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合集下载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从贫穷和落后走向了繁荣和壮大。

以下是中国船舶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一、恢复发展期(1949年-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发展船舶工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船舶工业主要依靠苏联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建设,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

在恢复发展期,中国的船舶工业主要生产小型船舶和渔船,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也开始研制和生产一些大型船舶和军舰,如护卫舰、潜艇等。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中国的船舶工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主要生产一些小型船舶和渔船,以满足国内需求。

尽管如此,中国船舶工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艘核潜艇,这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融入了全球市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开始生产大型油轮、散货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并且逐渐向国际市场出口船舶。

同时,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中国的船舶企业开始与国际知名船舶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恢复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融入了全球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船舶工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世界船舶行业及中国发展现状(编辑版)

世界船舶行业及中国发展现状(编辑版)

世界船舶行业及中国发展现状一、世界船舶发展史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

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再到1954年开始美国首先采用核动力潜艇,到核动力船舶,世界造船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史。

二、世界船舶发展现状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全球船舶制造业仍兴旺生产并向中国转移。

全球造船业仍处于景气期,此轮景气持续时间之长、景气度之高前所未有,经过20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全球造船业出现了适度回落,但这并没有使全球造船业从此进入低迷期,经过2009年的触底,迎来了2010年船舶行业的又一年蓬勃发展!近几年,全球造船业正加速向中国的产业转移。

凭借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等的比较优势,中国已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

中国赶超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只是时间问题。

但中国在造船技术、生产效率以及基础设备等方面与日韩仍有一定差距,而且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的压力逐步加大,都给未来中国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世界主要造船公司从企业的规模结构看,世界上大部分造船企业为中小型企业。

大型造船企业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船能力、造船产量、产值和职工人数在舰船工业中始终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世界上的大型造船企业大约有近30家,其中包括:美国的6大船厂,即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电船公司、英格尔斯船厂、巴斯钢铁公司、阿冯达尔船厂和国家钢铁造船公司。

经过近年的兼并和重组,目前这6家船厂已分别隶属美国的通用动力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6家船厂的职工总数占美国船厂职工总数的90%,承担了美国海军80%以上的舰艇建造任务。

意大利造船金融集团是西方最大的国营造船企业集团,拥有意大利最重要的l0家船厂、科研机构和主机制造厂,其造船产量一直占全国造船产量的80%~90%。

大船 大时代 大梦想——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纪实

大船 大时代 大梦想——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纪实

十年磨砺终成一剑。这组数据宣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
产量实现跨越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过去,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力量薄弱,造不出大船,造不出复杂船,不仅船型少,而且形不成系列,在高技术和特殊用途船型方面有大量空白。如今,我国不仅发展提升了散货船、油船等常规船型,还成功建造了液化天然气(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30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大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
正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船舶业与国际海事界的战略合作不断加深,与MAN、瓦锡兰、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正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船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如大连船舶重工通过倡导“造船象汽车”的理念,从设计入手,不断进行工法及建造工艺创新,大胆探索和采用船坞串、并联一条半段造船法等国际先进建造工艺,船舶建造周期明显缩短,在4250集装箱船、11万吨成品油轮、VLCC等主导性产品建造周期已达到甚至超过日韩船厂水平。
就在局面极为困难的时候,国家在明确要求船舶工业“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拼死自救”的同时,制定了加快发展船舶工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刚刚从困难中缓过劲儿来,2002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初步定在2015年。不仅如此,还要树雄心、立壮志,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自此,船舶工业开始了改变世界造船格局的十年跨越。
勇摘“皇冠上的明珠”,自主创新引领跨越发展
4027米、5057米、5188米!
东北太平洋海域5000米深处,漆黑、寒冷、寂静。北京时间2011年7月,一个形似白鲨的家伙打破了这片神秘海域原有的平静。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下潜试验,成功突破了5000米深度,为将来冲击7000米深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的航海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自古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探索并开发了海洋。

以下是中国航海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独木舟与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简单的独木舟和筏作为交通工具,沿着海岸线进行短途的贸易和渔猎活动。

