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合集下载

小说的画面感之于电影——兼谈张艺谋为何拍《山楂树之恋》

小说的画面感之于电影——兼谈张艺谋为何拍《山楂树之恋》

他脸庞 不是黑红的,而是 白皙的;他的身材不
是壮得 “ 象座 黑铁塔 ” ,而是 偏瘦 的;他 的 眉 毛倒 是 比较 浓 ,但 不象 宣传 画 上那 样 , 象两把 剑 ,从 眉
心向 两边 朝上 飞去 。他 的眉 毛 浓 虽浓 ,但 一 点 不剑 拔弩张。
了,躲 在 一 个 小伙 子们 看 不见 的地 方 ,忧伤 地 询 问 山楂 树 ,到底 她 应 该 爱哪 一 个 。 作 者所 呈现 的 山楂 树 的形 象 与其 说 是通 过静 秋 的视 角 ,
毋庸 置疑 ,人 物 是小 说 的核 心 ,小 说 的主 要任 务 是塑 造
人 物 形象 。 小 说 以文 字符 号 为载 体 ,读 者 阅读 时将 文 字还 原 为 想象 ,进 而 产 生千 应 形象 。而 由于 小说语 ; 意义 生成 H ’ ‘ 的 过 程 局 限于 读者 的 审美 视 域 ,小 说 形象 而 模糊 、多义 。然 而 ,却也 有 这样 一 些小 说 ,在 造 人 物 形象 时会 给 读者 呈现
一 一
天还挺 冷 的, 不光 没有 满树 白花 ,连树 叶也还 没 泛青 。静秋有 点 失望 ,因为她 从 《 楂 树 歌 曲 山 里提 炼 出来 的 山楂 树形 象比这 诗 情画 意 多 了。 她每 次 听到 《 山楂 树 》 这 首歌 , 眼前 就浮 现
出一个画面:两个年青英俊的小伙子 ,正站在树 下 ,等待他们心爱的姑娘 。而那位姑娘 ,则穿着 苏联 姑娘们 爱 穿的 连衣裙 ,姗 姗地从 暮 色中走
所 造 的人 物 如 此 栩 栩 映 现 于 读 者 的 想 象 中 ,如 此 深 入 人 心 ,原 因何 开 满 枝 头 , 可 亲 爱的 山楂 树 啊 ,你 为何 发 愁 ?”

《山楂树之恋》叙事手法

《山楂树之恋》叙事手法

《山楂树之恋》叙事手法《山楂树之恋》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来构建其情感深沉、纯净如水的爱情故事。

首先,它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这种角度使得故事的讲述者和作者基本幻化成同一个人,从而让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全面、深入地剖析故事情节,直达人物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具深度和广度,还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其次,影片在叙事中巧妙地运用了“重构型”蒙太奇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对时间的重组,如浓缩简化、颠倒时序、交错呈现和平行剪辑等,以“时间畸变”作为结构段落的功能指向,有效地营造了悬念,烘托了环境气氛,并为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做了铺垫。

例如,在影片的初始阶段,通过一组横移镜头和摇镜头的组合,将静秋入迷地听着帐篷中传出的苏联名曲《山楂树》与对帐篷外观的投射组合起来,制造了悬念,为老三与静秋相见以及相互倾慕作了铺垫。

此外,影片还大量使用了空镜头,这些镜头不包含人物,主要聚焦在自然环境上,如山川、树木、河流等。

这些空镜头不仅赋予了影片一种独特的审美内涵,还通过大自然的纯净和空灵来象征老三与静秋之间“清澈”、“透明”的爱情。

同时,这些空镜头也起到了“留白”的效果,引发观者以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最后,从小说层面来看,《山楂树之恋》还借鉴了琼瑶小说的叙事路线,将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描写得纯情而深沉。

通过复制琼瑶小说的要素与叙述规范,小说成功唤醒了读者对早期琼瑶小说的阅读经验,使读者在琼瑶式叙事成规的“启发”下与小说产生共鸣。

同时,小说还通过构建“山楂树”的意象,以诗化的语言来表达老三与静秋之间爱情的纯洁性。

综上所述,《山楂树之恋》通过综合运用第三人称叙事、重构型蒙太奇、空镜头以及琼瑶式叙事等多种叙事手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深情而纯净的爱情故事,使读者和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革命年代的爱情童话_浅析电影_山楂树之恋_

