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知识点与考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运动的快慢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运动的快慢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运动的快慢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
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v ”表示。
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慢。
要点提示物体运动快慢的表示是个重要问题,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仅用文字说明物体运动的快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需要。
为了定量地、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里引入了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深化升华什么叫“单位时间”呢?像1小时、1分钟、1秒等这样的时间就叫单位时间。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速度采用了第一种方法“相等的时间内比较路程”来定义。
为了简单方便,“相等时间”取1小时、1分钟、1秒等,这样就得出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从速度的定义可知,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越大,速度就越大,运动得也越快。
方法点拨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路程的长短”,如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12 分钟 跑;二是“在通过相同路程时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如体育比赛中的百米赛跑。
这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可以巧记为:同时比路长,同长比时间。
例如:在运动会赛跑比赛中,运动员还没有达到终点时,观众们就认定,跑在前面的跑得快,因为在同样的时间内他跑的路程多,这是用第一种方法比较运动快慢;而在运动员们都到达终点时,裁判员则认为计时少的人跑得快,因为他在相同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少,这是用第二种方法比较运动快慢。
3.速度的计算公式 公式:ts v = ①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s ——路程;t ——时间;v ——速度。
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由定义得出的,也被称为定义式。
根据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要想求速度,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可以了,即:时间路程速度=,用符号表示为t s v =。
新人教版物理八上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3节运动的快慢1.运动的快慢——速度运动的形式如果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均不同表示路程v=间的单位是m/s和1 m/s===3.6 km/hv=可得t=,爸爸驾车带楠楠去海洋公园游玩36 km/h=以此速度通过长t===45 s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v=来计算2.变速直线运动:v=。
其中v=≠。
解:灰太狼以15 m/s的速度跑到羊村所需的时间为:t狼===20 s;若要使喜羊羊在此时间内安全跑进羊村,它的速度至少应为:v羊min===10 m/s。
答:喜羊羊至少要用10 m/s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点拨:根据“灰太狼跑到羊村所用时间内,喜羊羊也必须跑到羊村”进行解题,注意喜羊羊和灰太狼跑的路程不同。
考点2:速度与数学图象的整合问题【例2】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
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答案:D点拨:从题中图象可以看出,紧急刹车的时刻为8:27,此时速度突然减小;从8:23到8:27这段时间内,速度始终保持在60 km/h,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条水平线段,这是图象上所体现的最大速度,其余时刻的速度均小于60 km/h,所以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小于60 km/h。
综上分析可知,只有D选项不正确。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用酒精灯给盛了水的烧杯加热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防止口腔中的空气液化气体液化时需向温度低的物体放热。
一般情况下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高的镜温度/(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
八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知识点归纳
在八年级上册的运动的快慢知识点归纳如下:
1. 运动速度的描述:
- 运动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位置的量,通常以米/秒(m/s)为单位。
- 快速运动指物体在短时间内改变位置较多的运动。
- 慢速运动指物体在短时间内改变位置较少的运动。
2. 运动速度的计算:
- 平均速度:用总位移除以总时间来计算。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 瞬时速度:在某一瞬间的瞬时速度,即某一时间短的时间内改变的位置。
3. 运动的快慢与力的关系:
-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 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速度越慢。
4. 运动的快慢与加速度的关系:
- 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通常以米/秒²(m/s²)为单位。
- 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增加,其加速度是正值;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减小,其加速度是负值。
- 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正相关。
加速度越大,运动速度改变越快;加速度越小,运动速度改变越慢。
5. 运动的快慢与力的方向的关系:
- 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同,物体将增加速度,运动速度加快。
- 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的速度将减小,运动速度减慢。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快慢以及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 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1.3 运动的快慢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2)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知识点二: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公式:v=s/t 公式中s表示的是路程,t表示的是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v 表示的是速度(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4)国际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1 km/h=1/3.6 m/s。
注意:应用公式时s、v、t必须是对同一个物体在同一运动区段所对应的三个物理量,用相同的下标。
知识点三: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理想化的运动模式。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但速度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中,可能是速度变化,可能是运动方向变化,可能是两者同时发生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运动的轨迹是直线;(2)运动速度保持不变;(3)路程与时间成正比;(4)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同理,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知识点四:求解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与速度区别平均速度是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路程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速度是指某一时刻物体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对应一段时间,速度对应一个时刻。
2.解答计算题的基本步骤一是认真审题。
找出各运动阶段的已知条件,待求得物理量,用准确的字母符号及脚标表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 运动的快慢

间关系如图,谁的速度大? 甲 作竖直线,比较在相 同的时间内,物体运 甲 动的路程。路程长, s 则速度大。 乙
t
作水平线,比较经过 相同的路程,所花的 时间。时间少,则速 度大。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
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
⒋单位: v ——速度——米每秒(m/s) ⑴国际单位: 米/秒,符号为m/s或m· s-1 ⑵常用单位: 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 h-1 ⑶换算关系: 1m/s=3.6km/h
小资料
约1.1m/s
约20m/s
约5m/s
约250m/s
