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离辐射探测方法
第三节 探测射线的方法1

一、威尔逊云室: 利用射线的电离本领 实验时,加入少量酒精,迅 速向压活塞,室内气体膨胀, 温度降低,使酒精蒸汽达到 过饱和状态,这时粒子飞过 使沿途气体分子电离,蒸汽 就以这些离子为核凝成雾滴, 显示出射线径迹。
干净的空气
a射线的径迹:直、粗、短
原因:粒子质量大,不易改变方向 (直),电离能力强,沿涂产生的 离子多(粗),穿透能力弱(短) ß射线的径迹:常弯曲、较细、长 原因:粒子质量小,易改变方向 (常弯曲),电离能力较弱,沿途 产生的离子少(较细),穿透能力 较强(长) γ射线的径迹:电离本领更小,一 般看不到径迹
过量的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界 产生破坏作用. 20世纪人们在毫无防 备的情况下研究放射性
遭原子弹炸后的广岛
二、气泡室—— 利用射线的电离本领
气泡室里是液体,产生过热液体产生气泡来显示射线的径迹
三、盖革-米勒计数器
利用了射线的电离本领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与米勒在1928年合作研制: ①非常灵敏,方便; ②只能用于计数,不能区分射线的种类; ③对于同时有大量粒子,或两个粒子射来的时间间隔小于 200μ s时,计数器不能区分。
约100V
阴极
玻璃管内有惰性气体
阳极
当射线粒子进入管内,使管内气体电离,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加速。 电子跟管中气体分子碰撞时,又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子…这样, 一个粒子进入可以产生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阳极,正离子到达 阴极,电路中就产生一次脉冲放电,于是计数一次
四、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一 人工转变
与天然放射物质相比,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强度易控 制,半衰期短得多,因此废料易处理.所以我们用的都是人 工放射性同位素,不是天然放射性物质.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第3节探测射线的方法

Al+ He→ P + n
4 2 30 15 1 0
反应生成物P是磷的一种同位素,也有放 反应生成物 是磷的一种同位素, 是磷的一种同位素 射性,像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发生衰变, 射性,像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发生衰变, 衰变时放出正电子,核衰变方程如下: 衰变时放出正电子,核衰变方程如下:
30 15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 居里在用粒子 年 约里奥 居里和伊丽芙 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在用粒子 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 轰击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 探测到了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相同, 探测到了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相同, 所带电荷与电子相反,为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所带电荷与电子相反,为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更意外的是,拿走放射源后, 更意外的是,拿走放射源后,铝箔虽不再发 射中子,但仍继续发射正电子, 射中子,但仍继续发射正电子,而且这种放 射性也有一定的半衰期.原来, 射性也有一定的半衰期.原来,铝核被粒子 击中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P → Si + e
30 14 0 1
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 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个 很重要的发现.后来人们用质子、氘核、 很重要的发现.后来人们用质子、氘核、 中子和光子轰击原子核, 中子和光子轰击原子核,也得到了放射性 同位素. 同位素.
与天然的放射性物质相比, 与天然的放射性物质相比,人造放射性同 位素: 位素: 1、放射强度容易控制 、 2、可以制成各种需要的形状 、 3、半衰期更短 、 4、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 、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1)利用它的射线 )
(2)作为示踪原子:用于工业、农业及生物 )作为示踪原子:用于工业、
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 ppt课件

照射量
W KX e
Da X .
