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设计与运行

合集下载

新一代数字化变电站SCADA系统方案规划

新一代数字化变电站SCADA系统方案规划

模型转换 - 数据源模型到SCADA业务模型
•软件中心
SCADA基本数据对象模型 - mv设计实例
标示(Id)
id name ref descript lnid mag q t calvalue zerodb db deadzone fscalefactor multiplier foffset
下传操作票到电脑钥匙
电脑钥匙操作一次设备 与监控遥控操作
回传操作过程
SCADA系统与故障信息子站一体化设计
(1)目标:
在监控内嵌继保信息管理及故•软障件中信心息处理软件,以实
现故障信息子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
要求基于图模一体化的配置工具支持对保护设备的保
护信息配置。
(2)功能要点:
保护信息在站控层网络统一传送。
(3)多源数据处理
(4)可配置、可扩展、多级权限管理
调度中心
(5)信息分层处理以及责任区域管理功能
(6)自动旁路替代功能
(7)1+N支持
(8)动态拓扑着色功能
集控站1
集控站n
无人值班变电站1
无人值班变电站m
无人值班变电站1
无人值班变电站m
SCADA系统设计支持集控站模式
(9)网络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软件中心 安全解决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SCADA系统数据模型
(1)数据源对象模型
•软件中心
针对不同的通信协议,提供不同的数据源 模型,以实现无缝接入,并屏蔽掉特定协议信息。 对于IEC 60870-104协议:
Name
Channelgrp 1
1..4 Channel 1
1..* PubAddr 1
1..* OBJAddr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以系统高度集成、设计集成优化为目标,推动智能变电站创新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对二次设备的技术要求,通过从发展需求和设备整合两个角度分析了二次设备集成化思路及关键技术,论述了智能变电站新设备集成优化方案,提出了几种模块化设计方案,体现了二次设备高度集成模块化的设计原则。

标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方案;模块化0 引言随着经济和电力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在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变电站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和目前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智能化特征鲜明,按照新技术要求,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流方案,研制了通用一体化业务平台,提高了系统可扩展性,研制站域保护、集成式就地化二次设备等。

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实现最大化工厂加工,最小化现场施工。

还采用预制电缆、预制光缆,实现设备之间标准化连接和一、二次设备连接的“即插即用”。

1 二次设备的发展历程在中国50年代之前,早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采用模拟仪器仪表,就地监控和人工操作,不具备自动化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变电站采用机械电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二次设备应用,二次设备均按照传统方式布置,各部分独立运行。

20世纪90年代,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通过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建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TU、微机自动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等二次设备和系统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满足站内现场总线及以太网应用;2013年,在总结智能变电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应运而生,提出了集成化二次设备和一体化业务平台应用,实现分散独立系统向一体化系统转变,强化了高级功能应用,全面提升了运行可靠性[1]。

2 二次设备集成化思路及关键技术2.1 需求分析二次设备整合和集成是实现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最终目标的首要任务及重要途径。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

