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word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时安排]两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2三、整体把握文,筛选有效信息(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4(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2第二时[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的表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 语文版必修5 学案

《论雅俗共赏》学案一. 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X 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X,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某某某某,生于某某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某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某某、某某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论雅俗共赏教案

探讨雅俗共赏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 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实现雅俗共赏。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04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 雅俗共赏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雅俗共赏的相关话题,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入 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特点。
感表达方式。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既有简单易懂的歌词和 旋律,也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 元素展现了音乐艺术的多样性。
电影电视
影视作品既有高质量的剧本和演 员表演,也通过特效制作和故事 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
爱。
06
提高学生雅俗共赏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正确审美观
开设美学课程
通过系统的美学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规律,增 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共赏现象
现代诗歌与散文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诗歌和散文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追求语言的简练与意境的深远。如舒 婷的《致橡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
小说与影视剧本中的雅俗共赏
现代小说和影视剧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和人物形象的鲜明。例 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电视剧《亮剑》等作品,既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 平,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案例一
案例二
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 国特色的文化盛宴,既有高雅的艺术 表演,如舞蹈、戏曲等,也有通俗的 娱乐节目,如相声、小品等,实现了 雅俗共赏。
电影《霸王别姬》:该电影以京剧为 背景,通过讲述两位京剧演员之间的 爱恨情仇,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 人生哲理。它既吸引了京剧爱好者的 关注,也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喜爱。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 作业布置与评价标准 •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 反思总结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论雅俗共赏》简介及作者介绍
01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一 篇经典散文,主要探讨了雅俗文化 的差异与共融。
文学常识
归纳总结本文涉及的文 学常识,如作者信息、
文体特征等。
重点词汇
梳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包括生字词、成语、短 语等,帮助学生积累语
言素材。
句式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式 结构,提高学生语言理
解和运用能力。
文化内涵
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如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等,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反馈内容
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具体的反馈意见,指出优点和 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 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反馈形式
可以采用书面反馈、口头反馈、集体反馈等多种形式,确保反 馈及时、有效。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交流,促进共 同进步。
05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类似文本阅读推荐
1 2 3
《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原文,并辅以专业的赏析 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
同类题材散文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散文,如梁实 秋的《雅舍小品》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 高阅读兴趣。
文化评论类文章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化评论类文章,了解不同学 者对雅俗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

论雅俗共赏-语文版第五册教案一、教材选用《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册。
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语文》的教材之一,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摘录、解释词语、语句的方法;2.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3.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5.运用所学知识来自己撰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文化背景课文《李清照》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女词人的人生经历和词作,这里可结合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
2. 探究语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在文中摘抄所示的难点词语,将其解释、比较、分类,使学生掌握新词汇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难句和复杂结构,加深对中文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3. 分析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并通过讨论学生们描绘出人物形象及曲折发展的情节,进一步反思人性的弱点和恶习。
4. 评论李清照的词作通过鉴赏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及个性,瞻仰古人的文学成果,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写作训练把学生分成小组,以玩赏诗词为主题,为自己的团队创作一个题为“赏词后谈”或“品诗会赏”等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法,通过讲解课文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彼此交流,有所帮助和鼓励。
带领学生形成兴趣小组,自己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和讲解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仿照李清照的词写一首自己的词;2.组织班级赏词会,邀请学生们表演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李清照的词;3.互相交换文章并给予评价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教学效果的评估内容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感受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更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课题:雅俗共赏
适用对象:高三学生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雅与俗的特点;
2. 理解并分析古代作品中的雅俗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雅俗相生的原则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4.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意识。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教师做一些启发性的提问:
- 什么是雅?
- 什么是俗?
- 雅与俗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雅与俗的差异与联系。
3. 带学生分析古代作品中雅与俗的体现。
4.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作品中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并以《红楼梦》为例进行讨论。
5. 教师讲解雅俗相生的原则,并就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1. 教师通过阅读课文或文学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雅与俗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自主阅读一个古代文学作品,运用雅俗相生的原则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评价结果。
4. 学生撰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评价所阅读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雅俗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
2. 文章写作的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程度。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论雅俗共赏》学案语文版必修5一. 教学内容:《论雅俗共赏》——解读文化现象的视角: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整理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明确解题思路。
二. 学习目标:积累文章中的词语;领略文章风味,感受文章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解读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有效信息。
三. 知识归纳总结:演讲: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大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现实针对性。
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演讲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
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对听众的定位(作者认为听众是怎样一群美国人),并梳理出听众关心的问题。
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
诗心:文中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跟“诗体”(诗歌的艺术形式)相对。
四. 课文分析:(一)作者与作品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语文必修五《论雅俗共赏》word案

