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作者曹操。
1.重点字词:-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内容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虚实结合,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3.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1.重点字词:-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
2.内容理解:-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诗的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情感真挚。
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1.重点字词:-次:停留。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入旧年:江南的春天已到,旧年未过。
2.内容理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人名)的组诗《____》。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名篇。
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本题考查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素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策马东来,到达碣石山,前来饱览壮观的大海。
海面浩渺,山岛耸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的秋风中,波涛汹涌澎湃。
日月的运转仿佛就在大海中运行;星光璀璨的银河仿佛就生于大海的胸间。
今日观赏大海真是幸运极了,且让我写下这首诗,倾吐宏伟的心愿。
赏析:落笔点题,豪情勃发,交代了诗人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写登上所见,语言质朴,直陈其事,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总写海和山,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草木欣欣向荣,把大海点染的生机勃勃;再写大海风起浪涌的景象,声势浩大,惊心动魄,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接着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一个宏伟开阔的意境;虚实结合,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情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路走到夜郎的西边。
赏析:开篇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由写景转为叙事,正扣题面。
“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闻道”为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接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由写景转为抒情寄慨,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安慰、同情和关切之情。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首:《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四首:《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序】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历史的风貌,以及我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本次笔记将围绕七年级上册的四首古代诗歌展开,通过逐一解读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意境,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一、《登鹳雀楼》解读】1.1《登鹳雀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通过“白日”和“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自然景观,凸显了自然的宏伟和广阔。
1.2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不甘心平凡的心境,展现了一种永不满足、追求进取的精神品质。
1.3这首诗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态度,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二、《望岳》解读】2.1《望岳》描绘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和景仰之情,通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2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历史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3这首诗歌以对山川的歌颂,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神韵和崇高情感,也启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读】3.1李白以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极富诗意。
3.2通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别离时的惆怅和离情,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不舍。
3.3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难舍难分,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
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