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的船舶工业相对较落后。
随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1949年-196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船舶工业。
中国成立了青岛和上海两座大型船厂,并开始建设一系列船舶修造厂和设备制造厂。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这一阶段具有特殊的政治背景,船舶工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在此期间,船舶生产几乎停滞,焦点转向军事工业。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复兴和现代化。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开展合作项目。
1980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已经具备研发和建造各类商用船舶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1992年至今)。
中国船舶工业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造船工艺和船舶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建造的大型商用船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开始朝着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新中国船舶发展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和崛起的过程。
中国的船舶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之一,为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有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国。
船舶工业70 年发展历程

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船舶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
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它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更是现代工业日新月异的缩影。
从仿制引进到自主创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船舶工业基础薄弱,从1949年到1960年间,通过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并借助前苏联的技术援助,我国的船舶工业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民族工业的先声。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曾经的“中国第一厂”易名江南造船厂。
进入生产建设新时期,先后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行研制的万吨轮“东风号”、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等等。
同时期,中国政府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接收了大连船渠修船造船机械工厂,更名为大连船渠工厂(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051导弹驱逐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航母的摇篮。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为了肃清海匪骚扰,保障海道运输安全,我们必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有计划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因此,建造舰艇、核潜艇等军用先进装备成为当时我国船舶业首要的工作。
谈及核潜艇的研制,毛泽东曾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1年,中央军委正式颁令成立舰艇研究院,番号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明确规定:“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实现造船规划所规定的各型舰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定型工作,直接为海军建设服务。
”可是,在苏联政府撤走全部原子能专家后,核潜艇研究受到严重打击,又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加上“下马风潮”席卷全国,对研究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的航海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自古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探索并开发了海洋。
以下是中国航海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独木舟与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简单的独木舟和筏作为交通工具,沿着海岸线进行短途的贸易和渔猎活动。
这些早期的航海者展示了人类对海洋的初步探索和挑战。
2、帆船时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航海者开始使用风力驱动的帆船进行远洋航行。
这些帆船成为了中国航海史的重要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中国航海事业迎来了一个高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中国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
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在28年的时间里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航程超过万公里,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壮丽篇章。
5、近代航海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国船只在华航行。
这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
6、现代航海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自行研制了多种新型船舶,包括远洋货船、油轮、军舰等。
同时,中国的航海教育、科研和港口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7、海洋权益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的保护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对海盗活动的打击,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海洋权益的保护。
船的发展史

船
的
介
绍
船指的是:举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如蒸气机、
燃气涡 轮、柴油引擎、核子动力机组)等动力,牵、拉、推、划、或推动 螺旋桨、高压喷嘴,使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 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古称舳舻)、轮(船)、舫,军用船称为舰、艇, 小型船称为舢舨、艇、筏或舟,其总称为舰船、船舶或船艇。
“水下幽灵”——潜艇
潜艇也叫潜水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它能在 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主要用于对陆上战略目标实施袭击,摧 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 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以及布雷、侦察、运输、援救和遣送特种人员 登陆等。潜艇可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可分为常规动力 潜艇与核动力潜艇;按艇体结构,又可分为双壳潜艇、半壳潜艇和单壳潜 艇等。 潜艇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 自持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以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 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但自卫能力和通信能力 较为受限。 最早的潜艇诞生于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单人操纵,可潜至水下6 米,停留约30分钟。一战中,潜艇投入作战,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二战 期间,潜艇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达到200米,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二战后的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核动力和装配战略导弹 的潜艇,下潜深度达到9当时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 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 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明 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 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 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 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 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 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 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 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船的发展史我国不仅陆疆广大,而且河流众多,海域辽阔,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光辉的陆上进化史,而且也有一部壮丽的水上开发史。
而一部水上开发史必然也是一部舟船发展史。
中国舟船发展史绵延数千年,最早还得从远古说起。
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民们尚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于靠水很近的地域。
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工具,他们无法捕捞深水中的鱼群,无法狩猎河对岸的野兽,不仅如此,如遇洪水泛滥,他们甚至连生命都不能保全。
恶劣的环境与求生的本能迫使人类去思考,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浮于水上的工具,以期猎取更多的食物和战胜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浮于水面而不沉?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箅”。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刳”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它是一种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其制做过程是:先选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树干,将不准备挖掉的部位涂上湿泥,然后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再用石斧等工具砍凿,这样疏松的焦炭层很快就被“刳”尽,如此反复多次,独木终被“刳”成带槽的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新中国船舶工业的起步二、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三、船舶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四、我国船舶工业的成就与挑战正文新中国船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初。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船舶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兴建船舶工业基础设施,引进技术和人才。
随着国家对船舶工业的投入,我国的船舶工业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1956 年,我国成功建造了第一艘万吨级货船,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进入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在民用船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军用船舶领域实现了突破。
我国开始建造驱逐舰、潜艇等现代化海军装备,为我国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设计和管理理念,提高了船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进入 90 年代,我国船舶工业逐渐实现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船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还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船舶技术。
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船舶工业的产能过剩、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船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中国船舶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程。
(完整版)船的发展史