例题1.2004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 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 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 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 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50 m 6 s 8.3 m/s 7.7 m/s 100 m 13 s 50 m 7.1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
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
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s 总路程 s 平均速度= ; v 即: v 总时间 t t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总
总
五、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
例题3:找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A
V V V
A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3d9624ce2f0066f433223e.png)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稳固练习运动的快慢〔提升〕【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比拟和计算,理解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根本方法;S2.能利用公式V二一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I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要点梳理】要点一、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点诠释:【?运动的快慢?ID: 78637 〔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公式:"吐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沼/S或阳.5-1〕常用单位:千米/小时〔尿面或加3 ■犷1 〕换算:L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要点诠释: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以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以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典型例题】类型一、速度及其计算1、〔2021?旌阳区校级模拟〕一列客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与它平行的铁轨上迎面开过一列长300m的货车,坐在客车里的旅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为15s,那么货车的行驶速度为m/s. 【答案与解析】货车的速度为v客车的速度v1=54km/h=15m/s那么在15s内客车前进的距离S=v1t货车前进的距离为S=v2t根据题意:S+S=s=300mVt+v2t=300m15m/s ¥5s+v2 X15s=300m解得:v?=5m/s【总结升华】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同时开始相对运动,相遇时各自前进的距离之和等于原来两物体间的距离;假设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那么另一个物体的相对速度v为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之和.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变式】【?运动的快慢?ID: 78637例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A.1:2B.2:1C.9:2D.2:9▼2. 〔2021?埔桥区模拟〕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响时间;在反响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端距离叫反响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响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司机以某一速度开车时正常的反响距离是6m,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 且仍以原来的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多少?【思路点拨】〔1〕知道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和反响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2〕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知道反响时间,求出了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利用s=vt求饮酒后的反响距离.【答案与解析】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S1=6m ,反响时间t1=0.3s,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v=s〔/t1=6m/0.3s=20m/s ;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反响时间t2=0.7s,由v=s/t可得,此时反响距离:s2=vt2=20m/sx 0.7s=14m.答:如果此时仍以原来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14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饮酒前后司机反响距离的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熟悉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平安,严禁酒后驾车!类型二、平均速度▼3、从都匀到瓮安120km o 一辆小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后,又以40km/h的速度行驶完后1/4的路程.求:〔1〕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s【思路点拨】路程和速度,根据推导公式:t=—,先求出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所用时间,再求出以40km/h的速度行驶1/4路程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为从都匀到瓮安所用时间.平均速度是总的路程除以行驶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题目中总路程是的,总的时s间第一问以求出,代入公式v u s ,即可求出.【答案与解析】3 3o -S - x 120A/7?〔1〕汽车以GtJhn/h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41=%丁一^=1, A片 5 口火力s, 口4m以401km4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 =^-=—±-=0,75H ;4 站2 40Am/ h所以总时间t= = t+/ =1 5h+0.75h=2.25h;〔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筐安的平均速度是"二二笑?:53, 33ki/h ;[总2.25力答:I 1〕这辆小车从都勾到瓮安的时间为2 25A;〔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S3一3阪外【总结升华】此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全程的时间.举一反三:【变式】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后0.5min内加速行驶250m,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30min ,通过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30km,最后关闭发动机 1min 通过路程200m 到达乙站,求此汽车分别在起动时、匀速行驶时、滑行 时的平均速度及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与解析】答:四个平均速度分别为&揄/工;16.7m/s ; 3. 3m/s ; 16. U/s类型三、图像、信息题【思路点拨】〔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 图象;〔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答案】A【解析】①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③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应选 Ao【总结升华】: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①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个物理量之 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举一反三:【变式】〔?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363809例8〕 像可知〔〕A.在0〜1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1s 〜2s 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C.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2mD.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1m【答案】DO s .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个显示速度和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起动的250 m --, « 3.3m/s 30G30000a?5 ) ———— « 16.7m/ s 滑行V 3 =?2 30 x 60s S3 200m _ _ ;1 —— = s 口— x 3、3mt sS1+S2+S3250的+ 30.□.用+ 2口Dm …., 30s +30 x 60s + 60s如图是一辆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 -时间图像,由图4. 〔2021春?