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的教案

荷塘月色的教案荷塘月色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
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荷塘月色》说课稿11篇

《荷塘月色》说课稿11篇《荷塘月色》说课稿1步洪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__,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
此外,由于__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加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又肩负着培学生养人文素质和健康性情的重任。
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和情境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教材,也是指学生。
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
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
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__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__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五、教学设计原理第一课时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1【教学目标】1、领悟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漂亮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程序】课前:1、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2、同学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1、分小组争辩阅读训练题(一课时)2、以文章的写作挨次,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3、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1、“这几天心里颇担心静。
”,“颇担心静”的缘由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月亮渐渐地”,假如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淌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担心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淌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担心静。
3、“……上升了,墙外大路上孩子们的欢快,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确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颜色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任凭,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教材定位】《荷塘月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二课,本文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绘物细致、形象传神。
朱自清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发了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仿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通过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学会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素养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学习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
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理解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2)提问:“荷塘月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3)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文章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3)教师总结并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的力量,珍惜生活;(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修辞手法;3.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读后感: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六、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分析:(1)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和段落划分;(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段落的作用;(3)引导学生学会从结构角度欣赏文章。
2. 主题探讨:(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探讨荷塘月色所传达的主题;(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人生哲理;(3)教师总结并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板书课题)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的内心独白。
学生一齐朗读后问问: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三)、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四)、作业布置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作者在此文章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
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今天我们继续赏析这篇美文。
赏析写景描写的句子和研读重点句子。
研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师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和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难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己对生活和自然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明确:《春》《背景》特别是《背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这篇作品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2、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
1925年月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
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毛泽东曾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绿》都是他散文中的名篇。
他的散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纯正。
3、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
六个儿女都指望着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
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
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
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据此,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串讲: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串讲: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提问: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具体赏析:第一部分读 1-3 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散步?通往荷塘的路是怎样的?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幽僻、阴森,作者却觉得很好。
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 ?学生根据查找资料进行整合,明确: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②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的,所以……以上问题的讲解,既可看作文章的背景,也可以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设计。
由此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解读,可以读出很多蕴味。
那你是如何理解呢 ? (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我觉得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当时当地的一种心情而已。
提问: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 ( 学生通过关键词概括)学生朗读第二段。
明确环境:曲折的小煤屑路( 幽僻)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的树蓊蓊郁郁的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突出幽静,为后面宁静的夜色荷塘做铺垫。
提问:在文章第 3 段作者写道“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由此可推测,“平常的自己”所要面对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明确:另一个世界:属于一个人的“独处”的“自由”的世界可以看出作者渴望自由、渴望超脱现实的情绪,表现出作者暂得自由的喜悦;平常的世界:热闹的、受到束缚的不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