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有利时机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 制定《对华政策纲领》。
1936年,日本五相会议 通过了《国策基准》。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促成

转 折 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 战
实现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以及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 地位
国民党阵亡少将: 高志航、姚中英、司徒非、 邹绍孟、赵渭滨、范庭兰、 刘桂五、黄启东、付忠贵、 林英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佟麟阁将军
佟麟阁 (1892-1937) ,河北高 阳人。 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喜 峰口抗战。同年筹组察哈尔抗 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 理察哈尔省主席。后任国民政 府第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 日在南苑抗战中阵亡。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自考 近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自考 近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 北效柳条湖村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 突然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进攻,9月19日 占领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 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仅三个月时间东北三省在不抵抗主义断送下,沦于敌手, 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1940年6月,日军占领宜昌,威胁重庆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和云南西部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 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军于 1938年 10 月占领广州、武汉后,被迫停止正面战 场的战略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 针下,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 和“以战养战”策略。
杨靖宇
赵尚志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公推杨靖宇为总司令,赵尚志为副总司 令。
2.共产党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 抗日同盟军”。盟军中有大量的共产党员,约300人。 (2)和十九路军签订 《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 反日反蒋的福建事变。
3文教上: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 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推行奴化教 育和愚民政策。
目的:消磨、摧残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 识和反抗意志,实 现其同化政策。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进行奴化教育,强制推行殖民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 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 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 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 美元。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目的: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 庸经济。
2021/6/16
15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目的: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 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日本侵略者按照“以 华制华”政策和“思 想战”的方针,在其 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 教育,企图以此泯灭 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和反抗精神、达到维 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对于国民党政府 对于日本占领区 政治诱降为主、 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军事打击为辅 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对于敌后根据地 逐步将主要兵力用 于对共产党领导的 敌后抗日根据地 进行“扫荡”
2021/6/16
9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的妥协退 让政策及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 采取的对日姑息纵容政策,使得日本 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
2021/6/16
长沙“文夕大火”
7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
伪“满洲国”执政就职典 礼
2021/6/16
10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021/6/16
视频:南京大屠杀
11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Biblioteka 的侵略战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总结首先,本章介绍了近代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

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工业的制造。

其次,本章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名义法律制度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此外,外交和贸易方面的开放政策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第三,本章探讨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

中国的现代思潮主要有君主立宪思潮、民主和科学思潮、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些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崩塌和现代理念的涌现。

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和对中国社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本章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动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暴露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陷入深重困境,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的社会现实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而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寻求自救和自强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提供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潮发展的系统概述。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现代工商业经济转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从古老的思想文化体系向现代的思潮和思想转型。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埋下了伏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打乱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共两党配合得较好的战役,八路军 取得平型关、雁门关战役和袭击阳明 堡机场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 重大胜利 武汉、广州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9月--10月
1938年4月--5月 1938年6月--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赵登禹1933年喜峰口抗战有功,晋升为二 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7月下旬,被任命为二 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28日,在奉命转 移时,遭日军截击而牺牲。31日国民政府追赠 为陆军上将。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平津作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1937年7月 1937年8月--11月
1931年9月18日夜,依据石原莞尔的策 划,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 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 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 坂垣征四郎:号称“陆军 之花”。1929年任关东 军高级参谋,长期从事 侵华活动。1948年被判 决为甲级战犯,处以绞 刑。
1931年9月18日夜, 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 地——北大营。
正面战场
形势恶化