革命年代的爱情童话_浅析电影_山楂树之恋_

电影《山楂树之恋》从首映至今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都不能掩饰其带来的社会轰动与反响。

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它所具有的时代特色激起了属于那一代人内心的某种共鸣,也不同程度地回应了当下浮躁社会中青年人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之情。

加上近些年来很少产出如《山楂树之恋》这类的纯爱电影,所以它的出现造成了一次不小的轰动。

其实《山楂树之恋》在上映之前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同名小说在电影成形之前已得到了一些青年朋友的喜爱,而且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张艺谋创作之路的一种回归。

早在多年前他就曾拍摄过很多由小说改编而成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这些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导演张艺谋在对小说进行二度创作时所具备的实力,这更让人们对《山楂树之恋》有着不小的期待。

美好爱情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多年前的电影如《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已成为流金岁月中永恒的经典,而同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能否得到同样的认可值得人们思考。

《山楂树之恋》为现代人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在商业大片横行的今天,其纯真自然的主基调为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对于这样一部表达纯洁爱情的电影我们应该示以尊重的态度,因为不管在任何时代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都是值得称赞的。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山楂树之恋》中塑造的纯真爱情仿佛是一块有着锋利棱角的水晶,它透明的质地映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颓废和浮华,同时其锋利的棱角刺伤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因为在这般纯洁爱情的对比下,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被撕裂开的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也发现了自我内心深处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

影片对时代背景的复原也相当考究,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纯朴甚至有些傻里傻气的人物,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种很强的时代带入感。

尤其是静秋排练的那段戏,对领袖热情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相信这样的场面一定能把特定观众群体立即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从文化比较和媒体传播的角度看小说《山楂树之恋》和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异同开始看《山楂树之恋》的电影是因为看到它清新唯美的宣传海报,女孩干净的脸庞、男孩青涩腼腆阳光的微笑,光看海报就已经能联想到故事的唯美了,我们这个年纪的女生最爱幻想了。

而文学作品《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故事和电影不同的是,一个通过文字表现,一个使用画面展现。

那么这两者有着怎样的异同?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一一来解读。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个关于静秋和老三的唯美故事。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山楂树之恋》的小说与电影之间究竟有什么大方面的异同呢?比较小说和电影有三处大的差异点:1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情节,2静秋的人物形象特征,3老三和静秋的纯净爱情。

这三个方面在小说上和电影上都是被精心设计的中心环节,大同小异。

但在我看来是很不一样的,小说《山楂树之恋》力求贴近现实,通过文革大背景下典型人物的塑造,真实反映出特殊时期的生活场景、禁锢保守的生存情态和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在围着静秋打转:困厄家境中的母亲谨慎为人的教诲,成熟稳重的老三贴心挚真的爱恋,拘谨老实的农村青年长林无声无息的照顾,卑劣猥琐的“甲方”万昌盛处心积虑的觊觎,热情开朗的小周无怨无悔的帮等等。

而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并没有那么细腻。

静秋的人物形象特征上:电影中给了我们一个纯真美好且一直和老三恋爱着的静秋。

而小说上却不大一样了,她爱情上纠结于长林与老三之间,心理上跌宕起伏。

如果现在以第三点“老三与静秋的纯净爱情”为中心,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一段完美的初恋故事。

小说描写的很细腻,如在对静秋的少女怀春的心理和生理的描写,还有在对老三和静秋之间感情和心理的刻画。

保守矜持的静秋的内心都是充满“火灾”的,正如穆旦在《诗八首》中写的“你的年龄是我的小小野兽”。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性的刻画,静秋的爱情是在挣扎中成长的,里面充满了矛盾。

老三虽然比静秋大六七岁,对待问题会成熟很多,但可以看出他是很感性和体贴的男人。

浅析小说《山楂树之恋》

浅析小说《山楂树之恋》

浅析小说《山楂树之恋》杨徐嵘2009年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出版,在此之前,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早已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阅读纯爱”的热潮。