长汀县期中〕如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数变为乙图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o【答案】一0.5【解析】由甲表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十二8.尿/机 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 s 甲=13561km ;由乙表可知,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电=13601km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s = ?-s 甲=1360%T356%二4.尿,那么这段时间为40km , --------- =0.5h .80km/h【总结升华】 此题是图表信息迁移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表数据的物理意义,该题中指针所对应的数据是汽车行驶的速度,对应的单位是 hnlh ,显示表中间的数据里汽车已行驶的里程.乙图与甲 图的里程差就是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答复 以下问题:(1)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同时出发? (选是或否); (2)跑步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秒; (3)骑车者的速度为 米/秒,跑步者的速度为 米/秒.【答案】①是 ②25③13.3 8【解析】 骑车者和跑步者在 0时刻时都在原点,故是同时出发,根据图表可知,跑步者前进 的时间是25s,速度是 1 二:=_.」,」「」二,骑车者前进200m 所用的时间是15秒,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那么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200m 所用速度是■ S" = 200w/%=13.物人类型四、开放思维题V 6.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事故不断发生,有人猜测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的错误判断有关.如下图,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口100m 处以72km/h 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该同学以1.2m/s 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答案与解析】 此题属于解题过程开放性试题,要判断人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可以 比拟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是否小于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也可以比拟在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内汽 车行驶的路程是否超过100m,还可以比拟在汽车行驶 100m 的时间内人步行的路程是否超过12m .根据题意可知:,二72尿廿二2Q,M s , S 广10〔加,以二L 加⑹队=12湘.方法一:比拟时间.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以二“‘人」纱;2刈「心,f -s iv — 100W-5s <iQs岔路口的时间】‘-i,•••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方法二:比拟汽车的路程/, - Silvi = 12%彳弓,二 10s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 人 人人 /L2冽/s,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一千 上‘■’」,200m>100m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方法三:比拟人的路程 •••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总结升华】 这类题的一般解法是:①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明确条件和题目要求,必要时可 以画出示意草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②根据公式v=s/t,列出方程,然后代入数值和单位;③准确计算结果.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辆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时的 S-t 图象,可以获取许多信息,请利用你获取的信息自编一条物理题目汽车到达在这段时间内,人通过的路程 =?也5s = 6然 <12活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不解答〕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你要用的信息:_______你自编的物理题目:【答案】①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②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③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小车在前小车在前小车在小车在小车在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内的速度是多少?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5—7s内的速度是多少?7s内通过的路程是6m,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速度: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速度 表示;2.速度的符号:v3.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 内物体运动的 距离 ;4.速度的公式: ,公式变形得: , 。
5.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S :路程——米(m); t :时间——秒(s); v :速度——米/秒(m/s)6.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 运动快慢 ;【例题1】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A .朝辞白帝彩云间B .千里江陵一日还C .两岸猿声啼不住D .轻舟已过万重山【答案】B【解析】解:A 、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与速度无关,故A 错误;B 、“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一天内通过的距离,可以估算速度的大小,故B 正确;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是猿的声音,与速度无关,故C错误;D、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通过了距离,但不知道时间,所以无法估算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1】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速度越大D.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答案】D【解析】解:可知,在物体运动的路程未知时,只根据时间无法判定速度的大小,A、根据v=st故A错误;B、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故B 错误;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由于不知道时间,则根据v=s可知,无法比较速度的大t小,故C错误;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例题2】如图所示,电瓶车正常行驶,速度表指示的数值是 m/s,以此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距离是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快慢(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度越大,由图可以看出甲比乙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长,甲、的速度小。
横坐标表示时间(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也是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本章的重要知识点。
在涉及到机械运动的中考题中,有关速度、平均速度的考题出现得更多,所以理解、会应用速度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有关计算,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以简单计算题形式出现,出现更多的是选择题;所占分值一般在2-3分之间。
运动的快慢主要知识点有:速度、平均速度和运动图像。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熟悉速度公式,各物理量的所表示的含义、单位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一定要和物体运动的路程或时间相对应,计算平均速度也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个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运动图像:运动图像有路程图像和速度图像两类,分别表示的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运动图像在中考题中出现的概率很大,也是考查考生通过图像分析物体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类型的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
所以,学会读懂运动图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复习中切不可忽视。
4.中考题型分析运动的快慢在中考题中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选择题出现更多,分值在2分~3分之间。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快慢(速度)的理解,有的需要进行监督计算;填空题以计算为主。
在解答此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并要注意速度单位的统一。