W e
电子平衡
吸收 剂量
次级电子的 韧致辐射可 以忽略
D=K
ppt课件
比释 动能
21
小结: 基本概念 照射量、吸收剂量、比释动能 (定义、单位) 电子平衡及其成立的条件 照射量、吸收剂量、比释动能的关联和区别
ppt课件
22
§2 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的原理
ppt课件 12
(二)电子平衡 电子平衡或广义的带电粒子平衡是利用比释动 能计算吸收剂量必须附加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电子平衡”: 在O点处,所 有离开小体积 Δ V的次级电子 带走的能量, 恰好等于进入 小体积Δ V的次 级电子带入的 能量。
ppt课件 13
(三)照射量和比释动能 在电子平衡条件下,并且由次级电子产生的轫致 辐射可以忽略时,两者的关系为 :
E 为同一位置粒子
4 ppt课件
非单能 0
E EdE
注量的能谱分布
三、照射量(exposure) X(γ)辐射在质量为dm的空气中释放的全部次级 电子(正负电子)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 形成的同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值(不包 括因吸收次级电子发射的轫致辐射而产生的电离) dQ与dm的比值,即
ppt课件 28
(二)指形电离室(thimble chamber)
图(c):指形 电离室的剖面图。 壁材料一般选石 墨,内表面涂有 导电材料,形成 一个电极。中心 收集极由原子序 数较低的材料制 成。室壁与空气 外壳等效。
ppt课件 29
(二)指形电离室(thimble chamber)
Farmer型电离室
ppt课件
31
ppt课件
第3章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

第3章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第三章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作为放疗物理师,吸收剂量的测量是个基本功,掌握本章节的内容,不仅对于考试,对于以后在工作中的实践,也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本章内容,需要掌握和区分照射量、比释动能、吸收剂量的概念和他们之间的联系;掌握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的原理;掌握吸收剂量校准的方法;记忆电离室的工作特性;了解几种吸收剂量的其他测量方法。
第一节剂量学中的辐射量及其单位主要是几个概念:1、粒子注量;2、能量注量;3、照射量;4、吸收剂量;5、比释动能;6、当量剂量;7、电子平衡另外就需要掌握照射量、吸收剂量和比释动能的关联和区别。
第二节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原理1、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测量电离辐射在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次级粒子的电离电荷量,由计算得出吸收剂量。
其实际上,电离室测量的是照射量,吸收剂量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2、电离室测量吸收剂量原理3、指形电离室:指形电离室是依据自由空气电离室的原理,为便于常规使用而设计的。
假定空气外壳的半径等于电离辐射在空气中产生的次级电子的最大射程,满足进入气腔中的电子数与离开的相等,电子平衡存在。
空气等效是指该种物质的有效原子序数与空气有效原子序数相等。
4、电离室的工作特性:1)方向性:由于电离室本身固有的角度依赖性,电离室的灵敏度会受到电离辐射的入射方向的影响。
平行板电离室应使用其前表面垂直于射线束的中心轴,指形电离室应使其主轴线与射线束中心轴的入射方向相垂直。
2)饱和性:当入射电离辐射强度不变时,电离室的输出信号随其工作电压的变化关系(见图3-12);3)杆效应:电离室的灵敏度也会受到电离室金属杆和电缆在电离辐射场中的被照范围i的影响。
电离室的金属杆和绝缘体及电缆在辐射场中会产生微弱的电离,叠加在电离室的信号电流中形成电离室杆的漏射,称为杆效应。
对于X(r)射线,能量越大,杆效应越明显。
而对于电子束,表现不甚明显。
当电离室受照范围较小时,杆效应变化较大。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193探测射线的方法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193探测射线的方法探测射线的方法主要包括电离室法、Geiger-Muller管法、闪烁体探测器法、电子线探测器法和磁谱仪等。
电离室法是一种常用的探测射线的方法,它利用射线通过电离室时产生的电离现象来检测射线。
电离室由一个金属容器和一个填充有气体的空间构成,气体可以是氩气、氦气等。
当射线通过电离室时,会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电离,电离产生的正负电子对经过加速极引入电极上,形成电流。
根据电流的大小可以反映射线的强弱。
电离室法灵敏度高,精度高,可以测量多种类型的射线。
Geiger-Muller管法是一种常见的射线探测方法,它利用Geiger-Muller管检测射线。
Geiger-Muller管是一种封闭的金属管,管内充满了低压气体。
当射线入射到Geiger-Muller管时,会与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电离,电离产生的正负电子对被高电压加速,并在电场的作用下引入阳极和阴极,产生一个电流脉冲。
根据电流脉冲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射线的强度和类型。
闪烁体探测器法是一种利用闪烁效应检测射线的方法。
闪烁体通常是一种由有机或无机材料制成的晶体或液体,在射线入射到闪烁体的时候,会与闪烁体分子产生碰撞,使闪烁体分子激发至高能级,然后在返回低能级的过程中释放出光子。
利用光电倍增管等光电探测器可以检测到放射出的光子,从而确定射线的强度和类型。
电子线探测器法是一种以电子束为探测器的射线检测方法。
电子线探测器一般采用热电子发射式或场发射式。
当射线通过电子线探测器时,会使电子发射体发射出电子,通过加速极和集束极,将电子聚焦成一个电子束,在荧光屏或闪烁体上产生荧光或闪烁,从而可以直接观察到射线的发生。
磁谱仪是一种利用磁场对射线进行分析和测量的仪器。
它通过磁场的作用,使不同类型的射线在空间中运动轨迹不同,从而实现对射线的分离和测量。
