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语法化

合集下载

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本文概述《词汇化与语法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语言演变中的两个重要现象:词汇化和语法化。

这两个过程在语言的自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词汇化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元素如何通过组合和重新分析形成新的词汇项,而语法化则关注语言中的语法元素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包括词类转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本文将首先介绍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它们在语言演变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展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具体过程,包括词汇项的形成、词义的演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我们还将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对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视角,同时也为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词汇化现象分析词汇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中原本独立的词或词组在某些情况下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到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变化。

词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库,也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汇化现象的产生通常与语言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人们为了表达更为复杂或特定的概念,往往会将一些常用的词组或短语固定下来,形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

这种固定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语义的泛化或特指化,使得新的词汇单位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或表达更为精确的概念。

词汇化现象在语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词汇化使得语言更加简洁、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复杂的交流需求。

另一方面,词汇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为语言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然而,词汇化现象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词汇化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增加,使得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变得更加困难。

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法化名词解释语法化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由于频繁使用,人们开始将其看作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法形式。

语法化过程是指某个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从非标准的语法形式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是由于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

在语言演化过程中,一些非标准或者不合规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基于规范的语言形式。

这种转变的过程是逐渐的、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法化的表达方式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语言中的规范形式。

语法化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语言元素,例如词汇项、短语、句法结构等。

在词汇层面上,词汇的语法化可以表现为某个单词的用法转变,比如某个名词开始作为动词使用,或者某个动词开始作为名词使用。

在短语层面上,短语的语法化可以体现为特定短语的固定化,比如某个固定的短语逐渐形成作为特定句法结构的固定语素。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语法化可以意味着某种句法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比如某种从非主动句式逐渐发展成为主动句式的句法结构。

语法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

社会语言习惯是指某种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因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被频繁使用,逐渐被认为是标准的语法形式。

当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时,其使用频率就会增加,人们开始认为它是正确的语法形式。

语义演变是指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某个词语的词义会由原先的具体指称意义逐渐转变为抽象意义,从而使其能够应用到更多的语言环境中。

当一个词语的语义逐渐变得抽象和普遍时,人们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标准的语法形式。

总之,语法化是指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从非标准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变是由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可以涉及词汇、短语和句法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语言元素。

语法化是语言演化和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_词汇化_和_语法化_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_词汇化_和_语法化_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的语法成分可以从同一个实词歧变而来。(3)择一原则,这 法化的产物,比如开启一个新话题的话语标记‘好’。比如
条原则与并存原则成互补关系。能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 ‘同学们听懂了吗?好,下面我们做练习。’‘好’的这种话语
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和淘汰,最后缩减到一、二种。(4)保特 标记用法是从其形容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2)词汇化和语法
的是探索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词汇化是造词过程, 指非词单位变成词的过程,包括短语成词(如:“好歹”是由
而不是用词过程,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 “好”和“歹”构成的反义复合词)和跨层结构成词(如:“然”
四是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五是词汇化 和“而”在古代汉语中连用时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但最后
通过获得更多的语法功能和扩展其主导类别而变得更具语 象。”这种认识又把“语法化”过度泛化了。
法性。”
我们的理解是,词汇化和语法化是不同的过程,它们并
汇集各家意见,不难看出,语法化是指非语法单位变成 存于语言的发展史中,并且都对语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
语法单位的过程,包括实词的虚化(如实词变成虚词甚至词 作用。语法化的结果是增加语法单位的数量,词汇化的结果
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 语法化过程往往会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五) 词语的语
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 法化可以改变所在短语结构的韵律特征;(六) 一个词语虚
可以称之为‘语法化’。”
化为一个语法标记之后,其用法和使用范围还会受到它原
张谊生[9]认为“: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
能”。
极为罕见。
沈家煊[7]认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

以下文章发表于《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董秀芳提要:词汇化这一术语在语言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对词汇化的各种定义和类型做了梳理。

着重比较了从历时角度定义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异同,指出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不能仅根据演变的结果,而应该主要根据演变过程的特点。

具体分析了汉语中一些容易与语法化相混淆的词汇化现象,指出了词汇化的不少原型特征都可能缺失,从而变得与语法化接近,词汇化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特征是两个成分间边界的失落或模糊。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一、词汇化的定义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有多种含义,因此有时使人迷惑。

有一类词汇化的概念是从共时的角度提出的,这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使用又有细微的差别。

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 1985,2000)。

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范畴(functional category)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visible)形式的过程。

还有一种用法是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另一类词汇化是从历时即语言演变的角度定义的,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在语言变化领域使用的词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用法。

在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举时,词汇化有时专指从语法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变化,但其实这种狭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Himmelmann 2003),因为词汇化并不总是与语法化对立(这一点下文将谈到)。

在历时演变领域中定义的词汇化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即指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最常见的是从短语或从句法结构演变为词,董秀芳(2002)的研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词汇化的定义。