2010年,张艺谋携着电影版《山楂树之恋》“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对奥斯卡的畅想中又一次带领着国人体悟了纯爱的珍贵。

无可否认,在某个时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的确让我们感动不已,然而那个以“特殊”为背景的爱情在病魔摧毁幻想的催化下持续发酵,不免让读者在经历过情感的刺激之后有些倦怠,仿佛那就是一个通俗的爱情小说。

但是它所引发的阅读热潮,所唤起的纯爱效应,以及曾经在我们浮躁的心灵中激起的点点涟漪,都在显示文本的文学价值。

现在笔者试图不谈爱情,而是透过爱情去触摸文本深处跳动的文学之心。

进入文本,首先阅读到的是不同身份的言说,这些纷繁复杂的文本声音来自不同的小说人物(当然也包括作者),却都被作者有机地整合在文本之中。

这种有机整合所依靠的是作者观察人物和讲述故事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的选择对于像小说这类叙述性作品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信在选择小说的叙述视角之时,作家艾米用心良苦。

她巧妙地选取了一个非常适切的叙述视角来对小说的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让《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具有无穷的情感魅力。

136通常我们所见的文学作品都是单一视角叙述,而有些文学经典可以做到多重视角叠加或渗透从而构成一种复调的味道。

“第三人称的内焦点叙述”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它是指“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

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中有关爱情叙述的部分几乎都运用了这个视角,虽然作者是在叙述静秋,然而读者却有静秋讲述的幻觉,这种幻觉还牵连着叙述情境的问题。

叙事学认为“叙事情景是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

在人物叙事情境中,“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的感受、观察、思考,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

浅析《山楂树之恋》

浅析《山楂树之恋》

浅析《山楂树之恋》作者:张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5期摘要:随着电影市场化的改革与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改变,《山楂树之恋》作为张艺谋导演的又一力作,在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导演通过镜头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下,张艺谋以一种娓娓道来式的的风格向观众展示出文革期间纯朴年代中真挚的情感氛围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现状。

关键词: 山楂树;色彩;音乐;画面;节奏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22-02《山楂树之恋》作为张艺谋的一部新作,与以往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采取绚烂的镜头技巧来展示影片的风格与内涵,而是采用字幕切分段落式的叙事风格来展现镜头画面的内涵。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时间段内画面中人物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与情节结构自然有序的呈现出来,以诗化的意境方式将不同的叙事内容结合起来表现。

在这种方式的起承转合下,一个特殊年代下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一、画面色彩风格的建构影片开始时,随着一辆黑白相间老式汽车的驶入,故事在时间化的氛围下开始了。

在汽车从郊外到进站这一过程中,只用了三个镜头来完成,在第一个镜头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一片空旷的自然环境:绿色的山峦,郁郁葱葱的草地和一条平坦的水泥马路。

在自然环境的衬托下,整个画面所流露出一种清新淳朴的气息,在这种气息的映衬下,画面色彩的应用打破了以往浓墨重彩的风格,以清幽的绿色作为第一个画面内容呈现出来,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自然贴切的内心感受。

同时在这一镜头语言中,隐约中伴随着儿童明朗的读书声,其中一句是:“军队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汽车的驶入与读书声的结合出现,一开始就将70年代特有的文化氛围渲染的十分浓烈,也为后面的叙事做下铺垫。

随着情节的发展,镜头推至当静秋和同来的老师、学生在张队长的带领下进入西坪村时,画面中,呈现出一片黄色遍野的油菜花地。

论电影_山楂树之恋_的叙事美学

论电影_山楂树之恋_的叙事美学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论电影 山楂树之恋 的叙事美学蒋进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电影 山楂树之恋 用政治语境下的 纯爱 故事展现人性,其叙事手法与海明威 压力下的光辉 及 冰山原则 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楂树意象蕴含着三个维度的隐喻:政治和人性、生与死、人与物,从而使影片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