磁谱仪主要由磁铁、光学系统和探测系统等组成。
不同种类的射线会在磁场中产生弯曲,通过对射线偏转的测量,可以得到射线的能量和轨迹信息。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电离辐射测量与防护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电离辐射测量与防护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离辐射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离辐射是指能够使原子或分子带电的辐射,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等。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必须了解如何测量和防护电离辐射,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与准确。
一、电离辐射测量方法为了测量电离辐射,我们通常使用的仪器是辐射剂量仪。
辐射剂量仪是一种能够测量辐射剂量的设备,使用它可以获得电离辐射的强度和剂量。
目前常见的辐射剂量仪包括电离室、闪烁体探测器和硅探测器等。
电离室是一种常用的电离辐射测量仪器,其原理是利用电离辐射产生的电离电子在电场中移动而形成电流。
当电离辐射通过电离室时,室内的空气被电离,产生正负电荷。
这些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电流,测量这个电流即可得到电离辐射的剂量。
闪烁体探测器是另一种常用的电离辐射测量仪器。
闪烁体探测器的原理是利用辐射粒子与闪烁体发生作用时,闪烁体会产生光信号。
这些光信号被光电倍增管放大后,可以测量光信号的强度,从而得知电离辐射的剂量。
硅探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电离辐射测量仪器,其原理是利用硅晶体中的探测结构对辐射粒子进行测量。
辐射粒子与硅晶体中的原子发生作用时,会产生电荷。
通过测量这些电荷的大小和位置,可以得到辐射粒子的强度和剂量。
二、电离辐射防护方法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实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
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电离辐射防护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屏蔽物来阻止电离辐射的传播。
在实验场所周围设置铅板或混凝土墙壁等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挡大部分电离辐射的传播。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防护服或戴上抗辐射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电离辐射的侵害。
其次,定期检查和维护辐射防护设备非常重要。
例如,辐射剂量仪应定期校准和检验,确保其准确性和灵敏度。
同时,应定期对辐射防护设备进行检修和更换,以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另外,合理安排实验操作流程也是电离辐射防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节探测射线的方法

α射线径迹
径迹的长短和粗 细可以知道粒子的 性质; 性质;粒子轨迹的 弯曲方向可以知道 粒子带电的正负. 粒子带电的正负.
a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粗 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 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 原因: 粒子质量大 不易改变方向, 粒子质量大, 原因:a粒子质量大,不易改变方向,电离 本领大, 本领大,沿涂产生的离子多
气 泡 室 中 带 电 粒 子 的 径 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气泡室的优点: 气泡室的优点: 它的空间和时间分 辨率高; 辨率高; 工作循环周期短, 工作循环周期短, 本底干净、 本底干净、径迹清 可反复操作。 晰,可反复操作。 但也有不足之处: 但也有不足之处: 那就是扫描和测量 时间还嫌太长; 时间还嫌太长; 体积有限, 体积有限,而且甚 为昂贵, 为昂贵,
一、威尔逊云室: 威尔逊云室:
利用射线的电离本领 构造: 构造:一个圆筒状容 器,低部可以上下移 上盖是透明的, 动,上盖是透明的, 内有干净空气 实验时, 实验时,加入少量酒 精,使酒精蒸汽达到 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状态。
观察威耳逊云室的结构, 观察威耳逊云室的结构,研究射线在云室中的 径迹: 径迹: β 射线径迹
探测射线的方法
探测射线的方法 虽然放射线看不见, 虽然放射线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 现象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这些现象主要是: 现象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这些现象主要是: 1、使气体或 液体电离 2、使照相底 片感光 3、使荧光物 质产生荧光
威耳逊云室 观察威耳逊云室的结构, 观察威耳逊云室的结构,研究射线在云室 中的径迹: 中的径迹:
ß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而且常 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 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 常弯曲 原因:粒子质量小, 原因:粒子质量小,跟气体碰撞易改变 方向,电离本领小, 方向,电离本领小,沿途产生的离子少
如何检测电离辐射

如何检测电离辐射
常见的电离辐射有: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中子、质子、介子等,具体到日常的生活中比如医院X射线、环境地表γ辐射、企业放射性设备、工业探伤设备、安检机X射线、工业放射源等。
而过量的电离辐射,通常会对我们人体造成危害,那么如何检测电离辐射呢?