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优化方案第1章引言 (4)1.1 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2章智能电网技术概述 (5)2.1 智能电网发展历程 (5)2.1.1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历程 (5)2.1.2 国内智能电网发展历程 (6)2.2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6)2.2.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6)2.2.2 通信技术 (6)2.2.3 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6)2.3 智能电网发展趋势 (6)2.3.1 高度集成化 (6)2.3.2 高度自动化 (7)2.3.3 高度互动化 (7)2.3.4 高度安全可靠 (7)2.3.5 高度绿色环保 (7)第3章智能电网建设现状分析 (7)3.1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概况 (7)3.2 存在问题与挑战 (7)3.3 国际智能电网建设经验借鉴 (8)第4章智能电网建设策略与规划 (8)4.1 智能电网建设目标与原则 (8)4.1.1 建设目标 (8)4.1.2 建设原则 (8)4.2 智能电网顶层设计 (8)4.2.1 总体架构 (8)4.2.2 技术路线 (9)4.2.3 标准体系 (9)4.3 智能电网建设重点领域 (9)4.3.1 智能发电 (9)4.3.2 智能输电 (9)4.3.3 智能变电 (9)4.3.4 智能配电 (9)4.3.5 智能用电 (9)4.3.6 电网信息安全 (9)4.3.7 电网运营管理 (9)第5章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9)5.1 智能电网通信网络建设 (10)5.1.2 通信技术选型 (10)5.1.3 通信网络安全 (10)5.2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10)5.2.1 调度自动化系统架构 (10)5.2.2 关键技术 (10)5.2.3 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10)5.3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 (10)5.3.1 分布式能源接入 (10)5.3.2 微电网建设 (10)5.3.3 微电网运行控制 (10)5.3.4 微电网与主网互动 (11)第6章智能电网设备与技术应用 (11)6.1 智能变电站 (11)6.1.1 智能变电站概述 (11)6.1.2 智能变电站关键设备 (11)6.1.3 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 (11)6.2 智能配电网 (11)6.2.1 智能配电网概述 (11)6.2.2 智能配电网关键设备 (12)6.2.3 智能配电网技术应用 (12)6.3 智能用电与电力物联网 (12)6.3.1 智能用电概述 (12)6.3.2 电力物联网关键设备 (12)6.3.3 智能用电技术应用 (12)第7章智能电网运营管理模式优化 (12)7.1 智能电网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13)7.1.1 运营管理架构与组织 (13)7.1.2 运营管理技术手段 (13)7.1.3 政策法规与市场环境 (13)7.2 智能电网运营管理新模式 (13)7.2.1 创新运营管理架构 (13)7.2.2 引入智能化运营管理手段 (13)7.2.3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 (13)7.3 智能电网运营管理关键环节优化 (13)7.3.1 调度控制优化 (13)7.3.2 运维管理优化 (13)7.3.3 市场营销优化 (13)7.3.4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14)7.3.5 安全风险管理优化 (14)第8章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与防护 (14)8.1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14)8.1.1 网络攻击风险 (14)8.1.2 信息泄露风险 (14)8.2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策略 (14)8.2.1 防御性策略 (14)8.2.2 防护性策略 (14)8.2.3 漏洞管理策略 (14)8.3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14)8.3.1 网络安全防护 (14)8.3.2 数据安全防护 (14)8.3.3 系统安全防护 (15)8.3.4 安全监测与预警 (15)8.3.5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5)8.3.6 安全法规与标准制定 (15)第9章智能电网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5)9.1 智能电网政策法规现状与需求 (15)9.1.1 政策法规现状 (15)9.1.2 政策法规需求 (15)9.2 智能电网标准体系构建 (15)9.2.1 标准体系框架 (15)9.2.2 标准制定与修订 (15)9.2.3 标准实施与监督 (15)9.3 智能电网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 (16)9.3.1 政策法规实施 (16)9.3.2 标准实施与评价 (16)9.3.3 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协同推进 (16)第10章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案例分析 (16)10.1 国内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案例 (16)10.1.1 案例一:某地区智能电网建设项目 (16)10.1.1.1 项目背景 (16)10.1.1.2 建设目标 (16)10.1.1.3 建设内容 (16)10.1.1.4 运营管理模式 (16)10.1.1.5 项目成果及效益 (16)10.1.2 案例二:某城市智能电网运营管理优化项目 (16)10.1.2.1 项目背景 (16)10.1.2.2 运营管理问题 (16)10.1.2.3 优化措施 (16)10.1.2.4 优化效果及评价 (16)10.2 国际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案例 (16)10.2.1 案例三:美国某智能电网项目 (16)10.2.1.1 项目背景 (16)10.2.1.2 建设策略 (16)10.2.1.3 运营管理特点 (16)10.2.1.4 项目影响及启示 (16)10.2.2 案例四:欧洲某智能电网运营管理实践 (17)10.2.2.2 运营管理框架 (17)10.2.2.3 成功经验 (17)10.2.2.4 对我国的启示 (17)1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17)10.3.1 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共性特点 (17)10.3.2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17)10.3.3 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与运营管理的建议 (17)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行业面临着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环境污染的巨大挑战。

110kV智能移动变电站设计方案

110kV智能移动变电站设计方案

110kV智能移动变电站设计方案作者:***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是设计对象是配电工程中变电工程,110kV变电站为原始参考模型。

根据变电站原始参数计算了主变压器的容量和设定了无功补偿方案。

计算不同电压等级侧短路下的稳态短路电流、短路冲击电流。

并根据此计算值选定与变电站匹配的电力设备:断路器、隔离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最后设计了避雷方案。

【关键词】110kV;移动1. 整体设计方案为满足智能移动变电站的要求,在变电站的主变压器的选型和布置设计上,应设法降低变电所的高度与宽度,尽可能的减少车辆载重。