仿生船
气垫船
大众Volkswagen Aqua 多功能概念气垫 船 可以在道路、水面、 沼泽地、雪地等各种复 杂路况下行进 。
船的发展史
最早的浮具 → 筏→
独木舟 → 木板船 →
舫→ 现代船的广泛应用
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独木舟时代
独木舟在大约七 千年前就已经 出现
最早在黄帝时开 始使用
现代 “独木舟”
木板船时代古代木板船是从独 Nhomakorabea 舟演化而来,它的矩 形船体还保持着整木 的基本造型。
但因增加了许多拼接 点,船体牢固性较低, 为弥补这个缺陷,除 了用木榫加固外,还 在船体内增设横向的 支撑木。
现代 “木板船”
舫
中国早在西周 时就有舫,汉 代也常使用。 舫的船行速度 较慢,但航行 时相对地平稳,
现代 “舫”
古代船舶的种类
客船 渔船 运输船 海船 内河船 战船(军用) 特种舟船
现代船
现代船
岛船
“ 岛船 ” 如同一个岛, 它长58米,宽38米, 大概有3400平方米的 面积,整船分为三层, 约5000平方的明亮宽 敞空间,船重2400吨, 设计的最高时速达14 海里,造价高达1.6亿 美元,里面的设施如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

我国的船舶发展史陆上交通靠车马,水上交通靠舟船。
历尽沧桑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当年曾雄踞于世界前列,把欧洲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我国古代造船起步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这就是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朝时期。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先秦时期的造船从“伏羲始乘桴[fú浮]”(《物原》)和“伏羲氏刳[kū枯]木为舟”(《周易系辞》)等远古传羲说来看,最早的船只——筏和独木舟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问世。
大自然各种常见现象的反复出现,启迪着我们祖先的思想。
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
捕鱼需要下水,打猎也常常过河。
我们的祖先发现,木头和树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于是,有人走进水中,抱着一块大木头试了试。
结果,不但没有沉下去,而且木头还把人托出水面。
这样,人们就学会抱着木头渡水了。
但是,人的双手抱着木头怎能捕鱼呢?后来,人们把砍下来的树干,用石斧和火,将一面削平、挖空,造成了第一只独木舟。
我们的祖先在造出独木舟的同时,还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载着人行驶在水面上。
这样,就有人制成了木筏。
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
有了木筏,人们往返河流的两岸,在水中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
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
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
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竹子这种材料,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
把几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大量的东西。
独木舟和筏是远古祖先最简陋的也是最重要的渡水工具。
有了这样的渡水工具,我们的远古祖先就能进行水上捕捞和迁徙航行了。
关于远古祖先制作独木舟和筏的故事,古书上曾有记载。
其中大禹制作独木舟的神话就非常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船舶发展史
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从贫穷和落后走向了繁荣和壮大。
以下是中国船舶工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一、恢复发展期(1949年-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发展船舶工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船舶工业主要依靠苏联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建设,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
在恢复发展期,中国的船舶工业主要生产小型船舶和渔船,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也开始研制和生产一些大型船舶和军舰,如护卫舰、潜艇等。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中国的船舶工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主要生产一些小型船舶和渔船,以满足国内需求。
尽管如此,中国船舶工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艘核潜艇,这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融入了全球市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船舶工业开始生产大型油轮、散货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并且逐渐向国际市场出口船舶。
同时,中国的船舶工业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中国的船舶企业开始与国际知名船舶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恢复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船舶工业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融入了全球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船舶工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