电离辐射常见于医院,香港天文台的数据显示,电离辐射有足够能量使原子中的电子游离而产生带电离子。
这个电离过程通常会使生物组织产生化学变化,对生物构成伤害。
一般所说可引起伤害的辐射,就是电离辐射。
其照射方式一般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指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照射,内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经由人体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进入体内。
如何检测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辐射强度和剂量是可以测量的。
自发现电离辐射现象以来,已经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的电离辐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表。
对个人接受的辐射照射的测量包括外照射剂量测量、体表污染的测量、体内污染的测量等,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进行。
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可佩带个人剂量计;体表及衣服上放射性污染的测量可通过各种体表污染监测仪进行;体内污染及内照射剂量的测量可通过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估算,还可通过全身计数器直接测定;通过生物剂量测量方法也可以估算人体的受照剂量。
专家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远离放射源,环保部门建议:当发现无人管理的带有电离辐射标志的物体,请一定要远离现场。
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wt/propcounters/intro.htm /wiki/Proportional_counter
在一个大气压下,电子在气体中的自由程约 10-3~10-4cm, 气体的电离电位~ 20eV 。要使电子在一个自由程就达到电 离电位,场强须>104V/cm。
/info/encyclopedia/i/ionizationchamber.htm /ptp/collection/ionchamber/introionizationchamberr.htm
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仑作用, 使电子获得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正比计数管
/~allen/252/PHY251_Geiger.html
• I区——复合区:电离出的离子与电子在漂移中由于碰撞而 复合,成为中性原子,此复合几率随外加的电压(偏压) 的增加而减小。 • II区——饱和区:原电离出的离子和电子全部被吸收,无 复合效应。 • III.1区——正比区:由于电场强度大到足以使加速电子撞 击原子产生新的电离,离子对数将倍增(10—104倍),这 种现象叫气体放大。在固定外加电压下,气体放大系数M 恒定。 • III.2区——有限正比区:在固定外加电压下,气体放大系 数M不能恒定与初电离失去正比关系。 • IV区——G—M区:外加电压较高,离子对增加比D区更为 猛烈,高达108电离电流猛增,产生持续放电现象,要终 止放电应加淬熄气体(卤素和有机物),此区电离电流大 小不再与入射粒子的能量有关。 • V区——连续放电区
N E0 W
法诺噪声(Fano noise)与法诺因子(Fano factor)
带点粒子在探测器中产生电子离子对的数目正比于带电粒 子的能损,但存在一定的波动,称为法诺噪声。法诺因子:
2 w F w
其中w为时间窗口(测量时间),σ2为方差,μ为测量平 均值。对于泊松过程F=1,法诺因子业可以写为:
b
在电离室内某一点引入一单位正电荷e+它将在两极板上分别
感应出一定的负电荷,设分别为-q1、-q2
根据高斯定律:
b
q (Q0 ) (Q0 ) e (q1 ) (q2 ) 0
q1 q2 e
x q1 e d dx q2 e d
工作区与探测器
工作区 复合区 饱和区 正比区 气体探测器 无 电离室 正比计数管 无 可作能量、强度、剂量的测量,输 出较小 可作能量、强度的测量,输出较大 无 作用及性能
有限正比区 无
G-M区
G-M计数器
只作强度测量(计数测量),输出 幅度大
略
连续放电区 闪烁室、 火光室
通常正比计数管采用细丝作为 阳极,可以在阳极周围产生一 个较大的电场满足雪崩放大的 要求
漂移Drift(存在外电场时)
扩散(Diffusion) 在气体中电离粒子的密度是不均匀的, 原电离处密度大。由于其密度梯度而造成 的离子、电子的定向运动叫扩散。
由气体动力学,可得到扩散方程:
j D n
电子或离子 的扩散系数
电子或离子 粒子流密度
电子或离 子密度
若电离粒子的速度遵守麦克斯韦分布,则 扩散系数 D 与电离粒子的杂乱运动的平均 速度 v 之间的关系为:
输出计算的例子
