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症状和体征总结
六经辨证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转自:MengooK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
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伤寒六经主症及各方主症

伤寒六经主症及各方主症
四,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关键词:腹满、吐、自利、腹痛、食不下!)(仲圣六经提纲唯太阴厥阴把用药禁忌列在纲领,病于寒不可下,太阴下之则浊阴上逆而为痞,厥阴下之清阳下陷则利不止,谨尊教导!)太阴脉缓(缓者湿象也,太阴湿土,湿性重浊黏腻,故脉有迟缓之象) -----------五,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六字高度概括病入少阴的典型症状,欲寐两字意义深刻,欲寐精神不振想睡觉,欲字有想睡但不能睡之意!少阴,水火之经,精神之地,是病精不交神则躁,神不交精则烦,岂能安然入睡?)
-----------六,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病入厥阴,上热下寒两极分化,其本在肝木,肝木受病殃及厥阴心包,风火合邪则生上热,上热之源本于下寒,故厥阴之为病,上之则消渴心中疼热,中则肝木克脾,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寒是本,故下之利不止!)。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太阴阳明八钢辩证三焦辩证开机时候按F8调为正常启动可以解决开关机的不正常问题花频可以调为智能高清就行了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而邪之去路,当以寒凉开浊门以泄痢,得泄则中焦轻寒,而余阳借诸经反归而致,则中焦热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2.太阳腑证治法(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一)太阳病1、太阳经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风寒,头颈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
(1)、太阳中风证(表虚证)临床变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以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2)、太阳伤寒证(表实证)临床变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舌苔薄白。
辨证依据: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方药:麻黄汤2、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蓄水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依据: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并见。
治法:行气利水方药:五苓散(2)、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
治法:攻瘀逐血方药: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1)、太阳中风兼见气逆作喘:桂枝汤+厚朴、杏仁。
(2)、太阳病兼见项背强几几(拘急不舒),有汗表虚: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表实: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表虚:桂枝二越婢一汤;无汗属表实证(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饮),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疗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肋,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满胀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小建中汤;如气血亏虚,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二)、阳明病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而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燥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出汗,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法宝”,能帮助咱们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先来说说啥是六经辨证。