政治诱降 枣宜 豫湘桂
陆 交 通 线


积极反共 “溶共、防共、 消极抗战 限共、反共”
四大家族垄断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
独裁统治的加强:保甲制度、特务统治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日本的 “诱降” 政策 国民党 的反共 立场
转向 反动
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
“五届五中全会”
“溶共、防共、限 共、反共”
消极抗战 分裂 投降 退步 积极反共
独裁 掠夺 垄断
抢夺 果实 果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板垣征四郎:“打开我们目前经济困难局面的
根本政策,不外乎向外发展。”
二、灭亡中国的计划实施
九· 一八事变 一· 二八事变 伪满洲国建立 策动华北自治
七七事变
1921年10月27日“巴登巴登集团”
• • • • • • • • • • • 永田铁山 小畑敏四郎 冈村宁次 东条英机 梅津美治郎 山下奉文 中村小太郎 松井石根 中岛今朝吾 下村定 矶谷廉介 • • • • • • • • • • • 日本陆军军务部长 陆军大学校长 侵华日军总司令 日本头号战犯、第40任首相 日军总参谋长 日军菲律宾总司令 日本陆相 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司令官 第十六师团长(南京大屠杀) 华北方面司令官、陆相 第十师团长(台儿庄战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钓鱼岛问题
中国的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日本的和平与繁荣是在 战争牺牲者的基础上实 现的。我参拜是为了祈 求日本的和平与繁荣… 每个国家都要尊重自己 国家的历史、传统和习 惯,对此我不想再说三 道四。 ——小泉纯一郎
历史教科书争议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征服支那必先征 服满蒙。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国 民 党 正 面 战 场
1937年7月-1938年10月:战略防御阶段
1938年10月-1945年9月:战略相持阶段
一、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 失守:战略防御阶段。这一时期国民党 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 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一系列大 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日本侵略军 进行英勇的抵抗。
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
客观原因:敌我力量对比,日本占优势。
工业总产值日本是中国的4.4倍(60亿美元对13.6亿美元)

