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

高中汉语必修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必修五中的关键词汇和语法点。
2.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4. 强化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单元:古代文学鉴赏1. 引入:通过展示古代诗词名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包括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3. 分析:选取《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表达。
第二单元:现代文学探讨1. 引入:介绍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2. 讲解:详细解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分析:以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为例,分析现代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4. 实践: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现代文学中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单元:修辞学的应用1. 引入: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2. 讲解:系统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选取经典文段,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4. 实践:布置修辞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技巧。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写作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模拟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5教案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5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互助民中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必修五授课教师:国彩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全册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编写的,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
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
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作品及作者介绍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
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
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
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第二单元》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导学案内科大附中高二年级陶芝【学习目标】1通过典例分析,了解翻译题的常见错误。
2通过合作探究,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3通过课堂练习,明确得分点,提高翻译题的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⒈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⒉把握关键词句、特殊句式等,洞悉得分点。
【考纲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其能力层级为B级。
【努力方向】⒈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学习过程】一、典例分析分析下面句子的翻译,看它们分别错在哪?请在句中标注出来并改正。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二、方法总结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一.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即字字落实二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即文从字顺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字字落实)①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帝号、官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③换:(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的词等等。
三、课堂探究翻译下列句子留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文:删⒈夫战,勇气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教案(2014年整理)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高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树立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每个单元前两篇是精读散文,其余是略读散文。
教学中如果教师感觉课时不够,所选的不一定全都要讲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阅读小说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
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
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是这几篇课文都要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必备】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册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目标】1.了解施耐庵及《水浒》。
2.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林冲形象。
3.分析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4.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探究,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林冲思想性格的把握。
【教学课时】一课时(梳理小说情节)【教学过程】一、启发交流,激发兴趣课前播放《好汉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
我先要考考大家,对《水浒传》的了解怎么样。
《水浒传》中一共写了多少位梁山好汉?他们每人有一个绰号,你知道哪一些?屏幕上显示的人物你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吗?(屏幕显示)宋江、吴用、李逵、武松等的头像和绰号让学生猜他们的名字。
最后出现林冲。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
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
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群星璀璨,众英雄中单表一个——豹子头林冲。
请大家打开课文,一起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高尔基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这正可用于本文。
现在谁先来说说这篇小说的情节?提示:本文的情节,按照出场顺序,以林冲的活动串起这篇文章。
文章最先安排林冲出场,巧遇小二夫妇;然后是陆虞候出场,林冲买刀寻敌;寻敌未果后,林冲被派守草料场;然后是两方面人物登场,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巧遇小二(沧州遇旧)——买刀寻敌(买刀寻仇)——守草料场(接管草场)——雪地复仇(杀仇上山)(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准确、顺畅、简练)本课情节特点:1.一波三折。
情节要点可概括为:沧州遇旧、酒店密谋、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夜宿山神庙、庙里偷听、雪夜杀敌。
沧州遇旧是情节发展的开始,又为后面的故事做好了铺垫。
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愤怒的情绪,使矛盾冲突顿时紧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全)

作文训练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作文大致水平;2.推广作文互评互改、快速作文和创新作文的实验;3.初步了解题作文。
教学设想:作文当堂完成。
教学准备:课件(“智慧语文屋”下载中心)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我的快速作文和互评互改模式,布置作文题。
一、互评互改作文示例(邮箱、ftp空间)1.文章赏析略说①内容:语言、主题、形象、表达技巧、结构等等。
②可以全面评价优劣,可以只取一点。
③要评议结合,有根有据。
④体裁可以书信,可以散文,可以评析文,注重语言的得体。
2.学生作文互评互改示例(“智慧语文屋”“下载中心”课件展示)3.作文互评互改作业布置4.创新作文与快速作文点评二、作文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作文构思,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点拨(略)四、学长优秀作文展示(课件展示),师生交流1.桥198班魏静(见班报)2.桥222班谭劫这是一座极寻常的建筑,寻常得就像草尖上的露珠。
也或许是空气中的一粒灰尘。
两岸的人们天天踏着它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如此的随心所欲,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到桥将自己托出激流的那一刻。
偶尔给桥一束不经意的目光,也只会淡淡的脱口而出:桥老了。
短短的一句不在引发丁点的触动,淡漠得好像这桥是个即将退场的演员,全然她曾经的朱颜换来了更多的朱颜。
桥也许在人们心中没有足以让人感觉得到的位置。
然而人来人往,没人敢说自己哪天没有踩着桥渡过激流。
桥负载着重荷,眼下便是流淌的泪水终于,泪水溶化了坚强了百年的桥。
它再也无法坚强,也许它早就意识到人们吝啬得以容不下那两个支撑的桥墩。
天将明,当人们踏着第一抹晨曦来到河边,寻不到那苍老的身影时,才意识到自己每天是踏着那托不住目光的建筑物渡过激流的。
百年老桥,年轻时,它很脆弱,脆弱得托不住人们的一束目光;倒下了,它又似乎从来如此牢固,甚至在人们心里它终于被承认是承受得住千钧万壑的。
桥是承受得住千钧万壑的! 随着桥的倒塌,这句真理才久久地回荡,唤醒人们的耳朵,唤醒人们淡忘的桥的记忆。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47页)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 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⑤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 、“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 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 ; 至 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 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板书 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逼上梁山 杀死陆谦 听说陆谦到沧州 (奋起反抗) (复仇怒火燃烧) 心下慢了 沧州遇旧 接管草料场 (善良安份) (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第二教时 一、 复习巩固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及林冲性格变化过程。 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 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 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 离开草料场时, “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 林冲 “恐 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 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 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 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 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 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 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 : 沧州城东 15 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 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 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 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 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目的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1.介绍作者和作品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
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
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
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提问: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
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
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4)提问: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
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
幻想彻底破灭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
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提问: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
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
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
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
《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1.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
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提问: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几处主要细节描写找出来,分析它的作用,然后总结归纳。
举例:(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
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
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
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明确: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1)直接描写风雪。
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
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
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
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
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
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1. 关于作者:(幻灯片2)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
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
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
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