它把人体的疾病状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这就好比把疾病放进了六个不同的“盒子”里,咱们得搞清楚它到底在哪个“盒子”里,才能对症下药。
比如说太阳病,常见的表现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这些症状。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病人,大冬天的,穿着厚厚的棉袄还喊冷,头疼得厉害,浑身酸痛,没力气。
一摸脉,浮紧!这就是典型的太阳病。
用了麻黄汤加减,没几天就好利索了。
阳明病呢,主要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这些表现。
我记得有个小伙子,大热天的在外面跑业务,回来就高烧不退,口渴得要命,不停地喝水,还出大汗。
一看这情况,妥妥的阳明病,用白虎汤加减,很快就把烧给退了。
少阳病,症状比较复杂,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口苦、咽干、目眩。
有位阿姨就是这样,总觉得嘴里苦,嗓子干,眼睛也晕乎乎的。
经过仔细诊断,确定是少阳病,用小柴胡汤调理了一段时间,症状明显改善。
太阴病,通常是脾胃虚寒,肚子痛、腹泻、不想吃东西。
曾经有个小朋友,老是肚子疼,还拉肚子,吃饭也没胃口。
判断为太阴病,用理中汤之类的方子,慢慢地就恢复了健康。
少阴病,多是心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精神萎靡。
有位老人家,冬天总是手脚冷得像冰块,整天没精打采的。
经过诊断是少阴病,用了四逆汤,情况逐渐好转。
厥阴病就更复杂些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我碰到过一个病人,上面口干口苦,下面却脚冷。
经过一番斟酌,确定为厥阴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还不错。
不过,六经辨证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掌握的,得靠咱们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就像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经常判断失误,但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慢慢地就越来越熟练了。
总之,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一门深奥而实用的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钻研,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就像我最初遇到的那些病人,如果没有准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他们还得继续忍受疾病的折磨。
伤寒论六经病位、性质、病机、病势归纳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位、性质、病机、病势归纳总结綜合病的部位、性質、病機、病勢,加以分析歸納,為某經病證,作為辨證施治的依據。
此乃張仲景論治傷寒的主要方法,也是臨床反覆實踐,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
凡抵抗力強盛、病勢亢奮的,為三陽證;抗病力減弱,病勢虛衰的,為三陰證。
太陽病•太陽主表,為諸經的藩籬,外邪侵襲,大多由此而入。
太陽病的主要脈證是脈浮,頭項強痛痛和惡寒。
•不論何種病邪,病程長短,見如此脈證者,就可指為太陽病。
•三陽證均有頭發熱,主要鑒別是:太陽頭痛頭痛以後枕部為甚,下連項部,強痛不舒,發熱惡寒。
陽明頭痛前額部為主,只發熱而不惡寒。
少陽頭痛額角為甚,並有往來寒熱等證。
臨床上,太陽病表現有傷寒、中風、溫病的區別。
太陽傷寒•診斷依據••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然汗而喘,脈浮緊。
•鑒別診斷•傷寒無汗,有九證,應當鑒別。
•太陽傷寒,無汗,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緊,用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煩譟,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用麻黃湯。
•[此皆寒邪在表的無汗,治當發表。
]•陽明病,無汗,身心發黃,用茵陳梔子湯。
•陽明病,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用白虎湯。
•[此皆寒邪在裡的無汗,治當清裡。
]•結胸證,但頭汗出,用大陷胸湯;但頭汗出,身發黃者,用茵陳蒿湯;心中懊?,但頭汗出,用梔子豉湯。
•[此皆水飲內停的身無汗,僅見頭部汗出。
]•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者,此陽虛外邪不能作汗外解,治法當扶元解表。
•太陽中風即傷風,與雜病中猝然倒地的中風不同。
•診斷依據••具有太陽病主要脈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鑒別診斷•傷寒是寒邪束表,衛陽被鬱;中風是風邪襲人,衛強營弱,兩證病機不同。
•太陽傷寒太陽中風惡寒重輕發熱或有或無翕翕發熱汗出無有脈象浮緊浮緩太陽病腑證太陽病經邪不解而內傳膀胱,即為太陽病腑證。
由於傷邪有傳入氣分和血分的不同,故分蓄水和蓄血二證。