设入射粒子为210Po发射的α粒子,能量为5.3MeV, 并在空气电离室内消耗其全部能量。若空气的平均 电离能ω取35eV,则一个α粒子产生的离子对数 N0=5.3×106/35=1.5×105个离子对。这些离子对全 部被收集后的总电荷: Q=1.5× l05× 1.6× l0-19=2.4× 10-14C 设总电容量为20pF,则输出脉冲幅度为 △V =2.4× 10-14/2.0×10-11=1.2mV
电子漂移速度一般为: 10 cm
6
s
s
离子漂移速度一般为: 103 cm
(2)电子的漂移速度对组成气体的组分极为灵敏在单原子分子气 体中(如卤素)加入少量多原子分子气体(如CO2、H2O等)时, 电子的漂移速度有很大的增加。
脉冲工作的电离室
射线
气体有: 惰性气体, N2, 空气, 混合气体等
+
-
前置放大电路 C R HV
Q N e
探测等效电路
C1
RL :负载电阻; C1 :探测器电容; R入 : 测量仪器输入
电阻;
RL
C
R C
测 入电容; 量 仪 器
C入 : 测量仪器输
总电阻 R0 RL // R
总电容
C0 C入 C ' C1
:杂散电容; 如, 电缆电容 ~100pF/m。
平行板电离室输出电流曲线
I
u 为电子或粒子的漂移速度;
Neu I
u
d 为平行板电极间距; t1 为开始有电子到达a极板的时间;
T– 为电子全部到达a极板的时间;
d
t2 为开始有正离子到达b极板的时间; T+ 为正离子全部到达 b极板的时间。
Neu I d
t1
~ s
T
t2
~ ms
T
t
I (t )
Ne u u I d
电离电流
射线射入电离室→使气体电离 →在电极上产生感应电荷→电子离子在电场中漂移 →形成漂移电流→RC上输出波形
输出信号产生的物理过程
假设回路中没有负载电阻 RL 0
极板a上加高压V0,极板a b 间电容量为C1, 则两极板的电荷量:
Q0
Q0
Q0 Q0 C1V0 a
V0
第三章 射线探测
试用讲义,请勿传播
射线探测
• 探测原则 • 主要探测器类型
– 电离探测器 – 闪烁探测器 – 其他
探测原则
一个粒子若要被探测到,这个粒子必须与探测器进行某种作用 并在探测器中沉积下一定的能量。对于大多数探测器,入射粒 子在探测器的灵敏区直接或间接激发出一定量的电荷,这些电 荷被收集起来形成信号输出(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记录)。 带电粒子一般可以直接探测;高能光子通常与核外电子作用后 进行间接测量;中子一般通过核反应产生带电粒子进行间接测 量。
q1 q2
a
e
i (t )
V0
b
电子(负离子)漂移所引起的正感应电荷在回路中流过的电荷量 为:
q2
同一点引入正负电荷:
q1 q1
q2 q2
q q1 q q2
a
V0
e
e
i(t )
b
q1 q2 e
当同时在同一位置引入一离子对,则在外回路流经的电流: i(t)= i+(t)+ i –(t)
2 O F 2 P
其中O为实验观察量,P为泊松过程估计量
作业: 估算能量极限分辨率
电子与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当不存在外加电场的情况下,电离产生的电子 和正离子在气体中运动,并和气体分子或原子不断地 碰撞,处于平衡状态。其结果会发生以下物理过程:
扩散Diffusion 电子吸附Electron Attachment 复合Recombination
探测器的主要类型
• 电离探测器
– 气体或液体电离室,正比管,G-M探测器 – 半导体探测器
• 闪烁探测器
– 有机闪烁体 – 无极闪烁体
• 其他
– 云室、气泡室、胶片、热释光、固体径迹探测器、 IP板… – 切伦科夫辐射、穿越辐射
电离室(Ionization Chamber)
电离室核心部件是一对电极及其间充满满的绝缘气体或液体,电极分别 接外电路的正负极。无辐射时电极间无电流,当带电粒子在灵敏区通过 时电离产生电子离子对,在电极间的电场作用下电子和正离子分别向阳 极和阴极漂移,形成电流。多用于剂量测量。
流过外回路的总电荷量:△q+ +△q- = e
(当入射粒子在探测器灵敏体积内产生N个离子对,它们均在 外加电场作用下漂移,这时,产生的总电流信号是:
I t i t i j t j j 1 j 1 N N
I (t ) I (t )
当N个离子对全部被收集时,流过外电路的总电荷量的为:
t
I (t )
Ne u u I d
Neu I d
t
V (t )
输出电压只包含电子漂 移的贡献,工作于此状 态的电离室成为电子脉 冲电离室
当外电路的时间常数远小于离子 漂移时间但远大于电子漂移时间 时的输出电压曲线
Q C0
1 V t C0
0
t
Q t R0C0 e C0
每次碰撞中被电子俘获的概率称为吸附系数 h。
h大(h >10-5)的气体称为负电性气体。
例如O2、H2O的 h 10 ,卤素达 h 103
4
复合(Recombination)
有两个过程:电子与正离子,或负离子与正离子, 相遇时可能复合成中性的原子或分子。
复合引起的离子对数目的损失率:
Recombination e+ +
入射粒子直接产生的离子对称为原电离。 初电离产生的高速电子足以使气体产生的电离称为 次电离。
总电离 = 原电离 + 次电离
平均电离能:带电粒子在气体中产生一电子离子对所 需的平均能量。 对不同的气体, W大约为30eV
若入射粒子的能量为 E0,当其能量全部损失在气 体介质中时,产生的平均离子对数为:
n n n n t t
:复合系数
—
负离子运动速度远小于电子,正离子与负离子的复 合系数要比正离子与电子的复合系数大得多。
离子和电子在外加电场中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