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更新 几种模式 北京城市更新——拆除老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 苏州城市更新——将新城

合集下载

陈楠 第三章 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

陈楠 第三章 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

一、建筑更新
建筑的更新利用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单位。建筑存在于城市的一 个点上,它的改变牵动其所在街区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的改变。 1、旧建筑更新的经济性原则 (1)“少费多用”原则(more with less) 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 (2)适宜性原则 旧建筑改建应与经济条件相适宜,与自然条件相适宜。
(2)社会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 保存原有的建筑文化和空间氛围; 保存居民的同质性;
案例分析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
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 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吴良镛教授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 菊儿胡同改造,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获得1992年世界人居奖。

(2)常规空间型 常规空间型建筑代表着大多数旧建筑的形式。如普通办公楼和 住宅等。 此类建筑空间较小而低,层数单层到多层不等,在有限范围内 具有功能置换的可能性。
(3)非常规型 非常规型建筑多指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空间构筑物,其本身不 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功能。如烟囱、桥梁、测量塔等。 此类建筑往往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的外形特征,景观功能是其再 利用的切入点。改造往往会为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外旧内新 设计及工程以保留房子原貌为原则,但内部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 造,原先的户隔墙被打断,设有中央空调、自动电梯、宽频互联网等 现代化设施,成为全新概念的经营消费场所。 原有旧房是没有地下排污管、煤气管等基础设施的,新天地每幢 楼都要挖地数米,部分需深达9米,铺埋地下水、电、煤气管道,建立 污水处理系统。在旧房只维修不拆除的前提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无法采用机器作业,全由人工深入地下布置完成,施工难度相当大。
——美国城市土地协会
2、共享街道理论 (1)定义 共享街道(shared street): 社区活动、儿童娱乐、非机动车 和机动车的停靠和行驶都分享着 同一个混合用途的街道公共空间, 以达到增加互动与安全、促进步 行、降低车行速度的作用。 驾驶员行车时感觉 “闯入” 了“有很多游客的花园”,迫使 其降低车速,为可能出现的障碍 物留有余地,包括: 交往中的居民 玩耍中的儿童 景观和公共设施 不规整的道路表面和边线。

城市更新政策解读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更新政策解读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更新政策解读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更新政策是指针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城市环境的需求提升,城市更新政策成为了解决老旧城区问题、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对城市更新政策进行解读,重点探讨其对改善城市环境所起的作用。

一、背景介绍城市更新是指对老旧城区进行土地开发、建设和改造的一项重要任务。

老旧城区通常存在建筑老化、设施陈旧、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旨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宜居城市。

二、城市更新政策的主要内容城市更新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土地整理、旧城改造、绿化环保等手段,提升老旧城区的建设质量和居住环境。

具体来说,城市更新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整理与规划:城市更新政策要求对老旧城区进行土地整理和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使之更加高效、紧凑。

通过重新规划土地用途和优化空间布局,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绿化带,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2. 旧城改造与保护:城市更新政策注重旧城保护与改造,强调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对于条件较好的历史建筑,可以进行修缮和改建,使其发挥更多的功能。

对于无法保护的老旧建筑,可以进行拆除,用新的现代化建筑代替,以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

3. 绿化环保与生态建设:城市更新政策鼓励绿化环保和生态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公园绿地、保护水资源等途径,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

三、城市更新政策的意义与作用城市更新政策对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更新政策能够对老旧城区进行综合改造,使得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通过改善道路、修建公共设施、提升建筑品质等措施,增强了城市的美观度和整体形象,吸引了更多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主要步骤

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主要步骤

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主要步骤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步骤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区域,进行有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城市更新既包括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品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又包括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22年初,各大城市开始积极探索、谋划城市更新行动,通过借鉴广州、深圳、上海早期的城市更新经验,迅速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城市实际情况的城市更新工作方法。

本文结合多个成功城市更新项目的经验,总结出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的十大步骤:城市体检评估——编制城更专项规划——开展城更项目谋划——城更单元控规调整——实施主体确定——实施方案编制及论证——立项、手续以及资金筹措——土地整理与供应——实施建设——后期运营。

具体内容介绍如下:一、开展城市体检行动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前提,需要建立由城市政府主导、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的工作机制,细致划分体检单元,查找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推进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的一体化。

依据“完整社区”指标体系,制定城市体检的基础指标体系,并设定核心指标,以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最终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治建议清单,纳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

