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战争中战争迷雾消失了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一对克劳塞维茨其人及其学说的研究,始自《战争论》第一版问世的1832年,然则实际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克劳塞维茨研究仅局限于欧洲甚至德国本土,且成果有限。
该研究及其成果的兴盛,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克劳塞维茨研究在近代时期的欠发达,部分原因在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含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其军事实用性和短期效用显然不及同时代另一位拿破仑战争研究者约米尼(A.H.Jomini)的学说。
(注:约米尼(1779-1869年)是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和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关于其生平及学说,参见A·H·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版。
)19世纪末和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现出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真理性和深刻性,从而引起学术界甚至世人的关注。
在这个历史时期,《战争论》的各种译本广泛流传,克劳塞维茨研究逐步深入并出现了两大标志性突破。
其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对“暴力”的理解和运用,他们特别强调并重视“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除斯大林之外均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学说表示认同和赞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和通信中多次提及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列宁深入研究过《战争论》并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毛泽东也依据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论断。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斯大林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这就突破了把克劳塞维茨理论视为战争教条并作单纯军事理解和应用的传统的普鲁士——德意志方法,(注:将经典理论奉为教条、对经典理论只作字面理解而不作时代性和哲学性思考,是一种普遍倾向。
这一点在近现代德国军事家对待克劳塞维茨学说的问题上尤为明显。
军事信息技术作用机理的哲学思考

的实在性 ,能量描述 了世 界 的运 动性 ,信息则 揭示
了物质 在相互作 用中表征外部情况 的一种 普遍属性 , 描述 了物质世 界从反 应性 、感应性 到反映性 的特性 。 从这一点 出发 ,形成 了对信 息认 识 的层 次 体系 ,这 个层次体 系由本体论 层 次 、认 识论 层次 和功能 层次 三部分 组成[ ・ 。本体 论层 次上 ,信息是 不 以认 2 ] . 1 6 识主体为转移 的关 于客观世 界和 主观精 神 的各 种状 态特征 的总称 ;在认 识论层 次上 ,信 息是 认识 主体
作者简介 :李 秀春 (9 16
) ,男,山东沂水人 ,军械工程 学院博 士生。
9 — 3
李 立纲 (9 l 1r 一 ) 7 ,男,河北石 家庄人 ,军械 工程 学院在站博 士后研 究人 员。
一
维普资讯
一
定是对报道 的接收者有意义 的, 即承载着 价值” 从 ; 自然之间的过程 , 大量 表现 为人 与人交 往 中的 ‘ 但 流
“ 息 中介 ( ei yiomtn” 信 m d m b f ao ),并 认 为 这 种 u nr i
“ 以信息为 中介 的战争 ”是 “ 建立在 当代 信息技术革 命基础上 的 ,是 对平 台 中介 战争 的否定 ,同时 又是
通过感官 、仪 器所感 到或 测量 、记 录 、表 达 的一些 数据 、图像 、符号 、语 言 、文 字等 包含 的 客观世 界
作用于军事实践活动 的机理 。
一
但存在着两个 重大缺 陷 :一是 忽略 了一个 非常 重要
的维度——价值论 的维度 ;二是 忽略 了现代 信 息技 术发挥作 用 的一 个 重 要 领域——交 往 实 践 的领 域 。
物联网及在军事应用

物联网及在军事应用物联网概念一经问世, 立刻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不仅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为产业开拓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 也对现有军事系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当前,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经嗅到了这股浪潮的气息, 纷纷制定标准、研发技术和推广应用, 以期在新一轮军事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
早在1999 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 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
2003 年, 美国国防部力推RFID 条码识别技术, 使之为世界所知。
2005 年11 月17 日, 国际电信联盟( IT U) 发布了《U 互联网报告2005: 物联网》IT 。
该报告的发布, 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物联网时代的即将来临。
2008 年10 月, 欧洲物联网大会在法国召开。
2009 年6 月, 欧盟制定并公布了包括标准化、研究项目、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14 点行动计划。
日本则制定了EPC 系统国家发展战略, 并提出了U Japan 计划, 将传感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项目之一。
韩国提出U-Korea 战略, 计划2012 年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
新加坡也公布了“ 智慧国2015” 的战略蓝图。
我国对物联网发展也高度重视, 已将其摆在了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
2009 年11 月3 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及早部署后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 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 发动机’ 。
”然而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物联网的许多关键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构建方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模式, 这对于中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而言,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战场上的“隐身术”