同时需要保证变压器的固定基础需要与车辆相连,防止车辆在运行时,导致电压器的震动与移位。

此移动式变电站的工作地点一般为野外作业,因此要主要车载的稳定性。

2. 主变压器选择考虑到移动变电站需要经常野外作业,根据电压等级、变压器容量,选择SFZ10-20MVA 型电力变压器。

为有载调压、双绕组变压器。

其变压器的参数如下介绍:其主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为20000MV·A,大于计算值13.14MV·A,符合要求。

该主变压器的联结组别方式为YNdl1,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空载损耗为△PO=18.9kW,短路损耗为△PK=85kW,空载电流百分比为IO=0.5%,短路电压百分比为UK=10.5%。

主变采用或单相,主要考虑变压器的制造条件,可靠性要求及运输条件等因素。

当不受运输条件限制时,在330kV及以下的变电所,均应选用三相变压器。

在具有两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如通过主变压器各侧绕组的功率均达到该变压器的15%以上,或低压侧虽无负荷,但在变电站内需装设无功补偿设备时,主变压器宜采用双绕组变压器。

在110kV的电压等级的电网中,一般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

根据选择的变压器,此变压器的连接方式为YNd11。

对于此移动式变电站的主接线方式主要采用以下方案:高压侧采用单母分段式接线,低压侧均采用单母分段式接线。

智能变电站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智能变电站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智能变电站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智能变电站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智能变电站依靠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

本文将对智能变电站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并重点关注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效益和挑战。

一、智能变电站的概况智能变电站是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管理和运行的现代化电力设施。

相比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高可靠性:智能变电站利用现代化的自动化系统和智能装备,实现对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故障预警和智能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2. 高可用性: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和信息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提高了设备的可用性和响应速度。

3. 高安全性:智能变电站引入了先进的安全防护机制和网络安全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防护,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二、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1. 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对变电设备的电气参数、温度、振动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预测和故障诊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2. 智能保护与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保护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先进的保护装置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快速、精确的故障判断和保护动作,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智能电能质量管理技术智能电能质量管理技术是智能变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电能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电能质量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能效。

4. 智能运维与管理技术智能运维与管理技术对于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硕士学位论文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关系到民生民计。

近几年来,随着创一流供电企业的要求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需要,变电站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成为电力部门各级领导放在战略高度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由于传感器、光纤、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部门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变电设备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开展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趋向成熟。

本文重点讲述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的设计过程和实现过程。

在功能设计上,将对生产设备监测,视频联动,设备状态分析,智能巡检,设备智能分析决策等进行重点展开。

在性能设计上,为了实现平台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将对系统架构设计进行优化升级,采用双网设计,集群架构。

在软件体系结构上,为了达到平台的可维护和可扩张性,将采用分层架构结合SOA架构设计实现。

通过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将使传统数字化变电站更高效更智能。

在视频巡检和视频联动上,将为无人变电站的实现走出重要一步。

在生产设备监测基础上展开的设备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将是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视频联动,视频巡检,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状态评估I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bstractThe power industry is a key secto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the first-class power-supplying enterprise and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ing,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orming digital substation into intelligent substation become the key research topic of the power suplying department.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ensors, optical fibers,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izing process of the power department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equipments, the intelligent subst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becomes possibl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esign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lligent subst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s, I will focus on monitoring, video linkage, equipment state analysis, and intelligent data logging equipment intelligent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performance, I will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dual-network design and cluster architectur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igh reliability and high availability of the platform.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I suggest using a layered architecture combined with SOA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reach the platform maintenance and expanssibility.Through the intelligent subst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the traditional digital substations are becoming more efficient and smarter. The video inspection and video linkage are a step forward to the realization of unmanned substation. The intelligent deciding system based on equipment monitoring will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igital substation to intelligent substation.Key Words:Intelligent substation, Video linkage, Video inspection, Equipmen condition monitoring, Equipment condition assessmenii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图目录 (V)表目录 (VI)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变电站智能化的现状 (1)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1.4 研究方法 (3)1.5 本文结构组织 (4)1.6 本章小结 (5)第2章系统应用技术 (6)2.1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概述 (6)2.2 IEC61850概述 (6)2.3 智能变电站的统一建模 (6)2.4 分层和SOA架构 (7)2.5 SVG与VG技术 (9)2.6 本章小结 (10)第3章需求分析 (12)3.1 系统用例 (12)3.2 系统功能性能需求 (13)3.3 本章小结 (14)第4章系统架构和软件体系结构 (15)4.1 架构在系统性能上的要求 (15)4.2 系统架构对系统开发的要求 (15)4.3 系统的架构的设计 (16)4.4 本章小结 (18)第5章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19)5.1 引言 (19)5.2 系统底层通讯及IEC61850协议内部转化设计与实现 (19)5.2.1 通讯模块架构设计 (19)5.2.2 IEC61850客户端模块划分 (20)5.2.3 数据接口设计 (21)5.2.4 公司内部规约通讯设计与实现 (23)5.3 设备状态评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24)5.3.1 设备状态评估的总体架构 (24)5.3.2 模块的数据库模型 (25)5.3.3 具体设计与实现 (26)III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5.4 在线状态监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0)5.4.1 实时消息展示模块 (30)5.4.2 VG图形化展示模块 (39)5.5 视频智能应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5.5.1 视频巡检 (44)5.5.2 视频联动 (46)5.6 系统管理配臵模块 (47)5.7 本章小结 (49)第6章总结与展望 (50)6.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50)6.2 本文的主要贡献以及创新点 (50)6.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50)参考文献 (1)作者简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一代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新技术综述