二、词汇化的类型:文献中提到的历史演变中的词汇化有这样几类:(1)分立的两个词汇成分变为一个词汇成分(univerbation, idiomatization),原来的两个词都有可能还可以独立使用。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汉语词汇化是指将外来词汇或新创词汇转化为汉语词汇的过程。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

这些外来词汇通过汉语的发音和写法,逐渐融入到汉语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同时,汉语也有很多新创词汇,如网络用语、流行语等。

这些词汇也是通过汉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律,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词汇体系。

汉语语法化是指汉语语言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

汉语语法规律比较灵活,没有像英语那样的固定语序。

汉语可以通过变换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义。

例如,汉语中的“的”、“地”、“得”等助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语义的转换。

汉语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也非常重要。

例如,汉语中的“一…就…”、“不仅…而且…”等结构,可以通过语法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语义。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和规律在汉语语言教学和汉语翻译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律。

在汉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才能够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不断涌现,汉语语法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汉语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_语法词汇化_问题[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_语法词汇化_问题[1]
中对等的词和词义,则更是如此。因为尽管认为“离合词……可以扩展,不同于一般的词,而是
一种比较特殊的词”,(赵淑华、张宝林,1996:44)但如果把它带到句法结构中去解决,会增加结
构分析的复杂性。认定离合词是“词组”,或“过渡成分”、“中间状态”,或“最小述宾结构”的,在
教学中,理论上都应该是把离合词当作语法现象来处理、解释。他们认为“在汉语中实际存在
我们要告诉学生汉语句子的一些总的、粗线条的框架,如,“谁(who)、何时(wh即)、何处
(where)、怎么(how)、做(do)、什么(wllat)”之类。这对学习者开始学造句非常有用。但随着词
汇量的增加,表达的愿望多样,句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了。这时,总的、粗线条的句子框架、格
中,可以作为一个个词语的用法等来解释,也可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吕文华(1999)曾经指出:
“尽管随着课文内容的加深,初级阶段出现过的语法点或形式上复杂了,或表意层次加深了,或
用法变化了,但都一概作为旧知识看待不再作为教学内容。语法教学实际上从中级阶段开始
就中断了。”(吕文华,1999:43)上面两套教材的词汇化处理方式可以说是语法教学的一种延续
中,把“好、难”作为“形容词用作副词(stativeverbsasadve击s)”放在语法里讨论。把“好看、好
听、好喝、好玩儿”同“容易找、难学、好做、难做、难决定、够吃”等并列。这是把一个词分成两个
单位,作为语法问题来处理了(把词和短语在某种程度上打通了)。前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举
了3种情况:一是动宾结构的离合词;二是动补结构,主要是动结式、动趋式;三是一些特殊的
CSL语法词汇化语法教学教学方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语法教学中的“语法词汇化”是一种人为的操作,不是语言的自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现代汉语的语法的词汇

现代汉语的语法的词汇

现代汉语的语法的词汇一、语法。

1. 基本语法单位。

- 语素。

- 定义: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例如“天”“地”“人”等。

语素的发音就是其汉字对应的读音,如“天”的读音是“tiān”,它是名词性语素。

- 词。

- 定义:由语素构成,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例如“葡萄”(pú táo),这是一个连绵词,整个词表示一种水果,是名词。

-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如“火车”(huǒ chē),“火”和“车”都是语素,组合成“火车”这个名词,表示一种交通工具。

- 短语。

- 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

例如“美丽的花朵”,“美丽”(měi lì)是形容词,“花朵”(huā duǒ)是名词,它们组合成偏正短语。

- 句子。

- 定义: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例如“我喜欢读书。

”“我”(wǒ)是代词,第一人称单数,作主语;“喜欢”(xǐ huān)是动词,表示一种心理活动;“读书”(dú shū)是动宾短语,作谓语。

2. 词性分类及语法功能。

- 名词。

- 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名称。

例如“学生”(xué shēng)、“桌子”(zhuō zi)、“北京”(běi jīng)、“思想”(sī xiǎng)等。

- 语法功能: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如“学生在教室里学习。

”(“学生”作主语)- 动词。

- 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等。

例如“跑”(pǎo)、“想”(xiǎng)、“是”(shì)等。

- 语法功能: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

如“他跑了。

”(“跑”作谓语)- 形容词。

- 定义: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例如“大”(dà)、“美丽”(měilì)、“高兴”(gāo xìng)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情况
词汇语法化也就是狭义的语法化它包括两种情形:
(l)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
(2)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
1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
这类虚化一般是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等意义比较虚的词,如刘坚等认为近代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

“将”、“取”、“得”是由句法位置改变虚化的。

它们大致都经历这样一个语法化过程:
连动式→表示动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完成、持续(助词)
另外,该文中还分析名词“时”到晚唐五代演化为语气词,表“附着”义的动词“着”到六朝乃至唐五代演化为介词,这都属于词汇语法化的第一类。

.
2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
此类虚化如刘坚等认为,反诘副词“敢”是由表“可、能、会”的助动词“敢”虚化而来。