•太陽蓄水太陽蓄血病機膀胱之氣,不能化水太陽隨經,瘀血在裡症狀小便不利自利口渴消渴飲水或水入即吐不渴小腹微滿急結或硬滿神志清楚如狂或發狂其他發熱惡寒汗水身體發黃或表證未解脈象浮或浮數沉澀或沉結陽明病•陽明病是外感病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其性質屬裡熱實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症状和体征总结
总结自冯学功讲的六经辩证标准探讨
病情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阴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
在胡悉恕前辈的六经框架里探讨六经的诊断标准。
六经病诊断——表阳证(太阳病)
(一)症状
1、无汗,或不易出汗;
2、恶寒、恶风,不喜吹空调、电扇等;
3、可以在恶风寒的同时,伴有发热;
4、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白痰;
5、颈项、腰背拘紧不适;
6、头痛、身痛,全身关节等疼痛;
7、面目虚浮或浮肿;
8、身痒。
(二)体征
1、体质较好;
2、畏寒、蜷卧,衣着较厚。
3、颈项背部肌肉僵紧,可有压痛,活动不利,可有颈胸交界处隆起;
4、面色较白或青白,可有眼睑或面部虚浮甚至全身浮肿;
5、可有手背、前臂背侧、耳尖、耳垂等处发凉;
6、咽喉部水肿,淡红或充血不甚;
7、可有鼻音、流清涕;
8、皮肤干燥、粗糙;
9、舌淡红,苔薄白;
10、脉浮紧。
六经病诊断—表虚证(桂枝证)
(一)症状
1、汗多,或无汗;
2、恶寒、恶风,不喜吹空调、电扇等;
3、可以在恶风寒的同时,伴有发热;
4、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白痰;
5、颈项、腰背拘紧不适;
6、头痛、身痛,全身关节等疼痛;
7、身痒;
(二)体征
1、体质较弱;
2、畏寒、蜷卧,衣着较厚。
3、颈项背部肌肉较紧,可有压痛,活动不利,可有颈胸交界处隆起;
4、面色较白或青白;
5、汗较多,皮肤湿润;
6、咽喉部水肿,淡红或充血不甚;
7、可有鼻音、流清涕;
8、舌淡或淡红,苔薄白;
9、脉浮缓。
六经病诊断——表阴证(少阴病)
(一)症状
1、恶寒、恶风,畏寒,不喜吹空调、电扇等;
2、可以在畏恶风寒的同时,伴有发热;
3、有汗,或无汗;
4、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白痰;
5、颈项、腰背拘紧不适;
6、头痛、身痛,全身关节等疼痛;
7、神疲乏力。
(二)体征
1、体质衰弱;
2、畏寒、蜷卧,衣着较厚;
3、精神萎靡,思睡;
4、面色较白或青白或暗黄;
5、可有四逆,手背、前臂背侧、耳尖、耳垂等处发凉;
6、咽喉部淡红或淡暗;
7、可有鼻音、流清涕;
8、舌淡或淡暗;
9、脉微细。
六经病诊断——里阳证(阳明病)
(一)症状
1、口干渴;
2、汗出;
3、多食;
4、口臭;
5、腹胀满;
6、大便干结;
7、大便臭秽明显;
8、小便短赤;
9、出血;
(二)体征
1、面红;
2、肌肤湿润或油腻;
3、声高息粗;
4、衣着较少;
5、口气臭秽;
6、体型较粗壮;
7、腹部较大,扪之弹力较强,不适感明显;
8、痈肿疮疡,红肿热痛、化脓等;
9、涕、痰、脓黄稠;
10、咽喉充血明显,肿痛甚至化脓;
11、舌红或红绛,苔燥或黄燥;
12、脉象滑或数而有力:
六经病诊断——里阴证(太阴病)
(一)症状
1、食少;
2、腹满;
3、不喜食凉;
4、腹痛;
5、呕吐;
6、便溏;
7、便秘,无腹满不适;
8、夜尿频;
9、畏寒肢冷;
10、体质差(神疲、乏力);
11、口不渴;
(二)体征
1、面色晄白或黄暗;
2、衣着较厚;
3、声低息弱;
4、肢凉;
5、浮肿;
6、腹大,扪之空虚,无明显不适;
7、涕、痰、脓等白清稀;
8、舌淡红或淡暗,苔白腻或水滑;
9、脉沉迟弱缓细等;
六经病诊断一半表半里阴阳的区别
胡希恕先生:半表半里证没有固定证候,很难概括。
表证、里证单纯,唯独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或在阴,都不好说。
思考
少阳厥阴病诊断:少阳病八大症,厥阴病寒热错杂之证;
错杂是少阳厥阴病理属性的重要特征;
从病势看,少阳病以虚实错杂为特征;
从病性看,厥阴病是寒热错杂的状态:
虚实/寒热错杂是分辨少阳厥阴的重要标准与路径。
六经病诊断—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一)症状
1、胸胁胀满;
2、寒热往来;
3、食欲不振;
4、心烦易怒或情绪低落;
5、呕吐或干呕后舒适;
6、口苦;
7、口干;
8、眼睛干涩,不喜强光;
9、症状表现可有一定节律性;
10、身体一侧病变;
11、孔窍病变,如眼、耳、鼻、咽、头;
12、泄利下重;
13、四逆;
14、乳房胀痛。
(二)体征
1、两胁紧张度高,扪之不舒;
2、闭目喟眼频繁;
3、唾液粘稠,可堆积形成白线;
4、表情焦躁或神情默默;
5、四逆;
6、腹直肌痉挛;
7、乳腺结节;
8、舌淡红或偏红,苔白;
9、脉弦。
六经病诊断——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一)症状
1、气机失常
(1)胸胁苦满;
(2)心下痞满;
(3)呕吐;
(4)心中动悸;
(5)返酸;
(6)嗳气;
(7)呃逆;
(8)头晕;
(9)久利;
(10)凌晨症状明显。
2、热性症状
(1)口干;
(2)口苦;
(3)汗出(自汗或盗汗);
(4)面红或面痘;
(5)急躁易怒;
(6)口疮;
(7)咽痛;
(8)双目干涩。
3、寒性症状
(1)四逆、腿足凉;
(2)不喜食凉;
(3)便溏;
(4)便秘,无腹满不适;
(5)夜尿频。
(二)体征
(1)面红;
(2)表情焦躁;
(3)咽部充血甚至化脓;
(4)口疮;
(5)心下痞硬;
(6)四逆(可仅足凉);
(7)眼眶暗黑;
(8)舌面干燥,舌质偏红;
(9)脉象弦细或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