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教学案语文版必修5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课件 1.1 论雅俗共赏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5课件 1.1 论雅俗共赏

还出现了一种宋朝叫做“笔记”的东西。这种作品记述有趣 味的杂事,范围很宽,一方面发表作者自己的意见,所谓议 论,也就是批评,这些批评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写这种书, 只当做对客闲谈,并非一本正经,虽然以文言为主,可是很 接近说话。这也是给大家看的,看了可以当做“谈助”,增加 趣味。宋朝的笔记最发达,当时盛行,流传下来的也很多, 目录家将这种笔记归在“小说”项下,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 记,更自题为“笔记小说”;中国古代所谓“小说”,原是指 记述杂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 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 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 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 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 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 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 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 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层解: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雅俗共赏”这一成语 形成的历史时期作一推断。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 岭 。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地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
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 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 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逐渐多 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 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
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 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 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 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 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 是条大路。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五《论雅俗共赏》 教学设计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 • 作业布置与评价标准 •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 反思总结与改进方向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论雅俗共赏》简介及作者介绍
01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一 篇经典散文,主要探讨了雅俗文化 的差异与共融。
文学常识
归纳总结本文涉及的文 学常识,如作者信息、
文体特征等。
重点词汇
梳理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包括生字词、成语、短 语等,帮助学生积累语
言素材。
句式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式 结构,提高学生语言理
解和运用能力。
文化内涵
挖掘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如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等,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反馈内容
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具体的反馈意见,指出优点和 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提 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反馈形式
可以采用书面反馈、口头反馈、集体反馈等多种形式,确保反 馈及时、有效。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交流,促进共 同进步。
05
拓展延伸与资源推荐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类似文本阅读推荐
1 2 3
《论雅俗共赏》原文及赏析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原文,并辅以专业的赏析 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
同类题材散文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散文,如梁实 秋的《雅舍小品》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 高阅读兴趣。
文化评论类文章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化评论类文章,了解不同学 者对雅俗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高二语文教案《论雅俗共赏》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老师做补充。

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

(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

(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

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

2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课的表1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1《论雅俗共赏》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五)《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是清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谈到了艺术作品是要雅俗共赏的问题。

这篇文章既有思想性,也有艺术性,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的内涵和特点。

一、导言《论雅俗共赏》是鲁迅的一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了雅俗共赏的问题。

这篇文章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雅俗共赏,还告诉我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去追求雅俗共赏。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论雅俗共赏》的内容和特点。

二、主体部分1. 雅俗共赏是什么?鲁迅在文章中对雅俗共赏做了这样的定义:“什么人既不笃爱艺术,而又非常之不通,此等人最易使文艺发展成无足轻重的‘小风气’;而什么人既能深刻地谙熟琢磨艺术,而又非独醉其妙,使之与生活不相适应,此等人则最易使文艺发展成一种孤寂僻陋的朦胧派。

总而言之,前者是俗,后者是雅,各必不可少。

但俗雅不分,则俗渐俨如雅,而雅变哂俗。

若无俗之影响,则雅也不成其为‘艺术’,而成为一种廉价的货品;若无雅之陶冶,则俗也不成其为各时代之民众文化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劣质的玩物。

”从鲁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雅俗共赏的本质是在于俗与雅之间互相配合,俗是基础,雅是提高。

只有俗雅相辅相成,文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2. 为什么要追求雅俗共赏?鲁迅认为,雅俗共赏的意义在于人民群众理应有享受精神生活的权利,而精神生活的发展需要艺术这一载体的支撑。

如果艺术的发展被局限在雅的圈子内,那么就会被少数人所享受,而对群众将毫无意义。

如果艺术的发展被局限在俗的圈子内,那么就会产生一些媚俗之作,失去了艺术的本质,也无法满足到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鲁迅认为,艺术应该是人民的艺术,应该服务于人民,才是真正的艺术。

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才能让艺术有爆发式的发展,并且最终满足到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

高中语文 1.1 论雅俗共赏课件 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 论雅俗共赏课件 语文版必修5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 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 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 人物评论三个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 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 书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 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写作的是《论老实话》。本 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 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 相、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 好书。
1 论雅俗共赏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 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 江省杭州)人。曾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受到赏识,任为太学 正;神宗死后被排挤出京,做过几任地方小官;徽宗朝官至大晟府提举,掌 音乐。
1.识记字音
嗜.好( )
奠.定( )
寒碜.( )
恪.守( ) 缜.密( ) 蜕.变( ) 2.识别字形
垮:
缜:
颐:
跨:
滇:
熙:
3.理解词义 (1)清隽: (2)虚妄: (3)参差错落: (4)出奇制胜: (5)雅俗共赏: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 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 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 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 社对朱自清的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 了 6 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 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 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 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 目的成就。1928 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 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1 论雅俗共赏教案 语文版必修5-语文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1 论雅俗共赏教案 语文版必修5-语文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论雅俗共赏◆论雅俗共赏自古文学有雅俗之分,即“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说,“雅”以高雅见称,“俗”以贴近生活而得到众人青睐。

