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 蒋勋读后感

美的沉思蒋勋读后感《以美的沉思》蒋勋读后感蒋勋的《以美的沉思》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通过对美的探讨和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美的哲学境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蒋勋对美的理解和思考所感染,也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美的沉思》中,蒋勋首先对美进行了概念的界定。
他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事物的情感体验。
在这种理解下,美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对美的理解让我感到非常启发,因为美的确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美的标准。
蒋勋在书中还探讨了美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美源自生活,源自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在日常的琐碎中,我们可以发现美的存在,比如一朵鲜花、一幅画作、一首音乐,甚至是一段文字。
这些都是美的表现形式,而美正是通过这些形式被呈现给我们。
这让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除此之外,蒋勋还讨论了美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美是一种对生活的赞美和追求,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美的存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对世界的美好展望。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美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以美的沉思》中,蒋勋还对美的哲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美的概念。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理解,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美的哲学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总的来说,蒋勋的《以美的沉思》是一部关于美学的精彩著作,通过对美的探讨和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美的哲学境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美的哲学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施崇伟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21(19)20
【摘要】蒋勋有许多耀眼的桂冠。
他著书无数,举办画展,开设讲座,推广美育,浓缩起来,可称作美的化身。
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说宋词》之美可见一斑。
如张晓风所言:“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暗灭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施崇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走进美的世界--读蒋勋的《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平凡的天长地久——读《蒋勋说文学·诗经》
3.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4.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读《蒋勋的卢浮宫》有感
5.历史沉思中的探索——读蒋心焕《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沉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美的沉思》引发的再沉思

读 , 我 们 会 发 现 书 中 所 引 用 的 材 料 和 行 文 问 流 露 出 来 的 还 是 有 许 多 中 国 哲 学 的 理 念 , 从 《周 易 》 到 《中 国 哲 学 史 》, 从 董 仲 舒 到 冯 友 兰 , 还 有 许 多 中 国 哲 学 的 元 素 融 汇 在 书 中 。 正 是 这 些 中 国 哲 理 的 精 华 支 撑 对 种 种 艺 术 物 象 、 美 学 思 想 的 阐 述 和 表 达 .
在 中 国 哲 学 与 美 学 的 语 境 下 , 蒋 勋 先 生 运 用 艺 术 通 感 去 理 解 中 国 艺 术 形 式 ,将 艺 术 现 象谈 得 透 彻 深 邃 。 这 也 是 本 书 分 量 最 重 的 部 分
通 感 对 于 艺 术 是 重 要 的 就 像 我 们 谈 论 的 万 物 互 联 的 概 念 , 或 许 是 今 天 流 行 的 一 个 命 题 ,但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却 是 一 直 就 存 在 于 事 物 内 部 的 彼 此 相 连 的 因 素 ..艺 术 之 问 亦 如 此 , 打 通 联 系 , 将 艺 术 门 类 进 行 统 整 分 析 , 表 面 形 式 与 内 在 本 质 所 联 系 的 或 许 是 不 同 领 域 、 不 同 样 式 , 但 是 其 核 心 的 联 系 是 不 可 断 裂 的 、 艺 术 形 式 从 来 也 都 不 是 孤 立 的 , 艺 术 形 式 之 间 都 会 存 在 着 相 互 联 系 或 相 互 影 响 , 与 时 代 的 发 展 、 时 代 的 思 潮 嬗 变 也 有 着 紧 密 的 关 系 。 于 是 , 以 艺 术 通 感 对 于 某 种 艺 术 、 某 件 作 品 、 某 个 时 代 的 艺 术 , 某 些 看 似 不 同 实 则 有 紧 密 关 系 的 艺 术 形 式 的 解 读 不 失 为 最 合 适 的 方 式 。 如 谈 论 中 国 艺 术 与 美 学 的 上 上 之 境 — — “空 白 ” 、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a8bcfc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0.png)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
”著名的画家、诗人席慕蓉如是说。
《说文解字》里说“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这是在物资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肥硕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所以,这个“美”代表着饱足的喜悦。
