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水与水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前面学习中知道,我们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提问】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略。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多媒体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4页图3.1)。

【提问】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讨论回答】略。

【提问】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是多少?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略【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显示】教材54页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教材第54页的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相互关系,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且数量是有限的。

(2) 能说出什么是水循环,会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写出主要环节并能举例说明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 学生自学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师生问答、同伴合作通过说、画、指等过程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意义四、知识链接河流补给:河流水的来源。

丰水期:河流水量丰富的时期。

枯水期: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的时期。

蒸腾作用:指水分从叶子表面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篇小散文诗,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心聆听。

“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之后融入了山谷中的小溪,跟随小溪流入滔滔的黄河,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升到空中,随着风四处旅行,也许它曾闪耀在泽州一中上空的彩虹里,曾在丹河中流淌,也许它曾在九女仙湖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中畅游,在珏山山脚下缓缓流过,也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也曾欢呼着摇身一变成为骏马身上的汗珠。

它,还将继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游玩、欢笑。

”(师问)大家认为,这个“它”指的是谁呢?学生回答:水。

是的,就是水。

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至关重要。

但是,大家真的了解水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水。

首先走进水体类型。

一、水体1、类型(板书)(师问)刚才的诗中,都有哪些水体呢?学生回答各种类型的水体。

课件展示图3.1,水圈的构成(教师升华)大家发现,自然界中的水体类型多样,而且,水量众多,但是对我们人类意义重大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只有2.53%。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 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 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 1 页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习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作用、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 并能利用教材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4.从读图出发, 学习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位置和成因。

5.了解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以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归纳】★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P57图3.5, 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 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依据:①等温线向高纬凸, 则为暖流;等温线向低纬凸, 则为寒流。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知识点归纳】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第 3 页。

陆地水-教学教案

陆地水-教学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间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规律和意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中心内容是阐述陆地水和水资源的关系及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还是水循环运动,教材都是从水资源利用和更新的角度出发,加以说明。

关于“陆地水体类型”,教材首先说明了陆地水的概念,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从陆地水的来源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过程,并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静态水资源储量较大,但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开采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静态水资源还没有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如果一旦开发利用,则必须注意以不影响其后续利用为前提;动态水资源因其更新快,短期即可恢复,而且易于取用,因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特别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虽然储量占全球水体总储量的份额极少,但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水资源,由于其份额少,虽然更新速度快,但在开发利用中也应注意保护和节约使用,如果不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

另外本段教材介绍的陆地水体中关于地下水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适当补充“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示意图和小字形式出现的。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环节,分类2. 知道水循环的意义,看的懂水循环的示意图。

3.可以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新课导入:以南朝史学家宋约对河流中的水流到大海但是大海里的水并没有增减的现象做出的解释引出了水循环的大致理解,提出蒸发的海水哪里去了,然后接下来提出一些基本概念,逐层推进。

教学方法:以ppt为主,然后通过一张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基础知识:水圈的概念,水体有哪些,水的存在形式(固液气)可以举出例子说明。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本节课重点知识: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见水循环分为三个部分: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的环节有上图中的1~9,其中蒸发和降水是都拥有的,这点需要注意一下。

!!这块知识需要注意的还有这几个环节的影响因素,有自然界的也有人为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是径流(1)地表径流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方式减轻(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风速会影响水汽输送。

本节课难点: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不断循环这个角度理解)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因为他在循环过程中会带来也会带走一些物质)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从季风和洋流理解)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稿

《陆地水与水循环》说课设计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中的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

整个说课分四个部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重点,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说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

高三一轮复习33陆地水和水循环(教案)

高三一轮复习33陆地水和水循环(教案)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第3讲陆地水和水循环【导学提示】内容精析陆地水体类型及运动转化规律;河流的补给;河流的径流变化;冰川;地下水的分类;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学法指导(1)水在地球环境中具有固、液、汽三相变化的特点,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既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又彼此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水循环时,可自绘“水循环示意图”,来帮助理解各种水体的来源和去路。

(2)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陆地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根据河流流量变化的特点,判断河流补给类型和分布等。

【能力提升站】请对比:“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提示:“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力资源”是一种能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很广,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

想一想:为什么说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提示:动态水资源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更新。

因此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请思考: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黄河下游地段补给关系如何?提示: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体现在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水补给湖水或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水或潜水补给河水。

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多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自主探究】一、陆地水体类型1、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极少,不属于水资源C.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

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更新答案:C2、陆地水按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循环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动态水资源和静态水资源。

3、读下面“地下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含水层C中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B层以上的地下水是 (潜水或承压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陆地水与水循环
一、陆地水和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的作用)
(一)陆地水: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