战场上的“隐身术”作者:刘天水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3年第11期在风靡全球的电影《哈利·波特》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哈利·波特身临险境的时候,总能迅速披上神秘的“隐身斗蓬”,倾刻间化险为夷。
的确,隐身术不仅是传奇故事中经久不衰的题材,在军事领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借助高科技,各国的隐身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单兵隐身装备。
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消失的“隐形士兵”吧。
在战场消失的“隐形士兵”在大自然界的激烈生存竞争中,上亿年的进化过程演化出相当有效的伪装方法,那就是将自身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
不过,对于人类来说,却要花费上千年的时间,才从自然界的伪装中得到启发。
迷彩服就是很好的隐身装备,但这种隐身方法是有条件的,并不是适应所有背景。
如果敌方使用了能够感受温度的红外夜视仪,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士兵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不过,随着面料技术的进步,能够防止红外线探测的迷彩服出现了。
这种能够防止红外线探测的伪装网或者是迷彩服,可以主动根据背景温差来调整迷彩服的温差,尽量使迷彩服的温差和背景温差保持一致,从而使红外夜视器材丧失功能。
后来,日本东京大学物理系木塔识教授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光学伪装方法:他发明了一种摄像机,可拍摄物体正后方的背景,然后将图像投射物体正面,给人一种透视错觉,就好像这件大衣能被看透一样。
实际上,人体穿的迷彩服或者外面覆盖的一些材料,被当成一个显示屏,有显示器、摄像头,摄像头负责获取目标、背景,显示器则显示士兵身后的背景,让我们看不到士兵。
而未来的纳米技术,能让作战服的纤维发生各种变化,士兵只需要操作随身电脑,就可以在一套作战服上变幻多种颜色,可以说,未来士兵的装备是陆军隐形技术中最精彩的部分。
如何让庞大的军舰消失?现代战争中要想先声夺人,取得战场主动权,就必须依靠情报收集。
而避开敌人侦察,把自己隐藏起来就能让自己处于主动位置。
未来战争无人机精确打击将成为常态

未来战争无人机精确打击将成为常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战争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之间的大规模对抗,而是打击力量将更加依赖于无人机的精确打击能力。
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其在军事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战争将会更加依赖于无人机的精确打击能力。
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在现代军事行动中,并且有理由相信,未来无人机精确打击将成为常态。
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于在天空中飞翔的无人机,在农业、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无人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领域,无人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人机不仅可以取代传统飞机进行侦察和打击,还可以执行更为复杂的任务,如空中加油、战区侦察、电子干扰等。
而且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的性能也越来越强大,能够携带更多的武器,执行更为复杂的作战任务。
二、无人机精确打击的优势相比传统的飞机和火炮,无人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无人机具有更高的机动性。
无人机不受人体机动性的限制,可以在更窄的空间内飞行,并且可以进行更大幅度的机动。
无人机具有更高的隐蔽性。
由于无人机不载人,因此可以更靠近敌人进行侦察和打击,不容易被敌方察觉。
无人机还可以执行更危险的任务,如电子战、高空侦察等,保护了人员的安全。
最重要的是,无人机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无人机可以携带各种高精度武器,如激光导引炸弹、导弹等,可以对敌方目标进行更为精确的打击,减少了误伤和损失。
目前,无人机精确打击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手段。
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利用无人机进行了多次精确打击行动,成功消灭了多名恐怖分子头目和重要目标,取得了战争的重大胜利。
以色列在对加沙地带的打击中,也广泛使用了无人机进行精确打击,减少了自己的损失,取得了重大战果。
在乌克兰危机中,乌克兰政府军也广泛使用了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打击,有效地压制了亲俄罗斯分离主义势力,维护了乌克兰的国家安全。
可以看出,无人机精确打击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流手段,并且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公考行测真题测试及解析