新一代智能化变电站二次系统新技术综述

针对不 同电压等级,站域保护将实现集中后备保护、站域备 自投、 低频低压减载 、过负荷联切、低压简易母线保护等功能 , 减少二次设备 数量 ,降低了建设成本。
3 3 产践级 保 护
、 受 。 J 罨 拯制等
功能即智能终端的作用。
通过二次 系统的功能整合和设备集成 优化 了 一 次i 殳 备的配置数
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和二次设备集成方案 ,简要分析 了新技术的特点和应 用。
枣 词 新一代智能 变电站 ; 层 次化保护 ;二次系统集成
1 引 言
信息,综合判断后 , 通过各站域级保护系统下达控制指令。三层保护协 调 配合 ,构成 以就地级保护为基础 , 站域级保护与广域级保护为补充的
新一代智能 变电站是在智能变 电站设计 、建设及运行经验 的基础
上构建以 “ 集成智能设备和一体化业务 系统”应用 为特征 , 实现专业设
计 向整体 设计的转变,一次设备智能化 向智能一次设备的转变,是先进 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 本文根据 新一代智 能变 电站 的发 展方向和顶层 设计理 念 ,结合典 型示范工程建设实践 , 简 要阐述 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新技术、 新设备特点和应用。
障,保护站内各 电气元件。
故 障录波与网络 分析集成 装置解决了动态和暂态报: 史旧记录问题 , 同时可以简化网络配置方案,节省线缆敷设数量。
4 2 , 过程层设备集成
1 1 O k V及 以下 电压等 级采用合并单 元 ( MU )与智能终端装置集 成 ,实现过程层 S V / G O OS E 共 网共 口 传 输 该装嚣 一 方面用以对来自 二次转换器的电流或 电压数据进行时问相关乏 目 合实 合 另一方面具有与一次设备采用 电缆连接 ,与保扩 、 光纤连接 , 实现对断路器、刀闸、主变压器等 元的功能 : 专I 二 } 复爵采用

智能变电站预制舱基础施工方案设计分析

智能变电站预制舱基础施工方案设计分析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2020年第18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0)18-0146-02智能变电站预制舱基础施工方案设计分析李钊,吴俊辉,陆朝阳,刘广州,袁孟佼(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25)摘要: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过程中,预制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预制舱基础的施工也需要更加重视。

对预制舱基础的施工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预制舱基础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对基础中的一些关键性结构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使得预制舱基础在施工时要求更加明确,确保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

关键词:变电站;预制舱;基础施工方案;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0.18.060随着中国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电网工程数量迅速增加,变电站现有的建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变电站的建设效率,一般通过加快变电站的施工进度来实现,而智能变电站预制舱的应用能够有效加快施工进度,因此预制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

为了缩短施工周期,一般需要在预制舱生产完成前先一步完成预制舱的基础施工,这样当预制舱运到施工现场时可以立即开始接下来的工作,避免因为基础施工缓慢而耽误后道工序进程。

而要想尽快完成预制舱基础的施工,需要提前设计好预制舱基础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尽可能节约时间,完成基础施工[2-3]。

1预制舱基础对变电站建设的影响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离不开土建工程的施工,而变电站土建工程对变电站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预制舱基础结构又是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重要而又基础的环节,如果基础结构没有处理好,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变电站建设的质量,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沉降、塌陷等严重问题[4]。

