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涵设计说明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圆管涵说明

第 1 页说明一、技术标准:(一)管节孔径:Φ1.0m,Φ1.50m。
(二)管顶填土高度:0.5~10.0m。
(三)涵洞斜度Ф(指与路中心线的法线的夹角):0°、5°、10°、15°、20°、25°、30°、35°、40°、45°。
(四)洞口型式:八字式。
(五)地基容许承载力:0.15MPa。
(六)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1、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2、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3、交通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三、主要材料:钢筋:螺旋形主钢筋为甲级冷拔低碳钢丝、直径为Фb5mm,抗拉设计强度为Rg=520MPa,纵向钢筋为Ⅰ级钢筋(3号钢)直径Ф6mm。
混凝土:管节C30;端墙墙身20号;端墙基础15号;管基10号。
浆砌片石:洞口翼墙墙身、翼墙基础、洞口河床铺砌及隔水墙7.5号。
三、施工要求:(一)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Ф1.0圆管一般仅用于互通匝道、联络线和被交叉道路上;Ф1.5圆管一般用于主线上,圆管涵的设置应按2.0米标准管节执行,0.5米标准管节仅作为调整管节使用。
(二)当Ф1.0涵顶填土高度大于6米或Ф1.5涵顶填土高度大于4米时,螺旋钢筋采用双肢平行并绕。
(三)若地质土质较差,其地基允许承载力小于0.15MPa时,应采取换土措施,其换土深度由计算确定。
对于膨胀土地段,管底砂砾垫层改为砂垫层,厚度为1.0米。
(四)涵洞长每4~6m设沉降缝一道。
(五)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管节的合理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
根据设计图的计算长度L,斜交管涵首先配置两端各一斜管节(两节合计长度为Lj+0.5m)和若干个2m正管节,余下不足 2.0m部分以0.5m正管节调整,故实际涵长L=(Li+0.5)+2n1+0.5n2+E(式中:n1、n2分别为2.0m、0.5m正管节节数,E为沉降缝宽度和考虑误差的预加长度3~5cm),L与L之差上下两端平均分配。
箱涵、盖板涵、圆管涵及倒吸虹涵说明

一、设计依据(1) 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3) 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4) 部颁《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5) 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6) 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7) 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二、技术标准三、主要材料四、设计要点结构计算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各种最不利组合,对强度、裂缝、变形进行控制。
(一) 圆管涵、倒虹吸1. 管壁各断面的弯矩计算采用刚性圆管涵计算方法计算;φ1.0米管涵管壁厚度与孔径比采用3∶20,φ1.5米管涵管壁厚度与孔径比采用1∶10。
2. 管身荷载:管身所受恒载包括管身自重、管身侧面及顶面土压力。
管身所承受的活载即车辆荷载通过填土按30°扩散角分布于管顶假定的水平面上,当分布宽度小于计算孔径时,按局部均布荷载计算;基底竖向反力假定通过基础均匀分布;圆管的侧压力强度按管顶水平面以上土柱引起的水平荷载计算;填土容重为18kN/m3,内摩擦角为35°。
3. 据管顶及管侧内力计算结果,按单筋截面砼配置管壁内、外两层受力钢筋。
4. 内径为1.5m的圆管涵用于主线上,内径为1.0m的圆管涵用于填土高度小于4.0m的互通匝道上。
5. 倒虹吸水头差(竖井进出口至管涵中心处的高差)≤12米。
(二) 箱涵1. 箱身按闭合箱形截面,取1m箱长进行内力计算,顶、底板按受弯构件配筋,侧墙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2. 箱身荷载箱身所受恒载包括箱身自重、箱身侧面及顶面土压力、搭板重(填土高度小于0.5m时)。
箱身所受活载,按30°角扩散车轮荷载,不计冲击力。
活载通过填土引起的侧压力,按箱身全长范围内的箱后填土破坏棱体上的活载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圆管涵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桥梁结构,用于解决河道、溪涧、道路等水流交汇处的涵洞需求。
圆管涵有着简单、经济、施工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
本文将对圆管涵的设计进行说明,包括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参数、结构设计等方面。
一、设计基本原理圆管涵的设计基本原理是在交汇处设置一段圆形截面的管道,通过控制管道的直径和长度,使水流通过管道,达到解决水流交汇处的涵洞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流量、水流速度、土质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确保圆管涵能够承受预期的水流冲击和地下水位压力,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和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二、设计参数在进行圆管涵设计时,需要确定以下参数:1.内径:圆管涵的内径主要根据预计的水流量和水流速度来确定,通常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出。