2023年上半年河南省公考行测真题测试及解析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60题)1.上午7点,A、B市干部同时乘车前往省城参观学习,汽车时速均为每小时80公里。
但由于突发状况,B市干部在路上停留了2个小时。
最终,A市干部于当天上午9点到达省城;B市干部于当天下午3点到达。
则如果从A市出发,途经省城到达B市,总路程为()公里。
A.720B.640C.320D.2802.吴老师、张老师、孙老师、苏老师都是某校教师,每位只教授语文、生物、物理、化学中的一门课程。
已知:①如果吴老师教语文,那么张老师不教生物②或者孙老师教语文,或者吴老师教语文③如果张老师不教生物,那么苏老师也不教物理④或者吴老师不教化学,或者苏老师教物理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可以推出孙老师教语文:()A.吴老师教语文B.张老师不教生物C.吴老师教化学D.苏老师不教物理3.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是一种电磁波B.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在导体中传播的电磁能量不衰减D.同一频率的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4.在互联网社交化、移动化背景下,算法应用使广告的个性化、强互动和精准性特征变得非常突出,。
一方面,广告效果归因变得更加复杂。
用户在多个社交平台中积极互动,消费者跨设备、跨媒体、线上线下行为交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何精确测量单一平台的广告效果成为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广告常用的方法都无法追踪用户在其他渠道中的转化。
以视频信息流广告为代表的一类广告存在着极强的推荐、分享等性质,用户与之相关的消费行为可能是在其他渠道中完成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广告效果转化呈现跨界的特性B.传统的广告测量方法面临挑战C.广告从投放到获得收益存在诸多环节D.算法应用在广告效果归因上具有局限性5.我国拥有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下列诗词与其所描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应错误的是:()A.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蜀绣B.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C.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京剧D.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6.近年来,各地开始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
科索沃战争中的“S-300迷雾”(上)

科索沃战争中的“S-300迷雾”(上)作者:雷炎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6期俄罗斯政治家曾说过,在整个欧洲,只有一个地方不会让俄罗斯人感到自己身处外国,那就是塞尔维亚。
的确,几百年的历史和民族纽带,让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友好关系。
可有时候俄国人说的那些出格的话,相信不会有几个塞尔维亚人赞同,比如,2019年1月,负责军工的俄政府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在个人社交页面说过:“如果1999年塞尔维亚人拥有S-300防空系统的话,历史可能会重写。
”他所说的“历史”是指在1999年3月24日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当时以塞尔维亚为主体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因为缺乏防空能力,经历北约78天空袭后屈膝投降。
显然,罗戈津本想赞美俄罗斯武器先进,却无意间刺痛了“兄弟之国”的神经。
其实,连美国人都承认,当时塞尔维亚人确实需要S-300系统来保卫自己的领空。
1999年3月18日,就在北约发起“联合行动”的前一周,美国驻贝尔格莱德军事参赞约翰?潘伯顿(John Pemberton)突然求见南联盟空军司令斯帕索耶?斯米利扬尼奇,见面后,潘伯顿只向主人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S-300吗?”十余年过后,如果说S-300真能可以改变南联盟乃至巴尔干历史的话,那么谁又应该对这件事负责呢?为什么直到今天这种武器依然没有出现在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经常为此怪罪莫斯科,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重大军事采购项目的流产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南斯拉夫(二战结束,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0年,该国爆发内战,1992年彻底解体,分裂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2003年,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2006年,塞尔维亚与黑山分家,宣告现代南斯拉夫国家的完全终结。
2008年,本是塞尔维亚一个自治省的科索沃宣布“独立”,但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将军们就对S-300导弹系统(哪怕是最简单的导弹综合体)产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代战争中战争迷雾消失了
在当代战争中战争迷雾消失了这样的论述是错误的。
战争迷雾从未消失过只是转变了存在的形式。
无论是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今天的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高技术战争,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是广阔还是狭小的战场上空,都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
克劳塞维茨对此一言中的:“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
”
现代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特别是集高新技术之大成的信息作战系统,把雷达探测、光纤通信、数据处理和遥测控制等技术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自动化的技术群体,交战双方获取战场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种条件下,那种因信息匮乏造成的“传统战争迷雾”正随着战场信息的成倍增加而逐渐消散。
然而因信息泛滥、信息过剩所造成的“现代战争迷雾”却又骤然袭来。
“现代战争迷雾”的困扰,使指挥员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因信息的极度贫乏而难以决策,而是因获取的无关信息过量而无所适从。
由于获取战场信息的途径增多,信息急剧膨胀,特别是双方有意识地散发大量的废旧信息、虚假信息,造成信息超载甚至信息泛滥,使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格外费时费力。
有价值的信息常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而那些急剧涌来的不准确、不可靠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却大量充斥战场,给战场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制造了新的模糊性,使战场又回到“不透明”。
当“现代战争迷雾”袭来时,信息技术处于劣势的一方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拥有信息优势一方,通过信息作战,可向对方信息系统倾泄大量“信息垃圾”,使其信息系统处于饱和或超载状态,导致工作混乱和瘫痪,从而陷入更加浓重的战争“迷雾”之中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