二、编制城更专项规划由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辖区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划定城市更新单元,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联动开发,形成整体连片的城市空间更新改造,以片区为单元推动整体更新。

一个城市更新单元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城市更新项目。

同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还应明确本辖区内城市更新的现状认知、更新目标、更新原则、更新策略、更新范围、重点更新单元更新指引、保障机制等内容。

三、城市更新项目谋划依据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确定城市更新目标。

应当优先考虑居住环境差、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存在重大安全隐惠、历史风貌整体提升需求强会发展等区域。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

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整治改善是指对城市中一些存在问题但并不需要完全拆除重建的区域进行改善。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地等进行维修和改造,使其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居民素质等软件方面的改善来促进区域的发展。

整治改善的优点在于投资风险较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网络结构。

保护保护是指对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特殊意义的建筑物、区域进行保护和修缮。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维修和保养,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化遗产和特殊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居民素质等软件方面的改善来促进区域的发展。

保护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和特殊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总之,城市更新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活动,通过对城市中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城市更新的方式包括再开发、整治改善和保护三种,每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旧城改造的对象是那些尚可使用,但因缺乏维护而导致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

在进行改造前,需要对该地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建筑物经过维修、改善和更新设备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使用,此时应对建筑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建。

第二种情况是建筑物经过维修、改善和更新设备后仍无法使用,或者建筑物密度过大、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不当,或因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不当而造成交通混乱、停车场不足、通行受到影响等情况时,应对造成上述各种问题的原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解决,如拆除部分建筑物,改变建筑和土地的用途等。

第三种情况是该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或布局不当时,则应增加或重新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

旧城改造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也可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的资金也较少,适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复并无须重建的地区或建筑物。

一文弄懂城市更新、旧改、棚改、综合整治和土地整备

一文弄懂城市更新、旧改、棚改、综合整治和土地整备

城市更新是一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城市改造现象,其概念是非常明确的,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城市更新包含旧改,棚改,综合整治01 旧改,则属于“旧房改造”,旧改的概念则产生得更早一些,人们对其了解多半来源于广东省和国土资源部开展的部省合作:三旧改造,即“旧城镇、旧厂房、旧农村”,如今人们也把狭义的“城市更新”称为“旧改”。

旧改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即企业实施,方向是市场化、商品化。

02 “棚改”,又称棚户区改造,是广义上城市更新的一种方式。

也可理解为危房改造,但是在深圳确切的应该说是老旧红本小区的改造。

针对的是“深圳市范围内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存在住房质量安全隐患、使用功能不齐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的老旧住宅区项目应当纳入棚户区改造政策适用范围,不再采用旧城改造的方式进行改造”。

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才可能纳入棚改,这意味着,仍然会有大量的旧住宅区改造不纳入棚改,留在旧改框架内。

棚改是政府主导,国企实施,方向是政策化、保障化、公益性建设的主要是政府保障性住房。

03 综合整治:考虑城市发展弹性,在规划期内保留一定比例的城中村,合理有序开展深圳市城中村更新工作,逐步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低成本空间、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环境品质,实现城中村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在综合整治分区内开展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辅助性设施加建、功能改变、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中村更新(以下简称“城中村综合整治类更新”)。

通过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增加城中村内必要的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提升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住房保障。

综合整治的城中村小区不拆除重建,只是优化下空间,装修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04 另外还需要提及土地整备-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整村统筹:在深圳,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并列为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的“两架马车”。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更新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更新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再造和改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

这三个阶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更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更新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特点是对老城区进行简单的翻新和改造。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更新效果不明显、结构混乱、环境污染等。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更新方式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保护与利用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更新的考虑范围。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和修复古建筑、古街区等。

此外,保护与利用阶段还注重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绿地和公共设施等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利用阶段的城市更新侧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更新阶段是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其特点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利益。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仅注重老城区的更新,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综合更新还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的概念,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利益保护。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从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三个阶段看出中国城市更新在不断发展中的特点。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88号)《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11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更新规划第三章城市更新主体第四章城市更新实施第一节实施要求第二节实施程序第五章城市更新保障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推动城市更新,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更新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更新,是指对本市建成区内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具体包括:(一)以保障老旧平房院落、危旧楼房、老旧小区等房屋安全,提升居住品质为主的居住类城市更新;(二)以推动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为主的产业类城市更新;(三)以更新改造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保障安全、补足短板为主的设施类城市更新;(四)以提升绿色空间、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等环境品质为主的公共空间类城市更新;(五)以统筹存量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实现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性城市更新;(六)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城市更新活动。