2.厚度:圆管涵的厚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地下水位压力等因素来确定,并确保其能够承受预期的水流冲击力。
3.长度:圆管涵的长度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通常需要考虑水流过涵洞时的水力压力等因素,并确保涵洞内的水流速度和水压都处于合理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圆管涵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涵洞底部设置、连接方式、加固措施等方面:1.涵洞底部设置:涵洞底部应进行适当处理以确保水流顺畅通过,并避免堆积淤塞。
常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设置挡板、提升涵洞底部、改善涵洞底部坡度等。
2.连接方式:对于较长的圆管涵,需要设置适当的连接方式,以确保涵洞整体的连续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搭接连接、螺栓连接等。
3.加固措施:对于需要加固的圆管涵,可以采取增加加固环、钢筋混凝土增强等措施,提高涵洞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四、验算与施工在完成圆管涵的设计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验算,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常用的验算包括水流冲击力验算、土压力计算、地下水位压力计算等。
根据验算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并编制涵洞施工图纸。
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涵洞的基坑开挖、管道安装、边坡稳定等方面的施工要求,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验收。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及倒虹吸管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二、技术指标1.涵洞类别及主要尺寸:涵洞类别跨径或管径(m) 涵顶填土高度(m)管节长度(m)斜度α(°) 备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0.75、1.0、1.25、1.50、2.000.5~20.01.49、1.990、15、30、45 环境条件:Ⅰ级钢筋混凝土倒虹吸管1.0、1.25、1.50 ≥0.9 1.49、1.99 02.车辆荷载:公路-I级。
三、主要材料部位主要材料预制涵管C30砼涵管座C20砼涵管基础C20砼帽石、缘石C20砼翼墙墙身、基础C20砼铺底、锥坡、隔水墙M7.5砂浆砌MU40片块石表列石料为最低强度等级砂、石料的质量要求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条文办理四、设计要点1. 计算假定,由于本通用图圆管涵采用有基础形式,基础形式固定支承,中心角127o。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基本资料》固定支承,中心角120o圆管涵内力计算系数为0.231,且忽略管壁环向压力N及径向剪力Q,仅考虑管壁上的弯距M。
(1)管节自重荷载q1=γ1t(2)填土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q2=γ2h(3)填土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q3=γ2Htg2(45 o -φ/2)(4)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q4=∑G/ab(5)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q5=(∑G/ab)×tg2(45 o -φ/2)式中:γ1-管节的材料容重(KN/m3),γ2-土的容重(KN/m3),γ2=21 KN/m3H-管节上的填土高度(m)t-管壁厚度(m)φ-土的内摩擦角(度)r-管壁内外径的平均半径(m)∑G-车轮或履带荷载轴重(KN)a,b-车轮或履带荷载压力分布长度(m)圆管涵内力计算公式2.管节内力按刚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法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且按不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
圆管涵施工组织设计

圆管涵施工组织设计引言概述:圆管涵是一种常用的桥梁结构,用于在道路、铁路等交通线路下方引水、排水或通行。
在进行圆管涵的施工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组织设计,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并达到设计要求。
本文将从施工组织设计的角度,对圆管涵的施工进行详细探讨。
一、施工前准备1.1 确定施工方案:根据圆管涵的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
1.2 确定施工人员:确定施工所需的人员数量和资质要求,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工人等。
1.3 确定施工设备:根据施工方案确定所需的施工设备和工具,包括挖掘机、起重机等。
二、施工现场布置2.1 圆管涵位置标定: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现场进行圆管涵位置的标定和布置。