这些早期的航海者展示了人类对海洋的初步探索和挑战。

2、帆船时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航海者开始使用风力驱动的帆船进行远洋航行。

这些帆船成为了中国航海史的重要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中国航海事业迎来了一个高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中国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

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在28年的时间里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航程超过万公里,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壮丽篇章。

5、近代航海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国船只在华航行。

这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

6、现代航海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自行研制了多种新型船舶,包括远洋货船、油轮、军舰等。

同时,中国的航海教育、科研和港口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7、海洋权益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的保护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对海盗活动的打击,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海洋权益的保护。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





船指的是:举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
燃气涡 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 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 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古称舳舻)、轮(船)、舫,军用船称为舰、艇, 小型船称为舢舨、艇、筏或舟,其总称为舰船、船舶或船艇。
“水下幽灵”——潜艇
潜艇也叫潜水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它能在 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主要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实施袭击,摧 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 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以及布雷、侦察、运输、援救和遣送特种人员 登陆等。潜艇可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可分为常规动力 潜艇与核动力潜艇;按艇体结构,又可分为双壳潜艇、半壳潜艇和单壳潜 艇等。 潜艇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 自持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以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 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但自卫能力和通信能力 较为受限。 最早的潜艇诞生于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单人操纵,可潜至水下6 米,停留约30分钟。一战中,潜艇投入作战,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二战 期间,潜艇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达到200米,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二战后的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核动力和装配战略导弹 的潜艇,下潜深度达到9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 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 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 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 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 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 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 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 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 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 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

船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船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变,逐渐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从船的起源、船的材料和设计、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船只的发展等方面,介绍船的发展史。

船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船筏。

古代人类发现能够使用木材和植物材料制作简易船筏,以满足水上交通的需求。

船筏通常由多根木材或竹子捆绑在一起构成,由于没有船体,船筏的稳定性较差,只能用于短距离的沿岸航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船的材料和设计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古埃及人首次使用船体来增加稳定性,船体由木材制成,并使用植物纤维加固。

这种船只在红海和尼罗河上航行,为当时的贸易和旅行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手段。

此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改进了船的设计,引进了船帆和舵等装置,使船只的航行更加灵活和高效。

船舶的发展在中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罗盘和航海图表等工具,以及制作更为耐用的船体材料,如铁和钢。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航海距离更远,航行速度更快,从而推动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此时期的著名船只包括北欧的维京战船和中国的宝船。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船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应用使船只不再依赖于风力,大大提高了航行速度和效率。

同时,船体结构、推进系统和航行控制设备也得到了改进,使得船只更加安全和舒适。

这一时期的重要发明包括螺旋桨和钢铁船体等。

进入现代时代,船舶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科技和工程的影响。

随着航空和铁路等交通方式的兴起,船舶在运输和旅行领域的地位逐渐下降。

然而,船舶工业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船只采用先进的材料和设计,拥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载重量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例如,巨型油轮、豪华游轮和深海探测船等新型船只不断问世,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总结起来,船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船筏,经历了船体、船帆、舵和航海工具的引进,以及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应用等重要阶段。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船的发展史我国不仅陆疆广大,而且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

而一部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

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

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

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

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新中国船舶工业的起步二、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三、船舶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四、我国船舶工业的成就与挑战正文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初。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船舶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兴建船舶工业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

随着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投入,我国的船舶工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1956 年,我国成功建造了第一艘万吨级货船,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进入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在民用船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军用船舶领域实现了突破。

我国开始建造驱逐舰、潜艇等现代化海军装备,为我国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设计和管理理念,提高了船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进入 9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逐渐实现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船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还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船舶技术。

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船舶工业的产能过剩、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船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中国船舶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的船舶工业相对较落后。

随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1949年-196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船舶工业。

中国成立了青岛和上海两座大型船厂,并开始建设一系列船舶修造厂和设备制造厂。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这一阶段具有特殊的政治背景,船舶工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在此期间,船舶生产几乎停滞,焦点转向军事工业。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复兴和现代化。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开展合作项目。

1980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已经具备研发和建造各类商用船舶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1992年至今)。

中国船舶工业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造船工艺和船舶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建造的大型商用船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开始朝着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船舶发展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和崛起的过程。

中国的船舶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之一,为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有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