影片用政治色彩的解构反衬至美的人性光辉,用生命易逝的缺憾凸显人类存在的悲剧宿命,用灰白色调衬托自然永恒的空灵之美。

该片是张艺谋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对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拨。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政治话语;人性;冰山原则;叙事美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1)04-0104-05[收稿日期]2011-05-18[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普及课题(121):走向生态文明的人与美育。

[作者简介]蒋进国(1980-),男,河南固始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都市文化。

影片 山楂树之恋 通过底层人物的 小历史 管窥宏大叙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之下演绎 纯爱 故事。

该影片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与当代社会对真善美等终极价值的渴望相契合,对现实社会文化思潮形成鲜明的反观态势,所以取得了广泛共鸣。

作为影片的核心意象, 山楂树 已经脱离其物态意义,成为包含诸多对立元素的隐喻符号,构成了对政治话语和社会现实的反讽和批判,使得影片 比较委婉的含有社会批判性的东西 [1](P39),呈现出由政治与人性、生与死、人与物等构成的张力结构,成为张艺谋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也是大众文化背景下当代大陆影坛的创获。

一、政治解构 说不定哪天政策就变了 政治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拥有建构和解构的两副面孔,其巨大的话语场具有无孔不入的穿透力。

山楂树在自然界中开白花,在革命教材里却开红花,这种看似荒谬的现实,暗含着合理的政治逻辑。

从小说到电影_山楂树之恋_讨论

从小说到电影_山楂树之恋_讨论

艺术从小说到电影——《山楂树之恋》讨论吴晓东等时间:2010年11月地点:北京大学中文系参加人:吴晓东、李国华、李松睿、王东东、燕子、许莎莎、路杨吴晓东:上次讨论课前,我问松睿有没有看电影《山楂树之恋》,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松睿似乎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已经看过。

给人的感觉是:看这部电影似乎变成了一场地下活动,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山楂树之恋》可能的确不值得我们兴师动众。

但如果我们把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原著——艾米的同名小说纳入进来的话,可能就拓展了问题空间。

这就是电影与小说文本之间形成的讨论空间。

这个空间可能是个差异性的空间,也可能是个两者共谋性的空间,可能更值得讨论。

我之所以赞同国华提议讨论《山楂树之恋》——从小说到电影,就是看重了两个文本之间可能蕴涵的多重性问题视野。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山楂树之恋》的小说和电影都可能构成了当代文化的症候性文本。

如果我们考虑到小说《山楂树之恋》是一部作者在美国的海外汉语书写,同时又先是在网络上走红,然后才被张艺谋看中,可能就更加富有意味。

特别具有隐喻意义的是小说开头的“说明”和和结尾由女主人公静秋本人写的“代后记”,本身对解读这个文本就具有形式上的意义。

这一头一尾的“说明”与“代后记”都试图提示我们小说文本中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提示读者:小说的故事只有在女主人公静秋已经去了美国之后的今天,才获得了面世的可能性。

虽然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但讲述故事的语境却是今天这一后革命的消费主义时代或者说一个全球化时代的语境,这就使这个文本进一步具有了可分析性。

小说《山楂树之恋》:一个疑似启蒙的故事李松睿:我觉得小说《山楂树之恋》是一个关于启蒙的故事。

这一点最突出的体现在这个小说文本的叙事动力上。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叙事之所以能往前推动,是因为女主人公静秋的无知与男主人公老三(孙建新)的全知这样一组矛盾。