中国近代史纲要2021版第六章习题及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2021版第六章习题及知识点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重要知识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毛泽东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二大B.七大C.六届六中全会D.八七会议2.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A.中法战争B.甲午战争C.抗日战争D.抗美援朝战争3.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是()A.平型关战役B.枣宜战役C.豫湘桂战役D.台儿庄战役4.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是()A.平型关伏击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淞沪会战5.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A.《对华政策纲要》B.《昭和十二年度对华作战计划》C.《反共产国际协定》D.《大陆政策》6.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间是()A.1937年7月B.1938年5月C.1938年10月D.1941年12月7.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为()A.东北抗日联军B.东北义勇军C.东北人民革命军D.抗日游击队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的政策是()A.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齐头并进D.政治诱降取代军事进攻9.1939年1月,国民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的会议是()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C.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D.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0.日本开始实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皇姑屯事变D.卢沟桥事变11.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中共七大12.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蒋介石在1931年7月的方针是()A.“绝对不抵抗”B.“以华制华”C.“自强之术,必先练兵”D.“攘外必先安内”13.延安整风运动的最主要任务是()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14.1941年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全面体现党关于根据地建设基本方针的是()A.《论持久战》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D.《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A.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B.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C.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签字D.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收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及澎湖列岛16.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联共政策C.国民党公布了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D.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等在庐山同蒋介石、张冲等进行谈判1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点是()A.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B.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C.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D.中国是正义战争,日本是侵略战争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一次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B.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洛川会议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土地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C.减租减息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的标志是()A.晋西事变B.陇东事变C.平江惨案D.皖南事变21.毛泽东比较完整阐明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纲领和政策的著作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新民主主义论》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22.下列关于抗战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是()A.解放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大革命时期24.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苏联25.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述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的著作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B.《论持久战》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26.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是()A.第十九路军抗战B.卢沟桥抗战C.华北事变D.一二九运动27.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经验主义B.宗派主义C.官僚主义D.主观主义28.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的战役是()A.长沙会战B.豫湘桂战役C.淞沪会战D.武汉会战29.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B.中共七大C.洛川会议D.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3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A.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B.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C.防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D.独自抗击日本侵略者参考答案1.C2.C3.D4.A5.A6.C7.A8.B9.B 10.A 11.D 12.D 13.A 14.C 15.D 16.C 17.A 18.C 19.C 20.D 21.B 22.D 23.B 24.D 25.B 26.D27.D 28.B29.C 30.A (二)多选题1.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是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B.轻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C.关门主义D.一切服从统一战线2.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单选题1、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 D )A. 古田会议B. 遵义会议C. 直罗镇会议D. 瓦窑堡会议2、标志着十年内战结束,成为时局转换枢纽的事件是( C )A. 红军长征胜利B. 一二九运动C. 西安事变D. 华北事变3、标志全国抗战爆发的事件是( A )A. 七七事变B. 华北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一二八事变4、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个大胜利是(B )A. 平型关战斗B. 台儿庄战役C. 淞沪会战D. 平津战役5、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的错误倾向是(B )A.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B. 王明右倾机会主义C.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D. 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6、中国共产党确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B )A. 瓦窑堡会议B. 洛川会议C. 遵义会议D. 八七会议7.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指出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是( A )A. 坚持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B.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反对片面抗战路线C.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D. 放手发动群众,争取抗日民主8、毛泽东全面总结抗战的经验,论述抗日战争客观规律和战略方针的著作是(B )A.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持久战》D.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9、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C )A. 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B. 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C. 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D.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10、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作斗争的原则是( D )A. 抗战、团结、进步B. 针锋相对,寸步不让C. 坚决消灭,毫不留情D. 有理、有利、有节1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是(C )A. 土地革命B. 平分土地C. 减租减息D. 发展生产12、抗战时期,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重要著作是(C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 《论联合政府》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人民民主专政》13、皖南事变是( A )A.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一次反共高潮B.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大屠杀C. 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次行动D. 蒋介石消灭党内反对派的阴谋活动14、1940年8月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史称(B )A. 平型关战役B. 百团大战C. 平津战役D. 忻口会战15、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是(A )A. 反对主观上义B. 反对官僚主义C. 反对宗派主义D. 反对党八股16、第一次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是(D )A. 中共四大B. 遵义会议C. 中共六届七中会D. 中共七大17、抗战后期,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的政策直接导致了1944年的军事大溃败,这就是( D )A. 台儿庄战役B. 枣宜会战C. 长沙会战D. 豫湘桂战役18、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B )A. 鸦片战争B. 抗日战争C. 解放战争D. 抗美援朝战争19、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取的军事战略是( A )A. 速战速决B. 持久消耗C. 又华制华D. 以战养战20、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的标志是( B )A.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B.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C. 皖南事变D. 豫湘桂战役失败二、多选题1、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制造的事件有(ACD)A.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华北事变D. 卢沟桥事变E. 皖南事变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这些罪行是(ABD )A.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B.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C. 纵火焚烧圆明园D. 强制推行奴化教育E.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ABCDE)A. 工人阶级B. 农民阶级C. 城市小资产阶级D. 民族资产阶级E. 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4、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著名共产党员有(ABCDE )A. 罗登贤B. 杨靖宇C. 赵尚志D. 周保中E. 赵一曼.5、以下人物中,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人物有(ABCDE)A. 周恩来B. 张学良C. 宋美龄D. 杨虎城E. 宋子文6、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是(CD)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C.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D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E. 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7、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的大规模战役有( ACDE )A 淞沪会战B 桂南会战C 忻口会战D 徐州会战E 武汉会战8、在抗日战场上殉国的国民党将领有( ABDE )A. 佟麟阁B. 赵登禹C. 谢晋元D. 张自忠E. 戴安澜9、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创建的根据地有(ABCE )A. 晋察冀B. 晋绥C. 山东D. 湘鄂赣E. 东江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ACE)A. 发展进步势力B. 消灭顽固势力C. 争取中间势力D. 分化反动势力E. 孤立顽固势力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包括( ADE )A. 民族资产阶级B. 城市小资产阶级C. 知识分子D. 开明绅士E. 地方实力派12、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ACE )A.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 反对教条主义以整顿作风C.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D. 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政风E.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的主要原因是(ABCD)A、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C、国民党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和妥协退让方针D、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E、日本和德意结成了轴心国14、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其内容主要有(BCDE )A、速战速决,武力征服B、以战养战,以华制华C、残酷掠夺中国资源,以战养战D、扶植伪政权,以华制华E、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1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BC )A、武装斗争B、党的建设C、统一战线D、工农运动E、土地革命三、辨析题1、七七事变后日本实行了“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日本的残暴统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经济上:从农业、工矿运输业等方面,大肆榨取 中国的资产和劳动力。 文教上: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 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据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 万,按1937年的比价,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 多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多亿美元。