二者各有所长,不能偏此废彼。

“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豁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我们会有所收获。

◆谈中国诗据说西方的文化名人到中国来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学贯中西的大师钱钟书先生。

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好不容易找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住宅电话,于是她就提出约见的要求,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与机智可见一斑,那么他的学术性论文语言功夫又有怎样的特色呢?◆读《鲁滨孙漂流记》有这样一种精神,叫作坚强;有这样一种品质,叫作勇敢;有这样一种态度,叫作乐观;有这样一种体会,叫作孤独;有这样一种信念,叫作希望;有这样一种冒险,叫作漂流;有这样一种人,叫作英雄……这便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传世名作《鲁滨孙漂流记》所表现出来的。

他笔下那个勇敢机智、喜爱冒险、乐观坚强的鲁滨孙,用他二十余年的漂流,创造了一个奇迹,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含义。

1 论雅俗共赏◎诗海拾贝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

宣宗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作品。

此诗是写诗人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

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征人安闲无事,前一句中的“断”字,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后一句中的“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论雅俗共赏》教案语文版必修5.

论雅俗共赏》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了解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三、了解作者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

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

二、作者介绍12老皿做补充.•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i找出环注亡咲提i;「诩花(唐以前、唐、宋、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找出竇述毎个朝代耳会芨,左特点iu钿子:(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4找山付部作詁、站文依川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

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

)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

(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 “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 “新文化” “欧化的新艺术” ‘大众语’运动” “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熟渎谍文…出彳去格山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界俗八:宾为二发加用实质2[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课的表1丛上L嚟」口写你能得出邓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

(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雅俗共赏”的内涵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雅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和包容不同层次的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雅俗共赏”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本质。

(2)通过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实例,让学生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对雅俗文化的刻板印象,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雅俗共赏的理念进行文化欣赏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雅俗共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特定的文化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雅俗文化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雅俗兼具的音乐作品,如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曲目,或者展示一幅既有高雅艺术元素又包含通俗表现手法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雅俗共赏的初步印象。

2、知识讲解(约 20 分钟)(1)解释“雅”与“俗”的概念“雅”通常指高雅、优美、精致的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如古典文学、交响乐、芭蕾舞等。

“俗”则指通俗、大众、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如民间故事、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

(2)阐述“雅俗共赏”的含义强调“雅俗共赏”并非简单地将雅和俗相加,而是指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层次和审美差异,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文化满足的状态。

(3)分析“雅俗共赏”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高雅文化能够普及,通俗文化得以提升。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1)文学作品选取经典名著如《红楼梦》,分析其中既有高雅的诗词歌赋,又有生动的世俗生活描写,如何实现了雅俗共赏。

对比流行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探讨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如何展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论雅俗共赏
第1课论雅俗共赏
本课话题——雅与俗的转化
一、从课本中积累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
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

社会的变革、文人身份的变化,读书人走向民间,促使了雅文化与俗文化间的转化,促
使了人们的文学欣赏观念的转化。

二、从现实中积累
2月初,由北京大学起草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在网上征求意
见,打算用“采雅舍俗”的方式雅化一些胡同名称,比如粪场胡同改为奋章胡同,屎壳郎胡
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

这份草案让大家不免为胡同的未来担心起来。

北京那些遍布旧城、星罗棋布的胡同,其名称既有历史变迁的痕迹,也反映着不同时代
的社会风情,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

头发胡同、翠花胡同、灯草胡同……这些不怎么雅的胡同名字一点儿都不妨碍北京的胡同成为最被人念念不忘的去处。

相反,那些高大上的名称,因为离市井生活太远,反而显得不那么亲切了。

将胡同名“烧酒”改成“韶九”,雅是雅了,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被淹没了。

羊肠小道一般的胡同、烟火味十足的名字本来就不是文人雅士、风花雪月的产物,它是劳动人民随口叫出来,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被人接受的,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它的丰富多彩。

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守护老地名,也是在守护城市的魂魄。

三、从历史中积累
烟花巷陌,世人眼中轻浮、浪荡的大俗之地,却因刚烈正直的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笼罩
上了一层令人唏嘘、使人心生敬畏的,有别于腐朽当局的大雅之色。

俗景因名妓香君而充满
雅情。

歌馆妓楼,艳俗的脂粉却消沉不了柳永的词的才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精丽雅致的词句,伴随伶人哀婉的歌声,化作对命运最无奈的喟叹,在历史的书页之中记下风雅的一笔,也将词从宫词中解放
出来,成为反映民俗的典雅手段。

俗物因白衣卿相而富有雅致。

陋俗乡野,淹没不了陶渊明清雅的光辉,偏远的乡村,经过他充满雅兴的诗心过滤,在
笔下流淌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地,再清贫的生活,在他富有雅致的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