2.2 施工现场清理:清理施工现场,确保施工区域干净整洁,方便施工进行。
2.3 安全防护设置: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警示标志、安全带等,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三、施工工艺控制3.1 圆管涵挖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圆管涵的挖掘工作,控制挖掘深度和坡度,确保圆管涵的准确安装。
3.2 圆管涵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圆管涵的安装工作,控制安装位置和倾斜度,确保圆管涵的稳固性。
3.3 圆管涵封闭:完成圆管涵的安装后,进行封闭工作,包括填土、压实等,确保圆管涵的使用寿命。
四、施工质量控制4.1 施工过程监控: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
4.2 施工记录保存:保存施工过程的记录和资料,包括施工日志、验收报告等,便于后期查阅和追溯。
4.3 施工质量检查:对施工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圆管涵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五、施工后维护5.1 定期检查维护:定期对圆管涵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延长圆管涵的使用寿命。
5.2 防腐处理:对圆管涵进行防腐处理,延缓圆管涵的老化和腐蚀,提高使用寿命。
5.3 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圆管涵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施工安全。
钢筋砼圆管涵通用图

目 录序号图 表 名 称通用图编号页数备注序号图 表 名 称通用图编号页数备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说明TY-YGH-122圆管涵拼宽一般布置图TY-YGH-213孔径1.0米正管节钢筋构造图(管长0.5、1.0米)TY-YGH-314孔径1.5米正管节钢筋构造图(管长0.5、1.0米)TY-YGH-415孔径1.0米斜管节钢筋构造图(一)TY-YGH-516孔径1.0米斜管节钢筋构造图(二)TY-YGH-617孔径1.5米斜管节钢筋构造图(一)TY-YGH-718孔径1.5米斜管节钢筋构造图(二)TY-YGH-819斜交洞口一般构造图TY-YGH-9110正交八字洞口构造及工程数量表TY-YGH-10111斜交八字洞口构造及工程数量表TY-YGH-11112斜交斜做八字洞口正翼墙尺寸表TY-YGH-12113斜交斜做八字洞口反翼墙尺寸表TY-YGH-13114锥坡式洞口尺寸及工程数量表TY-YGH-14115套管式接头变形缝构造图TY-YGH-15116进水口跌井构造图TY-YGH-16117钢筋砼跌井井盖构造图TY-YGH-17118跌井洞口防落物网构造图TY-YGH-181南昌至樟树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桥涵通用图 第1页 共2页 TY-YGH-1钢筋砼圆管涵设计说明一、 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D61—2005(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二、 技术指标(一) 孔径:φ1.00、φ1.50m。
涵洞设计说明

涵洞设计说明4.1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2007)。
4.2 技术指标1)净跨径: 1.0m2)斜度:0°(涵洞轴线与路线法线之夹角)3)荷载等级:公路-Ⅰ级4)涵洞类型:圆管涵5)地基容许承载力:250KPa6)本设计段共1道圆管涵4.3 主要材料1)圆管涵:C30钢筋混凝土2)帽石:C25混凝土3)管涵基础:C15混凝土3)基础垫层:砂砾石4.4 设计要点1)圆管涵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面分析。
2)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
3)在涵底地基容许承载力较低而不满足相应图纸中容许承载力要求时,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符合设计要求。
4)涵洞过水流量按无压力式涵洞设计。
5)涵顶填土高度控制范围:0~4m。
4.5 施工要点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订制。
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1.0m和0.5m(调整涵长用)。
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后,才能脱模、堆放和运输。
脱模时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
2)管节接头采用热沥青浸炼的麻絮填塞,管内和管外各填一半,不得从管外一次填满,最后用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围裹两道。
3)管涵基础、垫层应按设计要求铺设,必须注意平整,砂砾垫层必须均匀、密实。
4)沿涵长每隔4~6米设一道沉降缝。
另外在涵洞基础襟边以上,沿接缝、沉降缝周围设置20厘米,顶宽25厘米的粘土保护层。
圆管涵说明

说明圆管涵一、设计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二、技术指标(一)圆管涵孔径: 1.5m。
(二)管顶填土高度:不小于0.7m。
(三)洞口型式:锥坡式、八字墙。
(四)要求地基容许承载力最低值300Kpa,。
(五)汽车荷载:公路Ⅱ级。