第一课论雅俗共赏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寒碜()②陈寅恪()③一语破的() ④有同嗜焉()⑤譬如()2.辨形组词①概慨②蜕脱③蜂峰④辨辩3.词语释义①雅俗共赏_________②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寒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④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谈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气盛言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两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蜂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诲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不但•不单“不但”通用于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
“不单”多用于口头语体。
“不单”还有一个意思:不止。
“不但”没有这个意思。
例句: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________不爱,并且嫌恶它。
②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________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雅俗共赏》教案
[教学目的]
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
1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 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
1 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
(“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
2 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
3 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 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
四、研读填表
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
点五、作业
1 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
2 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析上节课的表
1 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
要点参考:
(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
(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
2 你还有些什么感受和发现?
(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作者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
(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
(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
(设计本思考题一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品味并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新旧知识相连,做到融会贯通。
)
三、拓展思维
1 从课文中找出集中论述“雅俗共赏”的段落,并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种文化现象,谈谈你对雅俗共赏的见解。
四、作业
读下面一段新闻采访,想想白庚胜先生的认识与朱自清先生认识的异同。
新浪观察:关于“二人转风波”的争论,大多集中在“雅俗”二字上,在您眼中,什么是雅,什么又是俗?雅和俗谁说了算数?
白庚胜:关于文艺的“雅”和“俗”,我们中国一直都存在着争论。
古代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说。
所谓“阳春白雪”和“精英文化”被认为是雅的,所谓的“下里巴人”和“民间文化”被认为是比较俗的。
其实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里面,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
所以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主要由人民来选择,由生活来选择。
生活在不断的淘汰很多不应该存在的文化,又在产生新的文化,所以新的文化和旧的文化里,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里,都有优秀的东西,也有不健康的东西。
所以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就应该弘扬什么样的艺术。
但是人民是个很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应该在民间文化里去扶持具有优秀性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的人和团体,来对民间文艺做一些相对的导引。
一个是按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在走,一个是按生活的逻辑本来的选择,还要有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到民间活动当中去,对一些导向性的引导我们不能放弃。
新浪观察:您说这种引导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引导?
白庚胜:很多民间文艺进入到城市,有的没有意识形态性,只有艺术性,比如泥人、剪纸。
但是二人转有情节,有思想内容,这样有意识形态性的作品,它跟我们主流文化是融合的关
系,还是对抗的关系,这个问题就会更突出。
我们尽量的还是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宣传健康的、让人们高尚的、纯洁的,有力于我们道德的东西为主。
一家三代坐在那儿看“黄色”的东西,毕竟这个“饭”还吃不下。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性开放、性自由,开放得无度,自由得无度,很多东西违反了中华民族传统。
所以民间的一些黄的、过分的东西需要引导,但不是用强制的方式。
而是我们从民间艺术团体中选择“雅”的人、“雅”的团体、“雅”的节目,进行宣传和扶持,本身就起到了对次的、不健康的节目的抵制作用。
并不是说我们下个文件说这个节目不能演,那个团不行。
对文艺问题要有文艺的特殊的方法:自由的、民主的、讨论的和引导的方式去做。
这几年,我们党的文艺政策非常成功,不是用强迫的、行政命令的取消的方式,是在讨论和引导当中来使我们的民间文艺和我们的主流文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
新浪观察:那么大家都在讨论的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这个“大雅之堂”,您觉得央视的晚会称得上吗?
白庚胜:雅不到哪里去,无非是广告多,投资多,名人多,我们民间文化势力弱,农民的东西嘛。
民间文艺不仅应该登大雅之堂,而且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京剧就是从民间的戏曲开始的,还有相声、曲艺全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不只是二人转,二人转也不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个“坏”的作品。
二人转里面好的作品多得很,歌颂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很多,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尊重这些艺术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规范和引导这些艺术家。
问题出在这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