经济上,大力推行经济军事化 军事上,大规模扩军备战 政治上,逐渐法西斯化
3.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卢 沟桥事变发生,全面侵 华战争由此开始,日本 几乎动员全部军事力量, 采取“速战速决”的战 略,向华北、华东、华 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沉重灾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 仁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签 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胜利结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 胜利结束9月3日,被命名为中国抗 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中 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这一天, 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这是中 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 志。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Justice VS Evil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武カ占领京沪相威胁。
英美:力主和平解决。 ——国内:
亲日派:杀气騰腾,积极部署,主张用武力来解决。 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 地方实力派:虚虚实实,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赴 西安参加谈判。
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 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 天皇呈递了一份秘密折,宣 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 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 那。”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 妄图吞并中国争霸世界的狂妄野 心。
2.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日本加紧实施 侵华政策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东北
华北事变后,日本开始着手全面侵华战 争的准备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基 础。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 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后取 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莫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 族的伟大精神。
淞泸会战
忻口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除了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
却、失败而结東的。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正面战场又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38年10 月-1941年12月),这个时期国民党对内加紧反 共,对外比较认真地抗战。
1.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 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谈话,实际 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 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 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 此阶段,以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 沪、忻ロ、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二、局部抗日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 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 开始同国民党官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 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ニ・九”运动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教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 和 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 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 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ロ号,这就是“一 二·九“运动。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 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 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 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 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国民党采取 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方针和妥协倾 向,为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抗战反 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 倒退”的口号。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党胜利 的原则和局部的原则。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 原则,即自卫的原则,胜利的原则和局部的原 则。
1.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能有效地打击日军。
第二,能有效地积聚、发展人民群众 的抗日力量。
第三,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2.为什么游击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 的主要形式?
在反侵略战争的各个阶段,敌后游 击战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战争的全局 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 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2.为什么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强国与弱国的对比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游击战的发 展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正面战 场的抵抗遭到失败以后,勇敢地向敌人后方展开战略 大进军。敌后战场的抗日军民,机动灵活,神出鬼没, 向日军后方和交通线频频出击描绘了一幅人民战争的 壮丽画面。
即:共产党员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说:“我们曾经弄 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 油吃,没有纸,没有莱, 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 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 严重困难,1942年中国 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 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斯大林曾说:“只 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 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 我们才能在徳国侵略 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 候避免两线作战。”
美国总统罗斯福 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 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们 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 本 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 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 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 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徳国配 合起来,举行大规模突击, 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 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 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通 道。”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 针
毛泽东说:“抗日战争 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 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采 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 间势力狐立顽固势力的策 略,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 环节。”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 制”原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 史必然性是什么?
第一,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第二,它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异域文 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第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 加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2.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毛泽 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 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 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提 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党在新民主主 义革命阶段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党 在中国草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等。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初,蒋介 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 杨虎城攻打陕北的红军12 日凌晨,为了实现停止内 战,实行抗日,张、杨在 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 情况下实行“兵谏”,扣 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 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对事变的 反应如何?
——国际: 日本:极力怂恿亲日派实行武力“讨伐”,并以
2.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大反攻前
——国民党集团不但积极反共而且消极抗日
——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由国民党正面战场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 砥柱
一、全面的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 方针
1.为什么要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在毛泽东看来,兵民是胜利之 本。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 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了全国的老 百姓,才能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 大海,才能弥补我之武器装备的缺 陷与不足。
2.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 攻准备了条件。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和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一 方面是在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阵 地”。另一方面,这就是为了发展 阵地,为了实现“动员千百万群众 进入抗日民族的 统一战线,打倒日 本帝国主义”这个积极的目的。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 分裂、倒退的方针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 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考?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 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的中流砥柱? 3.怎么评价国名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 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 战胜 强国的范例?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