在预制舱基础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设计出符合安全要求的基础结构,以保证变电站各电器设备能够安全运行,因此需对预制舱基础结构设计提出一些必要相关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座扩大 示范工程
建设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3
一、近期开展工作 二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 三、示范工程设计方案 四、示范工程运行情况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撑调控合一;应用多功能测控装置,优化二次回路,实现功能整合。
建立站内一体化以太网络,实现信息共网传输,简化网络结构。
1U1U1U1U
变电站 5#
变电站 3#
SDH
SDH
对时系统
SDH
监控主机
SDH 网关机

枢纽变
SDH
SDH
变电站 4#
变电站 2#
数据服务器
变电站 1#
北斗主机 GPS主 机
调控主站
突出工业设施定位,整合功能房间,减少建筑面积及电缆沟截 面,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筑理念。 采用集装箱建筑或预制式建筑,实 现建筑物模块设计、工厂制造、整体运 输、快速安装的工业化制造流程。
220kV AI S方案
目前智能变电站总建筑面积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总建筑面积
(集装箱个数)
面积减小比例
820 324 (9)
4
2.1 示范工程建设目标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发展目标
系统高度 集成
结构布局 合理
装备先进 适用
经济节能 环保
支撑调控 一体
新一代示范变电站建设目标
验证路线 科学性
验证成果 创新性
验证方案 可行性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验证运行 安全性
验证设备 可用性
5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
系统结构
完成了19类107种型号设备的研制和检测调试,构建了
“集成化智能设备+一体化业务系统”
广域

层次 保护


北斗 GPS

综合

IEEE 1588

对时信号 A网

应用 服务

数据 服务

化保 站域 护控 保护
层次化保护 控制

就地 保护
78 m
160 m
新一代220kV AIS智能变电站总平面
45m
65 电m缆出线方案
新一代220kV GIS智能变电站总平面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10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续)
土建结构
其他电气设备
6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
电气主接线
除满足变电站自身可靠性、经济性和灵活性需要外,基于设 备可靠性提高、检修周期延长等因素对主接线进行适当简化。
110kV主接线可靠性指标
0.0158% 27%
0.0116%
0.147 13% 0.128
220kV主接线可靠性指标
0.112%
32% 0.0753%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工程 设计与运行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1
一、近年开展工作 二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 三、示范工程设计方案 四、示范工程运行情况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智能终端
智能化一次设备
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
一体化业务平台系统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9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续)
总平面布置
结合主接线优化、新型集成设备和封闭母线(GIL)的应用,整体 优化布置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占地面积。 应用模块化设计,制定规范的集成方式与接口规则,功能分区 明确,实现功能模块、设备模块、土建模块的“即插即用” 。
B网

成 化 智 能 设
合并单元 智能单元
合并单元 智能单元
集成 式无 功设

低压 气体 绝缘 开关

集成 式二 次装


检测组件
检测组件
St2a0te2G1r/id3/C1o0rp集ora成tio式n 智 Of 能Ch变ina压. A器ll rights re集se成rve式d.@智2能01隔2 离断路器
0.215 13% 0.186
故障概率 常规接线
故障频率 优化接线
故障概率 常规接线
故障频率 优化接线
注:数据引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方案研究报告》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7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续)
器于一体,降低故障概率,实现紧凑型布
置,减少运行维护。
2021/3/10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2012
8
2.2 示范工程设计原则(续)
二次设备选型
构建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实现“就地—站域—广域”三级协调配合。 一体化业务平台系统实现数据平台标准化,功能软件模块化,全面支
一次设备选型
将智能组件与变压器本体有机结合,集成 式智能变压器提高变压器智能化水平。
集成接地刀闸,与电子互感器一体化制造, 集成式智能断路器实现操作与测量设备高 度整合。
采用环保气体绝缘介质,智能金属封闭开 关柜实现设备环境友好,节约占地,降低 运行成本。
集成式无功设备集串联电抗器与并联电容
PMU
数据优化 图形调阅 告警直传 熟数据订阅
控制
录波 故障分析简报
数据服务器
在线监测主站
操作员工作站
数据综合网关机
检修公司
计划检修终端
智 开关设备
制 合
电子式互感器
合 常规互感器
智 开关设备
保护装置
多功能测控装置
安稳装置
故障录波设备
一次设备 在线监测
IED
空调、通风、排 水控制等辅助系

过程层
合并单元
2
1.1 已开展工作
2012年
5月 概念
2012年
设计
9月
2012年 2月
启动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研究与设计工作是公 司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是电网 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典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技术研究 设备研制
2012年
启动第一 12月
2014年 1月
批试点工 程建设
6座扩大示范 工程全部投运
2015年 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