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发展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高强,李鹏进来源:《开发研究》2012年第01期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诸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口较大、投融资主体单一、投资不平衡、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性体现不充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设施维护运作不合理等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必须以投融资市场化改革为目标,通过转变投融资理念,调动生产积极性;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通过统筹规划资源,协调发展不同城市;通过重塑投融资主体,理顺产权关系;通过改革价格机制和强化资金管理体制,确保资金合理高效使用;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制。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8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117-06一、引言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1]。
它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通常也称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市政建筑和公用事业两类,即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等[2]。
1959年Mschauer.Dd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过专门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供求不足,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有效投入不足,即建设资金短缺,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模式和渠道创新方面。
试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 ・ ”期 间,我 国各类基础设施建 设获得 了空前的发展。但 由于长期投入太低 ,历史欠帐太多 . 九 五 基础设施领域仍然是国 民经济 的薄 弱环 节 究其深层原因 ,主要在于基础设施领域体制 改革滞后 ,至今 们是垄断性行业 ,投资渠道单一 ,投资效率低下 。因此,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扩充其资金来 源 ,提 高资金使用效率,对落实 中央提 出的 “ 十五 ”期 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的战略部署非常重要
一
、
现行基础设 ] 沲投融资体制描 述及评价
解放 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 资基本上实行 的是政府包揽、财政投入 的高度集中供给资本的制
度。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各行各业的投 资体制的转化,基础设施的投 资体制及投 资来源也发生 了些变化 , 财政投入 比例不断降低.信贷 资金投入有 了大幅度 的增长,形成 了以财政集 中供给资本 与单一的 以银行 为主体 的间接融资体 系相结合的投 融资体制 。以我国城 市建设资金来源情况为例 ( 见表 1 。 ) 表1 :我国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来源构成
何 国梅
( 重庆 社 会 科 学 院 ,重 庆 40 1 ) 0 0 5
摘
要 :我国各类基础设施建 设至今仍是垄断性行业 ,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效率低 下;
因此,应 改革基 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 制,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 。 关键词 :基础 设施 投融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F . 9 8 0 5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15 2 0) 07 q 9 8 (0 2 叭一 0 卜O 0 3
维普资讯
重压三峡学院学报——J R LOFC ONG NGT R EG G SU V R I Y OU NA H QI H E — OR E NI E ST 20 0 2午 第 1斯 第 i 8眷— — oi2 0 VL & N 02 oI
《2024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范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越来越大。
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模式来筹集资金。
BOT融资模式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之一,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
二、BOT融资模式的概述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模式是指政府通过与私人企业合作,将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过程交给私人企业负责,以此实现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BOT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同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电力、交通、水利、环保等领域,许多项目都采用了BOT融资模式。
通过BOT融资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BOT融资模式也促进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化发展。
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的优势(一)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通过BOT融资模式,政府可以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交给私人企业负责,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这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私人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BOT融资模式,私人企业可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从而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基础设施服务的满意度。
(三)促进市场化发展BOT融资模式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市场化发展。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改进。
同时,BOT融资模式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五、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的挑战与对策(一)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关于BOT融资模式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BOT融资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昆明为例

由国有和集体经济完成的。在资金来源方面,%来 自 4 国家预算内资金,8 2 %来 自国内贷款, 5 %的资金都 约 9 是投资主体通过 自身筹集。昆明市的基本建设支出在 20 年 到 20 00 07年 之 间 波 动 较 大 。特 别 是 20 00年 到 20 年基 本无 明显变 化 , 增长 了 5. %。这 也是 昆 05 仅 06 明市 近年来 经济社会 发展 速度 过慢 的一 个原 因 。所 以
非货币出资部 门的价值评估存在问题较多, 大多融资 平台的资产负债 比偏高, 其大多资产都是政府部门划 归 的存 量基础 设 施 资 产 , 乏 流 动性 和 持续 的现金 流 缺 人 。这 就使得 银行 开始收 紧对 地方 政府 融资平 台的信 贷授信 规模 , 资平 台本 身 的融 资风 险也 在加大 。 且融 第三, 自筹资 金 不 足 。 由于 目前 城 市 基 础设 施 项 目的投 资主体 绝大多 数是地 方政府 设 立 的代表 地方 政 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 , 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 的 财政拨款与少部分的存量经营性基础设施项 目的投资 收益。而绝大多数 的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规模 大、 回收 周期长, 很多资金投资沉淀在项 目上, 无法有效盘活 , 企业获得的资金量也依然有限, 绝大部分的资金还得 依 赖政府财 政拨款 。这就 造成 了当前城 市基 础设 施 建 设对 政府投 资 的较 大依赖 。
一
、
启动了8 亿元公司债券的发行工作。相对于昆明的地 方财政收入水平 , 如果按传统的融资方式 ,09年昆明 20