《国语·楚语》中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伍举的认为“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个“美”是生活安定带来的幸福感。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以《窦娥冤》告诉我们天理昭昭,善恶有报;《罗密欧与朱丽叶》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超越生命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战胜,但不能被打败”。
这个“美”是悲剧用破碎带来的震颤。
魏晋南北朝,中国仿佛渡着一条历史的黑河,一切的价值和意义都被__、践踏、嘲笑。
三四百年间,却在那__人命、践踏道德、嘲弄理想的黑暗滓秽中升起了澄明如泪的生命的发愿。
所以敦煌莫高窟开凿了,“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
若生世界,妙乐自在之处。
若有所累,即令解脱。
”一尊尊沉苦发愿的佛像被树立在中国大地之上,让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阻难,生命都要往光明、善良、美好的世界升去。
这个“美”是带领凡俗摆脱悲苦的救赎。
每个生命体在其生命流转的过程中,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对应的姿态,有欢笑有泪水,有悲苦有快乐,千奇百状,人们只有经过审视、观赏、评比加上创意的心得才能记录下各种生命情态的美感,才能让美穿越时空,始终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
美的沉思读后感蒋勋以美学视角梳理中国艺术脉络,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
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开始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美到底是什么。
直到我读了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美的全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不是高高在上地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而是像一位亲切的朋友,拉着你的手,慢慢地引领你去感受美、领悟美。
蒋勋先生在书中提到,美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和光鲜,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
小区的角落里有一块小小的空地,那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是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奶奶搬来了这里。
老奶奶看起来普普通通,瘦瘦小小的,头发已经花白。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老人,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事情。
她每天早早地起床,拿着一把小锄头,一点一点地清理着那块空地上的杂草和垃圾。
起初,大家都觉得她只是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几天。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奶奶的身影始终出现在那块空地上。
慢慢地,杂草被清除干净了,垃圾也不见了踪影。
老奶奶又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了一些花种,小心翼翼地撒在土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都会给这些花浇水、施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奇心重,总是偷偷地跑去看老奶奶干活。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奶奶,您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弄这块地呀?”老奶奶抬起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对我说:“孩子,你看这地方,以前多脏多乱呀。
我把它弄漂亮了,大家看着心情也好不是?”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没过多久,那些花种居然真的发芽了。
嫩绿的芽儿从土里钻出来,像是在向世界打招呼。
老奶奶看到这些芽儿,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儿越长越大,渐渐地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整个空地变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美丽极了。
小区里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读完《美的沉思》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美的奇妙之旅。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美的世界。
书中提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往,我对于美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觉得那只是视觉上的愉悦或者是一种短暂的情感触动。
然而,通过作者的阐述,我开始明白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精神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去参观博物馆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走进了那座庄严而又神秘的建筑。
刚一进门,一股陈旧而又迷人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古老的壁画。
它静静地挂在那里,岁月的痕迹在它的表面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但正是这些印记,让它显得更加神秘和迷人。
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那细腻的线条,那丰富的色彩,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尊精美的雕塑。
