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赏析16k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主题】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塞上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

写法】首联写出诗人的出行目的和行程安排;颔联写出边疆的荒凉和北归大雁的壮阔景象,以及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颈联写出大漠孤烟和黄河落日的壮美景象;尾联描写在萧关相遇的侦察骑士,以及都护已经到达XXX的消息,表达了对边疆守卫者的崇高敬意。

主题】这首诗歌以庭中奇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珍贵事物的珍视和别离之情。

写法】诗人以庭中奇树为主题,描绘出它的绿叶XXX,美丽而珍贵。

但是,攀折它的荣耀,将其留作思念,香气充盈怀袖,却不能带走。

这种别离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灵。

尽管这棵树并不是多么珍贵,但是在别离之时,它成为了诗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宝贵之物。

译文】山上的松树挺拔高耸,谷中的风吹拂着发出沙沙声响。

风声如此嘹亮,松枝也是如此坚韧!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松树依然笔直挺立。

这是因为松柏本性刚强,不畏冰霜的凛冽。

主题】诗人通过描绘松树的形态和风吹松声,表达了松柏刚强不屈的本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写法】本诗以形象化的手法描绘了松树的形态和风吹松声,将松柏的刚强本性和生命力与风雪寒冬相比,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歌简洁明快,富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诗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主题】此诗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战乱景象和人民的苦难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和悲愤不已的情感。

写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的描写,对比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忧虑。

主题】诗人以清新的意境、流畅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自身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不甘。

写法】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天空、星河、风景等元素,表现出自由自在、豁达开朗的渔家生活,同时也凸显出诗人对此的向往和羡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赏析

【野望唐王绩】(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分)(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分)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分)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1.两个“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①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第二个“空”,是“空荡荡”的意思;黄鹤已去,物是人非;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

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为什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尤其二、三两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①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②角度:仰视→远眺②景物特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③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④赏析:a.对仗工整,运用叠词,充满音韵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明丽景象;b.乐景衬哀情,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反衬出作者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

c.视角由仰视转为远眺。

⑤作用: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①运用设问,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暮霭沉沉,不知乡关何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②“烟波”的作用:a.烟波渺渺,暮霭沉沉;b.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同上)③全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文,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缠绵的乡愁,点明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背景、赏析、注释、译文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野望XXX东皋薄暮望,徙倚欲XXX。

树树皆秋色,XXX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XXX。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XXX”,即放声高歌,追怀XXX、XXX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答:《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烦闷的心境,抒发了难过、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XXX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XXX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若何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画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情景。

答:明艳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XXX上芳草葱茏富强,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根蒂根基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若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施展阐发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XXX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五首:渔家傲》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五首: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⑴欲转⑵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⑶,闻天语⑷,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⑸,学诗谩⑹有惊人句。

九万里⑻风鹏⑼正举。

风休住,蓬舟⑽吹取(11)三山(12)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⑻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⑼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⑽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11)吹取:吹得。

(12)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研讨与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本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与练习饮酒一、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二、诗句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内容:居住在喧器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哲理:这几句诗道出了心境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是否离开人群。

只要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身处“人境”的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写法: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同一答中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析: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于无意之中望见南山,南山的悠然之景与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合二为一,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炼字:①“悠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闲适自得。

②“见”字表明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意之中看见。

这两个词写出诗人是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与景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分析:傍晚山色美丽,飞鸟结伴而还。

写出日近黄昏,白云入山,飞鸟还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自在心境。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内容:“真意”,指人生的真谛。

指辞官归隐,享受田园之乐的隐居生活。

三、练习:1.下列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C.“晋宋”错误,应是“魏晋”。

)2.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3、“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4.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景:菊、山、飞鸟、落日……情:怡然自得。

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一、主题:形象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二、诗句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情感:通过写景,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炼字:①“破”字,写出了国都论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满目凄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分析: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写法:“溅”和“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借花、鸟表现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法:“烽火”运用借代,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抵万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炼字:“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三、练习:1.列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见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书,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C“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有误,应是战乱让诗人得不到家书。

)2.首联“破”“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

两个字真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3.赏析颔联。

答: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诗人移情于物,以乐景衬哀情,并运用互文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情。

4.“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家书珍贵、难得。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5.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无法插上簪子的地步的诗人形象。

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悲已所致。

雁门太守行一、主题: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二、诗句赏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画面:敌军似乌云压境而来,坚固的城墙像要被推垮,阳光照在我方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闪闪发光。

炼字:“压”,压迫,“摧”,坍塌。

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作用:①运用对比,写出了故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但我方将士临危不惧,严阵以待,视死如归。

②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内容:在这肃杀的秋天季节里,战斗的号角声响彻整个天空,将士们的鲜血在边塞红色的土壤上,到了晚上,已经凝结成紫色,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战斗的惨烈悲壮。

炼字:①“满”,指战斗的号角声响彻整个天空,从听觉的角度,既表明战战斗时间之长,又表明战斗的激烈残酷。

②“凝”,凝结,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令人触目心,从视觉角度渲染战斗的惨烈悲壮。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画面:夜晚风大,卷起红旗易于行军,到达易水边上偷袭故军。

浓重的霜打湿鼓面,鼓声沉重。

写法:用典。

“临易水”借用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表明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种,增添了战争的悲壮色彩。

炼字:“霜”“寒”二字,既点明战斗的时间、季节,也表明内心的沉重,运用环境描写,染出战斗的惨烈悲壮。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法:用典。

这两句诗借用战国时期燕昭在易水建“黄金台”置千金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来指受到国家重用,表现了诗人和边关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练习:1.下列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黑云”两句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B.“角声”两句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半卷”两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寓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B.这两句渲染出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而不是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这两句写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示例三:黑和金色彩鲜明。

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

“金”,表现我军将士雄姿英发、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3.诗中先听觉后视觉描写战斗惨烈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渲染了苦寒的战地氛围,暗示战斗双方伤亡巨大,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援军驰援做了铺垫。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诗人运用典故,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一、主题:本诗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抒发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诗句赏析: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内容: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验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遗物。

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炼字:“将”“磨”“洗”“认”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以小见大。

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说明战争之利害,耐人寻味。

2三、练习:1.下列对杜牧的《赤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答案:D.诗人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赤壁之战。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答:赤壁之战中,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押在铜雀台了。

这两句诗妙在诗人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他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能有所作为。

3.诗人由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东风指火烧赤壁,二乔在诗中指代东吴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