政府 性项 目融资规模 至多 能达 到 20亿元 左 右 。但 昆 0 明市 政府 大胆 创 新 开展 多 渠 道融 资 , 府 性 项 目融 资 政 工作 取得历 史性突破 , 1 到 1 , 仅 月 0月 昆明政府 性基础 设施 、 会 事业 和土 地 储 备 开 发 等 项 目, 过 银 行 贷 社 通 款、 信托 、 债券等各类融资方式, 累计新增到位融资资 金 890 亿 元 , 元化 、 0 .9 多 多渠道筹 集建设资 金的格 局逐 步形成 。 近年来 , 虽然 昆 明市 政 府在 城 市基 础 设 施 投 融 资 改革与创新方面取得 了很 大的进步, 城市基础设施产 业 得 到了快速 的发展 , 依然 面 临巨 大 的压力 , 资 风 但 融 险也在逐 渐增加 , 主要表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第一 , 财 政投 融 资 能力 依 然 薄 弱 。政 府财 政 政府 投 资 的绝 对数 量较 低 、 占政 府财 政 支 出 的 比重 也 同样 偏 低 。20 09年昆 明地 方 财 政 一 般 预 算 收 入 2 16亿 0. 元 , 中只有 4 . 元用 于城 市公 共 基 础 设 施建 设 , 其 25亿 占比 2 % 。这 就形成 了当前城市基 础设 施建设 国家预 1 算 内投资 比重 偏低 , 与城市基 础设 施大 多属 于 “ 纯公 共 物 品” “ 或 准公共 物品 ” 特性不相称 的矛盾 , 市财 政 是城 支 出范围“ 缺位” 的突出表现 。 第 二 , 行信 贷 融资 难 度 加 大 。在 目前 国 内资本 银 市场制 度不健 全 的现 实条 件 下 , 传统 依 赖银 行 的间 接 融资渠道 , 然是 目前城 市基 础设 施 建 设 的主 要 融资 依 渠 道 。但是 由于 目前我 国法 律 尚不允 许 地方 政府 直接 作为借贷主体或为其它借贷活动提供直接担保, 地方 政府一般都是通过设立地方性城投公 司, 作为政府 的
推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

推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需求和挑战。
为了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一、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其次,资金筹措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来融资,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再次,项目评估和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项目出现投资回报不理想的情况。
最后,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导致项目推进的效率较低。
二、改革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针对现有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进行以下改革。
1. 多元化投资主体应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基础设施项目。
同时,还应提高层层政府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管理,确保项目的稳定资金来源。
2. 拓宽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债券和贷款融资外,还应积极创新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
可以考虑引入股权融资、租赁融资、项目债券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来。
3. 完善项目评估与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评估,全面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报和风险情况。
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
4. 加强部门合作与协调在投融资体制中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确保项目推进的高效率。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加强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改革效果预期通过推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我们可以预期以下一些改革效果。
首先,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参与将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快项目的推进进度。
其次,拓宽融资渠道将增加项目的融资资源,降低项目的融资成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研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研究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道路、桥梁、给排水、燃气、电力等各种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生产力以及居民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然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却是一个难点,本文就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现状目前,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承担融资和投资,但是,这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了,城市发展的速度更快,城市化程度也加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政府的财政支出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因此,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显得异常重要。
二、融资途径2.1 PPP模式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共-私人合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领域中比较流行的融资模式之一。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设施。
PPP融资具有赢利性强和风险分摊的特点,具体来讲,PPP模式将工程设计、建设、运营与服务全部交给专业服务公司或工程管理公司完成。
这种模式能够结合政府和私人部门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2.2 发债融资发债融资是指由政府或企业发行特定的债券,来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方式能够通过银行、资本市场等途径,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能够分散风险和缓解用地压力,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当然,发债融资也要遵循合规合法的原则,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2.3 吸引外资吸引外资也是一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途径。
外资能够带来专业技术、先进设备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对于促进市场化经营和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吸引外资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律框架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提高国际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外资资源。
三、建设基础设施的难点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_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及制度变迁共28页文档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_国内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及制度变迁
•26、我们像鹰一样,源自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及案例分析

β* =(1-Ft/INCt)[i/2(1+INCt-1/INCt)] 假定利率为6%,可测算maxβ约为13.4274。
二、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情况
我们以南京为例,测算2007-2013年南京市城市建设政府性负 债的最大负债规模(其中2009-2013年的各项城建资金是通过平均 增长率估算出的):
1960—1980
联邦德国
世界银行调查部分发展中 国家比例
1976—1980 1980—1990
联合国推荐发展中国家的 比例
1.17—1.75 2.08—4.16 1.70—1.90 2.00—8.00
3.00—5.00
5.98—10.23 6.41—12.85 7.30—9.00
20
>10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背景与现状
二、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情况
我们把政府债务的偿还方式分为保守模式和乐观模式两种,并分 情况讨论:
◆ 保守模式:设置一个偿债基金,除了利息外,每年还需要归还
一定比例的本金。 maxβ =(1-Ft/INCt)[1/n+i/2(1+INCt-1/INCt)]
假定平均偿还年限为15年,利率为6%,可测算maxβ约为6.0856;
三、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相关理论
非
价格改革
经
Ⅰ类项目
公共收费制
营
经
准
经
Ⅱ类项目
营 性
营
性
Ⅲ类项目
项
政府补贴制
目
项
政府购买服务制
目
图 1 项目类别的经营性转化
三、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相关理论
基于项目区分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5.
