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 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 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 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被 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成为 呆板的文字解说,应该有新 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 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汪国真
重点字词
迁徙()
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颠簸()
惶惑( ) 温馨() 惦念( ) 崔颢( )
扫清字词障碍:
迁徙(xǐ)
袭击(xí)
按捺不住(nà)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惑(huáng) 温馨(xīn) 惦念(diàn) 崔颢(hào)
解读课文
• 1、第一节
• 从摄影画面起笔,提出疑问:“他 们去哪儿?” “归家还是远行?” 从而引出下文。
• 2:反弹琵琶 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说 的是归家,是思乡。本文讲的是是离家, 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走向前方,惦念着家园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拥挤的车厢,颠簸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而 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身体的辛苦。
“如果 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 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为什么这样说?人生实质上是 一场苦旅,“实质上”这几个字可不可以去掉?文章有 什么根据
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 对离家的思考
2、 接下来,看2—7自然段,自 由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请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 (1)如同动物一样,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 习性。
• (2)外面世界的诱惑。
• (3)出于无奈,பைடு நூலகம்不得不离家。
• (4)前方的召唤。 “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
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3、人类离家后,他们的旅途愉 快吗?带着这一问题,默读8—11节。
• 不愉快
• “人生实质上是场苦旅”
(1)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默读 第10节,找出原文中的句子或关键 词来回答。
•皮肉之苦:
• 拥挤不堪 坑洼不
平 颠簸

歪西倒
• 惶惑 茫然
• 不安 无奈 焦躁不
宁 索然无味
——孙犁 《老家》
研读感悟
前文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 家的欲望”,后文却阐述了人的三重 悲剧:到处流浪,惦念家乡;无法还 家;还家无家;这里又在讲归家的问 题,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 底有什么关系呢?
• 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 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 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 神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