那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她的身姿优雅,面容宁静。
她的肌肤仿佛有着生命的温度,每一处肌肉的线条都流畅而自然。
我绕着雕塑转了一圈又一圈,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她的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雕塑上,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光影,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美的灵魂在舞动。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陈列着一些古老的陶瓷作品。
那些瓷器的釉色温润如玉,上面的图案精美绝伦。
有的是盛开的花朵,有的是飞翔的鸟儿,每一个图案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拿起一个瓷碗,轻轻抚摸着它的表面,感受着那细腻的质感。
我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用心地制作出这些作品,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书法作品。
那些龙飞凤舞的字迹,充满了力量和韵律。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乐章。
我站在那些书法作品前,久久不能离去,被那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
《美的沉思》读后感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在翻开《美的沉思》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美”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竟然蕴含着如此深沉且复杂的内涵。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一个个关于美的历史瞬间和文化脉络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
书中提到了各种形式的美,从古老的岩画到精美的瓷器,从庄严的建筑到灵动的书画。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那是一次对美的深刻体验。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来到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这座古镇仿佛是从岁月的长河中悄悄走来,带着一种沉静而迷人的韵味。
刚踏入古镇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独特的街道所吸引。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光滑而温润。
石板之间的缝隙里,偶尔会长出几株嫩绿的小草,它们顽强地生长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坚韧。
街道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木质的门窗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盛开的花朵,有的是灵动的飞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巧思和用心。
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路过一家小店,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店里陈列着各种手工艺品,有精美的刺绣,有细腻的竹编,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拿起一个竹编的小篮子,仔细端详着它细密而整齐的纹路,手指触摸着那光滑的竹条,仿佛能感受到制作者在编织时的专注和耐心。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桥边。
石桥横跨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
桥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石头的表面已经有些斑驳,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它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沧桑的韵味。
我走上石桥,俯瞰着桥下的河水,只见河水中倒映着岸边的绿树和房屋,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在桥的另一边,是一个小小的广场。
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空气中回荡。
旁边的老人们则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美不仅仅存在于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和古老的建筑中,更存在于人们平凡而真实的生活里。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
书里提到的各种关于美的观点和解读,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比如说,讲到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前我就觉得那不过是些古老的、锈迹斑斑的物件。
可蒋勋老师却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的力量和神秘。
那些复杂的纹路、独特的造型,仿佛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美的阐述。
以前我走过那些古建筑,顶多就是觉得:“嗯,挺好看的。
”但从来没有深入去想过为什么好看,好看在哪里。
蒋勋老师就像是拿着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古建筑之美的大门。
他说,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的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像咱们现在的高楼大厦,直挺挺地立在那儿,跟周围的环境好像没啥关系。
古代的建筑呢,会巧妙地利用地形,与山水相依,与花草相伴。
就拿苏州的园林来说吧,那弯弯绕绕的回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还有那一池碧水,几尾游鱼,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我想起之前去苏州游玩的时候,走进那座著名的拙政园。
刚进门,就被那一片绿意给吸引住了。