其实,词汇语法化的第二类还应该包括意义具体的词变成意义抽象的同,如一般动词变化为能愿动词。

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原因
一、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外因
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和根本的动力。

交流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话语中,体现为交流必须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交流两个条件。

表达和交流同人类的认知规律息息相关,认知规律对具体的语法化过程及原因有很强的解释性。

(一)交流的需要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简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含混、笼统,用名、动、形、数等实词组成的语言可基本满足交流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原先只由实词组成的简单含混的语言开始无法满足交流的需要。

为了表达错综复杂的事物、性质之间的关系,为了表达变幻多端的行为、状态之间的关系,原先的语言系统不得不进行调整、变化,这就从语言外部为语法化提供了动力。

如没有交流的需要,便没有语法化,交流的需要是语法化首要的动力和原因
(二)认知的规律
认知规律作为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交流需要密切相关。

交流需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语法化的动力、原因,认知规律是从微观的角度寻求某一类词、某一个词具体的语法化原因。

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具体不断向抽象发展,这条规律体现在时空领域,表现为人的认知总是由空间域转向时间域。

受人类这种认知规律的支配,每一个实在意义的词总是处在不断抽象的过程中。

这种过程在历时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虚化链,闭当虚化走到虚化链的临界点时,词的实在意义丢失,变为仅表语法功能的词,该词由此进人语法化过程。

然后,在进一步语法化过程中,一些经过语法化而表空间的虚词受人类空间域向时间域转移的认知规律的支配,
在潜移默化中语法化为表时间的虚词。

以“于”字为例:!’〕“于”表“去到”义的动词时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句式为“施事者+于+处所名词”,如“壬寅卜,王于商。

”受具体到抽象认知规律的支配,“去到”义在不断虚化的过程中语法化,“于+处所名词”句式中的“于”变成介绍行为处所的与空间域相关的介词,如“贞:作大邑于唐土。

”然后,“于”进一步受空间域向时间域转移的认知规律的支配,进一步语法化为表时间域的介词,如“贞:其于六月娩。

”由上例可以看出,认知方面的原因在微观上对已发生的语法化的原因及过程有很强的解释性。

但是,认知方面的原因难以解释功能相同的词在同样的认知规律的支配下为什么有的语法化而有的没有语法化,要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必须要进人语言自身系统内部进行考察。

二、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内因
(一)语言系统的调整、变化系统论是唯物辨证法最基本的方法论。

.语言作为系统而存在,其内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系统内部的调整、变化是语法化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内因。

以动词为例,动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在汉语以“主—谓—宾”为基本句法格式的语法系统中,主语和宾语一般是惟一的,这决定了与之组合的谓语也应该是惟一的。

在语言发展演变中,由于交流需要、语义变化、语境作用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在原先一个动词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新的动词来加强表意的精确性。

两个动词的并存,打破了原先系统的平衡,为了寻求新的平衡,必须要在两个动词间选择一个动词作中心动词,而将另一个动词的动词性不断减弱。

动词的动词性不断减弱的过程,即为语法化过程,只有达到了相对的新的平衡,这一语法化过程才算基本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系统的调整、变化是语法化从开始到完成过程中本质的、基本的原因。

(三)具体结构的不平衡
语言系统的调整变化从微观上看,是由各种具体结构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具体结构的不平衡,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
1.同一结构用来表示不同的语义内容。

以“以”字为例,〔7〕“以”在甲骨文中用作抽象的
“带领”义时所出现的句式为“N P+以+N P+VP’’,例如:“丁未卜,贞:唯亚以众人步?
十二月。

”在这个句式中,出现“以”和“V’’两个动词,系统平衡的要求促使“以”动词性减弱,即发生语法化。

到西周金文时代,作“带领”义的部分“以”已完成语法化,如:“彼仲以王南征”此句不可能是歌仲带领王南征,只能是歌仲依据王的命令南征,但它所用的句式依然是“NP十以十N-P十VP’’。

2.同一语义内容由不同的结构表示。

以被动句为例〔“一被动句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末期,“v
P+砖(于)+施事者”是其中的主要格式,如:“御人以口给,屡憎转人。

”((论语・公治长》)此外,还有“见+v”和“为+施事者十V’’等格式,如:“出必见辱”((墨子・公孟》;“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_同一语义内容由不同的语法格式表示,造成结构上的不平衡。

在对这种不平衡的解决过程中,产生了“见+y+于(砖)十施事者”、“为十V+于(龄)十施事者”、“为+施事者+见+丫,、“为+施事者+所+丫’等格式,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战国策・秦策》);‘.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这么多句式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系统对解决这种不平衡的一种尝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种解决方式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于是,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自动放弃了合成的方法,而是另外选择一个与被动义密切相关的新词专门作被动句式的标志。

由此,“被”字句应运而生事实上,这次选择是成功的,“被”的语法化成功地解决了过去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并存原则是语法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在很多情况中,并存原则表现为同一语义内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