三、主要材料管节:C30混凝土;螺旋形主钢筋为R235钢筋φ8 mm、φ10 mm、φ12mm;纵向钢筋为R235钢筋,直径为φ8mm;帽石、洞口端墙、端墙基础及管基均为C20混凝土;洞口河床铺砌,隔水墙为C20片石混凝土,锥形护坡为M7.5浆砌片石,M7.5水泥砂浆勾缝。
四、设计要点(一)管节设计1.各种管节分别采用一种规格(材料、尺寸及配筋均相同),以便于工厂集中预制,并适用于不同填土高度。
2.管节计算考虑管基参与受力,按管壁与管基共同作用计算管壁内力,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填土高度和车辆荷载分布情况来设计涵洞基础,以调整管壁内力。
3.管壁各断面的弯距计算公式,系将圆管对称分割成两个单阶变截面悬臂曲杆,作为基本结构进行推导,假定管壁厚与孔径之比为1/10,基础为两倍管壁厚度的环形局部加强断面,基础材料与管壁材料的弹性模量比取0.7,刚性管壁的轴向力对计算应力值影响很小,忽略不计。
4.圆管的外荷载:管顶填土竖向压力为土柱重;车辆荷载竖向压力通过填土按30°扩散角分布于管顶的假定水平面上。
当分布宽度小于计算孔径时,按局部均布荷载计算;基底竖向反力假定通过基础均布于组合断面中性轴的水平投影面,圆管侧压力强度按管顶水平面以上的土柱引起的水平均布荷载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管涵设计说明
一、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用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6、《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
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二、技术指标
1.孔径:0.3m、0.8m、1.Om>1.5m;
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H级:
3.设计安全等级:三级;
4.环境类别:I类;
三、主要材料
1、圆管涵主要材料
2、原材料
原材料应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明书,并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规定的检验项目、批次规定,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1)混凝土
水泥:应采用品质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碱含量不宜大于0.60%,熟料中C3A含量不应大于&0%。
其余技术要求尚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不应使用其它品种水泥。
细骨料:应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中粗河砂,也可使用经专门机组生产、并经试验确认的机制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6~3.2,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高性能混凝土),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
粗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空隙率宜小于40%,压碎指标宜小于20%,粗骨料母岩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针片状含量宜小于10%;粒径宜为5mm~20mm,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5mm,且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
选用的骨料应在施工前进行碱活性试验,应优先采用非活性骨料;不应使用碱-碳酸盐反应活性骨料和膨胀率大于0.20舟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当所采用骨料的碱-硅酸反应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不宜大于3.0kg∕m3,且应经碱-骨料反应抑制措施有效性试验验证合格。
混凝土拌和及养护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规定要求。
修正所得;偏安全地按涵洞基底为一般黏性土(液性指数IL≥0.5)进行深度修正(此时宽度修正系数Kl=O,即无宽度修正;深度修正系数K2取值为1.5),对应涵洞基底持力层为原状土层;当为其他土层时,在满足沉降要求及稳定性的前提下可进行修正计算。
7、当涵底地基承教力基本容许值[fao]不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
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设计要求;基底换填材料可采用砂砾。
8、设计参数
D填砂:重力密度为19kN∕m∖内摩擦角为35°;
2)钢筋混凝土:重力密度为26kN∕πA
3)普通钢筋:HPB3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250MPa;
4)素混凝土和片石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按《公路用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
2005)的要求取用。
五、施工注意事项
1、涵洞放样时,应认真核对进出口高程及角度,若发现与实际沟渠底高程、角度差异
过大或涵洞有可能悬空时,应及时予以调整。
2、施工时涵洞应设上拱度,一般涵洞的预设上拱度可按下表的数值设置;但入口流
水槽面的高程不宜低于涵身中部流水槽面的高程。
表注:
(1)H为路线中心线处自涵洞流水槽至路面顶面的高度,单位为mm;
(2)当设计有规定拱度时,按照设计办理:
(3)基底土屈软塑状态的黏性土或新黄土时,上拱度可适当加大;
(4)基底为岩石、涵顶填上厚度不足2m以及涵洞纵坡>5%时,可不设上拱
度。
混凝土拌和物中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总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混凝土矿物掺和料应采用性能稳定的粉煤灰,粉煤灰氯离子含量不宜大于0.02%,其余性能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中I级粉煤灰的规定。
外加剂应采用品质稳定、且与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的产品;减水剂宜采用高效聚按酸高性能减水剂,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的规定,减水剂掺量以及与水泥的适用性应由试验确定;引气剂和膨胀剂应分别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和《混凝土膨张剂》(GB23439-2009)的要求。
2)普通钢筋
普通钢筋采用HPB300钢筋,HPB300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的规定。
四、设计要点
1、圆管涵按无压力式涵洞设计。
2、圆管涵按刚性管节计算,不考虑管节的变形。
3、恒载考虑填土的重力,按新填土情况计算,填土重力对涵洞的竖向和水平压力强
度系数K、λ按《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中9.2.2条有关规定计算选用。
4、活载计算采用车辆荷载,按30。
角扩散分布;由于涵顶填土高度20.5m,故不计活
载的冲击效应。
5、管节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强度与裂缝验算;不计算
管壁环向压力和径向剪力,仅考虑弯矩作用效应。
6、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是在地基应力理论计算值的基础上,根据《公路桥
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第3.3.4条的有关规定进行深度防水层施工后才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即沥青涂抹需在回填之前进行。
12、八字翼墙与端墙间的沉降缝可于浇筑八字翼墙混凝上时,在端墙面敷设数
层沥青和油毛毡而形成(厚度1〜2cm)。
13、路堤与涵洞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其长度宜按2〜3倍路基填土高度确定;路基压
实度不应小于96%。
14、涵洞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方可进行网填;洞
身两侧填土应严格对称均衡水平分层夯实,其每侧长度不应小于洞身两侧填土高度的一倍,压实度不小于96%;洞身两侧紧靠涵身部分的回填土不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压实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
15、施工中当涵洞上填土高度不足O.5m时,严禁采用振动或碾压设备对涵顶
和洞身范围内的填土进行碾压;填土高度不足Loln时,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夯填;
填土高度超过LOm时,方可采用机械填筑。
16、圆管涵基底地基承教力基本容许值[fao]检测:采用轻便动力触探、静力
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频率一般情况下每10-2O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涵洞不少于三个断面,每个断面不少于三个检测点,地质条件复杂时适当加密。
17、未尽事宜,应符合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的要求。
3、管节预制、运输、存放时,应注意轻放,堆放的底面应平整,必要时铺设5〜IoCnl
的砂垫层,使管节受力均匀,以免开裂。
4、施工时,必须根据涵洞长度准确配置管节:斜交涵洞应首先配置两端的斜管节,
其余按2.Om标准管节配置,余下不足2.Om的管节以0.5m正管节调整;当管节长度之和与实际涵长有微小差值时,应将差值平分于上下游两端;为避免放样误差,可将洞口端墙在管节安装完毕后,再进行浇筑。
5、管节拼接时,填塞缝隙的沥青麻絮,上半圈应从外往里填塞,下半圈应从里往外
填塞。
6、拼接缝处管节须紧密连接,接头具体构造:在接缝处15cm(填土高小于等于IonI)
或20cm(填土高大于IOm)范围内采用1:3水泥砂浆涂带,呈弓状,最厚处为3cm,并在外侧涂两层热沥青。
7、管涵基础应按设计要求浇筑,管基险可分两次浇筑,先浇节底的下部分,此时应
注意预留节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座浆碎2〜3cm,待安装好管节后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碎,并应保证新旧碎的结合及与管壁的结合;基底下砂砾垫层、碎石垫层必须均匀、密实。
8、涵洞全长范围内,每4〜6m应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
基础);沉降缝处两端应对齐、平整,上下不得交错。
9、在地基土质变化较大、基础埋置深度不一或地基容许承载力发生较大变化,以及
路基填挖交界处均应设沉降缝。
10、管节沉降缝宽度为1.0cm-l.5cm,具体构造:节间缝隙采用热沥青浸制麻
絮填塞,并用麻绳绕沉降缝一周,外面圈裹两道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或四层沥青浸制麻布,粗铅丝绑扎固定。
Ik涵洞外层防水措施:在涵洞与填土接触面均涂热沥青三道;进行涵洞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