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路旁的竹子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跟我打招呼。
穿过一个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小巧的亭子立在水中央,周围的荷叶挨挨挤挤的,有的荷花还打着花苞,有的已经绽放,粉粉嫩嫩的,特别好看。
我走进那座亭子,坐下歇歇脚。
微风拂过,带来一阵荷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我仔细观察着亭子的结构,那些精美的木雕,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柱子上的对联,字体苍劲有力,读起来韵味十足。
我就在想啊,当年建造这座亭子的人,得有多么巧的心思,才能设计出这么美的地方。
再往前走,有一座假山。
这假山可不是随便堆堆的,而是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走势。
我好奇地爬了上去,从山上的小孔里往外看,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景色,特别有趣。
爬到山顶,整个园林的景色尽收眼底,那种层次感和错落感,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在艺术史的第一章,常常要接触到人类学或考古学,而大部分的造型美术也都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开始的。
这些粗糙而笨重的工具,躺在美术馆、博物馆中,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的纪念。
这些简单的“方”“圆”“三角”,是人类再次去估量石器时代初民所创造的造型的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石器时代,辨别和利用石器,主要开发了人的两种感官,一种是触觉,一种是视觉。
手与物质接触,对物质的重量、质地的检查,不断使用,触觉被开发出来;许多触觉上的经验,经有手的无数试炼以后,逐渐累积成一种视觉辨别能力。
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泥土。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人类从流荡游牧民族的生活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分于一块土地上。
不但利用这块土地养百谷、牲畜,也利用这块土制作了器物。
陶器正是“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
远离了茫昧的渔猎社会剧烈的生存竞争,史前陶器的形制和纹饰都展现着一种进入缓和的农业社会时的优美心情。
人类造型美术的第一章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到新石器时代的磨润,170万年中,人类视觉和手共同经验了石头形状的改变,也建立起人类造型美术的第一章。
“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在本质上分别代表了两种艺术倾向。
商近于浪漫,周近于古典。
商风格中充满了神秘的幻想,大胆而热烈。
周风格简朴端庄传达的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平复了商的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那部分。
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
俑是活人陪葬的替代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卑微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
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是“人群”,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
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
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
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
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
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
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工艺上的百家争鸣毫不逊色于学术思想的活跃西周以典型的农业生产建立了嫡长子的宗法制度,用这一套严密的亲族关系完成了帝国的封建形式。
西周中期以后在青铜器上出现的十分统一的“环带纹”是西周封建形态完成的具体表征。
西周末期,宗法制度一崩溃,封建诸侯各自据地为王,青铜器恢复了它的活泼性,各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造型纷纷崛起。
工艺上的百家争鸣毫不逊色于学术思想的活跃,造型观念的突破,新物质的应用,新技术的创造,手工的精巧,呈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楚器中多木器,许多容器和人俑都是木制,特别是木制的漆器,更是楚文化的典范,在工艺造型上,倾向于抽象的变化,线条刻意夸张,造成飞动轻盈的效果。
在北方黄淮平原一带,强调的是朴拙厚重的造型,特别是人像艺术上。
地处西北的秦是以绝对严格的写实主义做他们工艺风格的基础,兵马俑就是典型代表。
战国时代的工艺地方色彩,不只是自然环境的地方色彩,更蕴含了复杂的政治、经济、人文上的主观意图。
美学思想,在战国前后,随着工艺美术的百家争鸣,也一起产生了。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汉代是春秋战国各种试验的总集成,汉儒解经之中,实在已与先秦孔学不完全相同,其中掺杂的各家学说,已使“儒家”真正包容了从宇宙到人事的各种先秦诸子的长处。
汉代在工艺上出现民族共同的意识,汉代从镜子当中反映出来的“方”和“圆”不是任何人的发现,而是宇宙间的基本道理。
在人世稳定的秩序中有天道不息的循回,是人间的方正之外有四时的圜动,是在人世的限制与范围外有无限的优游和余地。
汉,的确完成了中华民族最完备的文明世界。
汉的艺术中,没有特殊,没有伟大,是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不断的生活,是必须肯定、安分而自得其乐的世界。
农业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变成了典型,是以平凡而伟大,以普遍为典型,汉代在最深最广的民间放下了它文明的基石,两千年来,似乎上面如何动摇,这块基石总是稳定不移。
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更强调的是文化漫长的累积,许多复杂的部落(或民族)共同的经验,逐步凝聚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形式符号上,这些形式符号不但不神秘,相反地,如果我们追溯源头,可以一步一步找回它成形的历史足迹。