5.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速度与运动图像◆典例一:(2017•雅安)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运动的s-t图象,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作匀速直线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是 的(选填“静止” 或“运动”);当时间t= s 时,两车相距8m。
【解析】(1)学会由图像分析物体运动情况是一项基本要求。
此题中,甲乙两物体的S-t 图像,也就是物体路程随时间变化规律;从图像可以看出,甲物体在4s 内的路程是24m ,一物体在4s 内的路程是16m ,故甲比乙运动快,甲物体的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这样两物体之间就会发生位置变化。
(2)由图可知,在物体运动时间为4s 时,它们相距8m 。
【答案】运动、4。
【考点】运动相对性、运动图像分析。
◆典例二:(2017•青岛)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物体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在S-t 图像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路程随时间逐渐增加的直线;在v-t 图像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从以上给出的四种图像看,正确的是C 。
【答案】C 。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图像。
★考点二:平均速度◆典例一:(2017•咸宁)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5s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B .整个20s 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 .物体在20s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0~5s 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 内的速度大【解析】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可知:A :物体运动15s 对应的路程是30m ,所以15s 通过的路程是30m ,故A 正确。
B 、C 、D :前5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0m ,则速度为:s m t m t S V /4520===,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5s 至10s 内物体静止;而10至20s 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s m sm m t S V /2102040=-==所以在20s 的过程中物体做的变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s m sm t S V /22040===,故B 正确。
物体在0~5s 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 内的速度大,故D 正确。
【答案】C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
◆典例二:(2017•黄石)湖北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5月17至27日在秀美山水宜居名城-湖北黄石成功举行。
在百米赛跑比赛中,黄石籍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
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 )。
A .2.5 m/sB .3.3 m/sC .7.0 m/sD .11.1m/s【解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 ,估算中学生运动会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中百米纪录略小于10s ,即运动速度略大于10m/s ;中学生百米所用时间要超过10s ,即运动速度要小于10m/s ,不可能达到11.1m/s ;而2.5m/s 和3.3m/s 太慢,7m/s 符合题意。
【答案】C 。
【考点】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一、选择题1.(2017•宜昌)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合理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为1.6m ;B .中学生百米跑平出速度为7.1m/s ;C .人体的体积为0.5m 3;D .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2.(2017•百色)运动会男子100m 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m 、80m 、100m 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C.在20~80m 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3.(2017•来宾)(多选题)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用时0.6s ;B .小球在前0.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 .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4.(2017•济宁)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6s 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 内静止;C .物体在前2s 内和后2s 内的速度相等;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5.(2017•玉林)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C.甲、乙两车都以10m/s匀速运动;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6.(2017•眉山)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D.经过4s,甲乙相距8m7.(2017•海南)海口“双创”以来,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小谦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谦是的,他以5m/s的速度,匀速直线骑行500m的时间是s。
8.(2017•广元)小兵全家利用国庆节假期自驾游,汽车行驶过程中因转弯而导致身体倾斜,小兵向父母解释,这是由于原因造成的。
在高速路上,小兵看见一个路牌如图甲所示,小兵从路牌处开始观察到汽车速度计指针一直指在图乙所示位置,则小兵经过分钟到达广元。
9.(2017•营口)一架战斗机巡航的速度为500m/s,合km/h。
军演地点距军用机场的距离为3600km,则战斗机从机场起飞到达军演地点至少需要h。
战斗机飞行过程中需要加油机适时加油,那么,当加油机在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的。
三、计算题10.(2017•德阳)小明家离学校2km,他以5km/h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10km/h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去追小明;求:(1)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2)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记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教科书忘记带上并立即掉头返回,问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少千米(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跟踪训练解析一、选择题1.(2017•宜昌)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合理的是()。
A .课桌的高度为1.6m ;B .中学生百米跑平出速度为7.1m/s ;C .人体的体积为0.5m 3;D .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解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A :学校课桌的高度为80cm ,故A 不符合实际情况。
B :中学生百米跑的速度约为7m/s ,故B 符合实际情况。
C :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差不多, 人的体积为33305.0/100.150m mkg kg mV =⨯==ρ,故C 不符合实际情况。
D :人的正常体温为37℃,温暖舒适的气温为25℃,故D 不符合实际。
【答案】B 。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
2.(2017•百色)运动会男子100m 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m 、80m 、100m 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C.在20~80m 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解析】本题考查了机械运动中速度的计算。
对选项A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选项A 三名运动员全程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选项A 不正确。
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小,物体运动越快;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
故三名运动员通过的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运动越快,即v=s/t 得:表中可知:周伟用时最少,平均速度最大,选项B 不正确。
对选项C ,根据v=s/t 得:在20~80m 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v 刘=s/t 刘=60m/(8.3-2.4)s=60m/5.9s ≈10.17m/s ,v 周=s/t 周=60m/(8.4-2.5)s=60m/5.9s ≈10.17m/s ,选项C 正确。
对选项D ,根据v=s/t 得:在20~80m 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相等;所以选项D 不正确。
【答案】C 。
【考点】速度计算。
3.(2017•来宾)(多选题)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 点由静止滚到C 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