静秋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无知的。

而老三在生活经验、文学知识以及社会常识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戴雁辉张建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MO风V格lE与LIT特ER色A[摘要]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本文以《山楂树之恋》为研究个体,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叙事的时空和节奏等方面作了对比,探讨了不同文本在不同媒介下所体现出来的叙事差异.[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电影叙事电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久以来,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作为电影,是另一种讲故事的手段.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从故事的生成来说,小说的叙事材料是文字符号,小说中的故事是通过编码,解码等步骤逐步展现的.其中,叙述者的地位很重要,因为阅读中读者的视线跟随着叙述者,而叙述者视角的范围直接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一段拍摄好的胶片,所以故事的生成依靠一幅幅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换而言之,由一个思想将一系列场景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电影故事最基本的框架.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各具特点.以下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时空和节奏单本方面来对小说《山楂树之恋》和其同名电影进行叙事差异分析.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叙事的需要.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文中同时渗透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主体意识.《山楂树之恋》的小说叙事采用了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其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静秋,她的内心独自属于限制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静秋”为叙述者,有意拉开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但这部小说又是一部自传气息浓厚的小说,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朦胧和距离之美,加之作者的声音融入静秋的情感之中所产生的逼真而真实的主观内心情感之美.这样的视角选择,使得小说想要表达的情感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小说的语言和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人称叙事有广泛的叙述范围,可以呈现多样的故事层面,众多的人物形象与活动场景.小说中在描写静秋几日不见老三的不安心情时用内视角来描述老三在她心中的位置和给她带来的感受.静秋做了个各种猜测,带着欢欢到工棚去尝试找找老三,之后又试探着问大妈老三的消息.作者对静秋的心理细微变化的描写颇费了些笔墨.小说中除了长林等几人,其余都是随着静秋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出现和隐去的配角. 作者运用不同的视点,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使得这些人物具有各自的突出特征.电影叙事则受电影特定的审美需求的限制,采用了纯全知视角,用镜头展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由于电影依靠摄影机作为叙事载体,影片中的第三人称叙事多少失去了小说中那种自由出入多个人物内心的功效.因此,小说中描写的情节和细节与电影的声,光,色组合之后产生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电影叙事的直观视听感受限制着影片叙述人的自由发言程度,这使得影片叙述人很难达到小说叙述人所拥有的那种灵活自如,合理有序的分析与一定的评论高度.这就是影片叙述与小说叙述在叙述上各有千秋.出于艺术处理需要,电影的叙事视角主要采用的是全知镜头视角,电影中出现了字幕推进故事情节的进展.这种说明性的字幕起到了叙述的作用,在影像呈现的同时要辅之以字幕完成叙事.这种叙述近似于第三人称的画外音解释,这是小说中没有的.电影中字幕的出现,提示了场景和事件,使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也可以了解故事情节, 不会有故事时间的断裂感.二,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小说叙事,文学语言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使得小说可以传达丰富的含义和复杂的情感.文字是广义的,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完成故事的构成和情节的展开.比如像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段,使得文字发挥最大的潜在功能,协同读者的想象,在合理的空间内形成完整的故事.这是小说的特点.小说的语言使用非常丰富,尤其在细节描写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作者在处理静秋反复阅读老三留给她的信这一段时,引用了周围人对静秋的评价,并且插叙了例证说明静秋很强的文学功底,而她对老三这封信仍然不能确定它的主题和中心,以此更加衬托出当时静秋的细腻而复杂的心情.小说中静秋的语言对于社会环境的描述也很有特点.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特殊的时代.作者并未对这一段时期进行主观的褒贬和直接描写, 而是对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客观的叙述, 来尽量还原”文革”时代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电影则不同.电影具有直观性,它运用镜头来展示人物,空间,环境等.尽管可以使用蒙太奇手法,来实现部分的隐喻,但相比小说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缺乏小说文本在写作手法上显示出来的某些或是风趣,或是幽默,甚至是深刻等特点.例如和小说一样,同是展现”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电影通过画面展现了当时的大字报,等等.但和小月O风V格lE与LIT特ER色AT说相比,显然没有小说能够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当时压抑的气息和静秋的艰难处境.在叙事风格上,都表现出了质朴的一面.电影版本中,启用的都是新人,女主角静秋的扮演者是石家庄第十二中学高中女生周冬雨,主修舞蹈.