这些形式符号如果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是个人特有的现象,而是部落或民族共同心理的情感记忆。
例如:埃及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的三角形,希腊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形成的S形人体姿态及建筑上力的平均布置,以及印度早期极度重心不平稳的造型,都可以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来观察,是不同的民族最主要的造型特征。
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汉代律法中许多对商人的限制,也都明显地说明着这一个新帝国,一方面在努力建立农业经济式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有意的在压抑先秦时期工商业奇巧的报复发展,使百姓安分与土地之上,对人生没有幻想,没有奇迹似的憧憬,也没有巨大的变动和幻灭。
这种日日月月年年的人情之常,便成了“以农立国”的中国人艺术上最牢固的磐石,从汉迄今,在广大民间没有太大动摇。
可是,到东汉末年,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专业化的文人,借助于长期土地兼并形成的庄园,大多脱离了一般大众的生产生活,得以更专注于形式技巧的追求,也产生了更细致敏感的对自然与生活的情思。
表现在艺术上,大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魏晋名士”的风潮。
魏晋的名士造就了一次中国艺术史上空前的“唯美时期”,在对人是的一切失望之后转而专注于美的事业。
他们所找到的生命的理想便是这美与死亡的结合。
魏晋艺术的专业化,使艺术得以离开政治、道德、哲学。
单独以形式美来讨论,这是中国美学独立的一个关键。
在魏晋以前,我们看到散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有关艺术的讨论,很少是单独针对艺术本身来讨论的,至于把形式技巧(如线条、色彩)抽离出来所做的研究更是没有,魏晋艺术在做专业上提高之后,直接到引出南朝各代在文学美学上的大整理,也奠定了中国各类艺术理论的基础。
把文字拆散开来,把点、横、竖、捺。
各部分独立拆散来做美的联想,是文字不只是表意的工具同时还具备本身结构的、线条的、视觉上的美的感动。
中国的文字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高度发展的一种造型艺术。
基于书法线条的大开发,这种线条的成熟也同时是绘画的基础,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素描。
中国的绘画至此已经从形象的模拟中解脱了。
石刻的人像艺术石刻的人像艺术在中国一直未发展,与埃及、希腊、印度相比,中国早期的石刻人像几乎是一片空白。
古代明器中的“俑”大多不是泥塑即属木雕,石刻是很少见的。
原因可有两条线索:1.石器时代以后中国人对石材的崇拜,转而使“石”为“玉”,石材脱离现实应用而成为礼器。
2.国在书法上“线”的高度发展,障蔽了对“体积”或“重量”在艺术上的成长。
石雕艺术在中国的复活应当归功于外来文化的刺激。
在中国的雕刻中似乎有一个欲望是要改变材质的坚硬、沉重。
以石雕人像来说,云岗本尊大佛的体积、量感的巨大或沉重权威逐渐被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更多面带微笑的交角菩萨与思维菩萨。
他们不是以巨大、崇高、权威,对生命的颐指气使来建立姿态;相反地,却是以更多向内心的自省、更多对生命喜悦的自己,更多的慈悲与谦逊来形成另一种动人的力量。
在中国,石雕却特别不往体积、重量等物理性发展,而是以平面绘画的方式来对待石材。
石窟的开凿,动辄数十万人,这些“奴工”,他们身体所受的苦役,恐怕是今日的艺术家难以想象的罢。
然而类似云冈的作品,使人惊讶,不知是什么力量、是什么信念,是经受最大苦难与屈辱的生命,从内心里升起那样真心的欢喜。
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中,北朝的壁画,描写了又痛厉怖惧又崇高庄严的生命情态。
人不在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而是放在“生物的”“动物的”世界来讨论。
这里哀悯的人生,不再是汉代在儒家人情之常中的人生,而是与虎、鹰、鸽、鹿并列,等同看待“众生”。
儒家的人伦世界被扩大了,人被放置在所有的生命中来重新考察,老庄的逍遥与豁达受到了阻碍,生命不再是肯定与喜悦,而是伴随着无尽的灾难、痛苦。
这些形彩斑斓的壁画,是用最惨厉的方法只只生命的有无,是在大悲哀与大伤痛中要人顿悟生命的空无与幻灭。
中国原有的艺术中很少有这样对生命不安的表达,汉代的美术中大多洋溢着现实的安乐,五代以后,中国的艺术又逍遥于山水之间去了,唯有北朝的壁画,给我们不安、使我们战栗发抖,戟刺我们生命最困暗的底层,要我们迸发生命最惨烈又最华丽的光焰。
西魏壁画明显地流动起来,西魏敦煌是壁画转变的关键时期,出现了民族传统神话题材等新的内容也进入了石窟,突破了土红涂地所形成的浓重淳厚的色调和静的境界,出现了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生动意趣。
汉族吸收外来美术,融合、消化,再创民族风格,敦煌壁画提供了中国美术史强韧的生命力。
如果拿敦煌来做中国美术史的观察,一入隋唐,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后,立刻可以感觉到艺术风格上极大的变化。
敦煌的彩塑,脱离了早期佛教宗教性的影响,往事世俗话过度,在过渡期中,有尚未流于宋元之后的现实平庸化,恰恰平衡了理想与世俗的两极,达到最完美的和谐状态。
我们在唐代看到的常常是这样极端不同的对立与矛盾,但是,仔细看,狂放中有收敛,拘谨中有叛逆的向往,这个两者的完美互动才正巧是一个“从心所欲不逾柜”的大唐世界。
三彩器的色彩与花样来源于染缬。
这种颇具外来风格的印染效果,形成了不同于墨绿釉陶的朴厚,也不同于宋瓷素净的美学风格,以缛丽、迸射的色彩在盛堂一枝独秀。
肖像画在唐代达到了高峰,这个情形与门阀世族对自我的肯定炫耀有关,而这时产生的肖像画家,也便围绕着帝王贵族,形成了类似一千年以后委拉斯开兹与西班牙王室贵族的同等关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晚唐的缛丽秾艳之美到了极致,而这缛丽要逐渐为淡雅的美学替代,中国美术要气质的变化,主题从人物转为山水,色彩从秾艳趋于水墨,境界从缛丽变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流动的线。
一切都在变局之中,过度矜持自大的“人物”要重新摆放回到盛大的宇宙山川中区衡量,唐的雄伟、灿烂、繁复,要转成宋的幽眇、内省、静定了。
“空白”出现了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要越少越好,因此“空白”出现了,中国画使世人赞叹的“空白”这样早成熟地出现了,这“空白”只有中国人知道是“虚”,“虚”并不是没有,而是“实”的互动,从北宋哲学的时间与空间演变下来,南宋的山水画,是更有兴趣于抽象的虚实关系,更纯粹地在绘画的布白结构上经营了。
中国的山水,已从绘画升高成为一种哲学中国的山水,经由宋元人的静观沉思,已从绘画升高成为一种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