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
《2024年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_青蛇劫起》为例》范文

《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_青蛇劫起》为例》篇一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画电影《白蛇2_青蛇劫起》为例一、引言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画电影逐渐成为现代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动画电影的叙事学研究对于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为例,深入探讨动画电影叙事学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在影片中的具体运用与效果。
二、动画电影叙事学概述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结构、话语、叙述者和读者关系的学科。
在动画电影中,叙事学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画面、声音、情节等元素来构建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世界。
动画电影的叙事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可以更加自由地表现时空、创造角色和构建情节。
三、《白蛇2:青蛇劫起》的叙事结构《白蛇2:青蛇劫起》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其叙事结构清晰明了。
影片以青蛇的视角展开,通过一系列事件和情节的安排,构建了一个关于爱、恨、勇气和责任的故事。
在叙事结构上,影片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结合了闪回、梦境等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四、《白蛇2:青蛇劫起》的视觉叙事视觉元素是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画面精美、色彩鲜明,通过画面和色彩的运用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例如,影片中的自然景色和建筑物的设计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体现了影片的文化背景,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同时,镜头运用也十分巧妙,通过不同角度和视角的切换,以及快慢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强烈。
五、《白蛇2:青蛇劫起》的声音叙事声音是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补充。
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音效和配乐的运用恰到好处,为影片营造了紧张、激动、悲伤等不同的氛围。
音效方面,无论是打斗声、水流声还是环境音,都为影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配乐方面,影片的配乐既有古典的元素,也有现代的元素,既符合了影片的文化背景,又为观众带来了视听享受。
叙事学理论

•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概括 • ”这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很早。“ • 例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叙事人称
• 第一人称叙事 • 第三人称叙事
•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 距离不同。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第三人 称的叙事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叙述频率
•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 的关系。
•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单一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 • 二、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也是一种单一叙事 • “星期一我起得很早,星期二我起得很早,星期三我起得很早” • 三、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重复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 • 例子:鲁迅《祝福》通常用来展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
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
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 念了四句言词道:
•
•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
叙述顺序
• 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倒卷帘法” 例子 • 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例子
倒卷帘法例子:
• 《红楼梦》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 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 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 撂liào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 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 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 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 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是一部关于空间叙事的学术著作。
空间叙事是指在文学、电影、艺术、建筑等领域中,使用空间元素和空间技巧来表达故事情节或传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空间叙事学》探讨了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和框架,如空间意识、空间想象、空间语言、空间感官等。
它还对空间叙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比较。
例如,它可能会探讨空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方式与在电影作品中的应用方式有何不同,或者比较不同文化中空间叙事的特点和差异。
此外,《空间叙事学》还可能会探讨空间叙事与其他相关理论,如视觉叙事、意象学等的关系,以及空间叙事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些理论。
《空间叙事学》还探讨了空间叙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在文学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描述空间的外观、氛围、气氛等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电影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摄影机视角、镜头转换、景深等技巧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在艺术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媒介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在建筑领域,空间叙事可以通过建筑的设计、构造、布局等要素来表达建筑师的理念和设计理念。
读书笔记:《中国叙事学》杨义-重点内容摘录

杨义《中国叙事学》重点内容摘录⏹结构 ⏹时间 ⏹视角 ⏹意象 ⏹评点家目录导言: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 (5)1.思维的三弦 (5)2.对行原理 (5)3.返回中国叙事本身 (5)4.叙事形式法则的探讨 (6)5.两级中和的原则 (6)6.还原、参照和贯通 (6)结构篇第一 (6)1.结构的动词性及其原理 (7)2.道与技的双构性思维 (7)3.结构要素:顺序、联结、对比 (8)4.结构动力学——势能 (8)5.结构形态历史发展的五个主题 (9)6.组织结构的死法和活法 (9)时间篇第二 (9)1.作为人类经验的时间 (9)2.时间表述的形态和文化密码 (10)3.叙述元始和时间整体性 (10)4.叙述元始的时间表现形态 (10)5.历史时间和叙事时间 (10)6.时间顺序和预叙的文化蕴涵 (10)7.时间幻化与翻过一面看人生 (11)8.时间的人文化和独特时间刻度的选择 (11)9.时间非原生性及其功能 (11)视角篇第三 (11)1.视角的意义 (11)2.视角和作者 (12)3.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12)4.视角的流动性 (12)5.视角的一与多及其层面 (12)6.聚焦与盲点 (13)7.聚焦于“有”与聚焦于“无” (13)意象篇第四 (13)1.意象原型及其释义 (13)2.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13)3.意象的类型 (14)4.意象的意义指涉 (14)5.意象的功能 (14)评点家篇第五 (14)1.叙事学的独特存在形态 (14)2.粘附于直觉的理论思维方式 (15)3.中国古典叙事评点体例 (15)4.评点家“第二视野”的作用 (15)5.从儒家经典阐释中走出,建立“另一个经典世界” (15)导言:叙事理论与文化战略1.思维的三弦杨义在牛津大学访学,从三方面拓展学术思路:一是讲述中国神话的阐释体系,讲述中国文学与历史,讲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关系,今儿从若干宏观的角度清理中国文学,尤其把握其叙事体系;二是阅读西方叙事学著作;三是作为补充,阅读前辈学术大师面对浩瀚典籍和西方思潮冲击时的学术选择。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2024年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范文

《叙事学研究的跨媒介趋势——“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数字媒体和新媒体的崛起,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方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界举办了一场以“跨媒介叙事”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旨在对该研讨会进行综述,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会议背景与目的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会议聚焦于跨媒介叙事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不同媒介中的表现,以及跨媒介叙事在全球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三、会议内容概述1. 理论探讨: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定义、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探讨。
从传统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跨媒介叙事在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构建多元化、互动性叙事体验方面的潜力。
2. 实践案例分析:会议邀请了来自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在跨媒介叙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案例包括《权力的游戏》、《黑镜》等影视作品,以及《阴阳师》、《原神》等游戏和动漫作品。
3. 跨学科交流: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就跨媒介叙事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交流。
探讨了如何将跨媒介叙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等领域。
4. 未来展望:与会学者就跨媒介叙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跨媒介叙事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四、研究现状与发现1. 研究现状:目前,跨媒介叙事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方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开始尝试将跨媒介叙事应用于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
2. 发现:研究发现,跨媒介叙事具有打破时间、空间、媒介等限制的优势,能够实现更加真实、互动的叙事体验。
叙事学相关书籍

叙事学相关书籍
关于叙事学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和前沿的推荐:
《小说美学》:阿米斯、万·梅特尔著,傅志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当代叙事学》:马丁、华莱士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语言学与小说》:福勒、罗杰著,重庆出版社,1991年。
《小说的艺术》:洛奇、戴维著,作家出版社,1998年。
《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略萨著,赵德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克默德、弗兰克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瓦特莱、贝尔纳著,天津人民
出版社,2003年。
《新小说新电影》:托马塞、克洛德著,李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诗学——文学形式通论》:方丹、达维德著,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互文性研究》:萨摩瓦约、蒂费纳著,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为修辞的叙事》:费伦、詹姆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这些书籍涵盖了叙事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小说美学、语言学与小说、小说的艺术等。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叙事学的理论和实践。
叙事学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二、叙事视角
1. 叙事视角的分类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叙述者是“我”,视角是“我父亲”,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