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世说新语》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曾子杀猪”故事?(讲述故事)“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这样的人物。

二、整体探究1、了解作者、作品(完成目标1)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明确:《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完成目标2)三步走:一读:注意特殊读音期行qī 尊君在不fǒu(通否)二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三读: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请同学上讲台表演。

(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3、探究(完成目标3)①、《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明确:“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三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

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三、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两个,华歆王朗2、短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明确:语言描写3、除了通过语言来刻画,还通过什么来刻画了呢?明确:心理,动作(从文中找找,读一读。

8.《世说新语》二则优秀教案

8.《世说新语》二则优秀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咏雪【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文导入】《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文章记录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导思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门客编写。

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预习,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能够理解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和欣赏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运用之妙,领会作品语言的风趣幽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领会作品语言的风趣幽默。

五.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六.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动画、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上课之初,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录音中朗读的是哪篇文章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如作者、成书时间、体裁等。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德行”“言语”等。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巩固记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与《世说新语》相关的故事或名言。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咏雪》:分析“谢公因子弟咸有慧业”一句中,“咸”字的含义和用法,举例说明在其他文言文中的运用。
-《陈太丘与友期》:探讨陈太丘守信、诚实、礼貌的品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举例
-文言文朗读与节奏划分:以《咏雪》为例,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品质和礼仪。它是研究古代文化、礼仪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它们分别展示了古人在应对不同场合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品质,以及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人物品质、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词语、句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角色扮演,模拟古人交往的场景,体会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文言文词语活用:通过分析《咏雪》中的“慧业”一词,让学生尝试在其他文言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分析。
-人物品质分析: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深入剖析陈太丘的品质特点。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在讲解《世说新语》二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总结出主题思想,如诚信、礼仪等,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新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新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朗读课文,探究《咏雪》家人聚会对诗的情景,体会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探究《陈太丘与友期行》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的道理。

3.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表现家庭生活,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家庭生活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反映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古以来,我国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学习《咏雪》,理解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

1.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咏雪》描写的是东晋谢安和年轻人雪天谈论诗文的情景。

谢道韫巧妙答诗,东晋士大夫阶层喜欢研习诗句,追求风雅。

2.学习生字生词,掌握常见文言词语。

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每个词五遍,掌握反映生活的工具。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何所似:像什么。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3.作者生平和创作生活。

预习和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不同于作者介绍,不要把作者介绍当做语文知识来死记硬背,而是当作生活情景来学习,像作者那样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并自主评价作者的创作。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优秀8篇)世说新语二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翻译。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做点拨。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世说新语》优秀教案篇一导学目标1、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导学重点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导学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准确、流畅。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一、导入:《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

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 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朗读《咏雪》。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探究质疑: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2、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则故事之间的异同点。

(3)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

(2)积累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

(2)引发学生对两则故事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两则故事之间的异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情感体验:(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则故事。

2. 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小故事。

3. 深入剖析两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与《世说新语》两则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

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一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2二读课文,自主翻译,并注意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子侄辈,指年轻一代)..(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小组合作,互动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却选择一个寒雪日?(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1)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好的诗句要有意蕴。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4)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五、品味特色1不言而喻地表明态度。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2语言简练。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六、课堂训练,拓展延伸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七、课堂作业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掌握方法1请同学背诵和翻译《咏雪》。

2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强调:不——通“否”。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走近学生。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其实文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字词,还有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

教师板书字词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这个词的意思,在文中意为“我”,仅指一方,无“相互”意。

2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互动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1)古代的计时仪器较为简陋,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如木表、漏壶等。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甲生:“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

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符合元方是个深明为人之理的性格特点。

客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不也是不懂礼节吗?乙生: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

“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

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

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四、联系现在,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

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

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

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

”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五、品味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

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

”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据理驳斥。

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