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
在早期, 城市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占全 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不足3%, 占GDP的比重 不足1%。從1992年起, 該比重逐步地增大, 到2007年, 城市完成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 投資642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4.68%。儘管如 此, 與先進國家地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三)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渠道逐漸實現多元化
我國長期以來都依靠財政收入來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單一的融資管道已經無法滿足城市建設所需的資金要求。 其中資本市場融資管道則包括公用事業類公司通過首次公 開發行、增資、配售股票、發行可轉換債券等。隨著金融 融資工具和方式的不斷創新,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管道將會 更為複雜。
2. 城市公共交通: 主要是公共汽車以及出租車業, 在許多項目上,例 如: 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 都有快速的成長
3.
垃圾處理業: 20世紀80年代以前,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 以簡易填埋的方式處理. 在2005年的時候, 城市垃圾處理廠已發展到471座, 垃圾集中處 理率51.70%. 城市園林綠化: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 面積以及覆蓋率均穩定成長.
(二)城市基礎設施融資主體逐漸實現多元化 *一些地方組建了”城市投資開發建設公司”等政府 性的建設資本主體,部分省市也通過了合約承包、 合資、合作、參股、特許經營、BOT、TOT等方式吸 引民間資本來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階段(1999年至今)
*這一時期,市政設施市場化改革全面實施。通過改革, 政府逐漸開放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逐 漸形成資本多元化格局。此階段出現土地收入、負債建設 和經營性項目服務收費等方式成為城市基礎設施資金來源 的主要渠道,資本市場、信託市場以及外資等資金來源成 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的重要組成部位。市場機制 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格局逐漸 形成。
城市公用事業發展與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城市公用事業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統 籌協調。 (二)推進城市公用事業民營化的同時,防止政 府公共服務職能弱化。
城市公用事業發展與政策建議
(三)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公用事業的區域發展 政策及行業標準 (四)採取有利措施,減少公用事業產品價格上 漲對低收入戶群的影響 (五)注重節能,環保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 大汙水處理及垃圾處理行業的投資力度。
CH22. 中國城市公用事業發展
前言: 城市居民享用城市公用事業服務的水平是衡量 一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 顯示一國城市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中國城市公用事業總體發展水平
城市公用事業主要是指城市這一特定空間地域範 圍內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行業,主要包括城 市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 供氣, 集中供熱, 城市道 路和公共交通, 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以及園林綠化 等 1. 水務業: 總括來說, 供水與污水處理接有長足的進步
CH21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 體制改革與發展
組員:
余長晏 張璟偉 李彥民
一、中國城市基礎融資方式改變路徑
*1949~1978年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由單一政 府財政解決,資金的來源是國家預算的播款以及公 用事業附加、工商稅附加、房產稅等等。
第一階段 (1978~1987年) 此階段的特點是通過稅收方式改革設立城市維護建 設法項稅。1980年,提出”綜合開發城市”方針。 1985年,國務院取消了過去的工商利潤提成、工商 稅附加,並開徵了”城市維護建設稅”。公用事業 附加和城市維護建設稅構成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城 市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的主要來源。
城市公用事業存在問題即面臨挑戰
(一)高速的城市化加劇城市公用事業的矛盾。
(二)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使得城市公 用事業產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更具複雜性。 (三)我國城市公用事業地區發展不平衡。
城市公用事業存在問題即面臨挑戰
(四)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對城市公用事業提出 了新的要求。 (五)城市公用事業改革發展成效不顯著,公用 事業改革缺乏總體目標和統籌考慮。
整體而言,此時期主要還是以政府方法,以行政性手段作 為資金的來源,市場機制作業不明顯。
二、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體制改革的 成就
(一) 城市基礎設施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1978年 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為12億元,而到了 2007年 到達了6422億元,為1978年的535倍。城市建設固定 資產的年增率維持在20%以上的水準。
(二)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體制改革的路徑 1.進一步放開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2.推動市政企事業單位改制,建立多元化產權結構 3.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建立政府與市場聯動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 資機制 4.建立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 5.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融資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法規體系
(三) 融資方式相對匱乏 大部分主要的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方式中國都使用過,例如: 企業債券、IPO、BOT、TOT、PPP、ADR、ABS。但由於制度 改革落後,一些新融資方式和現行法規存在衝突。
(四)投資結構不合理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區域結構不合理,部分經濟指 標落後的省份,城建資金都低於水準。 2.資金投資使用結構不合理,重新建、輕維護;重項目、 輕配套的傾向。
二.