(二)水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指水圈的全体,
狭义的水资源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注意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含义区别
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以利用的淡水
水力资源是指陆地上因为落差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水利资源是指从发展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泛指水灾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效用。

二、陆地水的来源和分类
(一)来源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来自大气降水:包括各种固体降水:降雪、冰雹和液体降水:雨、露、霜、霾等
还包括进入地下凝结成地下水的水汽。

(二)分类:
1.根据分布空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进一步分为:河流水、湖沼水、冰川。

(2)地下水根据埋藏深度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根据埋藏位置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根据循环周期长短可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

比较两者所包括的类型,分析他们在储量大小、更新快慢、循环周期长短方面的区别,并说明利用方面的不同。

3根据盐分含量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各种陆地水体与水源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也可参照课件各种水体的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主要陆地水体分析
1.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分析;埋藏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叫承压水。

和学生一起分析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分布区别,并进一步说明三区不同位置打井的水井类型,潜水井、枯水井、承压井、自流井。

⑴概念:含水层:岩石和土层中的空隙有大、有小,空隙大的岩石和土层透水性能好,空隙小或致密的岩石和土层透水性能差。

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容易从空隙中渗出。

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叫含水层。

隔水层:透水性能差的岩层和土层,空隙小,地下水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形成隔水层。

潜水:埋藏于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叫潜水。

承压水: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叫承压水。

潜水面(自由水面):由于潜水的补给是大气降水,水面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所以潜水区形成自由水面;水面压力为零
承压水面:承压水接受潜水补给,且位于两个水层之间,水面压力不为零,所以形成承压水面,其水面为补给区(高处)高水面于排泄区低水面的连线。

⑵潜水的补给是大气降水,承压水的补给是潜水。

⑶两种地下水比较
分析地下水构造图需要说明的几方面问题:
A.潜水和承压水的概念:潜水是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承压水是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B.地下水构造的分区:潜水和地下承压水往往连续存在,且两端为潜水,中间为承压水。

其中地势较高的潜水区为补给区,地势较低的潜水区为排泄区,中间的承压水所在地区为承压区
C.潜水位和承压水位的确定:补给区和排泄区各有一个潜水水面,它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其水位高地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承压水位是补给区平均潜水位线和排泄区平均潜水位线的连线,承压水位线一般变化很小。

D.四种水井性质的确定:一般潜水区打出的水井为潜水井,承压区的水井有三种类型:若未打穿隔水层,则形成枯水井,若打穿第一隔水层,且井口高度低于承压水位,则其井为自流井,若打穿第一隔水层,但井口高度高于承压水位,则其井为承压井。

农村的机井和饮用水井在其后的丰水年和干旱年水位变化突出,即是潜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的结果。

利用松花江2005年11月12日吉林石化爆炸,双苯类有机物泄漏,导致松花江污染(上报联合国环保组织,属世界级特大污染),22——26日对哈尔滨段的污染及处理进行案例说明,再列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的河北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制革、毛线印染对地下水的影响来说明静态水、动态水污染治理的难易不同。

说明动态水资源使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

结合超采地下水对内陆城市地面沉降的影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的不良后果,以及我校宿舍楼中的宣传口号对学生进行节水意识教育,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文化素养。

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播放几种补给类型对河流径流量变化影响的flash动画。

让学生观察、探究,分析其中蕴含的经历变化规律。

(一)图解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关系。

结合幻灯片进行解释
(二)重点介绍河流的补给与河流水文特征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通过河流域湖泊的互补过程强调湖泊对河流的调蓄作用。

并进一步结合三峡水库建设分析修建水库的意义。

说明长江96特大洪灾的教训、启示和整改措施。

四、水循环
通过海洋水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按分布空间可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和大气水,在这三种水体内部及其彼此之间进行着水的周而复始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地球上水的循环。

这种水循环可分为三种形式。

即:海陆间水循环、陆地水循环(也称陆地内循环)、海洋水循环(又称海上内循环)根据课件说明各种循环的基本环节。

(一)循环类型
1.海陆间水循环:
地下径流
海陆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海洋内循环:海洋水蒸发、海洋降水。

大小循环的之间的关系,就像自行车中的链条、轮盘和飞轮,链条代表的是大循环,轮盘代表的是海上内循环,飞轮代表的是陆上内循环。

促成各种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

3.陆地内循环:陆地蒸发、陆地蒸腾、陆地降水、内陆径流
(二)水平衡:从长期看来,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谁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是通过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并不断更新的。

所以,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永续利用。

(三)意义:
1.联系四圈层,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更新;
2.促进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及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