本市城市更新活动不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商品住宅开发等项目。

第三条本市城市更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本市城市更新工作遵循规划引领、民生优先,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科技赋能、绿色发展,问题导向、有序推进,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实行“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

一文通解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五大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内部的老旧、破败、不适应发展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开发,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中国城市更新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拆迁与重建城市更新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城市还存在着大量的老旧低矮房屋和不规划的建筑群。

为了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以平整原有住宅区为主,建设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和公共设施。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提高了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阶段:老城区改造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中的老城区,这些老城区通常是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等。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老城区改造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注重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善,提升老城区的居住品质和环境。

第三阶段: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拆迁和重建,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许多城市开始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园区等方式,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四阶段: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城市更新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推动城市绿化、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工作。

通过生态建设和城市更新相结合,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阶段:智能化与城市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即智能化与城市更新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
中式建筑
符号化
新中式
借鉴传统价值观的批判
对待古建筑行为的定义
• 行为产生的原因 • 群体事件or个体事件 • 行为导向的意义 • 行为的影响力
对于雕塑家园的解读
• 大环境----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 建筑的基本资料:业主、使用者、建造历程、现状。 • 对建筑的设计及影响力的解读:新陈代谢、柯布西耶。
建筑师的姿态
• 建筑师应当把建筑作为一种参与发展、政治、社会结构的工具,并且自由地认识各式各样的表现方式。建筑学 不是关于美学的学问。建筑不是受流行样式的驱动,而是受思想的驱动。------big创始人之一比贾克.英格尔斯
• 从前辈罗伯特.文丘里的身上,他认识到话语的力量与价值。在一个被媒体爆炸搞得越来越虚拟、越来越趋向单 级放大的世界中,一个人可以仅仅凭借说话,就攫取到以往世代不可想象的权利,在这个时代,一个建筑师居 然可以通过话语而不是建筑,成为社会集体的消费对象与膜拜对象,这同以往建筑师仅供个体业主消费和驱策 的命运简直有云泥之别。有意无意间,库哈斯将建筑师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大众消费的虚拟世界,并 从根本上定义了建筑师这个职业,原来建筑师都是凭手艺吃饭,现在却不得不在各个场合油嘴滑舌、巧言令 色。——周榕《库式话语及库式话语共同体》
关于马赛公寓
关于新陈代谢
建筑的社会学层面
• 建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建筑对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 • 建筑相对于强权社会的孱弱本质。 • 建筑的策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等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 传媒的记录和宣传对于建筑行为影响力的加成。 • 建筑师已何种姿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仅仅只是建筑设计吗?
对待一个古建筑实体 拆除 修复 加建 拆除重建 改造
对待古建筑文化或者传统文化 浅显地借用传统式样 符号化象形化 新中式主义 借鉴传统价值观
完全拆除
商业、政治的压力。 城市用地的紧张。 古建筑对于复之后的效果。
原址基础上加建
拆除建“新古建”
文革时期
信仰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导致了盲目崇拜,历史背景也造就了文化虚无主义。一 方面盲目推崇苏联模式,另一方面不加分析盲目地否定文化否定精神文化的价值或思想倾 向。
远的传统是否存在?即使存在对现代生活方式是否有积极的意义?近的传统是否足够强大 而能承载继承与保护?
对待“古建筑”方式
“古建筑”的定义,一般按照时间来定义,那么,宋朝、民国、 文革以及昨天的建筑之间从本质上来看有何不同,建筑所承载 的内容有何不同?是否要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
为何要保护古建筑?是保护古建筑还是保护古建筑所蕴含的文 化?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到底需不需要保护?
以何种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改造?保护古建筑是否与现代主义 相矛盾?
保护古建筑应当是群体事件还是个体事件?
继承传统是否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是否只是在自身的理解上去 行为,而完全没有途径去了解认识传统。
几种模式
中国城市更新
几种模式 北京城市更新——拆除老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 苏州城市更新——将新城区搬离老城区
两段历史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的理解及态度,这场中国的文艺复兴对于传统的影 响。落后所带来的恐慌造就文化激进主义,在各个方面推进对生活方式的改革,也愈演愈 烈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