中國城市公用事業改革與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 共歷經了三個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世紀80年代, 中國城市 用事業改革起步階段:
(1) 早期城市公用事業普遍採用政府投資建設, 國有 企業壟斷經營, 與虧損由財政補貼的傳統經營模式. (2)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開始推行價格改革, 以水務 業為例, 超計畫用水必頇繳納加價水費, 城市生活 用水逐步取消包費制, 改行按量收費制. (3) 此時尚未觸及城市公用事業傳統的經營模式.
四、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改革的問題和困 難
(一) 投資量相對不足 相對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要求,城市市政公用設施 的投資量仍然不足,每人平均享用的設施水平仍然 不高。
(二)融資結構不合理 不少地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仍是由國營企業壟斷, 1992~2003年,政府的資金來源約占70%左右。而使 用外資、社會公用資金和其他資金的比例相對較低。
(五)相關制度建設滯后 缺乏明確的分類改革目標、社會信用評估體系尚未完全建 立、政府監管和規制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等加大了社會投資 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五、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改革與發展 前景
(一) 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改革的目標 希望透過鼓勵社會資源、外國資本採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 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多元化的融資主體結構,行程多元化的 融資管道結構。
三、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改革的經驗
(一) 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是改革的基本取向
•
我國原有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是由國家包攬,是一種集中決策 模式,難以發揮個體的影響力。通過釋放存量資產市場、開放 增量資產市場等方式逐漸開放市場,非政府資金被逐步引入基 礎設施建設領域。
(二) 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改革必頇充分調動各經濟主體的積 極性
第二階段(1987~1999年) 此階段的特點除了”兩項資金”作為穩定的資金來源外, 還加入了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國有土地使用權收費等等 項目。
*1987年 國務院提出了改革城市建設體制 *1989年 國務院提出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收入扣除 土地出讓事務費用,全部上繳財政部,其中20%作為土地 開發建設費用,其餘40%上繳中央財政,60%留給地方財政。
(4) 從2003年開始對各類資本全面開放公用 事業行業 (5) 2005年二月, 正式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允 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 (6) 總括來說,公用事業在管理和監管機制, 放寬市場准入, 引入非國有資本, 建立特許 經營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大幅度改革 (7) 轉移重點到行業市場監管, 推動行業優 質服務
中國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開放和發展 的經驗總結
1.競爭是提高城市公用事業效率的根本途徑。
2.完善的監管體制是城市公用改革順利進行的 保障。 3.政企分開,產權明晰是培育獨立的市場主體 的必要條件。
中國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開放和發展 的經驗總結
4.科學合理的價格機制是促進城市公用事業健 康發展的關鍵。 5.注重節能,環保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用技 術進步帶動產業發展是城市公用事業未來發 展趨勢。
為了改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城市基礎設施事業單位 需要需要財政負擔的局面,地方政府有較強的動力推動城市基 礎設施建設融資機制的變革。其次是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公用 事業雖然利潤不高,但具有現金流回報穩定、收益風險低的特 點並且未來隨著收費機制的進一步到位,其資本回收率還有可 能進一步提高。
(三) 穩步推升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體制變革的基本 策略 穩步推升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特有策略,通過試點取得經 驗,取得規律後,逐漸複製成功的結果並調整創新的路徑, 有利於防止很大的誤差,也可以閉眼盲目的決策所帶來的 改革風險和成本。
3.
2002年至今, 中國城市公用事業改革進一 步深化階段:
(1) 由中央政府主導 (2) 2002年一月, 國家計委指出要積極鼓勵 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 並放寬外貿, 教育, 文化, 公用事業, 旅遊, 電信, 金融, 保險, 中介服務等行業的市場 准入 (3) 原禁止外商投資的電信和燃氣, 熱力, 供排水等城市管網首次對外開放
2.
20世紀90年代至2001年, 中國城市公用事 業改革全面展開階段: (1) 政府逐步放寬城市公用事業市場准入,包 括外國資本, 一方面打破行業壟斷, 引入競 爭機制; 另一方面緩解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 擔. (2) 城市公用事業融資渠道不斷拓寬, 融資方 式不斷創新, ex: 各類股份公司, 國際BOT招 標,以及發行市政建設債卷. (3) 這一階段內, 加快了價格管理體制的法制 化與規範化.