清纯的笑容和腼腆的羞涩契合小说中对于静秋的描述;男主角窦骁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大三学生,瘦长的脸型和洁白的牙齿,十分符合老三的角色要求.从演技的角度讲,他们更多是本色演出.拍摄手法摒弃了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没有十分突出地表现画面的唯美,努力用一种简单而素朴的基调去表现这个爱情故事的单纯和感人.以上这些,都符合年代以及爱情主题. 三,叙事的时空和节奏时间在小说中的位置不亚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对时间的巧妙运用也是作家在构思小说时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叙事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时间的概念被分为原始的事件的时间和讲述故事所用的时间.两种时间最大的不同是原始故事的时间是单向的也是单一的,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发生,不能够按照他人的意愿改变;而故事文本的时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它可以被叙述者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改变,或者缩短,或者延长,或者省略,甚至是逆转,等等,包含了很多的文学手段.这里涉及的两种时间包括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 作者可以对原本的实际的故事时间进行改造,打破原有的程序,对一件或者是几件事件进行切割,重组等手段进行加工,来构成文本时间.小说文本的时间比较长,时间在小说的情节中尤其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老三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当作者讲述静秋同意老三陪着她去县城,待到事情办完后,一同找饭店吃饭,又一同回村,路过那株山楂树.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作者用大段的对话和语言描写叙说了老三曾经的故事以及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点点滴滴.电影的叙事时间是一个综合概念,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是有尺度的,但其中的故事可以被放大或者缩小,或者强化,等等.因此,对于同一部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删减或者是增加方面,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电影叙事是开放灵活的,在处理某一个镜头时,所用时间可以比实际时间长许多,在观众的心理上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对情绪的渲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的时间和空间通常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电影叙事朴素而简洁.利用字幕的形式表现时空的转换.影片中的背景一部分是通过字幕显示的方式告知.如,电影开始即打出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实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在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 通过字幕的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电影通过一些小小的细节片段描述静秋和老三的相遇,相约,相恋.影片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些典型的场景和细节,并没有如小说中那样有详细的背景描述和事件叙述.在这部充满回忆色彩的小说中,静秋的生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和感情的变化成为主线,也可以看出小说的节奏变化.叙事的频率形成了节奏,作者经常通过频率来调控叙事节奏,塑造人物性格.叙事频率在热奈特提出由.奇肇2011罐肇12期072来的理论当中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段生离死别的爱情, 被冠以”山楂树”的名字.和山楂树有关的描写段落多次出现在各个章节中,不论是苏联歌曲《山楂树》,西坪村的山楂树还是山楂花等,多次被作者提及.由张村长带领去村里的路上看到山楂树后,使得静秋回忆了很多;老三许诺”今年等那棵树开花的时候,我告诉你,你回来看”;老三为静秋买了红色的毛线,提到了山楂树花开就是这个颜色;静秋在看老三留给她的信时联想了很多,包括她希望到西坪村看山楂花的想法;五月底相约看山楂花的时候, 老三送了山楂花;包括小说的结尾提到每年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等等.山楂树代表了他们相恋的西坪村,始终不见山楂树开花又象征了这段爱情终究无果.但是,在电影中,对于以上内容和细节的处理是不同的.山楂树也没有如小说中那样屡次地出现并在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推进中显示它的作用.西坪村的内容也大大删减,只剩下一闪而过的初识,送钢笔,相约等静秋一起回西坪村以及过河牵手,等等.四,结语小说和电影因为目的和媒介的不同,使得许多方面有差异.如,小说中穿插其问的大量配角,而电影中除了不可回避的西坪村张队长一家,其他角色如铜婆婆,万昌盛, 张一,秦疯子,成医生等人物都没有出现.原着中静秋的哥哥,也被电影改成了弟弟.出现的这些人物与静秋的关系也被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简化.长林在小说中是静秋的追求者,也是静秋潜在的选择之一,更是证明爱情可以超越当时阶级论调的一个反衬.但是在电影中,仅仅在静秋入住村长家后挑了一担水,进了一趟城,台词也只是几个字甚至没有台词.电影凸显了静秋和老三这两个主角和他们之问至诚至真的纯粹爱情.又如,小说对两个人在西坪村的时光表现得充实而细腻,作者给予了大段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这里也是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慕生成和初长的地方.而电影中只是挑选了其中的一些情节加以表现.小说可以让读者发挥最大限度的想象力,而电影又可以使之形象化.电影选取了优秀小说进行改编,更显示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相互影响.二者带来的影响是一致的,故事和情节给读者和观影者带来了冲击.[参考文献][1]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法]特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oo7.[4]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J].沈阳大学,2008(04).[作者简介]戴雁辉(1976一),女,河北怀安人,硕士,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张建凯(1978一),男,河北滦城人,对外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